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综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措施。方法:采用各种综合措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常规手术组23例,综合措施组61例,观察两组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引起的死亡率。结果:采用综合措施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采用严格的胰肠吻合,胰液外引流,肠内营养,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充分的腹腔引流,能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云南医药》2004,25(1):18-20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 -14肽与生长激素联合应用在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肠瘘发生的作用。方法 本文于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3月共行 4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 ,手术方式均为Child术式。其中 1995年 3月~ 1998年 1月的 2 0例作为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及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1998年 2月~ 2 0 0 3年 3月的 2 3例为治疗组 ,术后在对照组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 -14肽 6mg d (持续微量泵泵入 )及生长激素 8U d (分两次肌注 )。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胰瘘 6例、肠瘘 4例 ;治疗组术后胰瘘、肠瘘各 1例。相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能够有效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肠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综合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邢雪  欧坤  周旭 《中国医药指南》2009,7(4):34-34,6
目的采用各种综合措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常规手术组23例,综合措施组61例,观察两组手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引起的病死率。结果采用综合措施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无病死率。结论采用严格的胰肠吻合,胰液外引流,肠内营养,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充分的腹腔引流,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1997年2月-2006年10月完成的108例P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瘘发生率为13.9%,胰瘘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胰瘘组(66.7%vs.20.4%,P=0.001;33.3%vs 7.5%,P=0.012),十二指肠肿瘤及手术时间长是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胰管引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胰瘘的保护因素.结论 胰瘘仍是目前PD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PD集中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进行,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管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李波  梁振  朱百鹏  高标 《安徽医药》2012,16(8):1116-1117
目的探讨改良后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 Duodenectiomy,PD)后胰液外引流方式在降低PD术后并发症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非选择性的施行的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式为在Child术式的基础上,胰管和T管外引流,引流的胰管经T管穿出。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均无胰瘘发生,无死亡病例。拔除胰管引流管的时间为术后3周左右。结论经T管胰液外引流在避免胰瘘及其他相关并发症方面可能确有效果。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及十二指肠、胆总管壶腹恶性及部分良性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是1996年由彭淑墉设计的。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其可以明显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率[1]。我科自1998年至2004年共有36例病人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无1例发生胰瘘,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共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7~73岁,平均54.6岁。其中胰头癌21例,壶腹部肿瘤12例,十二指肠癌3例,全部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上述诊断术后全部经…  相似文献   

7.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胰瘘的严重性在于胰液外溢后对胰腺及其周围组织的侵袭和消化作用,并可能引起腹腔内感染、大出血及其他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共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手术方法、加强胰酶抑制、营养支持、引流管的护理,有效防止了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胃肠胰腺外科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胰腺残端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胰肠吻合术和胰胃吻合术两组,其中胰肠吻合术14例,胰胃吻合术17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胰腺断面质地和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术后死亡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胰腺断面质地、胰管直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术后死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胰胃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高于胰肠吻合术,其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胰胃吻合术与胰空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7年7月—2011年6月期间3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吻合术和胰胃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胰胃吻合术后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及死亡概率较胰空肠吻合术明显降低。而在吻合口出血,术后糖尿病及术后脂肪泻等并发症无差异。结论胰胃吻合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一种可降低胰瘘发生率的消化道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0.
