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与其自我概念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SCS)对32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②根据大学生在自我概念量表上的总分排序,取上27%人群为积极自我概念组,下27%人群为消极自我概念组。结果:①积极自我概念组在自我同一性的意识获得、人际获得、总体获得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消极自我概念组;消极自我概念组在自我同一性的意识早闭、意识扩散、人际早闭、人际扩散、总体早闭、总体扩散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积极自我概念组;②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各分量表分(除自我批评之外)与自我同一性获得存在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自我概念之间关系密切,自我概念越积极,越有利于其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女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698名11-16岁的青少年,采用青春期发育量表和自我同一性量表进行测量。结果:1青少年的青春期开始时间16.19%处于早熟状态,70.49%处于适时状态,13.32%处于晚熟状态;2早熟男生在意识扩散、意识延缓得分最高;3早熟女生在人际早闭、总体早闭得分最低。结论:青春开始时间对男女生自我同一性的影响不一样,男生的早熟会增加意识扩散和意识延缓机率,女生的早熟会减少人际早闭和总体早闭机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依恋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I)修订版、亲密关系经历调查表(ECR)、关系问卷(RQ),随机抽取湖南两所综合性大学的3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存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不存在城乡差异;②自我同一性的获得与依恋回避呈显著负相关;③自我同一性的早闭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④自我同一性延缓与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⑤自我同一性扩散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⑥安全型依恋大学生自我同一性获得维度得分平均数高于忽视型、沉迷型和恐惧型依恋大学生;⑦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依恋回避和父亲鼓励自主能更好地预测总体获得;父亲控制和依恋焦虑能更好地预测总体早闭;依恋焦虑和父亲控制能更好地预测总体延缓;父亲控制、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能更好地预测总体扩散。结论:父亲鼓励自主、安全型依恋有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父亲控制、依恋焦虑、依恋回避不利于自我同一性的获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当前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和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PBI),对330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①父亲与母亲的教养方式在子女性别上存在差异,女生在母亲关爱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男生在母亲控制和父亲控制得分上显著高于女生。②母亲关爱、父亲关爱和母亲鼓励自主、父亲鼓励自主与子女的自我同一性获得有显著正相关,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负相关;父亲控制、母亲控制与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的关爱、鼓励自主有利于子女同一性获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特点。方法:选取705名高一至大四年级年龄在14-25岁之间的学生为被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结合访谈法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特点进行考察。结果:①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年级差异显著,同一性获得表现出随年级而递增的趋势;同一性延缓得分在各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大二、大三年级的同一性早闭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年级,高三的同一性早闭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在同一性扩散上表现为高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②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③同一性获得、同一性早闭得分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城市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④同一性发展的各个状态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间未见显著差异。结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随年龄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各个维度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压力状态下自我肯定对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的影响。方法:研究采取2(有压力,无压力)×3(价值肯定,特质肯定,控制组)的实验设计,探讨不同的实验操纵在同一性状态量表得分上的差异。结果:(1)独生子女的自我同一性获得程度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F=5.76,P0.05);(2)自我肯定组被试在自我同一性早闭状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肯定组(t=2.75,P0.05),自我肯定组被试的自我同一性扩散状态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无肯定组(t=3.38,P0.05);(3)特质肯定的被试在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状态得分均显著高于价值肯定组(P0.05);特质肯定的被试在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早闭、同一性扩散状态得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P0.05);价值肯定组被试在自我同一性延缓状态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F=7.45,P0.05)。结论:经过自我肯定的个体自我同一性状态更好;特质肯定对个体自我同一性状态影响最大;独生子女自我同一性状态优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对258名大学新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结果①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扩散型(32.9%)、获得型(29.8%)、早闭型(20.2%)、延缓型(17.1%);②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承诺维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③ANOV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获得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扩散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差;④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同一性的4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因子的预测力较大,其中意识承诺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8,ΔR2=0.19,ΔR2=0.22),意识探索维度对角色适应起主要预测作用(ΔR2=0.16),人际承诺则对人际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ΔR2=0.22),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B eta=-0.15,P<0.05)。结论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方法 对258名大学新生施测《自我同一性过程量表》和《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结果 ①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从高到低依次为:扩散型(32.9%)、获得型(29.8%)、早闭型(20.2%)、延缓型(17.1%);②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和承诺维度与学校适应呈显著正相关;③ANOVA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同一性状态在学校适应总分及其因子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获得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好,扩散型学生的学校适应最差;④回归分析表明自我同一性的4个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及学习适应、人际适应、角色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因子的预测力较大,其中意识承诺维度对学校适应总分、学习适应和职业选择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R2=0.28,△R2=0.19,△R2=0.22),意识探索维度对角色适应起主要预测作用(△R2 =0.16),人际承诺则对人际适应起主要的预测作用(△R2=0.22),人际探索对学习适应有负向的预测作用(Beta=-0.15,P<0.05).结论 大学新生的自我同一性对其学校适应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与情绪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基本特点,以及自我同一性状态与情绪适应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同一性状态问卷(EOM-EIS-2)、自尊问卷(SES)、焦虑问卷(SAS)和抑郁问卷(BDI)对1131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三学生比大一、大二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同一性获得;与其他年级相比,大一学生具有较低的同一性早闭水平。在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中男生比女生具有更高的同一性获得水平;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的同一性早闭得分。②大学生的同一性获得状态可正向预测自尊,负向预测焦虑、抑郁,同一性早闭状态和扩散状态负向预测自尊,同一性延缓状态正向预测焦虑、抑郁。