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总结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PLS)的临床特征,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对确诊的9例RPLS患者临床表现、颅脑CT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起病7例,亚急性起病2例。临床表现为头痛7例,视觉障碍6例,癫痫发作5例,意识障碍6例。CT检查病灶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呈稍长或等T1、长T2信号,Flair像为高信号、DWI为低或等信号、ADC为高信号;其中累及枕叶6例,顶叶6例,额叶3例,颞叶1例,小脑1例,脑干1例,侧脑室3例,基底节3例,丘脑1例,海马1例;9例均累及白质,其中4例累及灰质。结论 RPLS的临床特征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头痛、癫痫、意识障碍、视力障碍为主要表现。RPLS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可累及额叶、脑干及脑深部结构,MRI检查是发现RPLS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五例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FIPF)的临床特点,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06年5月至2007年8月诊断的2个家族中5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5例(男3例,女2例)分属于2个家族,家族1有3例,家族2有2例.诊断时平均年龄为(55±12)岁.主要表现为咳嗽和进行性呼吸困难,双肺底Velcro 啰音,杵状指.高分辨率CT示网状模糊影和广泛蜂窝状改变.肺功能检查示通气功能正常,弥散功能降低.1例男性患者经开胸肺活检证实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家族1中1例男性患者为体检中被发现,其影像学特征符合IPF特点.5例中有3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差,2例死亡.结论 FIPF的临床表现与IPF相似,高分辨率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家族中其他无症状的IPF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老年人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对11例老年CIDP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肌电图检查及腓肠神经活检病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本组患者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2例;首发症状为四肢远端麻木无力3例,双下肢远端麻木无力5例.双上肢远端麻木无力2例,抬头困难1例;患者均有运动障碍,伴感觉障碍8例.肢体肌肉萎缩3例,伴有肌肉压痛1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8例,颅神经损害5例,自主神经受累3例,累及呼吸肌1例,复发3例;发病高峰期改良Rankin评分平均3.02分;脑脊液检查有明显蛋白细胞分离5例;肌电图示神经原性损害10例,肌原性伴神经原性损害1例;病理检查结果示髓鞘脱失6例,炎性细胞浸润6例,明显髓鞘再生2例,轴索肿胀变性2例;激素治疗8例有效. 结论 老年CIDP患者首发症状多为肢体远端麻木无力;大部分有感觉障碍;可有颅神经和自主神经损害;腓肠神经活检有助于老年CIDP诊断;激素治疗大部分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RPLS)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RPLS患者8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以精神异常、癫痫发作、意识状态改变、视觉障碍、呕吐为主要症状,影像学均表现为两侧大脑后部病灶,经过脱水,降压等对症支持治疗,2周后7例患者症状消失,颅脑CT或MRI复查提示病灶吸收,1例患者症状大部分消失。结论 RPLS经过及时准确的治疗,病情可迅速缓解。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白塞病(BD)合并肺大血管受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983年1月至2008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BD合并肺大血管受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BD患者共418例,其中肺部大血管受累共13例。13例肺部大血管受累患者平均年龄(37.5±12)岁,肺部临床表现为咯血10例(69.2%),呼吸困难8例(61.5%)。CT肺血管成像示肺动脉瘤形成7例(53.8%),单纯肺动脉(或静脉)闭塞6例(46.2%),肺血管内血栓形成6例(46.2%)。全部患者均采用激素合并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5例进行激素冲击治疗;4例进行血管介入治疗。平均随访(3±1.6)年,随访率为92.3%;肺大血管受累患者的3年存活率为83.9%。结论BD累及肺部大血管临床表现多样;CT肺血管成像为诊断的主要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肺静脉闭塞病(PVOD)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间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诊断PVO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 共5例患者被诊断为PVOD,年龄范围为12 ~42(22±12)岁,其中女性4例,男性1例.患者从首发症状至被确诊为PVOD的时间为2~50(16±20)个月,其中4例曾被误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确诊时心功能均显著下降,其中3例为WHO肺高压功能分级Ⅲ级,另2例为Ⅳ级.