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因疗效较好、安全性高,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感染性疾病的治疗,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药物之一.本文介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感染以外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药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什么是临床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的概念早在30年代已提出,直到60年代初反应停(Thalidomide)事件后,促使各国加强对药品安全性监督,因此临床药理学受到了药品研制部门、药品管理部门及临床医生的重视。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之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并将两者密切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相似文献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军团菌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军团菌的危害性 自红霉素被运用于临床40多年以来,在治疗金葡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及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和青霉素过敏者感染的治疗中得到了肯定的效果。尤其是在1976年美国费城军人会议期间爆发流行性肺炎发生后(1978年在美国亚特兰大的国际会议上被正式命名为军团病)。红霉素成为治疗军团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析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和特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以一个大环内酯为母体,通过羟基,以苷键和1~3个分子的糖相联结的一类抗生物质。 多氧大环内酯抗生素,按大环内酯环的组元数,又分为12、14、16和17元环4类。它们都是多功能团的分子,大部分都联结有二甲氨基糖,因而显示碱性。有的不含二甲氨基糖,只含中性糖,因而显示中性。作为医疗使用的多数是属于碱性大环内酯抗生素,重要的有14元环的红霉素(erythromycin)、竹桃  相似文献   

5.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抗生素特点:①具有14、15及16元环的大环内酯系列是由氧桥连接的苷类化合物,已用于临床者达20种之多。②难溶于水,碱性,组织浓度高于血浓度,在细胞内起制菌作用。③主要应用于革兰阳性菌感染,对军团菌,包括幽门螺杆菌在内的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  相似文献   

6.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7):30-32
概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原始天然抗生素是于1952年从红链霉菌(Streptomyceserythreus)的培养液中提取而得的红霉素。其化学结构的是由多元(14元)的内酯环与脱氧糖相连接。随后,对红霉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而半合成了红霉素系列的衍生物。其后,又从其他链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得了许多16元环内酯的抗生素,如螺旋霉素、麦迪霉素等,遂统称为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红霉素系列抗生素的抗菌谱基本上相似;本类药物之间具有交叉耐药性。药代动力学,特别是在胃肠的稳定性和吸收,是红霉素类抗生素的主要问题;吸收后能分布于各组织为其特点。由于红霉素…  相似文献   

7.
基因工程技术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因工程技术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研究中的应用大致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在基因水平的研究,使人们已从基因结构和组成方面深入了解其生物合成机制;另一方面基于上述研究基础,人们已经可能有目的地进行基因遗传操作,改造这类抗生素的结构,产生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本文将就以上两方面内容作一综述。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结构从生物合成的角度,是指一组由聚酮体衍生而来的骨架组成的环状内酯环,经常有一或二个糖苷与之相连,最常见的有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和泰洛星等。另外,如两性霉素B、杀念珠菌素、FK-506、雷帕霉素、阿弗菌素等也应属于这一类化合物。部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见图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径大致相似,即先由低级脂肪酸经聚酮合成酶缩合形成大环,再连上糖苷。然后进行甲基化或羟基  相似文献   

8.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8):24-26
(接上期)药动学总的说来,红霉素类口服后均能被吸收,但各个成员吸收多少或吸收是否受空腹或食物的影响的差别;它们的血药浓度达峰时间约为1~2小时,相差不大。吸收后均能分布到组织中,这是它们的特点之一,但各个成员的组织浓度/血药浓度的比值有所不同。各自的特点,请参阅附表3。静脉注射(因可引起疼痛,不能肌内注射)乳糖酸红霉素(erythromycinlactobionate)500~1000mg,1小时后血浆浓度可高达约10mg/ml。静脉输注阿奇霉素500mg1小时后,血浆药物浓度可达3~4mg/ml。临床应用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口服用药,不能耐受口服者可静脉给药。用药后可缩…  相似文献   

9.
体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药物分析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近年来报道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生物分析方法进行综述。方法:该类药物过去常用微生物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电化学法、液相色谱法等方法进行检测,现在样品前处理实现了自动化,采用新的检测器如化学发二极管阵列及质谱仪与高效液相色谱仪等联用进行分析,并应用计算机进行方法优化。结果:新方法的应用使样品分析简化,达到定性,定量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度和准确度。结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分析方法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及联用技术上发展。  相似文献   

