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急性期脑梗死(CI)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0例急性期CI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实施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行弥散加权成像(DWI)及SWI检查,评估其对CMBs的诊断价值.结果 急性期CI合并CMBs在MR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疑似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弥散加权扫描(DWI)。结果80例中,超急性期脑梗死10例,急性期32例,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T2WI上为等信号或部分稍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MRI扫描未见异常2例。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变较常规MRI敏感,在多发梗死灶中可以发现责任病灶、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诊断不同分期布氏杆菌脊柱炎椎间盘改变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自2015年9月至2017年8月廊坊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布氏杆菌脊柱炎椎间盘改变的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MR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并利用DTI Fiber Trak软件对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进行测量,比较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治疗前后的ADC、FA值。结果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其治疗后6、12个月的ADC值均低于治疗前,而FA值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个月的ADC值低于治疗后6个月,而FA值高于治疗后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和FA值对诊断布氏杆菌脊柱炎椎间盘改变患者的效果显著,可为临床提供较可靠的影像学资料及早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不同成像参数探索正常视觉通路的显示情况和枕颞叶视放射区脑梗死纤维束的变化。方法对20例正常志愿者和45例枕颞叶视放射区脑梗死患者,分别行常规磁共振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显示枕颞叶视放射区的纤维束走行,并测量梗死侧及对侧视放射区的各向异性值、表观扩散系数值、体积相对各向异性值及指数各向异性值。结果在正常对照组不同区域设置感兴趣区,可以较好地显示视神经、视束、视放射的走行。枕颞叶视放射梗死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各参数值的变化,FA值在超急性期略升高,其余各期有不同程度的减低,ADC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和亚急性期不同程度升高,慢性期减低;VRA与FA呈正相关关系( r =0.789), EA与ADC呈负相关关系( r =-0.743)。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扩散张量成像可以较好显示视觉通路和枕颞叶视放射区纤维束的走行及梗死后的改变,有利于梗死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弥散加权及弥散张力成像是基于水分子运动的成像技术,提供脑生理或病理状态的信息,为创伤性脑损伤,特别是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提供一定信息,作为传统影像学的补充,弥散加权成像及弥散张力成像越来越成为TBI检查的可供选择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常成人脑结构的弥散张量成像参数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运用弥散张量成像 (DTI)方法来探讨脑内不同组织及解剖部位的弥散各向异性特点。资料与方法 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EPI成像序列 ,将弥散敏感梯度依次施加在六个不同 (P、M、S、MP、PS、MS)的方向进行DTI,获得正常成人脑的弥散张量图及各向异性指数图 ,在脑内不同解剖部位进行各向异性指数、张量的轨迹及平均弥散率测定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内不同组织及解剖部位的弥散各向异性程度不同 ,脑白质的弥散各向异性远大于丘脑与脑灰质 (P <0 .0 1) ;在脑白质的不同解剖部位 ,其各向异性特点也不相同 (P <0 .0 5 ) ,脑白质连合纤维 (胼胝体 )的各向异性程度最高 ,其次为脑白质的投射纤维 (内囊 ) ,再次为联合纤维 (半卵圆中心 )。张量的轨迹及平均弥散率在脑内的不同部位具有一致性。结论 DTI可准确测定脑内不同组织弥散的各向异性特点 ,并且可清晰显示脑内神经纤维束的方向及走行 ,可为临床脑白质病的研究提供新的功能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MR弥散张量神经成像是一种特殊的弥散成像方式,可以在活体无创性显示腰骶部的神经根纤维束,对腰骶神经丛病损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对DTI成像的基本原理、常用参数、常用后处理软件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可行性。方法对临床疑诊或确诊为脑梗死的116例患者包括11例超急性期(发病后6h内),35例急性期(发病后6-24h)及70例亚急性期(发病后2~7d)进行DWI和常规MRI检查,对超急性、急性、亚急性期的MRI表现进行分析,总结病变演变规律。结果DWI较常规MRI序列显示梗死灶更有明显优势,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灶的敏感度为100%。急性期脑梗死灶在DWI序列上为异常高信号,且信号强度随b值升高而增强,各期脑梗死灶在DWI中异常信号强度由低逐渐增高。弥散全方向比单方向DWI成像显示病变效果好。结论低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通过精心调整扫描技术参数,对急性期脑梗死能作出诊断,尤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可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 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弥散加权成像(d 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 I)的发展和深化,是当前惟一的一种能有效观察和追踪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目前主要用于脑部尤其对白质束的观察、追踪,脑发育和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脑疾病的病理变化以及脑部手术的术前计划和术后评估。本文就DTI技术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1弥散张量成像基本原理1.1弥散各向异性(anisotropy)弥散是自然界中的物质分子不停地进行着一种随机的、相互碰撞又相互超越的运动,即布朗运动。自由分子在纯净液体…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路易体痴呆(DLB)及额颞叶痴呆(FTD)是神经退变疾病导致痴呆的几种常见类型,但DLB及FTD常被误诊为AD.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分析可以为AD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支持证据.脑萎缩模式、表观弥散系数及各向异性分数分布模式、N-乙酰大冬氨酸和肌醇在颞叶、海马、顶叶及额叶的分布模式有助于鉴别AD、DLB及FTD,并与病理改变一致.  相似文献   

11.
