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的穿刺路径,为临床提供安全可靠技术指导.方法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腰淋巴结转移瘤,据转移瘤的不同位置: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病变部位采用相应穿刺植入方法,同时考虑规避危及器官,设计不同的进针路径.结果 左腰、右腰、中间腰淋巴结125I粒子植入常用穿刺方法分别为后入路即经皮经胸腰髂肋肌法、侧入路即经肝经十二指肠法或者是后入路经皮经胸腰髂肋肌法、前入路即经肠系膜同时采用同轴针法.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治疗腰淋巴结转移瘤采用不同穿刺路径是可行的,增加了操作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沈新颖  张彦舫  窦永充  李勇  孔健  蔡进中  何凡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128-1131
目的:探讨125I粒子CT导向植入治疗恶性肿瘤多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根据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系统(TPS系统),通过CT引导对33例患者共50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数量根据每个淋巴结转移灶的大小计算。术后1个月复查CT或MRI,测量转移灶大小变化情况,并通过判断疼痛程度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50组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均成功植入125I粒子;每组淋巴结转移灶植入10~100粒,平均46粒。术后1个月疗效评价:肿瘤完全缓解(CR)22组,部分缓解(PR)23组,无变化(NC)5组,无进展病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有效率90.0%。疼痛缓解情况:术后1周疼痛明显缓解,24例中重度疼痛患者中20例明显或部分缓解,缓解率83.3%。术后随访3~20个月,3个月内无死亡病例,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短期疗效肯定而且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瘤的临床治疗具有挑战性.主要采用全身结合局部治疗方式对其进行控制.125I粒子植入治疗已用于实体肿瘤治疗,在腹膜后转移瘤的局部控制和癌性疼痛的缓解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文就125I持续低剂量率近距离放疗法治疗腹膜后淋巴转移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 方法 对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共16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125I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穿刺路径及相关辅助技术,总结相关经验。 结果 1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共20个病灶均顺利完成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穿刺路径分为经胸骨旁/椎旁入路(8例)、经胸骨入路(4例)、经胸骨上入路(2例),经胸椎入路(1例)、经胸膜腔入路(1例,人工气胸技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10例(62.5%),部分缓解(PR)1例(6.2%),疾病稳定(SD)3例(18.8%),疾病进展(PD)2例(12.5%)。 结论 采用合适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是CT引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性淋巴结的技术方法、安全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种植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8例,所有患者采用前路进针途径穿刺,按照病灶与体表穿刺点的位置设定CT机架的角度,采用多方位重组技术及平头针芯捻压分离主动脉、上腔静脉间隙进针法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疗效评价采用术后治疗计划系统(TPS),验证放射性粒子种植后剂量分布,观察治疗后患者局部压迫症状(气短、咳嗽、吞咽困难等)的改善情况及粒子植入术后2个月靶淋巴结的局部反应,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植入术后粒子覆盖率为(93.5 ±1.5)%.术后2个月复查,其中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4例,病灶稳定(SD)1例.5例气短、4例咳嗽和吞咽困难等局部压迫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减轻,未出现头颈部及上肢水肿.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大血管、气管、食管损伤,1例出现少量气胸.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4R区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疗效肯定、安全可靠,为常规治疗局部压迫症状较严重的复杂部位淋巴结转移,提供了一种新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导引下经皮穿刺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联合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肾上腺转移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12例肾上腺转移瘤患者,应用介入栓塞化疗,2周后复查CT,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剂量和布粒计划,CT定位下行病灶内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植入结束后,再次进行CT扫描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及有无并发症,评价粒子分布情况.术后2~6个月定期CT随访.结果 术后2、4、6个月随访,12例有效率分别为58.33 %、81.82 %、80.00 %.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联合介入栓塞化疗治疗肾上腺转移瘤安全,损伤小,并发症轻,近期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腹膜转移淋巴结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25例后腹膜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做了CT引导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治疗.采用计算机治疗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重建肿瘤的三维立体图像,计算出125I粒子植入的数量和剂量分布率.结果 全组25例治疗后随访2~30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19个月,术后患者顽固性疼痛症状明显缓解(P<0.05),Karnofsky评分显著提高(P<0.05).平均术后2~5 d疼痛开始缓解.术后2个月CT随访,肿瘤完全缓解(CR)7例,部分缓解(PR)13例,无变化(NC)4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CR+PR)为80%.中位生存时间为25.5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92%和36%.5例患者死亡因全身衰竭或其他部位转移,与已治疗的淋巴结转移灶无确切关系.