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系病针灸临床病谱和治疗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提高神经系病针灸疗效。方法:系统分析针灸文献,从优选神经系病针灸临床病谱及治疗方案角度提出问题,初步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结果:神经系病是针灸临床的主要病谱,但神经系病针灸临床病谱及治疗方案的优选研究甚少,为此倡导开展神经系病针灸治疗方案的优选研究,优选神经系病针灸临床病谱。结论:优选神经系病针灸临床病谱及治疗方案,对拓展神经系病针灸临床病谱、提高神经系病针灸疗效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2.
足厥阴肝经主小便病候的由来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针灸治疗小便不利、遗尿等小便病变的文献记载,在取用经脉上呈现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涉及经脉较多,诸如足太阳、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任、督等均为常用经脉;二是随着文献年代的上溯,则主病经脉渐集中于足厥阴。对其中原因的分析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如何把...  相似文献   

3.
<正>盛善本医师从事针灸临床工作60余年,创立了海派盛氏针灸理论,其中六条新经脉的发现解决了针灸背俞穴与脏腑、经脉的完整性,把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其中包括日本针灸家长滨善夫发现的两条新经脉),针灸书中没有经脉的部位补充完善。此外,发现了颈、胸、腰、骶椎与经脉的关系、经脉节段的存在、动静态与虚实辨证的关系等。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二十经脉测定自动诊断仪,其测定数据可与中医的八纲辨证相结合,能正确定位脏腑。因此盛氏  相似文献   

4.
徐斌 《中国针灸》2020,(10):1128-1132
国外经络研究的一些"新观点"是以往经络研究旧模式和旧内涵的再现,经络学说是对活体生命及活体生命体表调节规律的一种早期认识,结合生物异质性研究相关观点,以当前的生物学知识解析经络学说生物学合理性的研究模式,可能是不够的。经络学说的生物学合理性研究,应该采取立足于明确的针灸效应、整合《灵枢·经脉》以来的针灸知识、吸纳前沿的理念与技术的策略,从穴症关系、穴效关系、量效关系开展研究,以期形成新的针灸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5.
对《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的经脉循行图和经穴图进行了比较,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研究清代对经脉理论和腧穴理论的认识,为后人研究清代针灸水平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经络联系机体上下内外的理论内涵,主要源于与反映以十二经脉四肢穴为主的针灸治疗经验;在经脉与脏腑理论融合过程中,这种联系的内在关系表达渐趋复杂,因而对经脉与脏腑关系的研究,需要从经脉理论自身特点,辨析经脉脏腑关系理论形式的"虚实"成分,以利本命题的科学价值发掘。基于这种认识,本文从命题理解和经脉理论演化两个角度,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杨岑 《现代中医药》2007,27(4):53-54
八脉交会穴是针灸临床常用的指定穴之一,是经脉气血循行交会相通于四肢部位的穴位。八穴均分布于四肢部位,是经脉标本根结的“本”部,根据经脉气血的交会相通关系,用以治疗全身疾病;取穴操作方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23,(3):294-298
“以痛为输”语出《灵枢·经筋》,为针灸施治处的选取原则之一,是经筋理论的组成部分。《灵枢》中经筋理论的陈述体例仿照了十二经脉理论,从经脉理论演进过程看,是启于简帛文献承至《黄帝内经》的接续。在此背景下,经脉病取腧穴而治,经筋病则“以痛为输”,而非痛处即腧穴,两者理论架构严整相对。这样的现象是缘于彼时经脉腧穴理论的强势地位,影响了针灸文献的说理习惯。对“以痛为输”的正确理解,还会关涉对“阿是穴”及其与腧穴关系的认识,以助于明晰腧穴的概念,进而建构“刺灸处”的范畴,方可能解决当下针灸理论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思考经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瑞玲  张仁 《中国针灸》2007,27(1):69-71
概括古人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现代研究对经络循行轨迹上的现象和经脉-脏腑相关的共识。通过分析经络实质研究的现状提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应该从中医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总结过去的研究成果、建立客观评价标准、着眼于指导针灸临床,才能真正找到经络实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张曼    杜元灏   《陕西中医》2022,(10):1449-1451
总结杜元灏教授对针灸疗法理论体系及诊疗规律的认识。杜元灏教授提出针灸疗法理论体系应包括经典理论体系和现代理论体系; 经典理论体系分为三大体系:经典经络系统、经典非经络理论体系和经典中医理论系统; 现代理论体系分为两大体系:神经系(线性联系)和非神经系(非线性联系)。将针灸临床诊疗病症分为躯体病和内脏病,分别以经典经络系统及多维度辨证作为主要指导原则,可进一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六经证治与经络学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六经是根据同名经脉“同气相通”的原理合并而成的,其实质就是指经脉以及经脉所属络的脏腑。《素问·热论》篇和《灵枢·经脉》篇所载十二经脉的病候是构成六经病证的主要依据。其针灸治疗大法,三阳证重在祛邪泻实,只针不灸或多针少灸,三阴证重在扶正补虚针灸并用,重用灸法。六经证治,既突出了经络辨证论治的原则。又明确了疾病的传变规律,既联系于经络、脏腑,又贯穿着八纲理论,是对经络学说创造性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针灸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随着针灸临床发展而日渐突出。本文从理论研究自身的角度,探讨其原因和认识方法。针灸的一般方法特点可概括为施治处和施术法,相关内容的理论构建在针灸理论体系范畴中都相对薄弱。针灸施治处有多种,主要包括血络、经筋、分肉、对应点等,而不惟腧穴;与相应施术法共同构成针灸多样方式。腧穴近治作用,也是针灸刺激的基本作用,与针灸多样方式更为相关。因此,全面认识腧穴及有关经脉理论,才能把握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创新方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赵京生  姜姗 《中国针灸》2020,(10):1085-1091
颈项穴是《黄帝内经》"本输"篇中与五输穴并论的经脉要穴,本文基于文献分析,就经文如此排布的内在依据予以详细解读;进而引申至《内经》对腧穴的认识理路,从颈项穴角度,阐释相关"腧穴-经脉"关系理论;在天回医简到《针灸甲乙经》演变的视野中,辨析古人对腧穴的经脉隶属关系表达,提出"分经"与"分部"列穴的腧穴叙述应与腧穴的归经相区别,重新界定"脉气所发"的学术史地位,昭示《针灸甲乙经》列穴方式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姜姗  赵京生 《中医杂志》2018,(24):2081-2084
从顺势思想出发,探究"气"在其中的主导作用,并由此从体质判断、经脉逆顺、针刺时间把握,即顺人身之气、顺经脉之气、顺天时之气三个方面,分别探讨顺应气势的主体思想在针灸理论中的贯穿。此外,基于对西方顺势疗法的基本认识,对比中医、针灸顺势思想与顺势疗法在"顺"的含义、客体、主体三方面之异,说明二者异源同名。  相似文献   

