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小芳  施蒋巍  沈莉 《右江医学》2009,37(6):697-699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18例(20个病灶)使用SIEMENS AVANTO1.5T MRI对乳腺肿块感兴趣区求得的ADC值,然后行动态增强扫描,获得第一分钟强化率及曲线类型。结果16个(16/20)肿块见"毛刺征",8个(8/20)肿块见"分叶征"。第一分钟强化率为(74.1±9.6)%。动态增强曲线表现为Ⅲ型12例(12/20),Ⅱ型8例(8/20)。6个肿块(6/20)见环形强化。肿块ADC值为(1.121×10-3±0.17)mm2/s。结论动态增强MRI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共振(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7例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分别采用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其结果。结果 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主要表现为病灶不规则形态(80.70%),即不均匀强化(56.14%),环形强化(38.60%),毛刺征(68.42%),管状强化(14.04%);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I型(12.28%),II型(21.05%),III型(66.67%)。扩散加权成像病灶组织ADC值为(0.96±0.24)×10-3mm2/s,低于周围正常组织的(2.13±0.27)×10-3mm2/s(P<0.01);以ADC值<1.29×10-3mm2/s为诊断标准,乳腺癌诊断敏感性为73.68%。结论 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各有不同,两者对乳腺癌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瘢痕组织的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7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25例乳癌保乳术后瘢痕的动态对比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的MRI表现及病理资料。分析乳腺癌术后瘢痕组织的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的特点,计算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早期强化率(ECR)和ADC值(b=0.800 s/mm~2)。结果 25例乳癌保乳术后形成瘢痕组织中5例瘢痕组织呈小结节样,20例呈斑片状、条索样;T1加权成像呈低信号,T2加权成像7例呈稍低信号,18例为略高信号。15例呈斑片状、结节样轻度强化,10例瘢痕组织无明确强化。15例强化的瘢痕组织中,12例TIC为Ⅰ型,2例TIC为Ⅱ型,1例TIC为Ⅲ型,其ECR为(75.25±16.30)%,扩散加权成像呈等信号,ADC值为(1.17±0.23)×10~(-3)mm~2/s。结论 MRI能清晰显示乳腺瘢痕组织的形态特征、累及范围、所在部位,动态对比增强-MRI半定量参数及ADC值能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乳腺病患者的52处病灶同时行MR扩散加权成像(b值=800mm2/s)和动态增强MRI扫描。分别总结依据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统计学意义。统计综合考虑ADC值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以1.228×10-3mm2/s作为界值评价乳腺病变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敏感性为87.5%,特异性为80%;以Ⅰ型曲线诊断乳腺良性病变,以Ⅱ、Ⅲ型曲线诊断乳腺癌,敏感性为90.6%,特异性为80%。如结合ADC值与时间-强化曲线对病灶良恶性分析,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90%。结论应用DWI和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病变的良恶性进行评价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乳腺疾病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女性乳腺患者进行MRI检查,先进行双侧乳腺常规MRI平扫,再进行双侧乳腺扩散加权平面回波(EPI)序列扫描,最后行乳腺动态增强扫描。通过后处理,得到病灶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根据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特点及ADC值,结合常规MRI形态学特点进行良、恶性病变诊断。MRI诊断为恶性肿瘤19例,良性病变29例。手术或活检病理结果证实MRI诊断为恶性肿瘤的19例患者中,18例为恶性肿瘤,另外1例为良性肿瘤(旺炽性腺瘤);MRI诊断为良性病变的29例患者,手术或病理活检均证实为良性病变。MRI区分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准确率为97.9%(47/48),与手术或病理活检准确率(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0.044,P=0.834)。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提高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病理结果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结合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53例乳腺癌患者及3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3.0 T磁共振成像图像。评估两组病灶的形态学征象、动态增强表现、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并作统计学分析。形态学征象包括:病灶的形状和边缘、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动态增强包括病灶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表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包括良恶性病灶的ADC值,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及相对ADC(relative ADC,r ADC)值。结果: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形状及边缘等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病灶周围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的强化方式及TIC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DWI信号表现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病灶侧ADC值为[(1.042±0.019)×10-3mm2/s],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为[(1.812±0.017)×10-3mm2/s],病灶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病灶侧ADC值为[(1.558±0.022)×10-3mm2/s],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为[(1.806±0.018)×10-3mm2/s],病灶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病灶侧AD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对侧正常组织间的ADC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相对ADC(r ADC)值分别为(0.865±0.014)、(0.580±0.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良恶性肿瘤的MRI的形态学征象有一定重叠,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的定量参数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7.
