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脉冲电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疗效的影响. 方法 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数控脊髓损伤打击器制备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7d后,从大鼠自身股骨上采集并标记MSCs.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MSCs移植组(A组)、电刺激组(B组)、电刺激联合MSCs移植组(C组)和PBS对照组(D组).应用BBB评分法和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脊髓损伤前后定期进行功能评定;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检测脊髓的修复情况;免疫组化观察Brdu标记的移植MSCs的存活情况. 结果 术后4周,BBB评分C组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明显高于D组(P<0.01),提示肢体功能恢复显著.移植后第8周,SEP检测C组潜伏期及波幅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组神经功能恢复较快,DTI成像在移植后第8周也有明显修复.免疫组化显示术后8周C组脊髓损伤部位有大量Brdu标记的MSCs细胞,其阳性细胞数量和比率明显增加. 结论 电刺激疗法能够显著提高脊髓损伤后移植MSCs的存活能力及其联合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病理和超微结构的影响,以及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 FK506)对神经再生的保护作用. 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T8节段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FK506组、NSCs组和NSCs+FK506组.伤后7,14,28,56 d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otor -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超微结构观察及有髓纤维图像分析比较各组神经再生差异. 结果 伤后28 d NSCs+ FK506组MEP潜伏期与其他各组比较明显缩短(P<0.05).HE染色显示,56 d时NSCs+ FK506组只出现灶性坏死.与对照组比较,BrdU和NF - 2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各组阳性细胞数增多,且NSCs+ FK506组阳性细胞数高于其他两组.电镜扫描结果显示,56 d时对照组仍可见大的神经髓鞘轴膜下水肿,NSCs+ FK506组可见典型的新生髓鞘和轴索,神经纤维再生效果均比其他各组好(P<0.01). 结论 脊髓损伤大鼠移植NSCs后,早期联合应用FK506可改善神经再生纤维的病理和超微结构,具有良好的促神经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联合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monosialotetrahexosyl ganglioside,GM1)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作用。 方法 采用成年SD大鼠,制作T8节段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动物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NSCs组、NSCs+GM1组。连续观察1,2,4,8周,应用运动功能评分、病理组织学、透射电镜、体感诱发电位(SEP)等检查,比较大鼠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 伤后动物后肢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4,8周时NSCs+ GM1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染色阳性细胞较其他各组增多。与对照组和NSCs组比较,8周时NSCs+ GM1组只在损伤中心处出现灶性坏死,小血管增生明显。电镜扫描结果显示,8周时对照组仍可见大的神经髓鞘轴膜下水肿,而NSCs+ GM1组可见大量完整的神经髓鞘和分化正常的神经细胞,轴突末端还可见多种突触小泡。SEP结果显示,移植后2周NSCs+ GM1组SEP的潜伏期即明显缩短(P<0.05),4,8周SEP缩短以NSCs组为显著,但仍高于实验正常鼠潜伏期。 结论 脊髓损伤大鼠移植NSCs联合应用GM1能够保护受伤的神经组织。GM1可促进植入的NSCs分化,并与宿主形成突触连接,重建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脊髓损伤修复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纽约大学脊髓重物坠落仪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脊髓损伤后7d,在损伤中心周围移植BMSCs( BMSCs组)或注射PBS( PBS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脊髓功能.测定脊髓空洞体积,透射电镜观察脊髓损伤中心轴突的数量.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大鼠的BMSCs示踪移植细胞,观察BMSCs移植后在脊髓中的存活及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情况.采用脊髓埋管模型,研究BMSCs移植对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 BMSCs组BBB评分显著高于PBS组,而其脊髓空洞体积明显小于PBS组.电镜下可见,在脊髓损伤中心BMSCs组的轴突数量明显多于PBS组.细胞移植后4周,在脊髓损伤中心周围可见大量BMSCs - GFP细胞.免疫荧光染色结果表明,脊髓移植的BMSCs并不表达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的表面标志性蛋白.脊髓埋管实验发现,在种有BMSCs的导管内可见有NF阳性的神经纤维的长入,而未种有BMSCs组的导管内未见神经纤维的生长.结论 脊髓损伤后进行BMSCs移植可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其机制与BMSCs移植促进神经元轴突再生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活性小胶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选用成年雌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前两组为运动功能观察组,采用自制改良Allen脊髓打击装置打击脊髓,建立中度脊髓损伤的动物模型,分成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后两组为组织学观察组,用相同方法制作动物模型,也分为移植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在动物模型制作早期进行新生大鼠小胶质细胞的培养、分离以及纯化,并对小胶质细胞进行鉴定和细胞纯度的测定.移植组术后7 d再次暴露损伤部位,微量注射器以损伤部位为中心注射移植活化小胶质细胞悬液.而对照组不移植.运动功能观察组分别在移植后第1天、第1,2,3,4周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组织学观察组在相同时相点进行Naoumenko及Feigin小胶质细胞石蜡切片染色,每个时间点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随机抽取两只大鼠取材切片,镜下观察并计数小胶质细胞.