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第159条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这里明确提出的“利其小便”,一般认为即是“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起源之一。但是该文的  相似文献   

2.
"利小便以实大便"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杰 《河南中医》2005,25(1):73-74
“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法源于张仲景的《伤寒论》,论中第159条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从字义上分析,本条论伤寒误治后所致的腹泻症(古人称腹泻为“下利”),经过一误再误的治疗过程。最后一句为“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意为:  相似文献   

3.
<正>"利小便实大便"是临床上常用的治泄之法。溯源均言始于《伤寒论》:"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第159条)。该法在临床运用广泛,效果明显,受到诸多医家的推崇。但中医发展中历来是百家争鸣的氛围,亦有提出质疑的医者,周叔平~([1])从基础理论、起源、功效等方面推论利小便没有止泻之功,其认为"利  相似文献   

4.
<正>"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疗泄泻的一种常用方法,即通过疏利小便而使大便成形的方法,又叫"开支河"或"分消走泄"。其理论来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第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及《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证治》"下利气者,当利小便"。晋代王叔和亦在《脉经》提出:"溏泻,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后世医家特别是金元时期尤为重视淡渗利小便的治法,如朱丹溪《平治荟萃》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凡泄泻之药,多用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泄泻之病因多责之以湿.《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则濡泄""湿多成五泄"之论.关于治疗,《伤寒论》云:"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最早提出了"利小便"之法.《景岳全书·泄泻》称"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泄自止".明清时期著名医家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将治泄分为九法,而利小便之淡渗之法居首,并提出了用五苓散,六一散等方,明确了《伤寒论》治泄之法,提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相似文献   

6.
王兆荣 《河南中医》2006,26(5):59-59
“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说法,自古以来就有,如《伤寒论》:“……复利不止,当利其小便”;又如《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病,多见小水不利,水谷分则自止,故曰:治泻不利小水,非其治也”。从古至今,医者用之,无不见效。笔者据“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之说,从反面提出“通大便所以实小便”的假说,这也是历代医家无人提及的观点。经本人十余年临床验证,运用此理论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遗尿、尿不禁、夜尿过多等小便清长症确有疗效,故认为该理论站得住脚。在此,笔者提出来,供医道同仁探讨。1理论根据相同“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和“通大便所以实小便”理…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中涉及“三焦”名称的条文共有六条 ,虽然论述较少 ,但也能充分看出张仲景将《内经》、《难经》中的三焦名称、概念及含义理论 ,创造性的运用到外感急性热病实践中的辨证意义 ,对此浅析如下 :1 辨疾病之部位15 9条 (条号依赵本 ,下同 )云 :“伤寒服汤药 ,下利不止 ,心下痞。服泻心汤已 ,复以他药下之 ,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利益甚。理中者 ,理中焦 ,此利在下焦 ,赤石脂余禹粮汤主之。”表证误治引起下利 ,又服泻心汤 ,再攻下后 ,已伤败中焦阳气 ,随给予理中剂 ,意欲调理中焦而止泻 ,但此证经反复攻下 ,下利已成虚寒滑脱之势…  相似文献   

8.
理中汤(丸)全方共四味药,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该方来源于<伤寒论>.张仲景提及此方共四条(<伤寒论>3条,<金匮要略>1条).原文如下.159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与理中汤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此条有理中丸方及加减八法).  相似文献   

9.
利小便实大便治飧泄、洞泄、溏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轩  赵云  王汉岑 《新中医》2015,47(4):330-331
利小便实大便法始于急开支河,治难治性泄泻,临床飧泄、溏泄、洞泄均常用此法。飧泄者下焦气化失职,完谷不化,多属肝郁脾虚清气不升;洞泄者湿胜邪留困脾,下利多清水;溏泄者湿滞胃肠不运,大便不爽,稀薄不成形。治疗虽同为利小便实大便,然辨证论治的侧重点却不尽同,决定着配伍用药及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利小便实大便”是中医治则治法中的重要一环,是通过利小便的方法治疗泄泻,其思想在《伤寒论》里有所体现,对比《伤寒论》中二便相关条文,在“利小便实大便”的基础上加以思考,讨论二便在生理及病理上的相关性,从而提出并探讨小便频数而大便不利之时采取“涩小便通大便”治法的可行性,以期丰富中医药论治便秘相关疾病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古代小肠形体医理误识对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剑北 《中医杂志》2006,47(12):891-893
古人认为,小肠与膀胱之间存在着联系,饮食物经小肠分清泌浊后,浊之清者由小肠渗出,直接渗入到膀胱而为尿,认为小肠与膀胱的联系是通过脂膜中络系结构而实现的。这种误识影响了中医对临床病变的认识,如将溲血、溲闭、口糜等病变归于小肠,认为是膀胱移热于小肠和/或小肠火沿肠胃食道上逆所致。这种误识也影响了治法的确立,如清小肠火止尿血、治口糜;利小便即实大便、温阳化气利小便等。建议纠正这种误识,在尿液生成与病变中,强调“肾主水”的功能及肾与膀胱的联系。在治法上,以健脾利湿止泄法代替“利小便即实大便法”,以温肾利尿法代替“温阳化气利小便法”,不再提及“化气”等。  相似文献   

