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西洛他唑与噻氯匹啶 (商品名称抵克力得 )对慢性完全闭塞 (CTO)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 (RS)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科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5月连续成功完成CTO病变支架置入术15 8例。男 118例 ,女 4 0例 ,年龄 33~ 82岁 ,平均 (6 2± 1)岁。随机分为A组 (西洛他唑组 ) 5 3例 ;B组 (西洛他唑与噻氯匹啶合用组 ) 5 2例 ;C组 (噻氯匹啶组 ) 5 3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至少 4 8h开始服用阿司匹林30 0mg/d ,噻氯匹啶 5 0 0mg/d及普代他汀 (商品名普拉固 ) 10mg/d ,部分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 80mg/d皮下注射。术中常规应用肝素抗凝。术后用药为A组 :西洛他唑 2 0 0mg/d ,连续服用半年。B组 :噻氯匹啶 5 0 0mg/d ,连续服用 1个月。C组 :术后先服用噻氯匹啶 5 0 0mg/d ,1个月后改服西洛他唑 2 0 0mg/d。 3组患者术后均服阿司匹林 30 0mg/d ,1个月后改为 10 0mg/d长期服用。同时服普伐他汀 10mg/d半年。入选患者床随访。部分患者于术后 2~ 7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若支架内血管直径减少≥ 5 0 %为RS。结果  3组临床生存率分别为 98.1% ,98.1%及 96 .2 %。其中B组 1例心因性死亡 ,C组 2例非心因性死亡。术后 3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为 87% ,85 % ,89%。因临床症状加重而再次住院的分别为A组 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6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联合组59例,口服地氯雷他定5 mg 1次/d,肌注卡介苗多糖核酸1ml 1次/隔日。对照1组53例,仅口服的地氯雷他定5 mg 1次/d;对照2组51例仅肌注卡介苗多糖核酸1 ml,1次/隔日。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联合组有效率96.61%显著高于对照1组的60.20%和对照2组的47.3%,(P<0.01)。结论地氯雷他定联合卡介苗多糖核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疗效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1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药、钙离子拮抗药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氯吡格雷治疗,每次75mg,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20ml,加入到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天1次。两组均治疗14天。观察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变化等。结果:观察组心绞痛改善81例(90.0%),对照组67例(7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电图改善77例(85.6%),对照组66例(68.9%),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氯吡格雷加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苦豆子油搽剂为主的阶梯式治疗方案与传统治疗方案治疗慢性湿疹皮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试验组给予苦豆子油搽剂2次/d为基础治疗,对照组采用曲安奈德搽剂2次/d为基础治疗。试验组中病情轻度的患者采用基础治疗;病情中度的患者除给予基础治疗外,配合氯雷他定片早1片、酮替芬片睡前1片口服;病情重度的患者在使用病情中度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尚加用曲安奈德搽剂2次/d外用治疗。对照组病情轻度者给予基础治疗;病情中度者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氯雷他定片早1片、酮替芬片睡前1片口服;病情重度者在使用病情中度缓和的治疗基础上,尚加用泼尼松2片,3次/d(服用5 d)。治疗疗程为2周。结果共入组患者270例,两方案相应治疗组年龄、性别及病情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各组疗效两两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安全性而言,对照组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方案1各组不良反应。结论以苦豆子油搽剂为主的阶梯式治疗方案治疗慢性湿疹皮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24周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抗乙型肝炎病毒24周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博路定平行对照试验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2∶1的比例随机双盲分成2组,其中试验组80例,对照组40例,治疗24周。试验组口服恩替卡韦分散片0.5mg/d及博路定模拟剂1片/d;对照组口服博路定0.5mg/d及恩替卡韦分散片模拟剂1片/d。结果治疗12周和24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血清HBV-DNA下降水平、HBV-DNA完全抑制率、HBV-DNA水平下降≥21og10的比率、ALT复常率方面,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任何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恩替卡韦分散片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面具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作用,疗效与博路定相当,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  相似文献   

6.
