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表证是一种病变部位较浅的疾病,卫气营血有着共同的物质基础,均来源于人体的水谷精微,但在人体内分布不同,故外邪作用于机体会有不同的表现,而疼痛多与营分有关,六淫营分的疼痛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认识清楚各自的鉴别特点对临床选方用药、药物加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营分证为温热病邪内陷、劫灼营阴及心神被扰而表现出的证候,基本病机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是温病发展过程中较为深重的层次。我们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营分证和血分证的用药规律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对营分证的辨证规律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有助于临证时有正确的辨证思路,达到准确辨证的目的。作者在长期的教、医、研实践中,摸索出营分证的辨证规律是:首辨特征症状,熟知形成原因;次辨具体证型,分清心营心包;还要注意动态变化,掌握传变趋向;最后还要辨察证候兼夹,详审体质差异。临床辨证掌握了这些特点,治疗上就能及时、有效采取相应的措施而防其变。  相似文献   

4.
论温病凉营法的配伍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翟玉祥 《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0):437-438
凉营法是温病营分证的基本治疗大法,运用时须针对营分证候的兼夹,采取相应的措施,与辛凉透表、清气泄热、泻下通腑、豁痰开窍、凉肝熄风和救逆固脱等治法相兼使用,才能达到驱邪护正、截断病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黄维震 《河北中医》2010,32(6):918-918
<正>《温热论》是叶天士切合临床实用的温病理论总结。充分表达了叶氏治疗温病的心得。叶氏治病技法多而巧,而对温热病的治疗则独善透法,《温热论》文中多次提及"透"字,体现了叶氏用药以轻灵见长的特色。透法以  相似文献   

6.
温病营热证病理实质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翟玉祥  王灿晖 《中医杂志》1997,38(6):328-331
营分证是温病病程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动物实验证实,营热炽盛是营分证的基本病理变化,它不仅能劫夺营阴,窜络致瘀,还能扰乱心神。由此可见,热炽、阴伤、血瘀及神扰是营分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病理改变,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而引起营分证复杂的病理变化。1 热毒是营热炽盛的首要致病因素温邪是导致温病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具有温热性质的“六淫”之邪和疠气、温毒等。不同温邪侵犯人体,在温病的卫分和气分阶段,往往可以表现出各不相同的证候。但是,当病程发展到营分阶段时,则不论初期感受何种病邪,均必化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中医证候模型研究的整体不足和进展缓慢,立足本课题组对表证方证的几十年研究经验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最新进展,综合梳理表证模型相关研究,拟在新型表证模型的建立方面寻找新的切入点。通过检索知网、Pubmed等数据库查阅有关表证模型(或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文献,按照造模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分析和总结,展现进展、不足和可能突破口;近年来表证模型在造模方法、方剂反证、方剂研究、生化表征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与临床联系不紧密、方证对应不理想、成模指标不一致、表证评定标准模糊等诸多不足;提出表证病理模型研究应突破原有的思想羁绊,大胆借鉴现代生命科学进展,努力建立多层次的、更加精细的表证病理模型体系。紧密结合临床加强模型研究,充分吸纳生命科学以及其他学科进展,建立多层次更精细的表证病理模型研究系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核心命题,这关乎表证理论、解表方药及其临床实践的深入研究,也是面对日益严重的疫情下人民健康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可为其他证候模型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温病营分证血瘀病机与证候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营分证是温病卫气营血传变过程中较为严重的一个阶段.对于营分证的病机认识及证候分析多从热灼营阴,心神被扰来认识.  相似文献   