所有患者随访过程中未见放射性粒子移位,2例患者术后1周显示局部皮肤红肿,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CT引导下植入125I 放射性粒子治疗后腹膜转移淋巴结,近期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的初步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18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共20个病灶,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粒子活度1.11×107~2.96×107 Bq(0.3~0.8 mCi),处方剂量60~110 Gy,CT引导下经皮、经肝植入粒子,术后验证D90(90%靶体积接受的剂量)53~107 Gy,评价患者临床受益反应(CBR)、2个月局部控制率、1年生存率,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时间2~15个月,中位时间5个月;1年生存率22.2%。临床受益率72.2%,有效率70%,2个月局部控制率90%;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近期疗效好,创伤小、并发症少,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肝细胞癌(HCC)多发肺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其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微创介入与放射性粒子诊疗中心45例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HCC 多发肺转移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随访观察肿瘤近期局部疗效及并发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粒子植入后的总体生存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 共对177个肺转移瘤进行粒子植入治疗,6个月后评估近期疗效显示46.3%的肺转移瘤为CR、32.8%的肺转移瘤为PR、11.3%的肺转移瘤为SD、9.6%的肺转移瘤为PD;DCR为90.4%。中位随访期为22个月,粒子植入后1年、2年和3年的OS率分别为71.1%、45.7%和25.7%。血管侵犯(HR=3.01,95%CI:1.26~7.21,P=0.01)、肺转移瘤的数量(HR=2.69,95% CI: 1.05~6.89,P=0.04)是粒子植入治疗HCC 多发肺转移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是HCC 多发肺转移瘤患者的治疗选择,且无血管侵犯及肺转移瘤数≤3的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的生存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导向下人工气胸后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和局部疗效.方法 39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男26例,女13例,平均年龄(59.4±10.6)岁.病灶大小为2~6.5 cm.全部患者均先行人工气胸,再行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结果 39例患者均成功行人工气胸,平均注入气体600 ml(400~1000 ml),人工气胸平均用时12 min(5~18 min).125I粒子植入平均用时95 min(60~150 min),平均植入125I粒子34粒(15~60粒),并发症发生率为2.6%.治疗后1、3、6个月有效率(CR+PR)分别为69.23%、74.35%、82.05%.结论 CT导向下人工气胸后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1.
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外照射后复发的恶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外照射后复发的恶性肿瘤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资料与方法 2001年12月至2004年12月,14例外照射后局部复发的恶性肿瘤行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其中原发肿瘤8例,转移瘤6例(11个病灶),病灶的平均直径为3.25cm。依据粒子植入术前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按治疗计划在CT导引下穿刺植入^125I粒子。植入^125I粒子数为9.48粒(中位数为28粒)。植入术后立即CT扫描及术后2~6个月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 14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瘤体内粒子分布满意,其中1例植入术后有2粒粒子脱落到体外,未见急性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4例疼痛患者粒子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减轻。14例19个病灶粒子植入后完全缓解(CR)5个,部分缓解(PR)9个,无变化(NC)4个,进展(PD)1个,近期总有效率73.7%。结论 对于外照射后复发的恶性肿瘤CT导引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近期肿瘤局部控制率满意,远期疗效有待大组病例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I粒子治疗肺转移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15例肺转移瘤患者,男9例,女6例,年龄45~80岁,15例患者病灶数为41个,平均直径为2.3cm,125I粒子活度2.59×107Bq(0.7mCi),PD110Gy.术前通过放射性粒子治疗计划系统TPS (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布源,在CT导引下采取粒子间隔1.0cm,后退式平面植入.结果 3月复查15例41个病灶完全缓解(CR)25个,部分缓解(PR)13个,无变化(NC)2个,进展(PD)1个,有效率92.6%.主要并发症为沿穿刺通道少量出血、气胸或迟发性气胸.6个月随访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导引经皮穿刺植入125 I粒子治疗肺转移瘤疗效确切、并发症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宫颈癌放疗后复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初步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宫颈癌放疗后复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0例患者,12个病灶,垂直径1.7 cm×1.0 cm~6.5 cm×5.0 cm,其中直径<5.0 cm、≥5.0 cm的淋巴结分别为6个(50%)、6个(50%).应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治疗计划,CT引导下植入125I粒子,活度0.3~0.7 mCi,术后验证D90(90%靶体积所接受的最小剂量):36~110 Gy(中位59 Gy).术后观察病灶大小变化、疼痛缓解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随访时间4.3~16.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7个月,2个月局部控制率100%、有效率58.3%,2、6、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100%、66.7%、58.3%,中位生存时间12.1个月.1例患者术后5个月死于消化道出血,6例死于肿瘤转移,3例患者生存并未见粒子植入部位复发,未见其他部位大出血、肠道感染、骨髓抑制等粒子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宫颈癌放疗后复发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取得了较满意的近期疗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晚期中央型肺癌的瘤体特征及邻近结构侵犯情况,为中央型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前影像学评估及靶区定位创造条件.