脑白质纤维成像是目前唯一能直观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基础是弥散加权威像,基本原理为脑白质水分子弥散的各向异性。应用最多的方法主要有线性延展法和椭球体表示法。在临床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监测脑白质的发育、成熟及生理性老化;观察脑肿瘤与白质纤维束的关系;显示急性中风、炎症、脑外伤病变引起的脑白质改变;显示精神分裂症病入局部神经联合的中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与评估方面的作用。方法:本组共18例,均接受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内的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脑梗死随着病变时间的增加,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在急性期病变局部的ADC减低,在DWI中显示为高信号,在ADC图像上显示为低信号,稳定期病变局部的ADC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附近,慢性期病变局部的ADC增加,在DWI呈低信号,在ADC图像上呈高信号。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比较准确、可靠地诊断早期脑梗死并反映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DWI及FLAIR技术在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 探讨弥散加权成像 (DWI)技术及FLAIR技术在急性脑梗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 6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 ,其中超急性期 ( <6h) 7例 ,急性期 ( 6~ 2 4h) 2 4例 ,亚急性期 ( 2 4~ 72h) 2 9例。均行常规T1WI ,T2 WI及FLAIR ,DWI扫描 ,比较病灶显示范围、边界及对比度 ,并计算病灶的ADC与rADC值。结果 ①DWI及FLAIR序列对病灶的显示范围、对比均优于常规T1WI、T2 WI ,而且DWI对病灶显示较FLAIR更清晰。②DWI的b值越高 ,弥散效果越好 ,显示病灶越清晰。同时 ,弥散全方向比单方向显示病灶更清晰。③所有病例病灶的ADC与rADC值均下降。结论 DWI技术对急性脑梗塞病变敏感性最高 ,结合FLAIR技术可准确、可靠地诊断急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14.
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方法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根据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来探测有机体的微观结构和病理改变的核磁共振成像方法,目前已经成为临床评估和生命科学研究重要的工具。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文献综述了弥散张量成像的基本原理,列举了目前常用的成像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以及用途,并对弥散张量成像的发展方向作了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5.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膜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磁共振弥散成像提供了与常规MRI技术不同的图像对比,它的图像对比主要依赖水分子的运动。可通过三个方面反映组织的弥散特性。①平均弥散:反映组织分子总的位移平方及总的弥散障碍特性。②各向异性程度:描述分子在空间各个方向上弥散的不同,与组织的方向性有关。③弥散方向性:反映组织的空间方向。磁共振弥散成像主要应用于超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在脑肿瘤亦有重要作用。通常偏良性脑膜瘤细胞密度较小,细胞外问隙较大,ADC值较高,问变性脑膜瘤细胞密度较大,ADC值较低。良性脑膜瘤周边白质纤维主要由于肿瘤占位效应受压移位,各向异性程度无明显变化;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白质纤维部分破坏,各向异性程度下降。结合常规MRI,ADC及FA图有助于脑膜瘤良恶性分级。FA图及白质束成像可清楚显示肿瘤组织与周围白质纤维的关系,提供术者关于病灶与邻近重要白质纤维问三维可视化解剖学信息,指导最大范围地切除肿瘤并有效保护提供锥体束。  相似文献   

16.
扩散成像在脑缺血性中风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研究高b值扩散成像 (DWI)诊断早期脑缺血性中风的诊断价值 ,分析假阳性与假阴性病例的磁共振表现及其规律。方法 对 2 2 5例临床诊断为脑缺血性中风的病例进行前瞻性研究 ,通过随诊或手术证实研究高b值DWI在脑缺血性中风上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起病的超急性期 ( <6h) ,高b值DWI对缺血性中风诊断的灵敏度为 93.5 5 % ,特异度为 10 0 %。在起病时间介于 7h~ 7d的急性病例 ,DWI的诊断灵敏度为 10 0 % ,特异度为 82 .35 %。在脑缺血病灶与其他假阳性病灶间的扩散值与各向异性变异系数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应用高b值DWI超早期诊断脑缺血时 ,基底动脉供血区存在假阴性病例是导致超早期诊断灵敏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而在 7h~ 7d的脑缺血急性期 ,多发性硬化与部分其他炎性疾病是造成诊断特异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对急性期的假阳性病例 ,ADC与各向异性参数计算对疾病的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磁共振弥散成像在脑缺血研究中的深入,人们对其在早期脑缺血临床应用方面的认识日趋完善。此外,弥散成像在神经系统其它疾病的诊断方面正发挥着重要像的原理与技术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应用和进展进行综述,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合理的应用弥散成像,加强疾病的诊作用。对弥散成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一、脑功能成像 MRI的弥散与灌注加权成像很快成为脑缺血的检出、特征显示以及基于MRI所见进行临床处理的关键性检查。直接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测得的脑缺血区的弥散系数(ADC)明显低于正常脑组织,这种局部水分子弥散速度减慢是细胞毒性水肿的特点(细胞的去极化),可以之监测从急性缺血到慢性梗塞的脑组织损伤性变化,可快速、无创性监测细胞能量或代谢衰竭、脑水肿、细胞坏死及中风后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显示颅脑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例正常志愿者及29例幕上星形细胞瘤及脑膜瘤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在弥散各向异性图、彩色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上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1)9例脑膜瘤及11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2)6例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及3例Ⅰ-Ⅱ级星形细胞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结论: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显示颅脑肿瘤与相邻脑内主要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神经外科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背景抑制弥散加权成像(DWIBS)在脊柱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0例临床证实为恶性肿瘤患者行全身弥散加权成像检查,并于同一时间对可疑部位行常规磁共振成像检查,必要时增强扫描,诊断结果与临床综合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别比较DWIBS和常规磁共振成像所显示的病例数.结果 60例患者中55例经临床综合评价为脊柱转移瘤.常规MRI联合DWIBS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8%、99.4%、95.4%、99.8%.与常规MRI及DWIBS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WIBS在恶性肿瘤脊柱转移瘤早期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结合常规MRI检查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