唐微  闫翔  刘芳  沈桂林 《武警医学》2020,31(9):782-785
 目的 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09至2016-09西部战区总医院18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d)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疗法基础上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75 mg/d)进行治疗。两组均连续给予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凝集率(PAR)、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及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进行2年的随访,对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PT、APTT、LVEF、SV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FAR、D-D、FIB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APTT、LVEF、SV水平均高于对照组,FAR、D-D、FIB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随访发现,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平均无心血管事件生存期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应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能够提高抗血小板治疗效果,降低凝血系统活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改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口服特比萘芬片加外用益康唑乳膏短程联合疗法治疗足癣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4名患者分为两组:试验组予特比萘芬片250mg口服,1次/d,联合益康唑乳膏外用,2次/d,共7d;对照组予益康唑乳膏外用,2次/d,同时口服维生素C片0.1g,1次/d,共28d。于停药时和停药后4周时观察临床疗效和真菌学疗效,停药后4周时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共有113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脱落7例(试验组1例,对照组6例),剔除4例(对照组4例)。停药时两组相比试验组治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23.03,P<0.01),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χ2=0.03,P>0.05);停药后4周时两组相比试验组治愈率、有效率及真菌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7.21,P<0.01;χ2=14.56,P<0.01;χ2=23.03,P<0.01);停药后4周时两组相比试验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14.04,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7,P>0.05)。结论口服特比萘芬片加外用益康唑乳膏短程联合疗法治疗足癣依从性和安全性高、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步长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8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胺碘酮600mg/d,分三次口服。1周后改为维持量,200~400mg/d,同时口服稳心颗粒9g/次,3次/日,疗程3~4周,对照组:胺碘酮600mg/d,分三次口服,1周后改为维持量,200~400mg/d,疗程3~4周,治疗前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两组间对照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步长稳心颗粒与胺碘酮联用治疗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68例不稳定心绞痛,在内科药物治疗24~48h基础上行介入治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后常规予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及抗凝药物治疗(普通肝素静脉滴注或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4~48h,介入性检查当天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酌情增加剂量。介入性治疗后,继续使用肝素5~7d(部分患者术后全身肝素化1~2d),口服阿司匹林、噻氯匹定或氯吡格雷1~2月,并酌情使用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及他丁类降脂药,出院后继续随诊。结果 共计96支病变血管,其中76支病变血管即刻进入介入性处理,余病变血管择期处理。共置入支架85枚,3例置入支架后出现血管夹层,再次置入支架后夹层消失。无血管急性闭塞和亚急性血栓形成,近期无急性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置入支架以AVE(medrtonic)、BX(cordis)支架为主。除2例出现穿刺部位小血肿外,本组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介入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方法有效、安全。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术前有效地抗血栓治疗和术中对病变的良好判断及手术中器材的选择。治疗中球囊、支架直径和长度的选择及扩张的压力和时间,对预防血管急性闭塞、夹层至关重要;术中尽量减少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造成的血管内膜撕裂、夹层,球囊扩张后出现血管夹层必须使用支架来保证前向血流;对于明显的血栓性病变,术中使用球囊长时间扩张后,置入支架。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胃复安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5-01~2009-09收治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20例,给予胃复安20mg+0.9%氯化钠250mL静滴,1次/d,口服多潘立酮10mg,3次/d,10d后胃复安改为口服10mg,3次/d。30d为1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毒副作用。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胃复安静滴联合多潘立酮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将61组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低分子肝素,疗程为7-10d,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8.8%,对照组有效率6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小于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治疗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将66例顽固性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速避凝),对照常规治疗。结果 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也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低分子肝素对顽固性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可靠且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硝苯地平控释片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1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随机单盲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及常规+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治疗组)组。分别于治疗后1、2周根据心绞痛分级变化及心电图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组1周显效率为41.5%,总有效率为70.8%,2周总有效率93.8%,高于对照组(P<0.05);2周显效率对照组5.8%(P>0.05);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硝苯地平控释片与常规药物并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迅速控制症状,对降低心肌梗死发生及死亡率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对心绞痛斑块性质及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绞痛分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n=50)和非稳定型心绞痛(UAP)组(n=89)。所有患者均行CTA,比较2组患者的斑块性质情况并分析斑块性质与预后的关系。