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训练伤是部队常见病,其中应力性骨折尤为突出,已成为新兵训练卫勤保障一个迫切问题。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我团1996~1998年入伍男性新兵,体重严重超重占0.56%,体重低于45kg占1.7%。城镇兵占33%,农村兵占67%。  相似文献   

3.
应力性骨折又称疲劳性骨折或行军骨折,是军事训练中的常见骨病,以胫骨为多见。1998~2002年,我院共收治胫骨应力性骨折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由军事训练导致的跖骨应力性骨折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23例军事训练中发生的跖骨应力性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共收治跖骨应力性骨折患者23例,占所有应力性骨折患者34.6%,经保守治疗20例,手术治疗3例,全部得到随访,均痊愈。结论跖骨应力性骨折发病隐匿,放射学变现多样,诊断关键是结合病史与临床症状适时进行影像学检查,要与骨肉瘤,骨髓炎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应力性骨折也称疲劳性骨折,是常见的训练伤之一,其中以胫骨应力性骨折最为常见,本通过分析胫骨应力性骨折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治疗新兵应力性骨折35例,均为男性战士,入伍时间2个月~1年。发病部位:股骨2例,胫骨24例,腓骨5例,尺桡骨4例。致伤原因:5km武装越野23例,打球7例,其它5例。对局部症状较重,X线示骨折明显的4例,行石膏固定后在2月内治愈;其余局部体征轻的病例,休息5周即痊愈。应力性骨折的发生主要与新兵军训时要领掌握不当有关。应加强教育,注重预防。新兵应力性骨折35例(摘要)@王勤敬$65651部队医院!121100  相似文献   

7.
1 病案摘要患者男 ,18岁 ,某部新战士。右髋部疼痛半个月 ,于 2 0 0 3年5月 2 8日入院。患者于发病前 1周因反复进行障碍训练 ,始有右髋部疼痛 ,徒步行走时加重 ,休息后减轻 ,疼痛与气候变化无关 ,无外伤史及午后潮热、盗汗史。体格检查 :患肢无短缩、屈曲、外旋等畸形 ,髋关节活动度 :屈曲 6 0°,外展 30°,后伸 10°,髋部局部无肿胀 ,纵轴叩痛 (- ) ,右腹股沟中点偏下压痛 (+) ,大粗隆未见升高或降低 ,与 Nolanlon线关系正常 ,托马斯征(- ) ,屈氏试验 (- ) ,辅助检查 :类风湿因子、抗“O”及血沉均正常 ,骨盆 X线示 :右股骨颈外下 1/3…  相似文献   

