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保留灌肠肛管插入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保留灌肠时病人的便意感,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的治愈率,本文对保留灌肠的肛管插入深度进行探讨,现将12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治疗组和观察组,在其余条件无差异的情况下,治疗组将肛管插入深度20~35cm,对照组按常规插管,观察两组患者便意感,保留时间及治愈率等情况,结果表明肛管插入深度20~35cm时药物保留时间延长,便意感减轻,治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浅插管保留灌肠对慢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插管保留灌肠法,观察组采用浅插管保留灌肠法,即抬高臀部15cm,肛管插入肛门4~6cm开始灌肠,拔管后继续抬高臀部20~30min。结果:观察组肛门异物感及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肛门出血及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浅插管保留灌肠法可减轻肛管对患者痔及直肠黏膜的刺激,增加患者治疗舒适度且不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3.
外痔患者清洁灌肠方法改进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少清洁灌肠时肛管对患者外痔黏膜的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80例外痔患者术前准备需清洁灌肠的患者,随机分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灌肠方法。观察组采用肛周润滑,增加插管深度,降低液体压力的方法。结果:两组患者肛门异物感、疼痛、出血、耐受力、灌肠次数及耗费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肛周润滑,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及降低液体压力,可提高灌肠效果,减轻外痔患者外痔黏膜的损伤,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一次性硅胶导尿管行水合氯醛保留灌肠预防小儿全麻术后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160例3岁-7岁的儿童为观察对象,分别采用小儿肛管和一次性硅胶导尿管进行水合氯醛保留灌肠,试验组将抽吸好灌肠液的注射器乳头与一次性使用单腔硅胶导尿管(12号)的一端开口处连接,另一端涂上石蜡油润滑,轻轻插入患儿肛门15-20cm进行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一次性肛管进行保留灌肠,比较镇静效果。结果:试验组应用一次性硅胶导尿管进行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方法后有效率为96%,对照组采用小儿肛管进行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方法有效率为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一次性硅胶导尿管行水合氯醛保留灌肠法有利于水合氯醛的吸收,实用性强、操作简便、镇静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减少清洁灌肠时肛管对患者外痔黏膜的损伤,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将80例外痔患者术前准备需清洁灌肠的患者,随机分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灌肠方法。对照组采用肛周润滑,增加插管深度,降低液体压力的方法。结果:两组患者肛门异物感、疼痛、出血、耐受力、灌肠次数及耗费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肛周润滑,增加肛管插入深度及降低液体压力,可提高灌肠效果,减轻外痔患者外痔黏膜的损伤,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6.
大量不保留灌肠是治疗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之一。它可以清除结肠内的积粪,排出气体,软化粪便,解除便秘,刺激肠蠕动,减轻腹胀。临床上对于患肠梗阻的患者常早晚各一次给予大量不保留灌肠,每次需1000~2000ml灌肠液,其方法是将肛管润滑后,轻轻的插入肛门灌肠一次,平卧5—10min后入厕排便一次,1000—2000ml的灌肠液一般要分3—5次才能灌完,需要3~5d的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7.
马文贵 《当代医学》2011,17(15):62-63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的灌肠液、灌肠方法以及灌肠后的效果。方法选取胃肠手术后腹胀或者术后3~5天不能排气的患者,用双盲法分成两组。观察组25例,采用14号一次性吸痰管,使用0.9%的生理盐水40ml+开塞露3支(20ml/支),插入肛门30~35cm。对照组25例,采用14号一次性肛管,使用0.9%生理盐水500ml,插入肛门15~20cm。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灌肠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方案优于对照组,对预防和治疗术后腹胀,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为76%,两种灌肠法的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灌肠液配置方便,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一次性吸痰管和注射器在保留灌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次性吸痰管和注射器用于盆腔炎病人保留灌肠的效果。方法对我科86例慢性盆腔炎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普通的肛管、灌肠袋进行灌肠,观察组采用12号一次性吸痰管和50ml注射器灌肠。结果观察组药液在直、结肠内保留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治愈时间短,治愈率高(P<0.05)。结论使用一次性吸痰管和注射器保留灌肠,可减轻患者不适,灌肠液在肠腔保留时间长,治愈时间短,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浅插管保留灌肠与常规保留灌肠药物保留的时间、疗效及肛管对痔疮的刺激程度。方法将142例慢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80例,对照组62例,试验组采用浅插管保留灌肠法,对照组采用常规保留灌肠法。观察2组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疗效及肛管对痔疮刺激程度。结果 2组药物在肠内停留的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肛管对痔疮的刺激度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溃疡性结肠炎合并痔疮患者采用浅插管保留灌肠法,既不影响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及疗效,又能减轻或避免肛管移动对痔疮的损伤,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0.