15.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05,25(5):366-368
目的:阐明腧穴部位与其主治关系的规律性.方法:通过分析腧穴理论中的类穴(特定穴)、经络理论以及针灸歌赋中的配穴经验等,揭示隐含其中的前人对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认识.结论:腧穴主治的特点和规律与腧穴部位相关.对腧穴主治规律的认识,古代针灸文献中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内容,即:经络理论,腧穴理论,配穴经验.经脉是对纵向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类穴是对称部位腧穴主治规律性的表达.一般重视前者,后者因理论性较弱和间接性表达而被忽略.  相似文献   

16.
经脉理论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基础, 从《伤寒论》到《脾胃论》, 外感、内伤诊断体系的建立, 经脉理论无不为其贡献了重要的理论组织素材和临床实践经验, 针灸临床中包含的腧穴载录症状及总结的某些规律被大方脉吸收借鉴, 显示了其在临床诊疗方面的积极意义, 然而中医经脉理论虽历史悠久, 其治疗手段在病症、腧穴、针灸方法、刺激量等方面多有探索, 却未形成具有针灸特色的外感、内伤辨治体系。本文从经脉学术发展历史出发, 就中医针灸在内伤诊治中的贡献与局限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以期对目前中医的学习和认识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灵枢·经脉》篇记载的十二经证候,是经脉病理变化的反映,朴素而详尽的纪实。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的方法,就是在脏象学说结合经络证候的基础上充实和发展起来。十二经证候对针灸厥证论治也有很大的启发。剖析证候产生之因,探讨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证候对针灸治疗的指导价值,对于针灸理论和临床都是有裨益的。一、十二经证候产生的原因根据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原理,十二经证候可分为由肢体病变产生的“外经”证候和由脏腑病变产生的“内脏”证候两个方面,这些证候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1.经脉循行路线与证候有关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946-1947
目的:从《黄帝内经》热病五十九俞出发,从腧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以及与针灸诊治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热病五十九俞"同功穴"。方法:手工检索《黄帝内经》及《黄帝内经》王冰、张介宾考注。结果:研究发现热病五十九俞在所属经脉上多集中于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等阳经经脉;所在部位上多分布于头部、腰背部;针灸证治上与温热病三焦证治关系密切。结论:由于其所属经脉,所在部位的不同,热病五十九俞具有清诸阳之热、胸中之热、胃中之热、四肢之热、五脏之热等不同的清热作用。据此,可为针灸临证治疗热病选取"同功穴"配伍,提供选穴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因子分析法探讨中医神志病与经脉的关系。方法:以《黄帝内经》为基础,结合腧穴及经脉的对应关系,分析8部古代医籍中关于针灸治疗神志病的情况,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其中经脉与神志病的关系。结果:中医神志病症与相关经脉的关系,排在前3位的经脉是足太阳经(16.73%)、足阳明经(14.08%)和督脉(12.34%),且与其他经脉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神志病主要与足太阳、足阳明和督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一、相关效应与六府合穴:所谓相关效应是指某个穴位与某一特定脏腑、特定部位相关,针灸激发此穴后能对该脏腑或该部位有治疗效应如足三里治胃病、鱼际治咳嗽,直至经脉的命名都可看成是相关效应。六府的“下合穴”,突出了古人对相关效应的探求。二、相关效应与穴位分布:从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分布关系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相关效应的普遍性。三、相关效应说是对古典经脉学说的继承:古人对经脉命名、病候阐述等体现了对相关效应的探求,六府“下合穴”的应用,等于强调了此说的重要,足阳明一经而“三任”,任脉一经而“四任”,这种突破脏腑属性,仅求相关效应的作法,反映了经脉学说的实质正是穴位的相关效应,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合理内核。据穴位的主治规律,列举了各经穴位的相关效应与原古典经脉的关系。四、相关效应说概括了针灸学科的特点:在针灸机理未被揭示的情况下,此说概括了本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