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同一性状态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独生/非独生以及城乡差异特点;自我同一性状态对大学生的情绪适应有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高职生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及“社会支持量表”对300名高职生的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进行了调查。结果①男女生在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家庭自我、心理自我、自我认同以及自我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城乡高职生在生理自我、心理自我、自我满意上存在着显著差异;②高职生社会支持利用度性别差异显著;③高职生自我概念与社会支持有显著相关。结论自我概念是影响高职生社会支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以贵州省840名农村中职生为被试,采用中学生学业自我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进行测试。结果:(1)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62.20±14.22)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在性别和民族上存在显著差异(性别:t=-2.644,P0.01;民族:t=-5.069,P0.001),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3)农村中职生学业自我与积极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29,P0.01),并且能力知觉、成就价值及情感体验对积极应对方式(R2=0.154,P0.001)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结论:农村中职生的学业自我与应对方式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运用自我描述问卷(SDQⅡ)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184名初一至初三学生进行考察。结果: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因不同的父母养育方式因子,不同的自我概念因子而有一定差异。其中父母养育方式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学生自我概念各因子除外貌、异性关系外均出现显著相关。而学生自我概念中亲子关系、诚实可信两个非学业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相关。结论: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父母养育方式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职学生自我概念、社会支持与心身症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概念描述问卷和自编的中职学生社会支持评定问卷测查2012名中职学生(男972人,女1040人)。结果自我概念的各因子与社会支持的各因子、症状总均分间存在一定的相关;自我概念的非学业自我与一般自我、社会支持的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只能解释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22%的变异。结论自我概念和社会支持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农村中小学生自我概念调查及城乡差异比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自我概念是个人对自己的印象或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或想法 ,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认识[1] 。自我概念与人的行为、心理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并影响个人对于环境的反应[2 ] 。当前关于自我概念的研究多以城镇学生为主[3- 5] ,农村学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是否具有自己的特点呢 ?因此 ,了解农村中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现状可以使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从某地区随机抽取 1,30 0名农村中小学生。从5个县乡中小学 (不含县城与周边学校 )抽取样本 ,除去不合格问卷 …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职生自我和谐现状,探讨家庭变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寻求影响其自我和谐的家庭因素,促进中职生的自我和谐发展。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自制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对玉溪工业财贸学校的300名学生抽样和个别访谈,应用SPSS 17.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中职生自我和谐总分与父亲偏爱被试(r=0.134,P0.05)、母亲偏爱被试(r=0.126,P0.05)成显著的正低相关;与父亲过度保护(r=0.174,P0.01),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r=0.178,P0.01)成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r=0.218,P0.001),父亲拒接、否认(r=0.193,P0.001),母亲拒接、否认(r=0.267,P0.001),母亲惩罚、严厉(r=0.258,P0.001)成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回归分析显示,(1)父亲过度保护能正向预测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2)母亲偏爱被试能正向预测自我的灵活性。结论:部分家庭变量与中职生的自我和谐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其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自我评价问卷、应对方式问卷对1024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在学习自我评价方面,初中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班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人际关系自我评价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班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在外貌自我评价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班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班干部(P<0.05-0.01)。②除消极外部应对之外,自我评价的三个维度对其他三类应对方式具有不同的预测作用。结论:性别、年级等人口学变量对中学生自我评价的三个维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自我评价与中学生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一新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修订的学习动机诊断测验(MAA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 SLEC)和我的班级问卷,以成都、绵阳的300名农民工子弟学校和普通中学初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果①两类学校初一年级学生在成功动机(t=5.608,P<0.001)、考试焦虑(t=4.073,P<0.001)、自我责任心(t=3.509,P<0.001)等因子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②近期人际关系变化(t=1.904,P>0.05)、学习压力(t=0.502,P>0.05)等生活事件对两类学校初一新生造成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③两类学校初一学生在师生关系上(t=1.94,P<0.05)、同学关系上(t=2.164,P<0.05)等均呈现显著差异。结论农民工子弟学校初一新生的成功动机、考试焦虑受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明显高于普通中学但是自我责任心明显低于普通中学学生;近期生活事件两校初一学生并无显著差异。民校初一学生受生活条件、学业压力、不公平待遇等因素的影响,同学关系、秩序和纪律意识均优于普通中学学生,但师生关系相反;秩序和纪律意识强于普通中学学生,而学习负担感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8.
抑郁情绪与中学生的自我概念初探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考察存在抑郁情绪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特点。方法:根据SCL-90评定,从初一一高二的398名被试中检出存在抑郁状态者59人,无抑郁者339人,然后运用Song-Hattie自我概念量表考察了两组被试的自我概念差异,并对存在抑郁状态学生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进行了检验。结果:存在抑郁情绪学生的自我概念明显低于无抑郁倾向学生的自我概念,尤其是在家庭自我、班级自我、自信自我和能力自我四个维度上差异更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职业中专学生的人际信任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179名职中生(研究组)及58名普通高中生(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相关研究。结果 1研究组的人际信任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690,P0.0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消极应对"得分略高,"积极应对"得分略低,且均无显著差异(P0.05);2职中生的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状况,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3职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与应对方式中的"消极应对"呈显著的负相关(r=-0.214,P0.01),与"积极应对"呈不显著的正相关(r=0.039,P0.05)。结论职中生的人际信任程度低于普通高中生且相对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越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其人际信任程度越高。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EPQ对28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但是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体验到较强的不幸福感。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2)总体幸福感及各因子与精神质和神经质显著负相关,与内外向显著正相关。结论:初中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