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毒性心脏病(VHD)是与病毒感染有关的一组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感染原是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CVB3感染的疾病发病机制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不仅涉及到病毒的侵害,同时还涉及到机体通过免疫介导的自身损伤。少数由CVB3感染导致的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可能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由于CVB3病毒致VHD发生的复杂机制可导致VHD治疗中的特殊性,因此研究者们仍需对CVB3与VHD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保持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1.应用柯萨奇B病毒(CVB)蛋白合成肽抗原检测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血清中CVBIgM抗体。我们在该项目中研究了应用柯萨奇B病毒(CVB)蛋白合成肽抗原检测心肌炎患者血清中CVBIgM抗体,并探讨了其在VMC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 (1)通过对CVB衣壳蛋白VPI及VP3保守区的亲水性、抗原性、表面概率及二级结构的分析,初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超微结构改变及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方法本实验在接种柯萨奇病毒B3(CVB3)建立VMC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病变及心肌细胞凋亡。结果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在接种病毒5d后光镜或电镜下可见心肌病变及炎细胞浸润,7-9天病变达高峰,35天时病变基本恢复。VMC小鼠在接种病毒后7-9天,电镜下可见心肌细胞呈凋亡样改变,并可见凋亡小体。结论实验组小鼠在接种CVB3后可引起VMC,VMC中存在异常的心肌细胞凋亡现象。  相似文献   

4.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嗜心性病毒直接或间接损伤引起的心肌局限或弥漫性炎症性病变,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系统疾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症状隐匿,易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和心源性猝死。目前VMC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VMC以免疫功能紊乱,心脏结构、功能改变及微血管损伤、宿主自身状态等为主要特点,对VMC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使医护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该病的发生、发展,以寻求治疗新靶点,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
细胞因子在病毒性心肌炎病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玉峰  张风英 《北京医学》2006,28(7):440-442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由病毒感染所致的、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常见病.自20世纪50年代Javett等首次报道本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引起以来,陆续发现了许多病毒可致心肌炎.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该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未明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克隆测序技术结合观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发病过程及病理改变 ,从病原学及病理学角度鉴定柯萨奇病毒B3 亲心肌株 (CVB3m)诱导BALB/c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VMC)模型 ,为VMC模型提供科学的鉴定方法。方法 :以CVB3m腹腔注射诱导BALB/c小鼠心肌炎 ,分别于 3、5、7、10、14天取心肌 ,以RT -PCR法检测CVB3m,并通过质粒克隆测定cDNA序列 ;同时观察小鼠心肌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 :感染小鼠心肌组织中RT -PCR扩增产物与已知CVB3mcDNA序列相应片段吻合度 >99 3% ;小鼠心肌病变从心肌细胞肿胀、少数淋巴细胞浸润到坏死和炎性病变随病程发展逐渐增多 ,第 10天达高峰 ,至第 14天炎症逐渐恢复 ,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化。结论 :提示用克隆测序法鉴定为VMC发病机理及药物防治研究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 ,并为研究CVB3m病毒感染小鼠后基因变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TAT3在小鼠急性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tditis,VMC)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急性VMC小鼠模型,将45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只、急性VMC组15只,急性VMC+RPM干预鼠20只,分别采用DMEM和STAT3特异性抑剂RPM0.4mg/kg每日腹腔注射,12 d后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及存活率,心肌组织病理变化,心肌组织病毒滴度,ELISA法检测血清IFN-γ和TNF-α含量.结果:与急性VMC鼠相比,急性VMC+RPM干预鼠一般情况明显加重,心肌组织变性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加重,并且血清中IFN-γ和TNF-α含量均增加,但心肌组织病毒滴度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STAT3活化在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发病中对心肌组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抑制其活化,小鼠对CVB3的易感性明显增加;STAT3活化虽不能干扰心肌组织中病毒复制,但却可通过抑制IFN-γ、TNF-α的过度表达而对心肌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心肌炎发生的凋亡机制及参白口服液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因素的变化及参白口服液的影响.