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1,2,3,4周,对照组与移植组随时间延长BBB评分均逐渐升高,移植组术后2,3,4周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Naoumenko-Feigin染色计数,移植组比同期对照组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P<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移植可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Allen's打击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T10)模型.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对照组、单纯损伤组及假手术组,每组24只.脊髓损伤后第7天时移植组进行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单纯损伤组未予任何治疗.通过运动功能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检测评价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 脊髓损伤后大鼠脊神经功能明显障碍,运动功能评分、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明显低于假手术组.随伤后时间延长,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运动功能评分、运动诱发电位及体感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显示,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移植治疗能够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转酪氨酸激酶C(tyrosine kinase C,TrkC)基因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脊髓半切组(B组)、NSCs移植组(C组)、NSCs移植+神经营养素(NT)-3局部使用(D)组、转TrkC基WNSCs移植组(E组)和转TrkC基因NSCs移植+NT-3局部使用组(F组),每组10只。脊髓损伤后第9天进行细胞移植。各组大鼠在细胞移植后2个月,行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以及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结果 细胞移植后2个月SEP和MEP发生潜伏期和峰峰波幅以及右后肢BBB评分的恢复均以下组最佳,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结论在局部给予的NT-3作用下,转TrkC基因NSCs能较好地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申红梅 《武警医学》2019,30(1):22-25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家庭功能与焦虑、抑郁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疾病相关信息记录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017-10至2018-04北京市某医院康复中心71例脊髓损伤住院患者进行方便问卷调查。分析脊髓损伤住院患者FAD评分与SAS、SDS的相关性。结果 脊髓损伤患者家庭功能总分为(2.19±0.23)分,SAS 得分为(56.04±13.81)分, SDS得分为(60.04±14.21)分,抑郁水平与焦虑水平间有高度相关性(r=0.66, P<0.001)。 脊髓损伤患者的FAD得分与SAS、SD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89和0.504(P<0.01)。结论 脊髓损伤患者的家庭功能对其焦虑、抑郁情绪有着一定的影响,提高家庭成员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关爱,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OPCs)移植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轴突髓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Allen法制作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亚急性期OPCs移植治疗.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髓鞘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等方法,研究OPCs移植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轴突髓鞘化的影响.结果 移植术后8周时大鼠损伤脊髓内检测到移植细胞分布,HE染色显示OPCs移植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较对照组改善,勒克司坚牢蓝(LFB)髓鞘染色表明OPCs移植组大鼠脊髓内髓鞘含量(7 802.42±1 085.58)明显高于对照组(5 055.98±916.74)(P<0.01),OPCs移植组大鼠脊髓组织内髓鞘碱性蛋白(MBP)表达水平(8 544.44±812.78)较对照组(5 243.83±808.27)显著增高(P<0.01),透射电镜示OPCs移植组大鼠脊髓组织髓鞘化超微结构改善也较对照组明显.结论 OPCs移植治疗有助于改善大鼠脊髓损伤轴突髓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盐酸帕罗西汀对难治性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疗效的影响.方法 124例IBS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盐酸帕罗西汀组,各62例.常规组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0.1 g,3次/d,双歧杆菌活菌胶囊(商品名:培菲康)420 mg,3次/d.盐酸帕罗西汀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帕罗西汀20 mg,1次/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分别予以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观察两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及有效率.结果 盐酸帕罗西汀组总有效率为96.77%,常规组总有效率为77.4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IBS患者的SAS和SDS治疗前评分与正常人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盐酸帕罗西汀组患者的SAS和SDS治疗后较治疗前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常规组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盐酸帕罗西汀对IBS疗效影响较大且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11.