高新基  陈群 《福建医药杂志》2011,33(1):142-143,148
胰瘘是胰肠吻合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为5%-20%,与其相关的病死率高达20%-40%。广义上的胰瘘是胰液从破损的胰管漏出。多见于术后3 d,是胰腺外科的严重并发症,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孙弢 《安徽医药》2013,17(6):1033-1035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2例术后发生肠瘘的结直肠癌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16例患者采用禁食,补液,抗炎,胃肠减压或外引流等基础治疗作为对照组,16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6mg.d-1微量泵输入治疗作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肠瘘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对漏出液时行检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漏出液血清淀粉酶及胆汁酸水平。结果观察组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及瘘口闭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观察组血清淀粉酶、胆汁酸及红细胞比容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发生并发症,对照组3例发生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瘘患者采用基础治疗的同时,辅以生长抑素治疗,可进一步减少消化液分泌,促进瘘口修复,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奥曲肽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中的预防性作用。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19年1月10日间公开发表的使用奥曲肽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临床RCT,共包括1 283例患者,奥曲肽组658例,对照组625例。结果表明,预防性使用奥曲肽不能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生化漏、临床胰瘘和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OR=0.86,95%CI:0.64~1.16,P=0.33;OR=0.94,95%CI:0.59~1.50,P=0.79;OR=1.04,95%CI:0.61~1.76,P=0.89;OR=0.84,95%CI:0.52~1.34,P=0.46),而且在围术期死亡、术后腹腔脓肿、术后出血、再手术、术后胰腺炎等方面奥曲肽组与对照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预防性给予奥曲肽治疗不能显著降低术后胰瘘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住院的15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将其中发生胰漏的1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其余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0-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与胰管直径、术前白蛋白、是否胰管支撑引流、是否应用生长抑素、胰腺质地有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与胰管直径、是否胰管支撑引流、是否应用生长抑素、胰腺质地相关(P〈0.05)。结论胰管直径、是否胰管支撑引流、是否应用生长抑素、胰腺质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源于本院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72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预见性护理.统计两组患者术后监护时间、住院天数,观察腹腔感染、胆瘘、胃排空障碍、胰瘘、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监护时间和住院天数分别为(3.32±1.87)d、(24.67± 9.8)d,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腹腔感染、胆瘘、胃排空障碍、胰瘘、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8.3%、13.9%、5.6%、5.6%和2.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见性护理的实施有利于加快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康复进程,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临床疗效进行探讨分析。方法对本院接受诊治的8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组40例,行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醋酸奥曲肽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的含量变化,并统计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25例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恢复率为62.5%;治疗组37例血清淀粉酶恢复正常,恢复率为92.5%。对照组治疗后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胰性脑病等并发症14例,发生率为35%;治疗组治疗后出现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15%。治疗组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不仅可以有效地降低血清淀粉酶的含量,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征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及CT征象,旨在提高对胰腺癌的认识,减少胰腺癌的误诊。方法将2010年1月~2011年1月病理证实的15例胰腺癌(观察组)与15例反复发作性胰腺炎(对照组)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入院时及24h后查血清淀粉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表现多为胰腺局限性增大并肿块状或结节状持续弱强化,对照组多表现为非肿块不均匀性弱强化;观察组5例与对照组7例胰管扩张,观察组4例扩张胰管于病变区突然中断,观察组1例与对照组7例扩张胰管贯通病变区(P<0.05);观察组7例与对照组1例胰周淋巴结增大(P<0.05),观察组5例出现胰周血管改变,对照组无胰周血管改变。结论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酶学改变相似,不具鉴别价值;胰腺癌与反复发作性胰腺炎CT征象各有特点,CT检查能为两者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发生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1987-01~1998-04收治的27例重症急性(?)腺炎所致的各类并发症66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胸腔积液(?)胰腺脓肿、假性褒肿、肠瘘、胰瘘、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常见。胰外损害的程度以及手术时机和术式与并发症的发生密切(?)关。结论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一旦成立,并发症的防治即应开始,减轻胰外损害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效果,分析此治疗方法的可行性与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本院消化科就诊的SAP患者中选取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加用乌司他丁,观察组加用乌司他丁与持续性血液净化。比较两组患者的腹痛等症状、体征减轻时间,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脂肪酶等辅助检查结果恢复的正常时间,患者治愈时间、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改行手术治疗率和死亡率。结果经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腹痛等症状体征缓解时间及C反应蛋白、血淀粉酶及脂肪酶等辅助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时间,患者治愈时间、胰腺假性囊肿以及胰瘘等局部并发症发生率、改行手术治疗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联合乌司他丁辅助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较常规治疗组症状、体征各项辅助检查结果恢复时间短,可降低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改行手术治疗率,可行性、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药泡手配合按摩对终末期肾病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的方法及效果。方法以60例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中药泡手方泡手配合按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周内瘘成熟情况、半年内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内瘘成形率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4周内瘘成熟例数及内瘘成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半年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泡手方泡手配合按摩,能缩短动静脉内瘘的成熟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内瘘成形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