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4-6年级学龄儿童应激事件、自我知觉和抑郁症状的调查,探寻儿童自我知觉在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关系中的作用。方法:初测采用儿童自我知觉量表、儿童抑郁调查量表和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对833名4-6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间隔2个月对所有学生采用儿童抑郁调查量表和儿童应急事件量表追踪调查,共追踪调查3次。结果:儿童自我知觉的6个维度,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运动能力、外表知觉、行为知觉以及总体一般知觉与儿童应激事件水平和抑郁症状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多层线性模型预测分析发现,儿童自我知觉的6个维度与应激事件水平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预测均不显著。结论:儿童自我知觉受其所经历应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自我知觉也会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程度,但儿童自我知觉不能显著调节应激事件与抑郁症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日常应激及其三个应激维度在功能失调性态度与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效应。方法:采用方便取样方法,在北京某大学选取53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174名,女生361名,平均年龄18.83岁,填写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应激量表-简式。结果:1大学生功能失调性态度、日常应激及其维度和抑郁症状具有显著的正相关(P<0.01);2日常应激总分(β=0.612,P<0.05)以及日常应激的一般知觉应激维度(β=0.682,P<0.01)与日常生活关系应激维度(β=0.559,P<0.05)对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抑郁症状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结论:日常应激总分及其一般知觉应激维度与日常生活关系应激维度在功能失调性态度和抑郁症状之间可能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方法:618名在校高中生在完成了包含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抑郁症状在内的首次测评后,每隔三个月完成一次包含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在内的追踪测评,在为期一年的时间内共完成4次追踪测评,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父母支持对青少年抑郁症状预测的主效应显著,父母支持与应激水平共同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交互作用则不显著;同伴支持对青少年抑郁症状预测的主效应不显著,同伴支持与应激水平共同预测青少年抑郁症状的交互作用显著。结论:父母支持影响青少年抑郁的发生,同伴支持能有效缓冲应激事件给青少年抑郁症状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4.
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尊在大学生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法抽取长沙市某综合性大学732名大学生,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进行测评。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检验自尊的中介效应。结果:自尊在应激和抑郁之间的部分中介效应显著,中介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0.2664,直接效应与总效应之比为0.7336,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为0.3631。结论:自尊在应激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随着抑郁严重程度的变化,抑郁障碍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认知偏差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认知偏差问卷(CBQ)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对122例抑郁障碍患者于入组时(基线)、8周末的两个时点进行评定,采用DAS、CBQ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51名正常对照进行评定。结果:(1)基线时抑郁障碍组DAS总分(158.2±34.6)和CBQ评分(5.19±3.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DAS总分:119.3±23.4,CBQ评分:1.69±1.83)(t=8.559、8.208,P均为0.000);(2)基线、8周末病例组自身比较,HRSD评分降至中位数7.0,DAS总分由158.2±34.6降至143.3±29.3(t=3.611,P=0.000),CBQ评分由中位数5.0降至3.0(z=4.670,P=0.000);(3)8周末,抑郁障碍完全恢复组的DAS总分(131.1±25.7)、CBQ评分(中位数为3.0)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t=2.397,P=0.018;z=3.990,P=0.000)。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认知偏差既随抑郁症状的变化而变化,又有一定的稳定特质性,具有状态-特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功能失调态度和自动思维水平及其与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采用功能失调态度问卷(DAS)、自动思维问卷(ATQ)、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卡尔加里精神分裂症抑郁量表(CDSS)对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评估,同时采用DAS和ATQ对65名正常对照者作评估。结果患者组ATQ分和DAS总分及其脆弱性、吸引和排斥、完美化、强制性和认知哲学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组ATQ分与DAS总分(r=0.424,P<0.01)及脆弱性(r=0.398,P<0.01)、吸引和排斥(r=0.246,P<0.05)、完美化(r=0.492,P<0.01)、强制性(r=0.247,P<0.05)、寻求赞许(r=0.307,P<0.01)和自主性态度(r=0.340,P<0.01)因子分呈正相关;ATQ分与CDSS分呈正相关(r=0.369,P<0.01);DAS总分与PANSS总分(r=0.267,P<0.05)、阴性症状分(r=0.251,P<0.01)及CDSS分(r=0.465,P<0.01)呈正相关,控制CDSS分后,DAS认知哲学因子分与PANSS阴性症状分的相关性仍具显著意义(r=0.250,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较高的负性自动思维和功能失调态度,刻板的认知方式与阴性症状存在相关,提示认知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进行超重、肥胖初一学生自尊和归因的相关研究,调查并分析体重的差异对初一学生自尊和归因的影响,并比较超重、肥胖学生与体重正常学生的自尊和归因方式的差异。方法:按照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以BMI标准来对超重、肥胖进行定义。从淄博市张店区3所中学筛查出92名超重、肥胖的初一学生,并筛选出与之匹配的104名体重正常的初一学生,采用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学业成就分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体重正常初一学生与超重、肥胖初一学生自尊水平差异显著(t=3.66,P=0.000);体重正常的初一学生与超重、肥胖初一学生在社会认可感、自我胜任感、外表感存在显著差异(t=3.07,2.30,5.42;P=0.05);超重、肥胖初一学生的自尊与归因存在相关(r=-0.038,P=0.000)。结论:体重正常的初一学生的自尊高于超重、肥胖初一学生的自尊,超重、肥胖初一学生的社会认可感、外表感、自我胜任感均低,超重、肥胖初一学生自尊与归因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首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方法:用DAS对先证者组,一级亲属组和对照组功能失调性态度进行评估。结果:一级亲属组除D5因子、父母亚组除D5因子与D7因子等因子外.DAS总分及其它因子与先证者组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所有因子及DAS总分均与先证者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胞亚组除D7因子外.所有闪子分及DAS总分均与先证者组相应项目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对照组与一级亲属组DAS总分及各因子分的比较结果表明,DAS总分、D1、D2、D3、D7等项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D4、D5、D6、D8等项目之间差异性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样本性质、年龄、诊断对DAS总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首发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存在功能失调性认知,功能失调性认知可能构成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易感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伴抑郁情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功能失调性态度的特征.