所有患者胸部CT检查均提示双肺弥漫性毛玻璃样渗出征象,肺功能检查示肺泡弥散功能显著下降,平均肺泡一氧化碳弥散量/预计值为(38±12)%.右心导管测得患者肺动脉压力和肺血管阻力均显著升高.5例患者均接受传统和肺动脉高压靶向药物治疗.随访至今,其中4例患者因难治性右心衰竭死亡,从出现首发症状至死亡及从确诊PVOD至死亡的时间分别为5~65(27±26)个月和1 ~16(9±9)个月.结论 PVOD是罕见的恶性心肺血管疾病,易被误诊,使用现有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疗效不佳、预后差,应及早考虑进行肺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分析肾上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拓展肾上腺占位诊断思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201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诊治的肾上腺占位及淋巴瘤患者,从中筛选肾上腺淋巴瘤患者并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期间共收治肾上腺占位患者1 100例,淋巴瘤患者1 002例,其中肾上腺淋巴瘤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5 ~80岁,平均56岁.临床表现腰背部疼痛15例,发热3例,消瘦1例,体检发现2例.仅2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10例腹腔淋巴结肿大.其他结外器官受累11例,其中脾脏增大4例,肾脏受累3例,胃受累3例,精索受累1例.双侧肾上腺受累8例,左侧9例,右侧4例.肿物平均直径7.2 cm.CT、MRI表现无特异性.内分泌功能检查均为无功能瘤.病理检查结果:弥漫大B细胞型18例,T细胞型2例,间变性大细胞型1例.仅7例在手术前诊断淋巴瘤.2014年9月电话回访到17例,其中死亡14例,平均生存时间5.5个月,2例分别无瘤生存4、10个月,另1例化疗治疗中.结论 肾上腺淋巴瘤少见,较少侵犯浅表淋巴结,恶性程度高,进展快,预后差.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病理是诊断金标准,多为弥漫大B细胞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B超和CT检查对老年急性胰腺炎 (AP)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 1999年间住院的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发病后的第 1次B超和CT检查资料 ,统计其检查的阳性率和影像学表现。  结果  10 7例次老年AP患者中轻型 80例次、重型 2 7例次 ,有 86例次和 62例次患者分别进行了B超和CT检查 ,诊断阳性率分别为 60 5 %和 72 6%。轻型患者B超和CT检查阳性诊断率分别为 5 2 5 % (3 2 /61)和64 3 % (2 7/4 2 ) ;重型患者B超和CT检查阳性诊断率分别为 80 % (2 0 /2 5 )和 90 % (18/2 0 ) ;72h内B超和CT检查阳性诊断率分别为 66 7% (4 8/72 )和 79 6% (3 9/4 9) ;72h后B超和CT检查阳性诊断率分别为 2 8 6% (4 /14 )和46 2 % (6/13 )。CT严重程度指数和临床分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结论  发病后及时进行B超和CT检查 ,对老年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和病情判断具有良好辅助价值 ,尤其对那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 ,两者还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特纳综合征合并脊柱关节炎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我院诊治的1例特纳综合征合并脊柱关节炎患者,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5例患者,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的特点.结果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7±5)岁.其中2例为脊柱关节炎,3例为强直性脊柱炎.1例为银屑病关节炎.5例出现外周关节炎,其中4例为首发症状.2例出现炎性背痛.4例存在椎体活动受限.3例存在关节内、外翻畸形.6例染色体核型均为45,XO.6例均存在骨质疏松.结论 特纳综合征可合并脊柱关节炎,其特点是外周关节炎、骨质疏松、骨关节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10例急性超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患者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7年9月徐州市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超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患者10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既往史:高血压9例,心房颤动6例,脑梗死5例,高脂血症5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2例。临床表现:急性意识障碍、昏迷10例。首次CT检查呈现阴性征象者2例;呈现阳性征象者8例,其中患侧脑沟变浅或消失8例,大脑半球区域性稍低密度模糊影6例,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影3例。随访期间,10例患者影像学检查均显示梗死灶最大累及患侧大脑半球85%~98%、恶性水肿加重、占位及脑疝征象,3例患者T2加权(T2WI)图像示右侧颈内动脉高信号征,3例患者CT图像示梗死灶少许出血。1例患者行大骨瓣切除减压术治疗,9例患者采用常规保守治疗。随访3 d~4周,10例患者均死亡。