方法给BALB/C小鼠接种嗜鼠心肌柯萨奇B3病毒(CVB3m)诱发VMC,在接种后3、7、14、20、30 d对照观察心肌细胞凋亡(TUNEL法)和相关调控基因c-myc、Bcl-2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技术)、细胞因子TNF-α、IL-6(ELISA法)的变化情况.结果CVB3m可引起VMC心肌细胞凋亡,c-myc、Bcl-2的阳性表达和TNF-α、IL-6的变化参与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心肌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调控因素参与VMC的发生和发展,参白口服液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D28单克隆抗体(CD28 mAb)对柯萨奇病毒B3(CVB3)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的死亡率、心肌病理改变及病毒滴度的影响。方法随机将106只BALB/c小鼠分为CD28 mAb组16只、病毒组40只、IgG组40只及正常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 )为10-6/mL的柯萨奇B3病毒0.15?mL,正常对照组接种0.15?mL?的Eagle氏液。CD28 mAb组、IgG组接种病毒后6、72?h分别接种CD28 mAb(0.1?mg/kg)和IgG(0.1mg/kg)。于接种病毒后第7天处死所有小鼠,取心脏,在光镜下观察心肌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检测心肌组织中CVB3mRNA的表达。结果CD28单克隆抗体组小鼠死亡率、心肌病理积分、心肌CVB3mRNA均低于病毒对照组(P均<0.05)。结论CD28单克隆抗体可降低心肌病毒滴度,减轻VMC小鼠心肌炎症,降低VMC小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述CVB3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方法]文章分单味中药研究,复方中药研究以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等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CVB3病毒性心肌炎进行总结综述.[结果]单味中药、复方中药通过抑制CVB3复制,调节免疫功能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等机制在体内外实验中治疗VMC.[结论]实验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VMC疗效明确,但在作用机制研究等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指人体感染嗜心性病毒,引起心肌非特异间质性炎症.目前国内外对VMC尚无统一的治疗措施,本文对近年来的治疗方法加以研究,从引起VMC的常见原因和发病机制的角度,对临床治疗VMC的各类新方法、临床效果、选用原则和治疗机制进行综述研究,提高临床VMC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抑制芳基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对柯萨奇B3病毒(coxsackievirus 3,CVB3)诱导的小鼠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心肌损伤及细胞焦亡的影响。方法: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AhR抑制剂组(AhR inhibitor)、模型组(VMC)、VMC+AhR抑制剂组(VMC+AhR inhibitor),每组15只。VMC组和VMC+AhR抑制剂组小鼠腹腔注射CVB3建立心肌炎模型后,AhR抑制剂组和VMC+AhR抑制剂组小鼠腹腔注射AhR抑制剂CH223191(10mg/kg)。10d后,通过高分辨率Vevo2100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检测各组小鼠心脏超声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l(cardiac troponin l,cTnl)、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IL-18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内源性硫化氢(H2S)对柯萨奇病毒B3(CVB3)所致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内病毒复制的影响,探讨内源性H2S在VMC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雄性Balb/c小鼠通过腹腔接种CVB,复制VMC模型。75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VMC组及胱硫醚-1-裂解酶(CSE)不可逆抑制剂-炔丙基甘氨酸(PAG)低、中、高剂量干预组(PAG给药采用皮下注射,PAG低、中、高剂量干预组的PAG剂量分别为:20.0、40.0、80.0mg·kg^-1,1次/d,共6次。PAG的首次给药为腹腔接种CVB,的同时皮下注射PAG)。于腹腔接种CVB,后第7天处死小鼠。用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变化;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心肌组织的H2S含量;用酶免疫吸附法测定心肌组织的CSE活性及血清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心肌组织CVB,mRNA表达。结果VMC组心肌组织的CSE活性、H2S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肌组织的病理积分、CVB,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的cTn I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AG低、中、高剂量3个干预组心肌组织的CSE活性、H2S含量明显低于VMC组(P〈0.01),心肌组织的病理积分、CVB,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的cTn I含量明显高于VMC组(P〈0.01)。结论心肌内源性H2S能抑制CVB,在心肌内复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VMC) 小鼠心肌骨桥蛋白(OPN) 及I 型胶原(Col I) 的表达,探讨OPN 在VMC 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 柯萨奇病毒 B3 (myocarditic coxsackievirus B3, CVB3) 感染BALB/C 小鼠建立 VMC 模型,取心肌组织行 HE 和 Masson 染色,并计算病理积分及心肌胶原纤维容积分数(CVF);RT-PCR 检测Col I 含量;RT-PCR及ELISA 法检测OPN 表达。