2组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UAP组患者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P组患者[41.99%(152/362)对18.24%(31/170),χ2=28.92,P<0.01],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SAP组患者[38.12%(138/362)对61.76%(105/170),χ2=26.06,P<0.01]。UAP组的89例患者中,有2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心力衰竭5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UAP反复发作15例;预后不良患者的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72.73%(80/110)对28.57%(72/252),χ2=61.29,P<0.05],而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的患者[7.27%(8/110)对51.59%(130/252),χ2=63.75,P<0.05]。SAP组的50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例、发展为UAP4例;预后不良患者的软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患者[57.89%(11/19)对13.25%(20/151),χ2=22.57,P<0.05],而钙化斑块发生率明显低于预后良好患者[21.05%(4/19)对66.89%(101/151),χ2=15.01,P<0.05]。 结论 冠状动脉CTA能有效评估斑块性质,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赵毅  李丽颖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560-1561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的关系。方法:选择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00例;健康者20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测定,对不稳定心绞痛组和对照组血清BIL和已知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不稳定心绞痛组TBIL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结论:TBIL水平降低,可能是不稳定心绞痛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与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血浆中的差异蛋白质,筛选可能与UAP早期诊断密切相关的血浆蛋白标记物.方法 分别收集2014年6月-2015年4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UAP及SAP血浆标本各60例,另收集体检科收集的血浆标本作为正常对照组(n=60).随机取对照组(n=10)、UAP组(n=10)与SAP组(n=10)空腹血浆标本各100μl,分别等量混合成3组样本,去除血浆高丰度蛋白后,利用双向差异凝胶电泳(DIGE)技术进行蛋白分离,经差异软件分析后,采集UAP和SAP之间变化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质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 MS)对差异蛋白点进行鉴定.每组随机选取40份血浆样本,选取UAP特异性差异蛋白进行ELISA验证.结果 UAP与SAP组患者血浆相比较,共筛选出10个表达量差异2倍以上的差异蛋白点,包括9个上调蛋白点,1个下调蛋白点.经质谱鉴定后,表达上调的蛋白包括纤维蛋白原γ链(FGG)、补体C4-B(C4B)、免疫球蛋白κ链C结构域(IGKC)和血红蛋白α亚基(HBA1);表达下调的蛋白是结合珠蛋白(HP).与对照组比较后,在这些差异蛋白中共找到2个UAP特异性相关蛋白,即IGKC和HP.选取IGKC进行ELISA验证,结果表明,与对照组和SAP组相比较,UAP组样本中IGKC特异性表达上调(P<0.05),与DIGE验证结果一致.结论 筛选到UAP特异性相关蛋白IGKC和HP,IGKC有可能成为UAP早期筛查及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口服胺碘酮治疗难治性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68例难治性期前收缩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胺碘酮先予负荷量200mg,3次/d,连用1周;200mg,2次/d,连用1周,再予小剂量100~200mg,1次/d维持。每周门诊或电话随访1次。结果随访0.4~2.8年。有效48例,无效16例,恶化4例,有效率达70.6%。毒副作用相对较少,停药率为8.8%。结论口服胺碘酮治疗难治性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炎症和氧化应激损伤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2009年7月~2010年4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9例,其中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2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4例。另选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各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和血浆丙二醛(MDA)浓度。结果 (1)血清hs-CRP变化:SAP组为(1.55±1.05)mg/L,UAP组为(3.81±3.23)mg/L,AMI组为(9.97±4.32)mg/L,对照组浓度为(0.85±0.91)mg/L。SAP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组与对照组和SAP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MI组与对照组、SAP及U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血浆MDA变化:SAP组为(9.55±2.12)μM,UAP组为(13.34±3.14)μM,AMI组为(15.54±4.57)μM,对照组为(7.12±4.82)μM;SAP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P组与对照组及SA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与对照组及SAP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UAP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血中hs-CRP和MDA从SAP组到UAP组及AMI组逐渐升高,提示两者与斑块稳定性及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last 10 years a new group of drugs was developed--platelet glycoprotein IIb/IIIa blockers that is nowadays largely and efficiently used as for the prevention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complications as well a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In the period February-June 2000--19 patients (18 males, 1 female, of average age 53.3 years) were administered Abciximab in the bolus dose of 10 mg immediately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and afterwards 10 mg by 12-hour infusion. All patients received aspirin and ticlopidine hydrochloride if the stent was introduced and heparin by the standard protocol. Elective intervention was done in 17 patients (non-Q infarction in 3 patient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n 5 patients, postinfarction angina pectoris in 2 patients,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t least 1 month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in 6 patients and 1 patient with myocardiopathy) and in 2 patients the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during th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15 patients (79%) intracoronary stent was introduced and in 5 patients (21%) the intervention was performed on 2 arteries. Maximal immediate effect of the dilatation was achieved in 18 patients (94.7%). In the first 60 days of the follow-up 1 patient (5%) died of some other disease, and in no patients symptomatic myocardial ischemia was found. No adverse effects were obser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