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71急性心肌梗塞患者(AMI)入院初心电图(ECG)分析结果表明,AMI近期预后不良的指标有:①墓碑型ST段抬高(病死率71.43%);②PtfV_1异常(病死率60%);③对应导联ST段压低(病死率52.17%);④QT间期离散度(QTd)增大,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为92.63±18.81ms,56.15±14.06ms(P<0.01);⑤梗塞涉及的导联数增多,死亡组与存活组分别为5.05±1.84,3.21±1.05(P<0.01)。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某些特殊的AMI患者中,也可以不存在典型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如仅仅表现为R波递增不良及T波改变等,或者发病早期缺乏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患者常并发心肌损害,可表现为心肌酶的升高,本研究通过检测血浆肌酸肌酶-同工酶(CK—MB)活性,探讨其与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 18导联体表心电图 (ECG)与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对比分析 ,寻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心电图指标。方法  4 2例初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即行 18导联心电图检查并在发病 12h内行CAG。结果 V3 导联ST段下移值与Ⅲ导联ST段抬高值的比率 (V3 /Ⅲ )在右冠状动脉 (RCA)近段闭塞组、RCA远段闭塞组及左旋支 (LCX)闭塞组分别为 0 3± 0 2 ,0 8± 0 5 ,2 5± 2 2 (P <0 0 5 )。V3 /Ⅲ <0 5提示RCA近段闭塞 ,0 5≤V3 /Ⅲ≤ 1 2提示RCA远段闭塞 ,V3 /Ⅲ >1 2提示LCX闭塞。敏感性分别为 94 % ,94 % ,71% ,特异性分别为 96 % ,92 % ,10 0 %。结论 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计算V3 /Ⅲ比率可作为预测梗死相关血管的一个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5.
安银东 《陕西医学杂志》1991,20(2):92-93,F003
应用体表电位标测技术,对67例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在胸、背部放置103个电极,同步进行采样,并从103导朕心电图上提取Q、R和S峰值,绘制成相应的心电峰值图。以30例正常人的相应图型为对照,中异常Q图出现部位及所覆盖的导联数进行梗塞部位及范围的诊断。该方法与体表电位图相比,对心肌梗塞诊断的准确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塞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 ,虽多数在心电图(ECG)上出现足以作出诊断的梗塞波形 ,但确有少部分病人 ,心肌梗塞 (MI)发生后ECG不出现典型的MI表现只表现为不典型的图形。本文结合临床对19例AMI的不典型心电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ECG不典型改变的原因。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择 1993年 1月~ 1999年 12月间连续收治的 ,发病后 12h以内入院的AMI 12 0例 ,其中男 90例 ,女 30例 ,平均年龄 6 4岁 (36~ 82岁 )。AMI的诊断依据[1] 为 :(1)典型临床表现 ;(2 )特征性的ECG改变 ;(3)血清酶动态改变 ,三项中具…  相似文献   

7.
