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血清甲胎蛋白(AFP)含量检测是原发性肝癌临床诊断的特异性指标,但近年来发现在其他肝病中也可出现血清AFP含量升高.为了解AFP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等肝病中的变化,于2008年1月-2009年10月对武警辽宁总医院收治的248例不同类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AFP含量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牛聪敏  安丽敏  胜丽英 《职业与健康》2007,23(17):1571-1572
目的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中血清甲胎蛋白(AFP)检出率。方法AFP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结果不同临床类型肝炎、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AFP阳性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原发性肝癌88.2%,肝炎肝硬化29.0%,亚急性重型肝炎20、8%,急性重型肝炎18、2%,慢性重型肝炎13、3%(慢性肝炎重度11.5%,慢性中度2.3%,慢性轻度2.2%)。64.7%原发性肝癌血清AFP浓度大于400μg/ml,与肝硬化、急慢性肝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8%原发性肝癌血清AFP浓度在正常范围。25.8%肝硬化血清AFP低浓度增高,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病毒性肝炎都能检测到AFP升高,但血清浓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中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与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在本院行治疗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90例排除其他肝炎,其中进展为肝硬化阶段30例、肝癌阶段30例、同时以3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探讨中性粒细胞抗体表达与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癌患者ANCA阳性率(16.7%)明显高于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10.0%)和单纯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CA阳性组HA、LN、PC、Ⅳ-C的水平均高于阴性组,ANCA阳性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D4~+/CD8~+(P=0.01)、ANCA阳性(P=0.04)、肝癌(P=0.03)是患者肝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表达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测定血清总胆汁酸水平来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的临床意义。方法临床分别抽取符合条件的肝病患者348例和无基础肝胆疾病的受试者122人,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来监测血清中总胆汁酸(TBA)、ALT水平。结果所选取各类肝病患者TBA水平高于正常受试者水平,其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重度,急性肝炎,肝癌,肝硬化患者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度TBA水平和正常受试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TB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ALT阳性率。结论血清总胆汁酸(TBA)可作为反应肝功能损害的判断指标,且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较ALT更灵敏。  相似文献   

5.
病毒型肝炎临床上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每年至少有30万人死于肝炎后肝硬化或肝癌,已经成为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国害”。人们不禁会问:不同类型的肝炎预后有什么差别?是不是每种肝炎都可转为慢性?是否慢性肝病患者最终都要走“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三步曲?影响肝炎患者预后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肝炎病毒的类型 目前认为,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只能引起急性肝炎,不会转为慢性;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所致的急性肝炎均有慢性化倾向,其中丙  相似文献   

6.
杜进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6):3194-3195
病毒性肝炎是法定乙类传染病,部分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患者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1].全世界约20亿人感染乙肝,80%的原发性肝癌与慢性乙型肝炎有关,2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死于与之相关的肝脏疾病或肝癌[2].根据中国2010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报道:我国有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患者约2000万例.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45例五项血清标志物特殊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乙型肝炎 (HepatitisB ,HB)是一种世界性的传染病 ,由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Bvirus ,HBV)引起。我国属HBV感染的高发区 ,约 5 0 %~ 70 %的人群受过HBV感染 ,约 8%~ 12 %的人群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携带者[1] 。可导致急性、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肝炎后肝硬化、肝癌等 ,有些病情凶险 ,死亡率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实验室检查 ,在基层医院 ,常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五项标志物 (HBsAg、Anti -HBs、HBeAg、Anti-HBe、Anti -HBc)进行检测 ,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9年医院病毒性肝炎住院患者病例数及疾病谱变化,为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治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了2004年1月-2012年12月瑞金医院感染科22 469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患者乙类传染病为主,占81.63%,甲类传染病罕见占0.06%,丙类传染病占1.10%,构成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自2004年以来肝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麻疹、寄生虫、肠道感染住院构成比位列各种感染病前5位;在病毒性肝炎中,丙型病毒性肝炎居首位,占47.16%,其次是乙型病毒性肝炎,占44.26%,其中尤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9年来丙型病毒性肝炎病例数明显增加,顺位由第3位升至第1位;药物性肝损害、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病例数亦明显增加。结论上海地区感染病以乙类传染病为主,各种感染病中病毒性肝炎占首位,其中尤以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丙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害、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病患者血硒水平及与HBVM阳性状况的关系。方法:分析肝癌、肝硬化和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血硒水平和HBVM阳性状况相关性。