8.
蒙志宏  张富军 《河北医药》2012,34(24):3752-3753
应力性骨折常见于军队新兵长途行军中,也称行军骨折。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骨折线不明显,骨痂和骨膜增生有时又相当显著,颇易和炎症与肿瘤混淆;所以必须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5年1月1日到2010年10月1日确诊为应力性骨折的病例204例,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骨盆应力性骨折容易发生在长跑或其他军事体育训练科目中 ,但在临床工作中常常会出现误诊现象 ,现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 31例骨盆应力性骨折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1例患者均为女性 ,年龄 18~ 2 3岁 ,平均 2 1岁。1.2 参训科目及时间  31例患者所参加的训练科目主要是常规体育训练项目 ,如正步、跑步等 ,每天训练大约 10h ,总计训练时间 330d左右。1 3 骨折的临床表现及初步诊断  31例骨折病人均表现为腹股沟区疼痛 (双侧 2 3例 ,单侧 8例 ) ,髋关节屈伸时加重 ,同侧内收肌群上段有压痛。初步诊断 :肌…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对应力骨折的临床表现、X线与CT征象进行分析,提高对应力骨折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15处)应力骨折资料,对发生原因、发病部位及X线与CT表现进行归纳、总结。结果14例中,疲劳性应力骨折9例,其中工人4例,运动员2例,军人1例,学生1例,旅行者1例;各种疾病伴发健骨衰竭性应力骨折5例。发生于胫腓骨4例,股骨颈2例,骨盆1例,第二跖骨4例,肋骨1例,足舟骨2例。不全性应力骨折9例,表现为局部皮质增厚,内可见横行短骨折线,周围骨质略有吸收,可有骨痂形成,CT扫描,在长骨可见典型的“双皮质征”。完全性应力骨折5例,表现为骨折线贯穿骨骼,断端分离,断面整齐、致密。结论应力骨折所涉人群在扩大,可发生部位在增加。中晚期x线与CT表现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80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随访,从骨折的类型、手术时间选择、骨折复位质量、植入物的类型、术后卧床的时间和髋关节功能恢复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评估。结果 80例患者均获得平均30个月的随访。73例(91.25%)患者在伤后2~4 d内行手术治疗,GardenⅡ、Ⅲ型骨折患者均行闭合复位钛合金窄心钉内固定术,GardenⅣ型及病理、陈旧性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钛合金空心钉内固定加髂骨瓣植骨术。术中复位评价平均4.95分,术后平均4个月卧床时间。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优39例,良30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86.25%。GardenⅡ、Ⅲ型骨折优良率较Ⅳ型骨折优良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5,P=0.25)。结论影响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的关键因素是早期手术、解剖复位、多枚钛合金空心钉牢固内固定及GardenⅣ型骨折髂骨瓣植骨,合理进行术后早活动、晚负重是有效降低术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重要保证。依据患者股骨颈骨折的损伤程度来量身制定最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术后康复策略,是提高青壮年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究与分析骨折垂直应力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6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采取骨折垂直应力螺钉固定治疗,随访1年后,观察该组患者术后复位情况及椎间隙变化情况。结果术后2周及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伤锥前缘、伤锥后缘、矢状面Cobb角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周相比,伤锥上一椎间隙前缘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一椎间隙后缘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椎骨折采取骨折椎椎弓根螺钉可显著增加胸腰椎骨折后路短节段内固定系统的牢固性,在纠正后凸畸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广泛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临床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colles骨折同时结合骨质疏松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年龄大于60岁老年患者于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经门诊保守治疗病例,分为A组:石膏外固定同时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B组:单纯石膏外固定。结果经过平均1.2年的随访,数据显示A组在治疗前后骨密度BMD值的改变和临床治疗效果上均优于B组(P<0.05)。结论对于存在骨质疏松改变的Colles骨折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效果比单纯固定更为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骨水泥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3月~2006年2月应用后外侧入路骨水泥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粗隆间骨折共36例。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73~92岁,平均80.6岁。左侧11例,右侧25例。股骨颈骨折26例,骨折按Garden分型Ⅱ型5例,Ⅲ型11例,Ⅳ型10例。粗隆间骨折10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2例,Ⅲ型3例,Ⅳ型3例,Ⅴ型2例。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关节活动度、并发症等。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55min(40~70min),出血量300ml(200~450ml);伤口均一期愈合,无1例感染;术后3~7天开始持双拐下地活动,术后1周X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本组36例获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12~36个月),Harris关节功能评分平均87分(66~95分),优17例,良12例,可5例,差2例;关节活动度平均82°(70°~102°)。无髋关节脱位、假体周围再骨折和髋内翻发生,2例患者发生髋部轻度疼痛,3例患者发生轻度深静脉栓塞。结论后外侧入路骨水泥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髋关节功能佳、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颈、粗隆间骨折的可靠方法,尤其适用于高龄伴有内科疾病或严重骨质疏松者。  相似文献   

18.
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及早期康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解剖钢板内固定及早期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对4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行开放复位,单侧或双侧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恢复胫骨平台解剖,坚强内固定、植骨及早期功能锻炼。结果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0.4个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25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92.5%。结论对胫骨平台骨折采取切开复位、植骨、解剖钢板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效措施。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实施早期综合的康复措施能使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病因复杂,大量证据表明氧化应激参与了OSAHS的发生发展及其并发症的形成过程。本文就氧化应激的评价,氧化应激在OSAHS中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作用、对机体的危害等方面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0.
Ivermectin is a gold standard antiparasitic drug that has been used successfully to treat billions of humans, livestock and pets. Until recently, the binding site on its Cys-loop receptor target had been a mystery. Recent protein crystal structures,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data and molecular modelling now explain how ivermectin binds to these receptors and reveal why it is selective for invertebrate members of the Cys-loop receptor family. Combining this with emerging genomic information, we are now in a position to predict species sensitivity to ivermectin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molecular basis of ivermectin resistanc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ivermectin binding site, which is formed at the interface of two adjacent subunits in the transmembrane domain of the receptor, should also ai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lead compounds both as anthelmintics and as therapies for a wide variety of huma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