方法:对1088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筛选,将评分阳性者再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HAMD≥20分,且HAMA<14分者入选,共获得262名伴抑郁情绪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被试.另外选择长沙的两个社区人群,共计30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对其进行测查.结果:①伴抑郁情绪高血压病患者经常持有的功能失调性认知排在前三位放的依次排序为:认知哲学,寻求赞许,强制性;②受试者得分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③除了自主性态度分量表以外,其余功能失调性态度分量表都与抑郁量表得分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伴抑郁情绪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性认知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青少年述情障碍特征与应激水平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多伦多20条目述情障碍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618名在校高中生进行了首次测查,随后每隔3个月对被试的抑郁症状和生活事件进行追踪测查,追踪时间为期一年。结果:与低述情障碍青少年相比,随着日常应激水平的升高,高述情障碍青少年的抑郁躯体症状上升速度更快,而其抑郁心理症状则在日常应激水平升高时,较之低述情障碍青少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述情障碍在青少年日常应激和抑郁躯体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应激事件、归因方式对7年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重点探寻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对抑郁症状影响中的调节与中介效应。方法:使用儿童应激事件量表、儿童归因方式量表以及儿童抑郁量表间隔2个月前后测调查了312名7年级学生,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结果:归因方式在应激事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中没有显著的调节效应,但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在对儿童抑郁实施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各种应激事件可能对儿童归因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尽力消除或减少应激事件发生的同时,采取措施引导儿童对应激事件做合理的归因,以帮助儿童形成积极理性的归因方式,降低个体抑郁发生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归因风格、应激与抑郁情绪间的关系.方法 使用归因风格量表、生活事件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236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 1归因风格、应激与抑郁情绪相关显著(P<0.005),应激对抑郁情绪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32,P<0.001),归因风格中的成就性事件对抑郁情绪的直接预测效应显著(β=0.219,P<0.001);2以抑郁情绪为因变量进行层级回归分析,归因风格中的内外维度与应激的交互作用项的R2改变显著(△R2=0.061,P<0.001).结论 心理应激和归因风格中的成就性事件对抑郁情绪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归因风格中的内外维度对应激与抑郁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它可以缓冲应激对抑郁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周鹏生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10)
目的:研究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甘肃3所高校447名大三和大四学生,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人际关系敏感分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RAS)、应对方式量表(CSS)评估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关系。结果:高年级大学生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和人际交往困扰得分分别为(3.14±0.34)、(1.87±0.70)、(0.48±0.13)和(9.01±5.26);男生待人接物困扰因子、与异性交往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女生(t=2.508,P0.05;t=2.712,P0.01);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8,0.623,0.397;P0.01),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与人际交往困扰的典型相关系数分别为(r=0.695,0.658,0.624;P0.001);多重线性回归显示,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应对方式共同解释人际交往困扰的46.4%的变异。结论:自我和谐、人际关系敏感和应对方式共同对高年级大学生人际交往困扰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睡眠信念及其与前瞻性记忆的关系。方法:采用简式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16)、基于事件前瞻性记忆(EBPM)和基于时间前瞻性记忆(TBPM)测试、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44例发作期的抑郁症患者和32例正常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抑郁症组DBAS-16总分及其后果、担忧、药物因子得分,以及EBPM和TBPM得分均低于对照组(Z=-4.206,-3.895,-4.755,-3.036,-2.26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DBAS-16总分(r=0.354,P0.05)及其后果(r=0.350,0.05)和担忧(r=0.365,P0.05)因子分与EBPM得分呈正相关,而DBAS-16得分与TBPM得分间无相关性。以HAMD和HAMA总分为协变量的偏相关分析显示,DBAS-16得分与EBPM得分间的相关性不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存在较多错误的睡眠信念和态度以及前瞻性记忆的损害,并且患者功能性失调信念与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损害存在相关,但这种关联性受负性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方法:使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以及中文版问题解决评价问卷对275名一年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275名大学生中,52%存在健康危险性压力状况,55.3%存在抑郁症状。抑郁症状、压力感与问题解决能力评价总分及分量表之间存在显著相关(r=.262-.617)。路径分析提示,问题解决评价与抑郁症状和压力感知存在因果关系,特别是,问题解决评价分别可以预测抑郁症状与压力感知水平。结论:大学生目前抑郁症状与压力感知水平较高,个体问题解决评价是重要的相关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在自杀意念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Beck抑郁自评量表等对732名大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应激性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影响自杀意念;自尊可以通过抑郁的中介效应影响自杀意念。自尊在抑郁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中起调节效应,自尊水平越高,抑郁对自杀意念的效应越小。结论: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自杀意念的素质-易感理论提供了证据,即低自尊是自杀意念的易感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大学生的抑郁情绪与成人依恋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成人依恋量表,对河南某高校随机抽取的288名大一至大四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在性别与年级的交互作用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成人依恋的不同类型对其抑郁情绪有影响,其中,拒绝型和恐惧型的大学生在抑郁情绪上有显著差异.结论 成人依恋的类型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方法:采用自尊量表(SEI)、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大学生自主学习量表对257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显著;大学生自主学习在性别、年级上差异不显著;大学生自尊、自我控制与自主学习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自尊、自我控制对自主学习有一定影响,自尊通过自我控制影响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