结果:肝癌患者血硒水平显著小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肝癌患者抗HBs阳性率低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肝癌患者中形成“小三阳”指标阳性率较高,形成“大三阳”指标阳性率次之,肝癌患者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肝硬化和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肝癌和肝硬化患者抗HBe和抗HBc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患者。结论:肝病患者体内血硒水平可能影响肝病发展以及HBVM阳性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聚合酶链反应法,研究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HBV-cccDNA核苷酸序列特点设计PCR引物,应用PCR的方法检测急性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拉米夫定治疗等病患者的血清、外周血细胞及肝组织cccDNA.结果 急性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拉米夫定治疗等病患者血清的HBV cccD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5.6%、50.0%、21.2%;前两者外周血细胞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0.7%、19.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含肝硬化)、拉米夫定治疗等病患者肝组织的HBV-cccD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1.1%、32.8%.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特异性强,可用于HBV-ccc DNA的检测,评价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血清胆碱酯酶的检测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各类肝病血清中胆碱酯酶(ChE)含量变化。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的各种肝病患者的血标本132例,对其血清中的胆碱酯酶进行检测。结果通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肝病的血清胆碱酯酶活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组下降明显,重症肝炎随着病情的好转,ChE活力逐渐上升。结论血清ChE的检测可用于肝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判断,可以作为反映肝实质损伤程度的一个常用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enosine deaminase,ADA)、总胆汁酸(Total bilious acid,TBA)和α-L-岩藻糖苷酶(α-L-Fucosidase,AFU)联合检测对肝脏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测定急性肝炎组、慢性活动性肝炎组、慢性迁延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ADA、TBA、AFU、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结果:相对于健康对照组,ADA和TBA在各型肝炎及肝硬化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肝癌患者的AFU明显升高,ADA和TBA无明显升高。结论:联合检测血清ADA、TBA和AFU在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更高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在本院就诊的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3年的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对照组(未发生肝癌)152例和原发性肝癌组28例。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脂肪肝、糖尿病、肝功能指标、乙肝病毒基因(HBV-DNA)水平等原发性肝癌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男性、吸烟史、饮酒史、肝癌家族史、其他恶性肿瘤家族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原发性肝癌组患者糖尿病比例、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水平、HBV-DNA阳性比例均明显升高,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脂肪肝比例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吸烟史、糖尿病、HBV-DNA阳性率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抗病毒治疗是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应...  相似文献   

14.
1957年Steiner等首次提出肝炎病毒可能为肝癌的病因。自后有许多成功的研究并指出,肝细胞癌(HCC)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并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被证明为肝癌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乙型病毒肝炎——大结节性肝硬化——肝细胞癌的假设。乙型肝炎病毒(HBV)与HCC的联合存在,可从以下几点得到认识:一、HCC时慢性HBV感染;二、临床和实验室证实HBV与HCC相关状态;三、HCC时HBV的病因作用;四、肝癌发病机制与HBV有关。一、肝细胞癌与慢性HBV感染:HCC时与HBV感染之间关系密切。通过大量的血清学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64例为观察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4例为对照组。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两组人口学特征、既往病史、吸烟饮酒史以及日常饮食习惯;使用实时PCR检测仪进行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定量。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饮酒、吸烟、糖尿病史、肝癌家族史、HBV DNA定量5×10~6 cps/ml、肝硬化、经常吃油炸食品、经济条件不理想、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中25.00%经常吃海鲜、29.69%经常饮茶、40.63%经常吃水果/蔬菜、12.50%经常饮用豆浆/牛奶、9.38%心情愉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肝癌家族史、HBV DNA定量5×10~6 cps/ml、肝硬化是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经常吃海鲜、经常吃水果/蔬菜、心情愉悦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临床应重视对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防控,倡导平衡膳食、保持良好心态,抑制HBV病毒高复制并积极治疗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260例。术前常规检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HBV DNA定量及甲胎蛋白水平;术后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26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术后生存时间1~60个月,平均(48.20±3.60)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0.38%(235/260)、71.92%(187/260)、50.38%(131/260)。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1.3~52.7个月,平均(31.58±3.16)个月;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5%(185/260)、46.15%(120/260)、35.00%(91/260)。不同性别、HBV DNA、总胆红素、肿瘤直径的患者5年生存率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V DNA≥104 IgU/ml、肿瘤直径10 cm是乙型病毒性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HBV DNA及肿瘤直径是乙肝病毒性肝炎相关肝癌患者手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应加强对HBV DNA≥104 IgU/ml、肿瘤直径10 cm患者术后不良预后的防控。  相似文献   

17.
