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关系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情致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和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六腑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通过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变化状况,用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来影响改善病人的心理活动,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情是战胜疾病的法宝,能促进疾病的痊愈。现将我们的辨证施护中医心理护理方…  相似文献   

2.
阴阳情志调护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中医情志调护理论,是阴阳调护理论的精髓。中医阴阳情志护理,重在调节情志的“喜怒”两极。调和喜怒则是指通过自我调节,保持喜悦的心境,同时做到既不过喜,亦不发怒,旨在养心和气。  相似文献   

3.
“阴阳喜怒”是中医一个重要的原理,如果局限于七情学说,它既可指喜怒为代表的两极情绪发病,又可以引申为利用肯定与否定等两极相反情绪治疗疾病。笔者通过徐洄溪“大喜伤心恐制喜”、徐迪“怒伤于肝喜笑愈”、郝允“悲思发病恐怖治”、陈士铎“先怒后喜治癫狂”、朱丹溪“喜怒交替疗相思”5个生动的医案,分析了喜怒两极发病与相反情绪治疗。  相似文献   

4.
《内经》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又云:“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不仅将人体情志活动统称为七情,并且认识到七情所伤是重要的致病原因。因此作为中医护理人员,理解情志变化特点,开展情忐护理十分必要。本文将有关体会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心理干预在中医护理中的作用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活动,正常的情绪是有益的,但急剧、突然、或持续的情绪波动却可导致或加重疾病的发展。早在公元前5~3世纪,我国最早的经典医著《内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它认为“七情郁结”可引起“气血凝滞”,强调“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又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相似文献   

6.
中医心理学,是借助语言,行为等无形的治疗手段对患者进行帮助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方面的影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祖国医学对心理活动变化与疾病关系早有论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这些理论都说明情志为病:一是直接累及相关脏腑,二是间接通过气和火的作用而致病,影响脏腑气机正常运行,使五脏不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着重通过病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7.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髓 ,它突出体现了因人因时因地因病制宜予以辨证施护 ,这与“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解决实际问题”的新型护理模式相吻合。因此 ,针对老年患者多为虚证等特点 ,运用中医理论 ,做好辨证施护 ,是确保病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环。1 情志调护是辨证施护重要特点老年患者自尊心强 ,情绪易受七情刺激 ,加之疾病 ,且气血更为不畅 ,《内经》中所说 :“喜则气和志达 ,精神内伤 ,身必败之。”所以创造一个亲切舒适的休养环境和气氛 ,是满足老年患者安全需要的重要条件 ,尤其是老年患者 ,对于获得别人的关心及对医院的服务要求比其…  相似文献   

8.
543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用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痞病)中医护理常规进行辨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以中医特色饮食调护及脾胃外治为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医药调理的同时应用中医特色护理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中医认为,致病因素无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调、过度劳倦等。七情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当某些特殊因素致情志太过就会损伤脏腑功能气机而致病,故有“喜伤心、怒伤肝、忧思伤脾、悲伤肺、恐惊伤肾”以及“喜则气缓、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悲则气泄、惊则气下”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喜胜忧、恐胜喜、思胜恐、怒胜思、悲胜怒”,此乃中医总结出的一套以情治情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并运用七情相互转变、相互制约的理论采取以情胜情的护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现就七情变化及其辨证…  相似文献   

10.
小儿哮喘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气道的高反应性是导致哮喘发作的重要因素。笔者根据儿童哮喘的临床症状、发病特点,摸索出一套辨证施护与基础护理相结合的中医护理方法,具体包括饮食调护、心理调护、生活起居调护、特色护理(包括中药雾化和穴位敷贴)和健康教育,缺德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阴阳喜怒"经典理论,对灾后糖尿病两极典型病例的情绪,进行计量的评价、分析和研究。方法:用七情、证候4种中医量表,创伤经验、SCL-90症状自评等3种西医量表,对5.12汶川大地震后的12天的典型糖尿病患者评估。结果:负性情绪的63床与积极情绪的64床,在七情负担状态、八纲症状、肾虚症状、症状自评、创伤问题评和创伤经验症状等评分分别差2.5、2.3、5.0、2.5、18.0和7.0倍。提示:"阴阳喜怒"可集中、扼要、实用地为七情大纲,利于震后情绪等事件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运用,采用多种量表数量化地评定震后正、负情绪的两极性,可使中医的独特理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2.
辨证分型护理小儿支气管哮喘,调整饮食偏性、夑理阴阳,调畅情志,取得患者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作用及特点。方法:根据补肾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理论,分析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理论可行性;总结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归纳常用补肾助阳中药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特点。结果:淫羊藿、鹿茸、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较好疗效,但缺少单味中药或龟龄集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药理及机制研究,也缺少单味中药应用治疗相应疾病中医药理论的较好支撑。结论:常用补肾助阳中药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有良效,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中医界视西医之"糖尿病"为古之"消渴症",并认为消渴病的根本病机是"阴津亏损,燥热内生",针对此病机,通常采用滋阴降火的原则治疗消渴病,但疗效并不尽如人意。结合《黄帝内经》"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理论,可以看出此认识忽视了阴阳互根互生的特性,过于强调消渴病"阴虚"的一面,没看到"阴虚"实为"阳不生阴,阳不化阴"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的文明智慧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和谐一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协理论"是量子理论的中心思想。量子物理学与传统中医学在太极阴阳智慧的视域中得以契合。用量子理论转化中医理论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6.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卵巢早衰病因复杂,近年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用药治疗的同时,采用情志调护、饮食调护、用药外敷、针灸火罐等中医特色护理方法,辨证施护,可使患者体质改善,阴阳调和,不适减退,生活质量提高,进而逐渐恢复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8.
张家玮 《世界中医药》2012,7(5):377-379
中医学里"一"的思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维模式,该模式贯穿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的各个环节。以气为本的唯物观是中医"一"的思维的核心理念,以阴阳学说为基础的辨证观必须以"一"的思维为前提,学习和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必须以"一"的思维为指导,学习中药和方剂必须以"一"的思维作依托。鲁兆麟教授认为,加强对中医"一"的思维的理解和认识,是学好中医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药调护在高血压阴虚体制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应用西药进行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调护干预,对比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血压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干预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调护对于患者阴虚体质状况改善明显,面色潮红、失眠眩晕、易烦躁易怒等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改善显著,效果较好。结论:中药调护在高血压阴虚体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很好,能显著改善血压控制状况与阴虚体质状况,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中药穴位贴敷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理论运用于临床的一种顺应四时特性的"内病外治"疗法。近年来,现代中医各家对中药穴位贴敷防治疾病的研究较多,尤其是"三伏"贴敷更是研究的热点,而与之相对应的"三九"贴敷则相对研究较少。"三九"贴敷的"秋冬养阴"的理论基础存在争议,限制了其临床病种的选择,运用疾病多集中在呼吸系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也较为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