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首发精神分裂症遵医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对8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进行随访,分析影响遵医行为的因素。结果遵医行为与发病年龄、家庭遗传史、文化程度、对精神疾病知识掌握的情况及支持系统有明显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遵医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及早干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由科内心内科专家及高年资护理队伍设定的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宣教方式进行教育。结果两组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实验组遵医行为率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能明显提高患者出院后遵医行为,使患者自我照顾能力提高,社会家庭支持率较高,有利于疾病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参考组(45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健康讲座、电话回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参考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进行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内遵医行为。结果治疗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明显优于参考组(<0.05);且观察组患者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参考组(<0.05)。结论给予糖尿病患者护理干预的同时给予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遵医行为,良好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5.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7)
目的:观察强化互动教育模式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健康知识、遵医行为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某院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干预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应用强化互动教育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BG)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健康知识评分、自我效能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观察两组遵医行为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FBG、HbA1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4.556,8.705;P0.001);观察组健康知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SAS明显低于对照组(t=6.831,3.938;P0.001);观察组摄钙效能、运动效能与自我效能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467,3.405,4.611;P0.001);观察组6个月内自我监测、运动、饮食控制、药物使用以及按时检查遵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829,5.763,5.400,6.136,9.855;P0.05)。结论:对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采取强化互动教育模式,可有效提高其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心态,增加自我效能,促进遵医行为自觉性提升,具有积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干预后的疗效.方法 采用简明精神病症状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阴性症状量表(SANS)等,对136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2年社区康复干预后进行评定.结果 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致残率高,社会功能残缺明显,通过康复干预后,BPRS、SANS、SDSS等量表总分明显降低(t=18.51,22.49,16.43;P<0.01),社会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疗效显著,但须加强社会家庭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护理延伸服务对慢性胃炎患者的遵医行为的影响。方法我院收治慢性胃炎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组60例患者出院常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60例患者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与延伸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遵医行为以及1年内再住院率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遵医行为明显优于对照组,再住院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延伸服务可明显优化患者遵医行为,并且降低再住院率,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意义。方法对昆明市盘龙区社区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9例,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表(SDSS)[1]进行效果评定。结果经干预后,病人精神症状明显减少,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且干预时间与社会功能恢复呈直线正相关。结论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社会功能,降低残疾程度,减少复发,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研究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进行家庭教育的效果。方法 将符合 CCMD-2 -R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痊愈或显进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按住院号末位奇、偶数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其亲属实行家庭教育 ,对照组单纯服药治疗 ,研究期 1年。结果 研究结束时 ,研究组疾病痊愈率 77.78% ,复发率 2 2 .2 2 % ,对照组则分别为 39.5 3%和 6 0 .4 7% ,研究组功能大体评定量表评分 ,服药依从性 ,亲属对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基本了解及 BPRS评分均值明显优于对照组 ( P<0 .0 1 )。结论 精神分裂症康复期对其亲属进行家庭教育 ,可巩固治疗效果 ,提高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方法:将20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综合式干预,经过12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9个月后两组间PANSS量表有显著性差异(t=-2.020,-2.631;P0.05);6个月和9个月时两组间GAF量表有显著差异,至12个月时有极显著差异(t=2.496,2.967,4.303;P0.05或0.001);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中,第6个月时生活能力、工作情况、关心和兴趣、社交能力及总评有显著性差异(t=-2.065,-2.048,-2.021,-2.671,-2.915;P0.05)。随着观察时间的推移,两组间差异逐渐明显,至第12个月时,各分量表及总评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卫生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情况、关心和兴趣、社交能力、总评(t=-2.476,-4.117,-3.024,-2.980,-3.696,-4.034;P0.05或0.001)。结论 :包括技能训练在内的综合干预的康复形式,有利于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不同健康教育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以行为康复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 将100例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其中50例实施以行为康复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健康教育模式(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式的健康教育.采用BPRS和IPRO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个月时进行量表评定.结果 观察组在治疗后2个月时BPRS总分及IPROS各因子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BPRS评分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BPR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临床上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以行为康复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健康教育,更有助于患者的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综合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对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采取生物-心理-社会综合性社区干预及个案干预,干预期1年,并对干预前后患者的病情控制、就业、服药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由34.1%上升为70.4% 患者的就业率由23.5%上升为47.4% 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显著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知信行干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2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基础上,干预组及其家属给予相关行为干预,对照组仅给予一般的疾病指导和随访。并采用相关问卷和量表对两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间相关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及随访后,干预组SDSS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t=-2.57,P0.05),PANSS量表中阴性症状(t=-2.99,P0.05)、一般病理学(t=-0.35,P0.05)评分低于对照组,ITAQ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t=2.79,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家庭为基础的综合干预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作业计划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方法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3例,观察一年。观察组制定统一方案规范干预,对照组仅在提出要求时给予一般心理咨询,以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精神病人护理观察量表(NORS)评定干预效果。结果作业计划干预可明显降低(NOR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并明显减轻社会功能缺损程度,两组(SDSS)评分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1),且随干预时间延长,干预效果更加明显。结论作业计划可明显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减轻社会功能缺损程度,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7.
元艳平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9):1296-1298
目的研究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既往出院后未进行电话回访的患者为对照组,从出院后开始进行系统电话回访的患者为研究组,出院电话回访1年后与对照组进行比较,以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精神健康信念形成率、健康行为形成率、治疗的依从性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比较,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χ2=225.17,精神健康信念形成率χ2=190.60,健康行为形成率χ2=137.49,治疗的依从性χ2=81.26,WHO-DAS的χ2=276.34;P均0.001。两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电话回访可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供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帮助建立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复发率,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社会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日间康复训练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00例首发精神病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维思通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日间康复训练。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个人与社会量表(PSP)对两组患者进行训练前后康复状态的评估。结果8周后研究组GWS、CGI、PSP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日间康复训练能减轻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高患者的幸福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社交技能,降低社会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新森田疗法与康复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的1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新森田疗法组和康复疗法组,治疗10周。于治疗前后分别用IPROS、BPRS、自知力评定进行自身和相互对照以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对照PPROS分量表及总分值、BPRS量表总分及因子分、自知力恢复情况均有显著差异(P均〈0.01);相互对照:新森田疗法组康复效果更显著(P〈0.01),焦虑抑郁和缺乏活力因子分的减分率更明显(P〈0.01)。自知力恢复也较康复疗法组更显著(P〈0.01)。结论新森田疗法和康复疗法对协助临床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部分精神症状,自知力的恢复和社会功能的提高均有效,两者比较,新森田疗法的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职业康复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9名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实施职业康复干预,经过6个月的观察,每3个月用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间PANSS中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有显著性差异(t=-3.593,-2.216;P均0.05);现有能力及康复效果评估表中,第6个月时讲究卫生能力、生活能力、工作情况及总评有显著差异(t=-2.798,-2.178,-2.474,-2.398;P均0.05)。结论: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职业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及阴性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