病人,男48岁。发作性胸闷胸痛1年加重1月。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和V5、V6导联ST段下斜型压低。入院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给予标准的抗凝抗血小板、扩冠、降脂等非手术治疗1周,患者仍有心绞痛发作,给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造影见左主干远端分叉病变,病变累及前降支和左旋支开口。另见前降支远端和右冠远端各有一处局限性狭窄。建议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其拒绝并要求行介入手术。先在前降支远端病变处置入一枚支架,然后在左旋支和前降支开口处用标准CRUSH技术置入两枚支架,支架覆盖左主干远端病变,最后在右冠远端狭窄处置入一枚支架,共置入4枚支架。多个垂直体位投照见各支架膨胀完全,无残余狭窄,无夹层,远端血流均3级。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无不适。患者返回CCU后即给予心电图检查,同术前。50 min后患者突发呼吸困难,伴心前区后背疼痛,并出现冷汗、恶心、呕吐,血压降至70/45 mmHg(1 mmHg=0.133 kPa),心率由80次/min降至56次/min,立即给予多巴胺升压,并给予吗啡、胃复安等对症处理,患者血压心率渐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秋季腹泻病情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3~2005年10~11月符合诊断的腹泻病人354例,用酶标法(ELISA)检测轮状病毒感染者290例为腹泻组(实验组),病情依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于病程3~7d抽血化验,用贝克曼CX-7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CK—MB,CK—MBI〉25IU/L为阳性。以同期儿保门诊健康体检儿300例做对照组。结果 腹泻组CK—MB阳性率52.8%(153/290)。酶活性:轻度组24±10、中度组34±9、重度组75±44。对照组CK—MB无一例阳性,酶活性1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腹泻组间重度与轻度在阳性率及酶活性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腹泻组病情与CK—MB有关,病情越重。CK—MB阳性率越高,酶活性亦越高。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非心肌源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高于肌酸激酶(CK)的原因及与疾病的关系。方法:用VITROS350生化系统检测恶性肿瘤患者CKMB和CK 3020例。结果:在3020例恶性肿瘤中,CKMB活性高于CK活性75例,而且大多数的血型为A型和B型。结论:恶性肿瘤患者非心肌源性CKMB>CK时可能是血清中CKBB、巨CK等影响CKMB假性升高;也有可能是恶性肿瘤患者免疫系统紊乱,病情加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21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肌酸激酶峰值与缺血病史的关系。结果表明无病史组患者平均肌酸激酶(309±121对160±120IU)、乳酸脱氢酶(1123±456对926±401U/L)和谷草转氨酶(207±93对139±92IU)峰值显著高于有病史组;无病史组三个年龄组患者平均肌酸激酶峰值亦明显高于有病史组同年龄组患者;而两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相似。提示无缺血病史的AMI患者梗塞面积更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早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血浆脑钠素(BNP)水平与肌酸磷酸激酶MB(CK-MB)峰值变化的关系,进而通过BNP来定量评价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方法63例AMI患者根据PCI时间分为直接组和非直接组。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入院后4、24、48h测定BNP水平。CK-MB峰值测定:入院即时采血检查CK-MB,入院第1天每3h测一次,第2天每6h测一次,第3天每12h测一次。结果患者BNP水平在入院后缓慢上升,并于第24小时达到高峰值,第48小时开始下降。非直接PCI组BNP水平相对于直接PCI组显著增高(P<0.01)。直接PCI组达CK-MB峰值时间明显比非直接PCI组前移。结论血浆BNP水平测定是评价AMI早期PCI后梗死相关动脉是否及时再通的客观指标,可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12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清CK,CK-MB,CK-MM及亚带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血清CK-MM亚带MM_3/MM_1比值在梗塞发生后2h内即出现异常(P<0.05),平均3.5h开始升高,幅度为基础值的9—33倍,约10h达峰值,早于CK和CK-MB。血清MM_3峰值与CK,CK-MB和CK-MM峰值及相应累积释放(∫_0~Tf(t)·d_t)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另外还比较了各同I酶Ka和Kd值大小,表明MM_3和CK-MB最大,MM_1最小。这提示血清CK-MM亚带MM_3/MM_1比值是AMI早期诊断的最敏感指标,动态测定CK-MM亚带亦有助于估计AMI的预后和了解心肌酶的释放情况。  相似文献   

14.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变化与梗死相关血管的关系。方法通过对50例AMI患者心电图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比较,分析心电图变化与梗塞血管的关系。结果(1)Ⅱ、Ⅲ、avF导联出现ST段抬高的AMI患者81.48%的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2)Ⅰ、avL或V1-V6导联ST段抬高者91.67%的梗塞相关血管为左前分支中段;(3)仅V1-V3导联ST段抬高者100%出现左前分支大对角支远侧梗塞。结论AMI患者急性期心电图不同导联ST段改变可以对梗塞相关血管的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与冠脉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体表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作用。方法 对 40例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血管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者占 65 % ,左回旋支占 35 % ;②下壁AMI时I、avl导联ST段呈对应性压低 ,提示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 76 .9% ,特异性为 2 8.6 % ;ST段呈等电位线或轻度抬高 ,提示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 2 8.6 % ,特异性为 76 .9% ;ST段抬高幅度Ⅲ >Ⅱ时诊断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为 57.1 % ;ST段抬高幅度Ⅱ >Ⅲ时提示左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 50 % ,特异性为1 0 0 % ;ST段抬高幅度Ⅲ >Ⅱ提示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为 1 0 0 % ,特异性较低为 2 4 .2 %。