姚亚春 《中外医疗》2009,28(18):86-87
目的通过2种润滑剂润滑肛管灌肠的比较,选择对病人有效且无痛苦的操作方案。方法154倒病人进行实验组和对照组灌肠。分别用凡士林和液体石蜡作为润滑剂润滑肛管灌肠。观察2组疼痛程度和出血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疼痛程度和出血率2组比较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凡士林作为润滑剂润滑肛管能减轻病人的疼痛和出血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慢性细菌性痢疾随机分为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组(观察组)和普通治疗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对照组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和纠正脱水及酸中毒,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黄连素保留灌肠:先用温生理盐水200毫升清洁灌肠,然后用黄连素100 mg加生理盐水10~20毫升用20毫升注射器吸入,患儿取侧卧位从肛门处插入12号肛管,插入深度10~12厘米,接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推入后再灌注5~1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以利药物完全到达肠腔,反折导管拔出.适当抬高惠儿臀部,使药液保留20~30分钟,2次/日,3~5天为一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78.1%,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 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疗效好,副作用轻,病人痛苦少,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探讨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小儿慢性细菌性痢疾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72例慢性细菌性痢疾随机分为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组(观察组)和普通治疗组(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对照组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和纠正脱水及酸中毒,观察组除上述治疗外加用黄连素保留灌肠先用温生理盐水200毫升清洁灌肠,然后用黄连素100 mg加生理盐水10~20毫升用20毫升注射器吸入,患儿取侧卧位从肛门处插入12号肛管,插入深度10~12厘米,接注射器将药液缓慢推入后再灌注5~1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导管,以利药物完全到达肠腔,反折导管拔出.适当抬高惠儿臀部,使药液保留20~30分钟,2次/日,3~5天为一个疗程.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100%,对照组有效率78.1%,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结论 黄连素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疗效好,副作用轻,病人痛苦少,优于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有效指导灌肠患者插管时放松肛区,顺利插管,减轻插管时不适的方法。方法:将43例溃疡性结肠炎需保留灌肠治疗的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观察组先嘱患者做排便动作,待肛管插入肛门3~4 cm后嘱患者停止做排便动作,然后嘱患者做深呼吸、放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肠插管指导方法,插管时嘱患者深呼吸、放松,别紧张。结果:观察组一次插管成功率95.45%,对照组一次插管成功率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时肛区疼痛不适发生率,观察组9.09%,对照组3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遇阻发生率,观察组13.64%,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灌肠插管时先指导患者做排便动作,待肛管插入肛门3~4 cm后停止做排便动作,嘱患者深呼吸、放松等指导方法可以提高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同时可减轻患者肛区疼痛不适,降低插管阻力。  相似文献   

14.
小儿保留灌肠主要用于治疗肠道疾病及镇静催眠。临床上常用方法是选用玻璃注射器前端接肛管进行灌肠 ,此方法对较大患儿效果满意 ,但对婴儿及新生儿成功率低 ,因此 ,我科改进了灌肠方法 ,改进后效果满意 ,介绍如下 :1 材料及方法1.1 根据灌肠液量选择 5 ml或 2 0 ml无菌注射器一具 ,无菌头皮针管一根 ,剪刀一把 ,灌肠药物。1.2 操作步骤 :用注射器常规抽取灌肠药液备用 ,剪去头皮针部分 ,接于注射器上 ,润滑导管 ,排尽空气 ,患儿呈俯卧或侧卧位 ,屈膝、臀部抬高 10°角 ,护士左手食指与拇指分开臀裂 ,轻轻插入导管 ,根据灌肠目的及病变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延长中药保留灌肠时间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78例行中药保留灌肠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采用不同肛管型号、不同插入深度、不同体位的灌肠,对比观察保留灌肠的时间,比较不同方法灌肠后患者血肌酐变化.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保留时间明显延长(P<0.01),且观察组患者肌酐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1).结论 选择左侧卧位抬高臀部10cm、相对细软的肛管、增加插管的深度,能明显增加中药保留时间,且提高了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术前灌肠方法改进后的效果。方法将32例常见型先天性巨结肠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采用单一的回流灌肠,每次灌肠生理盐水用量按100ml/kg计算;观察组采用回流灌肠与液体石蜡保留灌肠相结合,每次灌肠生理盐水用量以最后一次排出液无粪汁计算,灌肠效果以术中按标准评价。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灌肠时间短,灌肠效果好。结论回流灌肠和液体石蜡保留灌肠相结合,既缩短灌肠时间又能保证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之前 ,必须彻底清洁灌肠。但在灌肠时 ,经常遇到棘手的问题 ,影响效果。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对处理这些问题积累一定经验 ,报告如下。1 肛管插入困难  由于患者的恐惧 ,精神高度紧张 ,致使肛门括约肌处于收缩状态 ;或者是低位直肠癌 ,癌肿使肠道狭窄等原因 ,造成肛管插入困难。对于这类患者 ,要尽力解除思想顾虑 ,操作时分散患者注意力。插管前先将肛管温热、润滑 ,避免寒冷刺激。插管时嘱患者深呼吸 ,减轻腹压 ,松弛括约肌。对低位直肠癌患者 ,先扩张肛门 ,尔后插管。2 灌肠液外溢  如果肛管插在癌肿狭窄部位以下、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清洁灌肠时对患者在插管深度与入液量的关系和心理护理等方面的有关问题。方法:以100例术前需清洁灌肠的妇科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妇科手术前清洁灌肠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除按常规护理外,还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增加肛管插入深度等方法。结果:两组在灌肠中液体的入量和灌肠后液体在体内保留的时间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肛管插入深度20cm,可使灌肠液直接到达乙状结肠,避免了液体对直肠直接刺激而引起排便反射,减轻便意感,使溶液在结肠内保留时间长,有利于大便充分软化,灌肠前和灌肠过程中注意加强病人的心理护理,可解除病人精神紧张,避免肛门括约肌收缩,造成插管困难,灌肠时忍受力下降等因素,从而提高灌肠效果。  相似文献   

19.
传统灌肠法是用灌肠袋装入所需生理盐水,然后将灌肠袋的前端(相当于肛管的直径)插入肛门7~10 cm(大量不保留灌肠)或10~14 cm(小量保留灌肠),笔者用输液管或注射器代替灌肠袋,用一次性导尿管或吸痰管代替灌肠袋前端连接输液管,组装简易肠道清洗器,对不同年龄患者行肠道清洗,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李侠  姚雪红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4):727-728
目的观察一次性注射器法在小儿小量保留灌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需采用小量保留灌肠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传统组各42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法保留灌肠,传统组采用传统肛管法。结果观察组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组。结论一次性注射器法操作简便,用物简单,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少,患儿家长易配合,护士工作量大大减轻,是值得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