结论急性超大面积大脑半球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危重,预后极差,CT及磁共振成像(MRI)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老年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特点及病情转归.加强对老年SAP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5年6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的18例误诊为麻痹性肠梗阻的老年SAP患者资料,并与同期住院的58例老年SAP进行比较.结果 误诊组首发症状分别为肠梗阻5例,腹胀纳差4例,恶心呕吐3例,慢性便秘3例,腹痛2例,腹泻1例;对照组分别为2例、3l例、9例、3例、11例、1例,其他1例.误诊组通过CT检查确诊13例,腹部超声及血清淀粉酶确诊分别为3例和2例;对照组通过CT检查确诊32例,腹部超声及血清淀粉酶确诊分别为15例和11例,两组相差显著(P<0.05).误诊组病死4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对照组病死13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10例.结论 老年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应当注意SAP的可能,确诊有赖于腹部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测定肝血管瘤(HH)容积的价值。方法 2020年6月~2021年3月我院诊治的HH患者88例,接受64层螺旋CT进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经后处理系统,测定瘤体容积和增强容积,计算动脉期强化比率,分析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的意义。结果 在88例HH患者中,CT平扫检出122个病灶,其中单发病灶54例(61.4%),多发病灶34例(38.6%);肝右叶95例(77.9%),肝左叶27例(22.1%);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100个(82.0%),边界清楚,不规则22个(18.0%);病灶直径为2~10 cm者87个(71.3%),>10 cm者35个(28.7%);CT平扫显示111个(91.0%)为低密度灶,7个(5.7%)为等密度灶,4个(3.3%)为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102个(83.6%)存在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其中轻度强化灶25例(24.5%),中等强化灶37例(36.3%),明显强化灶40例(39.2%);门脉期122个病灶中有98个(80.3%)存在造影剂向病灶内部填充,密度逐渐下降,另24个(19.7%)病灶未观察到增强;在增强扫描后经3D后处理,发现直径大于10 cm的HH病灶瘤体容积和强化容积分别为(370.1±52.8)cm3和(50.7±10.9)cm3,均显著大于【分别为(118.8±24.6)cm3和(42.3±10.6)cm3,P<0.05】,而动脉期强化比率为(13.7±4.3)%,显著小于直径≤10 cm的HH【(35.6±10.2)%,P<0.05】。结论 使用64排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可明确肝血管瘤的形态、大小和密度,测定HH动脉期强化比率可准确地反映病变的血供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实性肿块型肺隔离症的CT表现特点、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方法 对外院误诊为肺肿瘤后经来我院经病理证实的9例肺隔离症的临床和CT资料、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例中,女性5例,男性4例,中位年龄46岁.CT显示病变位于左肺下叶6例,位于右肺下叶3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5例,反复咯血3例,腰痛1例.均为叶内型.我院对病变行CT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清晰的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结论 肺隔离症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初诊误诊率较高,CT增强扫描及MPR、MIP对鉴别肺隔离症有重要价值.对临床高度可疑或确诊为肺内型PS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121例成人55型腺病毒肺炎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方法总结2012年2月某单位暴发的55型腺病毒感染疫情,选择其中121例经肺部CT确诊的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胸部CT特点。结果 121例体温为(39.22±0.77)℃,热程为(7.12±2.23)d,所有患者均有咳嗽、咳痰、咽痛及咽充血,其中87.60%扁桃体肿大,64.46%颈部淋巴结肿大。90例表现为肺部单叶或多叶段少许渗出性病变,22例为多叶段片状团簇状影,8例为肺部单叶条索状影,1例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单肺叶病变组热程短于多肺叶病变组(P0.05),但2组间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成人55型腺病毒感染与普通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临床表现类似,胸部CT提示多数患者存在肺部影像学异常,肺外表现较少;多肺叶受累者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重症倾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并殖吸虫病肝损害的CT及MR特征性表现。方法对18例经临床治疗奏效或病理证实的并殖吸虫病肝损害的CT及MRI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经CT检查10例,MRI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6例。