10.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发展状况(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1.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硅胶H-CMC-Na薄层色谱板展开剂选择苯-无水甲醇-吡啶,显以剂为碘蒸气。对麦白霉素,柱晶白霉素和乙酰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薄层色谱鉴定,方法灵敏,稳定,重现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第一个15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Azithromycin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重要代表红霉素(EM)在临床上的应用已有30多年了,但是由于EM对军团菌病、弯曲杆菌腹泻,枝原体及衣原体感染与性病等的有效治疗作用,近年来又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极大重视。然而EM本身具有的不良之处如抗菌谱较窄、口服吸收不规则、胃肠道与肝功能方面的不良反应等又限制了EM的应用。鉴此,欧、美、日等国的许多学者在典型的14元大环内酯抗生素EM的结构基础上研制了一系  相似文献   

1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强  朱才娟 《中国药房》1995,6(1):32-3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临床评价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药材科(200003)陈强,朱才娟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一类含10~20元内酯环的碱性化合物,自1952年Meguire等发现第一个此类药物--红霉素(Erythromycin)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大环内酯类抗...  相似文献   

1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心血管疾病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罗红霉素治疗非稳定型心绞痛和应用阿奇霉素为防止心肌梗塞幸存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资料及作用机理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综述和分析,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等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抗心血管疾病效应,其机理可能与其抗肺炎认原体感染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两类药联用被列为禁忌。新近大量研究证据表明,二者联用在治疗许多感染、尤其是一些严重的或难治性感染,效果较好。有关专家建议,临床如果对合用有顾虑,可调整给药顺序为先杀菌剂(β-内酰胺类)后抑菌剂(大环内酯类)。在疑有细菌生物膜存在的情况下,给予一个低于最低抑菌浓度的大环内酯类和一个足量的β-内酰胺类联合的方法更为稳妥。  相似文献   

1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心脏毒性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不良反应,来势风险,严重者甚至可致死,已引起广泛关注。红霉素、螺旋霉素及克拉霉素心脏毒性的主要表现是心电图复极异常,即QT间期延长及恶性心律失常,即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临床出现蛇厥或猝死。其发生机制是本类药物选择性阻滞心肌细胞膜上的“延迟整流钾外向电流”(Ikr)的快速成分,从而延长心肌动作时间。如果同时存在先天性或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易患因素,则可诱  相似文献   

17.
关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分析与质量控制研究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开发研究比较活跃,这与麦迪(麦白)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吉他霉素及其酰化衍生物,特别是近年红霉素族的几个半合成抗生素相继开发成功有很大关系。亦进一步推动了这类抗菌药物的分析研究的展开。由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自身的一些特性,在其分析及药品质量控制方面也还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试从几个方面作一概述性讨论。  相似文献   

18.
第三代大环内酯酮内酯类抗生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第一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到目前为止在临床上已应用40年之久,由于它对酸的不稳定性局限了在临床上的应用。近10年来在临床上引入的第二代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然而对抗菌活性增强、副作用降低的药物的研究开发仍在不断进行。对抗生素灰说面临日益严重的耐药性问题。第三代大环内酯亚类抗生素即酮内酯类抗生素,不会引起细菌的大环内酯耐药性,具有突破性的意义。第一个具有临床意义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20.
高淑香  宫玉珍 《医药导报》1994,13(5):223-223
近年来,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开发了不少新品种。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抗菌谱差异不大,各药的主要特点在于药动学。下面对某些药物的临床药理作一概述。1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动物及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该药从胃肠道吸收迅速,无蓄积性,生物利用度高达70%~80%,血清浓度高,口服150、300、450mg后,血清平均峰浓度分别为7.90、10.82、12.2mg/L,达峰时间1.3~1.9h,平均消除半衰期10.5、11.9、13.8h。另有研究表明,在婴幼儿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年龄无关,各项参数与成人非常接近。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呼吸道感染、支原体引起的非典型肺炎,衣原体及脲原体引起的泌尿道感染以及皮肤感染均有良好疗效,特别适用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在2次/d,每次150mg剂量下,可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不良反应比红霉素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