结果:VMC 组第7 天心肌细胞大量坏死,炎性改变明显,随后炎性病灶逐渐吸收,第28 天病灶周围炎细胞几近消失,纤维化明显;VMC 组各时间点心肌病理积分、OPN mRNA 表达均明显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以 第7 天最高,第 14 天开始下降,与 ELISA 检测结果一致;第7, 14 天 Col I mRNA 表达较弱,第21, 28 天表达增强,均高于对照组(P<0.05),与CVF 结果一致,且 Col I mRNA 与CVF 呈正相关。结论:VMC 急性期即出现OPN 表达增加,至恢复期仍高于对照组,提示OPN 可能参与VMC 急性期的炎症反应,并促进恢复期胶原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肌组织趋化因子(ChKs)表达谱表化,探讨ChKs在VMC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意义。方法 B3型柯萨奇病毒(CVB3)腹腔注射雄性BALB/c小鼠;RT-PCR定性和实时定量分析心肌组织MCP-1、IP-10.Ltn和FKN第12种ChKs表达。病理切片和血清CK-MB分析判定病变和病损程度。结果 (1)在所检测的12种ChKs中,VMC组呈阳性表达的有9种,显著多于正常组心肌组织的6种,有3种ChKs(BLC.Eot和LARC)两组均未检出;(2)VMC组9种阳性表达的ChKs中CVB3诱导性表达的为MIP-2、MIG和IP-10.6种组成性表达的ChKs在VMC时上调表达的有MIP-1β、MCP-1、MCP-2.Ltn等4种,下调表达的有RANTES,与正常对照相比未呈现明显差异的为FKN。(3)ChKs的表达消长存在一定的差异,感染4 d后MIP-2等达高峰,随后下降;9 d后出现MCP-1和RANTES表达上升峰;FKN在感染9 d内表达较稳定。(4)亚急性早期、中期、中后期和晚期心肌组织ChKs表达谱有明显区别,各期ChKs表达谱中优势表达的ChKs分别为IP-10、IP-10、MPC-1、MCP-1。结论 VMC心肌组织ChKs呈成簇性方式改变,表达谱改变的复杂性可能与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有关,优势表达的ChKs可能在病毒性心肌炎发病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心脏组织细胞因子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mRNA表达及生黄合剂免疫调节机制。方法:选用体重16~18g的雄性Balb/c小鼠200只,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建立VMC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生黄合剂治疗组、生脉饮组、抗病毒口服液组、病毒对照组。药物治疗组均灌胃给药,0.2ml/10g,2次/d。给药10d后,取小鼠心脏组织应用RT-PCR对IL-2、IL-4 mRNA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应用生黄合剂治疗VMC后,可显著抑制IL-2 mRNA,促进IL-4 mRNA表达。结论:生黄合剂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IL-2、IL-4 mRNA表达来发挥其对VMC有益的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元美  王少敏  吴士尧 《上海医学》2005,28(4):291-293,i001
目的 观察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小鼠模型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Fas mRNA在心肌中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它们在VMC中的可能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腹腔接种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建立VMC小鼠模型。在接种病毒后第7、14和28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小鼠心肌中TNF-α和Fas mRNA表达水平,并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的差别。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VMC小鼠TNF-α和Fas mRNA表达明显增加。TNF-α mRNA表达高峰在接种后第7天,14d后仍有大量表达,28d后表达明显减少;Fas mRNA在接种第7天后明显增加,14d后达到高峰,28d后仍有一定量表达。结论VMC小鼠心肌中TNF-α和Fas mRNA表达明显增加。TNF-α参与炎症反应和心肌损伤,Fas是引起心肌细胞坏死的重要蛋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病毒性心肌炎(VMC)小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及其在VMC小鼠发病中的意义。方法本实验用ELISA方法检测VMC小鼠在接种病毒后3、5、7、9、15、35天血清TNF-α的变化,并分析了TNF-α与VMC发病的可能关系。结果实验发现VMC小鼠在接种病毒后3~35天各时点的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其表达高峰在接种病毒后7天(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结果提示小鼠VMC血清TNF-α水平升高可能参与VMC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18与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白细胞介素 1 8(IL 1 8)与黄芪注射液对病毒性心肌炎 (VMC)的疗效。方法 :用柯萨奇病毒B3 m(CVB3 m)感染Balb/c小鼠制备VMC小鼠模型 ,然后分别给予IL 1 8及黄芪注射液治疗 8d ,观察小鼠发病情况 ,并在不同时段检测心肌组织病毒滴定度、心肌病理积分 ,并进行比较。结果 :IL 1 8治疗组及黄芪治疗组较心肌炎对照组症状减轻 ,生存率提高 (P <0 .0 5 ) ,病毒滴定度降低 ,病理改变减轻 ,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IL 1 8组与黄芪组比较 ,前者生存率较高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病毒滴定度和病理积分均低于后者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结论 :IL 1 8与黄芪注射液对VMC均有治疗作用 ,前者疗效更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由病毒感染心脏引起的以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化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资料表明,柯萨奇B3病毒(CVB3)是引起VMC的最为常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