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动脉溶栓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再通情况、临床症状的改变及预后。结果44例患者动脉溶栓治疗中36例开通良好,再通率为81.8%,其中34例临床症状症状消失或好转(77.3%)。术后30 d死亡1例(2.3%),死于脑出血;6个月随访39例,再梗死2例(4.5%),死亡1例(2.3%),死于大面积脑梗死。结论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再通闭塞的血管,重建血流,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明显改善患者的功能预后,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总结19例单纯位于幕上或幕下的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改良TOAST分型,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结果急性双侧对称性脑梗死常见部位有胼胝体、分水岭区、丘脑、脑叶、脑干和小脑;其危险因素与一般脑梗死相同,部分患者可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诱因;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低灌注、穿支动脉病以及多重发病机制的相互作用,分水岭区的双侧梗死常与低灌注有关,胼胝体、丘脑、脑干、小脑的双侧梗死应考虑到血管解剖变异存在的可能。结论急性双侧对称性梗死的发病机制复杂,相关发病危险因素或诱因、梗死灶分布以及血管检查可为探讨其发病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小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特点和相互关系,病因和发生机制以及预后.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的15例双侧小脑多发性梗死患者,对其血管危险因素、临床表现、MRI病变形态、分布和临床的关系,可能的病因性发病机制以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双侧小脑梗死占全部小脑梗死患者的23.8%.急性双侧小脑梗死以双侧PICA供血区的多发性梗死最多见(66.7%).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眩晕(93.3%)、恶心、呕吐(93.3%)、共济失调(60%)和构音障碍(58.7%).双侧小脑梗死多表现为大病变侧的单侧体征如共济失调.除上述小脑症状外,双侧PICA供血区梗死,特别是内侧支分布区受累(6例)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眩晕,其中4例表现为孤立性假性眩晕;AICA梗死患者的特征表现为双侧耳聋;而SCA供血区梗死的临床表现特点是构音障碍、单侧共济失调,偶可出现大病变对侧的耳聋.Rankin评分均在3分或3分以下,死亡1例.结论 急性小脑多发性梗死主要发生于双侧PICA供血区,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为头晕/眩晕、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等体征多数限局于单侧肢体,出现于小脑梗死较大的一侧.病因多数为心源性栓塞或主动脉粥样硬化性栓塞所致.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人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我院近几年收治的11例一氧化碳中毒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入院后经急诊处理后立即进行CT或MRI检查,均未发现有明显异常。入院后或出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后24h复查头颅CT或MRI,均发现有与症状和体征相关的梗死病灶。经综合治疗,6例治愈或基本治愈,4例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青年人中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后可合并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其对脑血管的损害,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MRI、MRA资料。结果15例患者急性脑梗死病变部位:MRI为点状、片状异常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ADC值为(0.55±0.14)×10~(-3) mm~2/s;病灶直径(8.62±9.27)mm。病灶部位:10例脑叶,7例基底节及侧脑室旁,2例小脑,2例苍白球,1例脑干。12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周围片状、云雾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病灶;11例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点状长T_1、长T_2异常信号为陈旧性腔隙性梗死;7例脑萎缩。13例MRA表现:8例(61.53%)动脉狭窄,5例(38.46%)动脉管腔僵硬。结论应用头颅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旨在提高认识以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静脉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影像特征。结果 1例急性起病,以偏瘫、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且随着病情的好转病灶可缩小甚至消失。1例亚急性起病,进行性加重,主要表现为意识水平的下降,头MRI示双侧弥漫分布的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2例患者病初均有头痛症状。结论 早期头痛症状、头MRI示双侧多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灶、双侧多发DWI高信号病灶、增强示脑膜强化、脑表面血管增多等临床和影像特点有助于静脉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颅脑CT早期表现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05—2015-04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64层螺旋CT观察病变部位和范围,比较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颅脑CT异常表现。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脑CT主要特征为早期可见低密度征、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组织肿胀、灰质-白质分界消失、脑组织大面积梗死。复查时,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急性非进展脑梗死患者(t=26.405,P0.0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颅脑CT检查异常改变53例(63.10%),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CT异常表现84.62%,明显高于急性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53.45%(χ~2=7.498,P0.05);病情至进展高峰时,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体积增大12例(46.15%),出血性梗死4例(15.38%),新部位梗死4例(15.38),梗死体积未见明显变化6例(23.08%)。