12.
讀者信箱     
(一)淮阴市严筱平问: 伤寒論第174条原文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煩,不能自轉侧,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鞭,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方后云:“以大便鞭、小便自利,去桂也。如大便不鞭,小便不利,当加桂。”观桂枝一味,乃調和营卫要藥。此条因小便自利去桂;而大便不鞭,小便不利则加桂,不知方意何在?岂桂枝能利小便乎?若说桂枝能利小便,則第28条原文:“服桂枝湯,或下之,仍头項強疼,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此条以小便不利去桂  相似文献   

13.
小儿秋季腹泻系常见多发病,治疗颇为棘手。笔者在临证过程中根据“利小便以实大便”之旨,以利小便为主,辅以调理脾胃,自拟“利尿健脾汤”治疗本病32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32例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年龄:均在6个月至5岁之间,其中2岁以内居多(27例);病程:1~3天。2.观察对象:全部病例均有水样腹泄,无粘液  相似文献   

14.
朱焜 《江西中医药》2008,39(11):14-15
白术具有补气、健脾除湿和止汗安胎的功效。早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张仲景便以白术治疗便坚或泄利不止,如《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第三)第23条:“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本条文历来有争议,有认为白术为燥湿止泄温燥之品,用之不宜,甚至怀疑文有错简者。其实白术健运脾气,使胃肠津液输布正常,水行当行之处,自然便坚得润,大便得通尔。《王旭高医书六种》谓:“白术生肠胃之津液,大便硬是肠之津液干枯,故加白术。”  相似文献   

15.
“利小便实大便”已为众人所知,用之临床已有效果,而“通大便利小便”知之者鲜也,笔者用“通大便利小便”之法洽疗产后癃闭取得满意效果。一、癌闭与便秘产后癃闭是指产后小便不通,小腹胀急,甚则坐卧不安,属现代医学的尿潴留,其病因有“神经精神因素”和“机械性阻塞因素”两种,考临床产后尿潴留,多发生在第二产程滞产者,由于胎先露对膀胱颈及骨盆底长时间压  相似文献   

16.
利小便与实大便之因果探讨361005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周叔平“利小便可以实大便”作为泄泻的治疗法则之一,被列入中医词典和教科书。但是笔者认为,“利小便可以实大便”这只是现象而已,就本质而言,则实属因果颠倒。澄清这一因果关系,对于泄泻之正确治疗,甚为...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现在医学关于肠道水液代谢与泄泻的病理生理与中医对泄泻的病理生理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并辅以方药反证分析.认为中医"利小便实大便"治法的病理生理基础可能是通过调节小肠内环境,抑制肠粘膜的分泌,促进肠腔内水液吸收,从而达到止泄作用,并非单纯作用干肾脏利尿来达到实大便作用.  相似文献   

18.
曾琴  叶芳旭  杨超宇  张烁 《新中医》2019,51(11):47-49
腹泻在临床极其多见,对症以及营养支持乃现代医学治疗腹泻的主要措施,中医学则将运脾化湿作为基本治法,在"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理论基础上采用五苓散方医治腹泻,有可观的临床疗效,深受临床医家的喜爱,而被广泛运用,笔者将从腹泻的病因病机及"利小便以实大便"的理论角度,浅析五苓散治疗腹泻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医书籍有关治臌胀方剂甚多,医者习用峻泻通利之剂,急于获效,病者苦于胀满,喜行利药以求通快,至病体虚实是否适应,或少顾也,因此,有利后虽暂得一日之宽,然正气随之而伤者。昔徐洄溪氏论胀满辨症甚群,有气胀、虫胀,瘀胀,水胀,臌胀……以及肝胀,脾胀……诸说。一般以胀拒按为实,喜按为虚;小便黄赤,大便秘结为实为热,小便清白,大便溏泄为虚为寒,脉缓而大者易治,脉细而微者难痊;大抵实胀者消之,甚则下之,虚者补之,寒  相似文献   

20.
发汗与利小便,是中医治疗水肿病的重要方法。《金匮·水气病篇》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笔者以为仲景此语,乃是示人以“因势利导”之意,我们不能机械地以腰之上下,作为“发汗”与“利小便”二种治水方法的应用区别点。据笔者实践体会,发汗与利小便二法并施,对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