结论 下壁AMI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与非心肌梗死之间冠状动脉狭窄的差异,了解冠 状动脉狭窄与相应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 窄的 47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心肌梗死组、非心肌梗死组,比较 各组血管狭窄程度,观察单、双、3支病变的分布情况,组间差异均采用两率差别的显著性检验-U检 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电图变化之间的关系用数量的比例来表达.[结果]陈旧性心肌梗死组、急性 心肌梗死组、非心肌梗死组各组重度以上的冠状动脉狭窄各占 76%, 68%, 68%,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急性心肌梗死组与非心肌梗死组以非心肌梗 病变所占比重相对较高,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以多支病变所占比 重相对较高.[结论]单支病变几乎是左前降支,左前降支相对应的胸前导联(V1-6)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 现率相对较高,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其余导联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现率相对较低,与狭窄程 度之间无规律性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吗啡及不同剂量δ受体拮抗剂纳曲吲哚盐酸盐(NTI)组,观察其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内皮素、心肌酶及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以说明δ受体拮抗剂可增强吗啡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且与剂量成正相关.方法 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共25只,每组5只,随机分成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吗啡组、吗啡+小剂量NTI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 “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电图的变化,阐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之间的差异。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急性血瘀模型组、急性心肌梗死假手术组、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及“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在大鼠急性“血瘀”情况下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每组12只),测定各组大鼠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变化最大速率(±dp/dt max)、颈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平均动脉压(MAP)等各项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测定大鼠心率(HR)及心电图(ECG)V5导联和Ⅱ导联ST段等参数,并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进行对比。结果: ①大鼠“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SBP、DBP、MAP、LVSP、LVEDP及±dp/dt max等指标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大鼠“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HR加快及V5、Ⅱ导联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均明显大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组(P<0.05 或P<0.01)。结论:大鼠“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在心电图变化上存在明显差异,在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上无明显差异,提示采用“血瘀证”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来评价治疗胸痹心痛中药的药效学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7例接受尿激酶(溶栓组)、25例接受极化液(非溶栓组)治疗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运用心电定量心肌梗塞面积。用药前采用ST段运算法预计梗塞面积,住院72h后用QRS积分法计算实际梗塞面积,二者之差为梗塞缩小面积,并以此计算梗塞心肌存活率,大于-20%者为再灌注。结果显示溶栓组平均心肌梗塞面积缩小6.7%,梗塞区心肌存活率-29.2%,早期溶栓(<3h)4例(4/5)符合心肌再灌注标准;晚期溶栓(3~8h)6例(6/12)符合再灌注标准。而非溶栓组无一例符合再灌注标准。故认为溶栓治疗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红蛋白(Mb)两种生化指标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胸痛发作后2~4h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定量检测血清cTnI、Mb、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Mbc、TnI、CK、CK-MB明显升高;峰值时间:Mb,(8±2.2)h;CK-MB,(18.1±3.2)h;CK,(19.4±4.1)h;cTnI,(18.6±2.9)h。病情恶化时各项指标持续上升,病情好转时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的cTnI、Mb、CK和CK-MB4项指标均正常。结论cTnI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较理想的指标,同时Mb可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快速、可靠的生化指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