结论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颅脑CT主要特点为脑梗死体积增大、出血性梗死、新发部位梗死,脑CT能够准确显示病变部位和范围,为早期诊断、预防、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与病情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03-2016-02收治的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于入院48h内行心电图检测。统计所有患者心电图检测结果,并对比不同梗死部位心电图异常率及异常与正常心电图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分型及病死率。结果 11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81例,异常率为71.05%,其中脑干异常14例,异常率为87.50%(14/16);丘脑-基底节区异常33例,异常率为91.67%(33/36);大面积梗死异常15例,异常率为88.24%(15/17);单个脑叶异常19例,异常率为42.22%(19/45);与单个脑叶异常率相比,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异常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干异常率与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异常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心电图正常组相比,心电图异常组病死率、重度及中度神经功能缺失率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与其梗死部位联系密切,其中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及脑干区域脑梗死易出现心电图异常,且心电图异常患者神经功能缺失程度及病死率明显较高,临床诊治中应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双侧丘脑梗死的诊断意识。方法回顾性描述1例双侧丘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诊疗经过,结合文献报道对双侧丘脑梗死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疗进行探讨。结果患者为老年女性,以突发意识障碍急性起病,既往有房颤和糖尿病病史。头颅CT证实双侧丘脑新发脑梗死。经抗凝、降糖、促醒等对症处理后,其意识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突发意识障碍的具有多种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应注意与双侧丘脑梗死鉴别,以便尽早干预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病因和潜在机制, 以提高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连续性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诊断为急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记录其入院时社会人口学数据、脑卒中危险因素、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根据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评估其脑梗死的部位和特点, 头颅磁共振血管造影或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成像评估其椎-基底动脉颅外段和颅内段血管情况。采用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评估脑梗死病因学分型和发病机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例双侧小脑中脚急性梗死患者, 其中男性8例, 女性2例, 发病年龄51.0~86.0(64.8±11.4)岁, 入院时NIHSS评分为2.0~12.0(4.9±2.9)分。所有患者均有脑卒中危险因素, 最常见的是高血压(10例)和脂蛋白代谢异常(8例)。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10例), 其次是共济失调(9例)和构音障碍(8例)。10例中4例为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 6例合并其他椎-基底动脉供血脑区梗死, 其中4例为合并小脑半球梗死, 与临床症状相一致。所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神经影像检查,分析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疾病(MCAOD)患者梗死类型分布和脑灌注异常. 方法 对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116例MCAOD患者的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CTA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其脑梗死类型分布和脑灌注改变. 结果 116例患者中,CTA共检出133条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其中单侧者99例,双侧者17例.其中MCA闭塞25条,重度狭窄39条,中、轻度狭窄69条.CT或MRI显示腔隙性脑梗死(LIS)45例,各型分水岭脑梗死(CWSI)38例,流域性脑梗死26例,纹状体内囊梗死(SCI)10例,未检出梗死病灶14例.CTP显示MCA供血区内脑血流灌注异常96例,其中58例有MCA供血区的大范围血流灌注减低.未检出血流灌注异常者37例. 结论 由于MCA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MCAOD可造成不同类型的脑梗死和血流灌注异常.  相似文献   

12.
颅内肿瘤术后脑梗塞25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目的 分析探讨颅内肿瘤手术后脑梗塞的发生原因、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方法 总结25例经CT和/或MRI证实的颅内肿瘤术后脑梗塞的发生时间、发生年龄、发生部位及其与颅内肿瘤位置的关系。结果 25例颅内肿瘤术后脑梗塞平均年龄50.5岁,其中21例出现在术后24h内;22例发生于颅底和深部肿瘤手术后;15例位于基底节区。恢复良好20例、症状改善3例、死亡2例。结论 颅内肿瘤术后脑梗塞是由于血管损伤、脑牵拉伤、脑血管痉挛等因素引起脑灌注压下降、脑血管闭塞所致。术中和术后采取积极预防措施可以明显降低脑梗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小脑梗死的分型与后循环血管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有无大血管病变患者小脑梗死灶的特征,探讨小脑梗死分型与后循环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 收集我科自2006年1月~2008年3月期间住院的小脑梗死患者共35例,所有患者均同时具备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血管造影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大血管病变组20例,小血管病变组15例,分析两组小脑梗死的分型和后循环血管病变(包括狭窄或闭塞)的关系。 