方法:随机选择近5年来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治疗的中央型肺癌44例,行胸部MRI检查.基于中央型肺癌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方案选择、肿瘤靶区定位以及规避手术穿刺风险等临床需要,对中央型肺癌瘤体信号、瘤体并发症、支气管异常、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瘤体蔓延、心脏大血管侵犯,以及胸膜胸壁受累等MRI异常表现进行归纳和分析.结果:瘤体多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以T1WI等信号,T2WI等高信号为主,部分出现出血及或液化坏死改变;邻近纵隔和胸壁受累;阻塞性肺不张及血管内瘤栓形成.结论:MRI是评价中央型肺癌纵隔侵犯的最佳影像学方法,它能够准确显示瘤体特征及邻近结构侵犯情况,为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中央型肺癌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及肿瘤靶区定位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恶性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CT导向下瘤体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操作方法、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1例26个病灶CT导向下穿刺并在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其中原发性病灶9个,转移性病灶17个。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恶性肿瘤病灶内,采用治疗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125I粒子的放射性活度为22、26、30、33MBq/粒,较大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5cm,较小活度的粒子间距为1.0cm。结果:21例粒子植入均顺利完成,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粒子在病灶内的分布与植入前计划基本一致。每个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数为540粒(平均14粒)。10例恶性骨肿瘤患者植入术后疼痛均有明显缓解。术后随诊复查CT,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内出现坏死组织,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结论:CT导向下瘤体内植入125I粒子近距离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联合引流治疗巨大肿瘤伴液化坏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河北省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诊疗中心收治的3例巨大肿瘤伴有液化坏死患者,1例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腹膜后恶性平滑肌瘤,1例为食管癌胸壁转移瘤。3例患者均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植入125I粒子90~113颗,粒子活度0.4~0.6 mCi,周边剂量40~80 Gy。3例患者均行液化坏死物引流,其中1例为切开引流,2例为穿刺置管引流。 结果:3例患者引流出液体量200~2 400 ml,粒子植入术后达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例,均未出现发热、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引流治疗巨大肿瘤伴液化坏死患者安全有效,该研究为临床治疗此类肿瘤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骨转移瘤(附24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对骨转移瘤进行近距离放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24例骨转移瘤患者(26个病灶),术前依据CT图像应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植入计划,按治疗计划在CT引导下穿刺植入125I粒子,粒子植入数量6~40颗(中位数16颗).植入术后立即CT扫描及2~8个月CT扫描观察粒子在瘤体内的分布、有无并发症发生及疗效.结果:24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未见并发症和治疗相关的放射损伤.24h内100%疼痛完全减轻;随诊CT检查示24例的26个病灶中粒子植入后2个病灶消失,18个病灶明显缩小,4个病灶大小无明显变化,只有2个病灶增大.植入术前及植入术后随诊显示病灶平均直径分别为4.39cm和3.14cm(P=0.0059,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125I粒子植入近距离放射治疗骨转移瘤具有微创、安全、高效等优点,可作为骨转移瘤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T引导放射性125I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1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行CT引导下放射性12sI粒子植入治疗,术前采用近距离治疗计划系统(TPS)制定计划,选择粒子活度:(1.11~2.96)×107Bq(0.3~0.8 mCi),术后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3、6、12个月评价肿瘤局部控制率、疼痛缓解有效率.结果 术后出现气胸3例,气管瘘l例,肺部感染1例.随访1、3、6、12个月,患者局部控制率为81.8%、90.9%、72.7%、72.7%;疼痛缓解有效率,1周100%、1个月90.9%、3个月90.9%、6个月81.8%、12个月72.7%.结论 CT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创伤小、并发症少、局部病灶控制率确切,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对30例纵隔转移瘤患者采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并做好并发症的观察护理。结果 30例患者中并发症有气胸6例(20%),其中需要置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为3例,另3例气胸量较少,自行吸收;肺出血4例(13.3%);针道出血4例(13.3%);咳血4例(13.3%);恶心呕吐1例(3.3%);疼痛2例(6.7%);过敏反应1例(3.3%),均经治疗后恢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转移瘤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可控。加强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后的观察和护理,可保证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125I粒子术中组织间植入治疗浅表恶性转移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B超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24例恶性肿瘤切除后28处浅表转移病灶肿瘤组织内,治疗1个月后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和瘤灶大小等变化,并定期随访.结果 2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因植入125I粒子而导致严重并发症,随访1~14个月,中位随访8个月,均无不良反应发生.125I粒子植入1个月后,肿瘤病灶疼痛症状完全缓解23处,部分缓解5处;肿瘤病灶体积部分缓解25处,3处无改变.结论 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浅表恶性转移肿瘤,方法简便,近期疗效确切,能缓解癌性疼痛及局部压迫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