姚尉  李成杰  杨静 《四川医学》2013,(4):551-553
目的探讨乳腺癌MRI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现,及其在病灶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病理证实的MRI影像学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50例,并加以分析。结果乳腺癌MRI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肿瘤形状不规则,部分有分叶,边界模糊,可见毛刺征,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本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以Ⅲ型曲线为主,占68%;Ⅱ型曲线较少,占22%;Ⅰ型曲线最少,仅占10%。浸润性筛状癌早期强化率最高,其次是浸润性导管癌、乳头状癌,而黏液腺癌早期强化率最低,四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峰值强化率比较,四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ADC值为(0.98±0.23)×10-3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2.09±0.22)×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及DWI对乳腺癌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总结乳腺癌的DCE.MRI表现。病例在术前均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21个病灶有毛刺征象;16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表现为整体不均匀强化。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像上17个病灶周边可见粗大扭曲的或细小密集的血管影。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上,15个病灶呈Ⅲ型曲线,7个表现为Ⅱ型曲线。结论乳腺癌的DCE-MRI特征性表现有毛刺征、边缘强化及Ⅲ型曲线,DCE-MRI对乳腺癌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任静  周鹏  左佳明  刘锦  王闽  杨宇洁  陈锦秀  许国辉 《四川医学》2010,31(11):1693-1696
目的探讨VIEWS磁共振动态增强技术在乳腺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已行MRI平扫及VIEWS技术动态增强连续5min 5期扫描检查并减影的7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强化模式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结果 78例患者共101个病灶,其中恶性病变38例共60个病灶、良性40例共41个病灶。良性病变增强后多呈圆形、边缘光整、边界清楚、无毛刺,强化均匀;强化模式大多表现为逐渐强化。恶性病变形态不规则,边缘有毛刺或蟹足征;本组所有恶性病灶均表现为早期(1~2min内)明显强化。良恶性病变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不同,良性病变多呈Ⅰ型"持续型"(25/37),恶性病变多呈Ⅲ型"廓清型"(5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01)。结论 VIEWS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显示病变的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信息,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增强后第1分钟有利于观察病灶早期血供特征,第5分钟有利于观察肿瘤的边缘浸润特征及肿块内的结构。第1分钟明显强化、肿块不规则、边缘有毛刺或蟹足征、时间信号曲线呈廓清型是乳腺癌的特征性改变;各期减影图显示强化病灶更清晰、更直观。  相似文献   

10.