9.
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及治法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温病营血分证是热邪深入 ,劫灼营阴 ,扰乱心神 ,甚或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系列证候。临床上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血分证以舌质深绛、斑疹显露及出血为辨证要点。营分与血分的温热证都是以身热夜甚、口干反不渴饮、舌绛为共同特征 ,但有程度不同之别。营分证时有谵语 (浅昏迷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血分证有时时谵语或昏愦不语 (深昏迷 ) ,斑疹显露 ,咳、吐、衄、便血 ,舌质深绛。营分证的病机是营分热盛 ,热损营阴 ,心神被扰 ,而血分证的病机是热甚迫血 ,热瘀交结 ,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10.
吕文亮 《中医药学刊》2004,22(6):1120-1121
六版规划教材云:营分证是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为主要特点的一种证候类型。此为该证的概念内涵。临床上确定温邪入营的依据有三:一是发热类型为身热夜甚;二是程度不等的神志异常;三是舌质红绛。叶天士云:“其热传营,舌色必绛。”可见舌质红绛是营分证所具有的特异舌质变化,是判断温邪传入营分的重要标志。就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确立了营分先兆症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营分先兆症是气分证向营分证传变过渡阶段出现的带有营分证信息的某些症状与体征,是心营病理本质表露的前奏。火毒深入、消烁营阴、侵扰心神是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动态观察热型、神志、舌象等变化,参照免疫学、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血液学等实验室指标是其辩识关键;解毒凉营护阴为其治疗大法,并引用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该法的疗效及机理。  相似文献   

12.
营分证处于卫气营血辨证的病位较深层次,营分证总体上讲是血分证初期的病变,治疗以祛除热邪,养护营阴,活血化瘀为主。热人心包证是有严重神志异常的营分证,治疗上还应加强清心开窍的力量,舌绛、神昏是营分证具有特征性的两大表现,以此为据,则临床上尚有当慎用或禁用的苦寒重剂、滋阴凉营法治疗的营分证,它们实际上病理重心并不在营,而在卫分、气分郁热不解,临证须注意辨识。  相似文献   

13.
王秀莲 《中医杂志》2001,42(8):501-503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学术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它具有广泛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后世对此的研究从未间断过。近年来,在以传统理论为基础进行阐释、发掘的同时,广泛开展临床研究,扩大应用范围,并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证的实质和治法的研究,以揭示卫  相似文献   

14.
茆春阳  牛阳  杜燕  李亚荣 《河南中医》2019,39(5):657-660
清代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以卫气营血为纲,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卫气营血辨证是外感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病理阶段,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咯痰、气短、胸闷或胸痛,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理论,结合CAP临床证候特征,其发病特点与卫、气、营、血证有密切关系。CAP并发症涉及多个脏器病变,故血分证并不一定是该疾病最终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更有利于此类疾病的规范化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5.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7):625-627
表证的特征性表现是"恶寒",判断是不是表证的关键是"恶寒"的有无。《伤寒论》中温病的提纲是"不恶寒"。温病的病因病机与表证不同。《温热论》中的"卫"不是表证,温病初起的治法不是解表。常见温病的初期没有表证。  相似文献   

16.
温病营血分证是温病极期、后期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脏腑阴络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前人认识及今人实践,从络病理论源流概况、络病与病络关系以及病络与温病营血分证的关系,阐发古蕴,融会新知.以络病理论为基础,以病络概念为立足点,对营血分证与病络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而提出病络是温病营血分证的主要病理基础,络脉是外感温热之邪深入营血的主要途径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温病凉营法作用机理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凉营法是温病营分证的基本治疗大法。它通过对邪正两个方面的作用,驱除病邪,解除营热,消散瘀血,减轻病理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并能调整机体功能,提高机体对热毒、血瘀等病理因素的抵抗力和耐受力,促进脏器损伤的修复,阻断病程进一步发展。今对其作用机理作如下探析。1清营解毒祛除病原病邪是导致湿病发生并决定其发展过程的主导因素,因此,湿病治疗第一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有效地驱除病邪。温热病邪,虽致病各有特点,但均具有温热属性,且都终必化燥化火,因此清热泻火解毒的治法便成为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祛邪方法,它基本上贯穿于卫气…  相似文献   

18.
透营转气法治疗丙型肝炎3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丙型肝炎的症状及体征,运用温病学理论选用透营转气法治疗。注重调肺脏护肝体,证病并辨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
阻断温病气营传变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马健 《中医杂志》1990,31(10):11-14
临床实践表明,气营传变是温病过程中正邪相争的关键时期和病情演变的转折时期。因此,探讨阻断温病气营传变的发生,是防止温病病情逆变、提高急性外感热病治疗水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仅从气营传变发生的机理,阻断气营传变伪辨证要点,阻断气营传变的基本治则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临床辨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