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房颤发生率为1%,并随年龄而增加[1]。胺碘酮是国内外指南中推荐治疗器质性心脏病房颤患者的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的疗效,选择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我院6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静脉注射毛花甙C(36例)和胺碘酮(31例),观察二者疗效。结果,静脉注射毛花甙C、胺碘酮后心室率下降幅度分别为30.4%2、9.3%,总有效率分别为83.3%、80.6%,平均用药时间分别为(36.2±28.0)min(、38.3±14.9)min。静脉注射毛花甙C和胺碘酮均能有效、迅速、安全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快速心房纤颤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合并快速性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0例AMI急性期合并快速性房颤患者首先静脉推注胺碘酮150mg,继之持续静脉泵入,观察用药24h内心房纤颤转复率以及对心率、血压、心功能以及传导功能等方面的影响。结果:30例患者中23例在24h内转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6.7%,用药前、用药后30min、1h、12h、24h心室率分别为(138±16)/min、(130±13)/min、(120±15)/min、(87±11)/min、(78±12)/min。用药前后血压和心功能无明显降低,其中2例出现窦缓,1例出现窦性停搏。1例出现度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出现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AMI急性期合并快速性房颤24h转复率高,是一种比较安全的急救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并发快速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24例AMI快速房颤患者,先给静脉推注负荷量胺碘酮150 mg,继之持续静脉泵入,观察房颤转复、心室率控制情况、血压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24例患者用药后30 min6、h、24 h心室率分别为(120±12)次/min(、85±9)次/min(、75±10)次/min,较用药前(130±13)次/min显著降低。血压无明显变化。其中18例患者在24 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转复率为75%。1例出现窦缓,1例出现窦性停搏。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快速房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2011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34例房颤患者资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胺碘酮。结果:2周内复律成功26例,未转窦性心律8例;随访1年,显效21例,占61.76%;有效5例,占14.71%,总有效率76.47%。无效6例,占23.53%。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具有良好疗效,相对安全,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将心房纤颤发作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52例,对照组48例。试验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对照组给予西地兰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3 h后的心室率控制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可以对阵发性心房纤颤进行有效抑制,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心房纤颤的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1月60例新近发生的(发作至就诊时间<48小时)病程<6个月房纤颤患者,给予胺碘酮首剂负荷量150mg静注后,如30分钟未转复窦性心律,可再给75~150mg,继以0.5~10mg/分维持静滴.观察24小时内患者转复率和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转复率85%(51/60),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胺碘酮转复心房纤颤的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的疗效。方法 32例心房纤颤心室率〉100次/min的患者,20min静推胺碘酮150mg,观察10min,未转为窦性心律者再次20min静推胺碘酮150mg,仍未转复者则以1.0mg/min静滴6h,之后改为0.5mg/min静滴18h,转为窦性心律者则随时终止静滴胺碘酮。结果 24h内转为窦性心律者33例(92%),转为窦性心律时间10min~23h,平均6.9h;转为窦性心律的药物剂量为150~900mg,平均406mg.无严重心律失常发生,未诱发或加重心功能不全。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0.
11.