孙民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23):2891-2893
乳腺癌作为女性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已经严重威胁到女性的健康。据统计乳腺癌正以每年百分之三到四的比率迅速增长,而且发病的年龄趋向年轻化。本研究主要是通过用1.5T磁共振(MRI)动态增强中形态学、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与扩散加权成像(DWI)中病变的ADC值的差异进行对比,并将两种方法联合应用,旨在进一步提高乳腺癌的检出率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腺Vibrant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乳腺癌患者的钼靶摄影、B超Vibrant动态增强MRI检查的手术符合率,及各类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所占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其手术符合率分别为65.63%、53.13%、96.88%,Vibrant动态增强MRI检查与前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例T2WI均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强化明显,4个病灶累及Coopers韧带,1个病灶累及乳晕,1例乳头导管癌未见异常;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平台型2例(12.90%),流出型15例(87.10%),无单相型和无强化型患者。结论Vibrant动态增强MRI是乳腺癌有效的检查方法,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对乳腺癌的定性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多模态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 RI)对乳腺癌患者的检测,分析其MRI相关影像特征,探讨其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MRI检查和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6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多模态MRI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及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像(TIC).结果 16例患者MRI显示病灶多见分叶(75.00%)、毛刺(75.00%),边界不清(81.25%).ADC值为(0.92 ±0.19)×10-3 mm2/s,rADC为(0.56±0.13) ×10-3 mm2/s.TIC:Ⅱ型4例(25.00%),Ⅲ型12例(75.00%),无符合Ⅰ型的病例.结论 多模态MRI用于乳腺癌的检查,结合病变形态学改变、DCE-MRI的TIC曲线形态和ADC值,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保乳术前诊断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35例经MRI动态增强VIEWS及弥散加权成像DWI诊断乳腺癌并经病理证实资料,135例均行MRI动态增强检查及DWI成像,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早期强化率及峰值强化率,测量病灶ADC值,准确测量切除肿瘤/乳房比例。结果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肿瘤直径≤3cm;切除肿瘤体积/乳房体积比例≤20%;单发病灶或病灶局限在同一象限;腋窝淋巴结无肿大或仅有孤立、活动、直径的淋巴结≤2cm做保乳手术,肿瘤两种形态:76.2%单发结节型,23.8%多发结节型及树枝型。结论 磁共振动态增强VIEWS及弥散加权成像DWI针对乳腺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多中心乳腺癌的显示和乳腺导管方面疾病的判定均有一定的疗效,并且在切除手术的病患部位的方面均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优选乳腺癌的3.0T MRI诊断指标并探讨其最佳MRI检查方案。方法: 收集乳腺癌病例45例,另以乳腺良性肿瘤病人35例作为对照组,对上述二组所有病人行3.0TMRI检查,包括T1加权成像、抑脂的T2加权成像、扩散加权成像、氢质子波谱分析及动态增强序列成像,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乳腺疾病的金标准,病理结果的良、恶性作因变量,将MRI的各个诊断指标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Logistic模型,优选MRI检查的诊断指标并以此为基础优化乳腺癌的MRI检查方案。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引入方程的指标包括:肿块的边缘、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及b=500 s/mm2时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回归方程Logit(P)=-21.936+20.478X6+3.267X7+21.488X3结论: 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较高的诊断指标是肿块的边缘情况、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及b=500s/mm2时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值;常规MRI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与扩散加权成像为较好的检查方案,而1H-MRS只作为诊断困难时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的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乳腺DCE-MRI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患者105例,均经病理证实。记录病灶分布特征、内部强化方式、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及ADC值,应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t检验及ROC曲线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变中,恶性88例,良性17例。节段分布及簇状强化多见于恶性病变(P<0.05),分别占50.0%(44/88)和56.8%(50/88);弥漫分布及斑点样强化多见于良性病变(P<0.05),分别占29.4%(5/17)和29.4%(5/17);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分别为(1.20±0.22)×10-3mm2/s和(1.03±0.17)×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08×10-3mm2/s作为ADC值诊断淋巴结转移的阈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6%、76.5%;而时间信号曲线类型在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分析MRI表现中的病变分布特征、内部强化方式及ADC值大小,可有效地鉴别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简易乳腺支架配合SPINE matrix线圈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3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分别采用MRI动态增强扫描、DWI,对比分析其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及存在的不足。