结果 ⑴大血管病变组20例中,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最多见(10例,50%),梗死类型多为分水岭梗死(7例,70%);其次为颅外血管合并颅内血管(椎动脉颅外段合并颅内段或基底动脉)病变(8例,40%),梗死灶多为小脑后下动脉(PICA)供血区的区域性梗死(7例,87.5%);单独颅外血管(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少见(2例,10%),梗死分布无明显倾向性。⑵小血管病变组15例中,梗死灶亦多位于分水岭区(9例,60%)。 结论 由于小脑血液供应特点,小脑梗死中分水岭梗死和腔隙性梗死较区域性梗死更为常见。小梗死灶(直径≤2cm)可能存在后循环大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应予积极的治疗和干预,以防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探讨其病灶分布特点及血管形态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例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患者行头MR(包括T1WI、T2WI、DWI、MRA)、TCD、BAEP检查。结果 3例患者均为后循环多灶性梗死,最常累及的部位是小脑、脑桥,均有双侧椎动脉或基底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双侧内听动脉均受累。结论以双耳听力下降为首发症状的脑梗死均符合多灶性后循环缺血的特点,血管形态异常是其重要病理基础和致病因素,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烟雾病的影像学征象(附27例报告)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27例烟雾病脑血管造影、CT、MRI及MRA表现。方法 脑血管造影23例,CT检查23例,MRI检查12例,MRA检查6例。结果 (1) 出现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颅底异常血管网伴脑膜侧支循环分别为63% 、66.7% 、96.3% 、100% ;脑梗死、脑出血、脑萎缩及脑室扩大分别为70.4% 、14.8% 、14.8% 、18.5% 。(2) 脑血管造影、CT平扫、MRI及MRA对烟雾病的诊断率分别为100% 、0% 、50% 、100% 。结果 CT及MRI主要用于显示烟雾病的脑实质改变,而脑血管造影和MRA用于显示该病的脑血管改变。MRA是怀疑此病后首选检查方法,若患者准备手术,则需作脑血管造影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6.
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临床和影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 连续1年观察发病 6h内收治的首发脑梗死 118例 ,先行OCSP(theOxfordshirecommunitystrokeproject)分型、NIHSS评分 (the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strokescale)和超早期头颅CT平扫 ,再结合 72h内的头颅MR筛出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结果  118例中首诊分型 5 0例为腔隙梗死 ,其中 4 4例行MR复查并证实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 12例。头颅CT均未检出脑干病灶 ,MR准确检出了脑干责任灶。病灶多在脑桥的三叉神经根平面、脑桥旁正中动脉的血供分布区。 11例病灶小于 2 0mm ,呈纵向条状、片状。结论 早期行MR有助于明确诊断貌似大脑半球病变的脑干梗死。对有糖尿病病史、起病有头晕、临床呈单纯运动性轻偏瘫或单纯性偏瘫的LACI,要注意其病灶有可能在脑干。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皮质蛛网膜下腔出血(cSAH)为首发症状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致急性脑梗死的认识。方法报道2例cSAH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所见、治疗和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2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或冠心病史,突发肢体瘫痪,无头痛。头颅CT显示偏瘫对侧大脑皮质沟高密度影,进一步MRI检查提示CT高密度影为SWI低信号出血灶;同时MRA显示偏瘫对侧MCA M1段局限性狭窄,并于同侧放射冠见新发梗死灶。结论 MCA狭窄可以引起cSAH的临床放射综合征,同时伴有新发脑梗死。在cSAH诊断流程中,应该包括应用SWI和MRA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20年6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合并恶性肿瘤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90 d时mRS评分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mRS 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采用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区域TIA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大脑中动脉(MCA)区域TIA进行解剖性定位,评价磁共振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方法对32例TIA患者,在发作1.5h~7d内行头部MRI、DWI、MRA检查,对DWI图像上的高信号与T2WI像、MRA、临床症状、体征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例DWI正常,但MRA颅内大脑中动脉闭塞,病变血管与临床症状相一致。12例DWI正常,MRA仅轻度狭窄或正常。3例DWI有高信号,T2WI无相应病灶为超早期脑梗死,其中MRA1例动脉硬化样改变,2例大脑中动脉闭塞,病灶与体征相符。15例DWI有高信号、T2WI有相应病灶,2例为早期脑梗死、13例为腔隙性脑梗死,其中MRA8例颅内大血管轻到中度狭窄,2例严重狭窄。MRI显示20例(62.5%)存在多发陈旧腔隙性梗死灶。对于TIA患者发作时MRA相应病变进行χ2四格表精确检验,DWI异常组与正常组比较P<0.05,MRA大血管病变是TIA预后形成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TIA患者行MRI、DWI、MRA检查,能及时发现超早期脑梗死,还能对新发腔隙性脑梗死准确定位,科学指导临床早期干预治疗。MRA可提供1.2级大血管的供血状态,指导后续的2级预防。  相似文献   

20.
无症状性脑梗塞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104例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的无症状性脑梗塞患者的回顾性分析,以期获得对该疾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本组共发现246个梗塞灶,86.6%为小腔隙性脑梗塞,且多分布于脑深部区域。结合有关文献作者讨论了无症状脑梗塞发病的危险因素。强调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治疗和对高危人群进行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