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F患者,先以胺碘酮负荷量静脉注射,随后以持续静脉滴注维持.观察心房颤动转复、心室率以及不良反应.结果:心房颤动2 h、24 h、48 h转复率分别为59.5%、80.9%、88.0%.心室率2 h、24 h、48 h分别为109.7±19.3 次/min,90.9±17.8 次/min,84.5±19.4 次/min,比治疗前显著下降(143.9±20.6 次/min,P<0.01).用药后2 h、24 h、48 h血压水平同治疗前(P>0.05).长R-R间期(<3秒)和窦性心动过缓(>40 次/分)各1例,停药后消失.结论:静脉输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7例AMI伴房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继续以1 mg/min维持静脉滴注。24 h用量不超过2200 mg,观察房颤的转复及心室率的控制以及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27例患者用药后30 min、2 h1、2 h、24 h心室率分别为(130.2±16.8)次/min;(111.54±12.1)次/min;(98.2±10.5)次/min:(80.14±16.7)次/min,较用药前心率(148.8±18.2)次/min明显下降。房颤转复率:24 h内为72.3%(19/27),48 h内为86.2%(23/27),72 h内为92.3%(24/27)。其中3例出现心动过缓,2例出现长间歇,经停药及减量后恢复。结论: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AMI并发的房颤疗效明显,安全可靠。可做为首选药。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60例分两组,治疗组予以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组),对照组予以普罗帕酮治疗(普罗帕酮组),观察24h内心房颤动转复率、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副作用。结果胺碘酮组转复率86.7%,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76.7%,普罗帕酮组转复率80.0%,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40%。结论胺碘酮治疗AMI并发AF临床疗效良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的疗效,对比分析了50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与58例非溶栓治疗的老年AMI患者住院期临床表现。结果显示,经溶栓治疗的老年AMI患者,其梗塞延展、住院期严重心律失常和严重心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减少,无1例发生颅内出血。表明对老年AMI患者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益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旨在为今后临床更有效地治疗该疾病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依据。方法前瞻性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普罗帕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6、6~12、12~18、18~24 h,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转复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χ2=9.09.01,P=0.0026);治疗组心房颤动转复后30d内窦性心律维持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30.00%、7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0%、41.67%(χ2=7.5000,P=0.0062;χ2=16.8056,P=0.0000);治疗组患者不良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67%(χ2=8.5389;P=0.0035)。结论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合并心房颤动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发生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表现和临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发生原发性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自1999年11月至2001年3月连续收治的167例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的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有无心室颤动将病人分为两组,其中31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1组),136例患者没有发生心室颤动(2组)。比较两组的冠状动脉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相似。所有患者在入院后都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病后15分钟~4星期)。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没有明显差异[(60.3±11.9)%vs(58.0±12.9)%,P=NS],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没有差别[病变支数[(2.02±0.80)vs(1.77±0.76),P=NS]。但心室颤动组的病人的血清磷酸肌酸(CK)峰值显著高于无心室颤动组[(2872±1797)vs(2322±1313),P<0.05]。两组间的梗死相关动脉(IRA)的分布没有显著差别(LAD:38.7%vs44.1%,LCX:3.2%vs14.0%,RCA:58.1%vs41.9%,P=NS).结论: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与没有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证实心室颤动复苏后的患者与未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的远期预后可能相似。但发生心室颤动的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酶峰值较高,说明该组病人的心肌损伤范围较大,这可能是他们住院期间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纤颤之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房纤颤的临床意义。方法:把AMI合并心房纤颤的23例患者与不合并心房纤颤的130例患者作比较,探讨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组心力衰竭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心房纤颤组。结论:AMI合并心房纤颤预后较差,应尽早予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纤颤(室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因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于武警辽宁省总队医院急诊科进行治疗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患者48例(采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48例(采用利多卡因治疗),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8%,复发率为2.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648,6.875,8.465,P<0.05)。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能够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持续性室速和室颤,具有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较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择心钠素(ANP)作为研究指标,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前后血浆中ANP的变化规律和可能机制及预后意义.方法:以接受直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和挽救性PTCA治疗的80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动态观察了入院即刻及血管开通后1,4,8,24,48h及第7天血浆中ANP的变化规律.结果:AMI患者入院即刻的ANP显著高于正常,再灌注后2Ah达峰值,而后下降,第7天时仍高于入院时水平;梗后心功能KillipⅠ级组和KillipⅡ~Ⅳ级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后者,P值均<0.05;同时,再灌注后24h ANP水平与出院前射血分数及住院期间的MB峰值均呈负直线相关;随访1年发现出现心功能不全患者再灌注后24h的血浆ANP水平显著高于心功能正常者.结论:AMI患者行直接PTCA和挽救性PTCA后血浆ANP水平明显升高,再灌注后24h达峰值;ANP也可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大小;ANP峰值可作为A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后心功能长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