结果 MRI动态增强减影扫描以形状不规则、毛刺征、环形强化和Ⅱ型或Ⅲ型曲线作为诊断乳腺癌标准,其敏感度分别为78.4%、70.3%、94.6%和89.2%。DWI中b=0时病灶呈明显高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依次降低。结论 MRI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具有特征性的诊断价值;DWI具有重要辅助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例乳腺病变磁共振检查分别进行反转恢复法加权成像、动态增强扫描、减影成像,评价乳腺良恶性病变的MRI征象、早期增强率、峰值增强率、峰值时间、时间一信号强度(T—SI)曲线等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乳腺癌的形态学特征性表现有形态不规则、环形强化和毛刺征;乳腺良性病变特征性表现有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光整,强化均匀及强化后可见低信号间隔。良恶性病变的早期增强率、达到峰值强化的时间以及曲线类型分布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峰值增强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MRI三维动态增强减影技术能满意显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学特征和增强的血液动力学特点.是诊断乳腺癌十分有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DWI及动态增强MRI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硼以及动态增强MPI(DCE-Mm)在颈部淋巴结病变鉴剐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GE1.5T磁共振扫描仪及颈部相控阵线圈,46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26例恶性病变,20例良性病变)。全部病例使用体线圈行SE-EPI DWI序列扫描,采用全方位扩散梯度及6个b值扫描。DWI扫描时间40-52S。分析46例病例中淋巴结的D研与表现扩散系数(ADC)值的特点,并行动态增强MRI和常规MRI增强检查,分析比较良、恶性淋巴结病变的MRI征象,计算病灶峰值增强率Emax,峰值时间Tmax.最大强化速率Slopemax,并根据病变最高强化区ROI的测量值,绘制病灶的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SI-Time曲线)。结果在DⅥ序列扫描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均呈高信号,恶性淋巴结组的平均ADE值为(0.834±0.192)x10^-3mm^2/s,良性淋巴结组为(1.687±0.252)×100mm^2/s,恶性淋巴结组平均ADC值明显小于良性淋巴结组(P〈0.05),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淋巴结病变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多表现为I型,而恶性淋巴结多为Ⅲ型,Ⅱ型曲线均可见于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病变。结论D册可作为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鏊别诊断的一种快速可行的新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通过动态增强进一步揭示病变的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对淋巴结病变作出准确的定性诊断,更能有效地鉴别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分析乳腺MR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应用。方法分析高州市人民医院22例乳腺病变患者乳腺病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情况,比较动态增强扫描、扩散加权成像及两者相联合的诊断结果。结果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用于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95.2%)、特异性(90.1%)、准确性(93.8%)、阳性预测值(96.2%)及阴性预测值(90.1%)均显著高于MRI诊断和DWI诊断。应用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二者分别用于诊断的情况。结论动态增强扫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技术用于乳腺病变的诊断不仅可相互弥补因平台期和ADO重叠部分带来的不足,还可照单一的诊断形式提高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为乳腺良、恶性病灶的诊断提供了更为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正常宫颈、宫颈癌DWI的表现特征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评估DWI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4例宫颈癌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测量宫颈癌癌灶ADC值,并以20例成年健康女性志愿者宫颈扩散加权成像做为对照组,测量正常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信号强度,分别计算ADC值,并与宫颈癌组进行比较;绘制ROC曲线,寻找鉴别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的最佳ADC值截断点。结果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的弥散图像信号强度有显著性差异,内膜信号最高,肌层次之,结合带最低,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宫颈各层ADC值:肌层(1.911±0.305)×10-3mm2/s内膜(1.590±0.311)×10-3mm2/s结合带(1.361±0.203)×10-3mm2/s,两两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宫颈癌ADC值为(0.924±0.110)×10-3mm2/s,低于正常宫颈内膜、结合带、肌层ADC值(t值分别为-7.438,-7.140,-11.221,P=0.000)。以1.120×10-3mm2/s为最佳截断点,鉴别宫颈癌与正常宫颈内膜,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5%。结论宫颈癌与正常子宫颈三层结构DWI和ADC值存在差异,扩散加权成像有助于鉴别正常宫颈和宫颈癌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