加强宣传教育,认识乙肝与乙肝疫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刘大为 《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0):762-763
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感染乙型肝炎后 ,不论是临床型感染或者亚临床感染 ,都有部分患者发展成为慢性持续性感染状态 ,包括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有的可演变成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对广大群众加强宣传教育 ,使人们认识乙肝 ,了解乙肝 ,特别是使易感人群认识到接种疫苗预防乙肝的重要性 ,最终达到预防和消灭乙肝的目的 ,是我们卫生防疫工作者的一项基本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乙型肝炎病毒 (HBV)与乙型肝炎196 3年 ,美国学者Blumberg在澳大利亚土著人血清中发现了一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联合检测对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2月宁波市第二医院收治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9例为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患者32例为肝硬化组;肝细胞肝癌患者19例为肝癌组。观察和检测三组患者ALT水平和HBV血清标志物定量水平,并对患者肝功能分级进行比较,绘制ALT、HBV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三组患者肝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肝功能A级占比最高,肝硬化组B级占比最高,肝癌组C级占比最高;三组乙型肝炎患者ALT水平、HBsAg、HBeAb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HBsAg、HBeAb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4、0.693、0.511、0.781; ALT、HBsAg、HBeAb联合检测诊断敏感度91.98%、特异性88.16%,均高于单一指标检测; HBsAg定量水平与肝功能分级呈正相关关系,HBeAb定量水平与肝功能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ALT水平、HBV血清标志物定量水平联合检测相互补充,诊断优势较单一指标检测更为显著,更利于早期诊断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变化,为临床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从而遏制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恶化,避免肝硬化及肝细胞肝癌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氨(NH3)、血清层粘连蛋白(LN)和总胆汁酸(TBA)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10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肝癌组),按照Child-Pugh肝功能分级标准,A级28例,B级32例,C级4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LN,连续监测法检测血NH3,速率法检测血清TBA.比较肝癌组与对照组、肝癌组不同Child-Pugh分级间血NH3、血清LN和TBA的变化.结果 肝癌组血NH3、血清LN和TBA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hild-Pugh分级A、B、C级患者的血NH3、血清LN和TB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NH3、血清LN和TBA含量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增高而上升(P<0.05).108例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在不同Child-Pugh分级中,血NH3与血清LN呈正相关(r=0.5562、0.6900、0.3423,P< 0.01或<0.05),与血清TBA无明确相关性.结论 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NH3与血清LN有显著相关性.血NH3、血清LN和TBA联合检测对肝硬化合并肝癌的无创性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肝病患者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HBV BCP)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及病毒含量(HBV DNA)的关系. 方法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176例HBV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血清进行检测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碱基G →A联合突变;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 结果 HBV BCP变异阳性组、阴性组间对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及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P变异阳性组的血清IL-10(80.96±30.86 vs 72.11±24.19 mg/L)、IL-12(41.33±15.10 vs 35.98±14.47 mg/L)、TNF-α(56.04±27.05 vs 38.01±10.49 mg/L)、IFN-γ(19.81±12.29 vs 16.55±8.99 mg/L)和HBV DNA(108.2478±0.9826 vs 105.8876±1.4822拷贝/ml)的水平明显高于BCP变异阴性组. 结论 HBV BCP变异可导致血清IL-10、IL-12、TNF-α、IFN-γ和病毒复制水平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