结果单发病灶4例,多发病灶14例。病灶均分布在肝包膜下或门脉分支周围肝实质内,呈楔形、不规则形或条形,部分病例可见“隧道征”及“围管征”;16例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12例,等密度4例,边缘模糊;动态增强动脉期大部分病变轻度强化或周边轻度强化,少数无强化;门脉期病灶显示最多,边界清晰,呈相对低密度;延迟期病灶强化消失。MRI检查8例中,呈等T1、稍长T2信号2例,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6例;动态增强扫描,多发病灶在动脉期可见斑片状强化;门脉期呈多发低信号,边缘清晰;延迟期病灶强化呈等信号改变。肝内单发病灶表现为环状及分隔样强化,门脉期显示最清。结论并殖吸虫病肝损害白}『CT蜃MRT嘉瑚有一事特征.对该病有赫高的诊断价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体会,提高对肺隔离症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23例叶内型肺隔离症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中,病变位于左肺下叶17例,位于右肺下叶6例。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15例,反复咯血4例,反复肺部感染3例,腰痛1例。病灶呈囊性5例,实性15例,囊实性3例。23例均为叶内型。其中20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诊断,主要诊断方法为增强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可清晰显示病变的强化特点,异常供血动脉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叶内型肺隔离症较易误诊,CT增强扫描及MPR、MIP能清晰的显示肺隔离症的病变特征,为首选检查方法。手术切除是本病最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淋巴样滤泡性胸腺增生的发生情况和CT表现. 方法对3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为淋巴样滤泡性胸腺增生的中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作了影像学分析,并与健康中老年人、青年重症肌无力患者淋巴样滤泡性胸腺增生作对比分析.凡无胸腺区形态正常的软组织影、无胸腺区脂肪内边缘清楚的肿块(〉3 cm)或结节(〈3 cm)和边缘模糊的斑片影者视为不典型淋巴样滤泡性胸腺增生. 结果 31例(79.5%)呈不典型表现,全部表现为胸腺区脂肪内夹杂<5 mm的斑点和细索条影;与健康中老年人和青年重症肌无力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χ^2=4.135,P<0.05;χ^2=9.584,P<0.01).其中1级7例, 2级14例, 3级8例, 4级2例,1~3级与健康中老年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仅8例(20.5%)呈典型表现, 包括胸腺区结节2例、胸腺软组织影2例和胸腺区边缘模糊的斑片致密影4例. 结论大多数中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淋巴样滤泡性胸腺增生的CT表现不典型,以男性多见,容易漏诊.  相似文献   

18.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致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致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PRES)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3l例PHI患者均行CT平扫,MPd平扫+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结果 31例PIH患者CT平扫均可见顶枕叶分水岭区低密度影,CT值19~23 Hu;其中11例MRI表现为T1稍低信号,T2稍高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旱高信号,DWI旱等信号,表观弥散系数不下降;临床症状恢复时间早于MRI影像学恢复时间.结论 PIH妊娠晚期发生的PRES的CT和MRI病变部位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RPL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继发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4例(44%),短肠综合征1例(1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1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计算机断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对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80例IHPCC患者,均行螺旋CT和MRI平扫、增强和延迟扫描检查,比较影像学检查诊断的正确率。结果影像学上病灶为1.3 cm×2.0 cm~7.3 cm×9.0 cm (平均4.6 cm×6.4 cm);位于肝左叶58例,肝右叶22例;呈肿块型46例(57.50%)、浸润狭窄型17例(21.25%)、腔内生长型10例(12.50%)、肿块不明确7例(8.75%);CT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增强扫描时病灶分别呈轻中度的边缘强化50例、中央轻度条状或片状强化12例和无强化18例,延迟扫描时呈不均匀性片状或分隔状强化47例、均匀强化5例和无强化28例;MRI平扫较CT显示病灶更为清晰,延迟后73例病灶逐渐强化;MRI诊断正确率为91.3%,CT诊断正确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增强延迟扫描可提高螺旋CT和MRI诊断IHPCC的准确性,诊断IHPCC时可优先考虑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