脊髓损伤的细胞疗法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SCI)通常导致灾难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以干细胞为代表的细胞移植治疗在SCI中取得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脊髓损伤的细胞疗法进展。文献显示,SCI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参与的病理过程,最终的解决之道可能在于采用多种方法联合的治疗策略,包括干细胞移植、减少胶质瘢痕、清除抑制分子、免疫调控及组织工程支架桥接损伤区等,而干细胞移植联合免疫学调控干预SCI是令人期待的方法之一。而如何在损伤脊髓组织营造一种有利于干细胞存活并向神经元分化的微环境,如何调控免疫干预的时效性将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在肝移植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对心、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经典非转流原位肝移植术的晚期肝硬化40例,随机分为去甲肾上腺素组(N组)和多巴胺组(D组),术中分别持续输注NE和多巴胺,两组分别于切皮前(T1)、切皮后1 h(T2)、无肝期30 min(T3)、新肝期1 h(T4)及新肝期4 h(T5)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肾功能和心肌酶.结果 两组各时点MAP均维持在目标范围内;T3时,N组MAP高于D组,心率(HR)低于D组(P<0.05);T2时β2-MG N组明显低于D组(P<0.05).T3时两组患者血清CK浓度升高(P<0.05);T4~5时各心肌酶值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晚期肝硬化患者行肝移植手术,NE能较好地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且对心率影响较小,而且未见NE对肾功能和心肌酶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石杉碱甲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双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石杉碱甲对老年患者腹部手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收集行择期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ASAⅠ-Ⅱ级,年龄65岁~86岁,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治疗组患者50例,麻醉前静脉注射石杉碱甲注射液0.2mg,对照组50例注射等容量(1mL)的生理氯化钠溶液。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8、12、24h、术后1周的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试,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术后谵妄的发生情况及苏醒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前MMSE评分无显著差异;与术前比较,对照组术后各时间点的MMSE评分均下降(P〈0.05),治疗组于术后1、12、24h下降(P〈0.05),但术后1周与术前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组术后各时点的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和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苏醒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石杉碱甲注射液可减少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的损害,降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对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施以辅助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Ⅲ级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70例,随机双盲分为2组,于颈丛麻醉后手术切皮前5min,Ⅰ组(40例)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8μg/(kg·h)、静脉注射氯胺酮0.8mg/kg;Ⅱ组(30例)静脉注射氟哌利多0.06mg/kg+芬太尼1.2μg/kg。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中镇静镇痛效果。结果:两组病例一般资料、手术时间、手术范围等无统计学差异;术中生命体征监测数据Ⅰ组较Ⅱ组平稳,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镇痛评分(NRS)Ⅰ组低于Ⅱ组(P〈0.05),Ⅰ组镇痛效果较好;镇静评分(RSS)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镇静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颈丛麻醉下的甲状腺手术,其辅助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2例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31例行常规手术、营养神经、康复训炼,术后3d内开始行2个月高压氧治疗;B组31例行常规手术、营养神经、康复训炼,不采用高压氧治疗,2组均于治疗6月时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分级。结果 2组患者入选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60d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A组较B组改善程度更大(P〈0.05)。A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高压氧对脊髓损伤患者行常规手术、营养神经、康复训练后,行高压氧治疗能促进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低温等离子扁桃体减容联合腺样体消融术治疗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疗效.方法 2008年1月~2013年5月我科诊治126例3~12岁OSAHS患儿,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治疗组(59例)与对照组(67例),治疗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刀扁桃体减容术+腺样体消融术,对照组采用低温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消融术,以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及术后6个月疗效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组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低温等离子刀扁桃体减容联合腺样体消融术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的优点,治疗儿童OSAHS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甲地孕酮对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 70例晚期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口服甲地孕酮与化疗联用,对照组30例仅行化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食欲改善占67.5%,体重增加占47.5%,Karnofsky评分提高占65%,中位生存期(MST)延长,优于对照组(P〈0.05),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甲地孕酮联合化疗能改善晚期肿瘤患者恶液质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且毒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高德  史昌乾  高峰 《武警医学》2014,(5):484-486,490
目的 观察应用不同钙离子浓度透析液治疗的腹膜透析患者下肢动脉病变与钙磷代谢紊乱的关系,探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使用不同钙离子浓度腹膜透析液,将54例CAPD患者分组,A组27例使用PD-2标准钙腹透液(Ca2+ 1.75 mmol/L);B组27例使用PD-4低钙透析液(Ca2+ 1.25 mmol/L).两组均持续透析1年以上,观察组间下肢动脉狭窄与血钙、血磷等各生化指标的关系.结果 54例不同钙离子浓度透析患者,1年后下肢动脉狭窄者数量均有升高,A组高于B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两组间:血色素、胆固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钙值、血磷值、甲状旁腺素值及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动脉病变程度与血磷水平正相关(P<0.05),与血清iPTH水平、Hb水平负相关(P<0.05),与血钙、血脂、肌酐值不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下肢动脉狭窄程度在不同钙离子浓度腹膜透析患者中不相同,其动脉狭窄程度与钙磷代谢紊乱相关,是下肢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胸椎骨折同期行内固定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2006年1月~2009年2月采用分期内固定术治疗的创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合并胸椎骨折(均为爆裂性骨折、SCI)患者35例,2009年3月~2013年5月采用同期内固定术治疗此类患者31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愈率均为100%,同期内固定组平均麻醉时间、住院日、住院费用、疼痛评分、哌替啶用量、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均明显少于分期内固定组(P<0.05).结论 同期行内固定术治疗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胸椎骨折优于分期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