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自制微粒子活性炭指导胃癌淋巴结清除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其预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胃癌手术时彻底清除引流病灶的转移淋巴结而保留不引流病灶未发生转移的正常淋巴结,是所期望的术式.我们于胃癌术中在癌周所属淋巴结内注入自制微粒子活性炭(下称自制炭),以黑染淋巴结为导向进行清除,减少了以往手术中在淋巴结清除上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进展期胃癌选择性根治Ⅲ式手术及其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进展期胃癌生存率的主要因素之一。我们从1981年开始对进展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合理的淋巴结清除范围。据此,我们提出了选择性根治Ⅲ式手术(简称选择性R_3)方法,明显提高了生存率。选择性R_3切除范围,除与一般根治术相同需彻底切除胃原发病灶、大小网膜、横结肠系膜前叶、胰腺被膜、胃近旁淋巴结(第1站及个别组第2站)外,尚需常规清除第1、2站的全部及第3、4站中转移率高的几组淋巴结,如11、12、13、14、15、16组等。如需要,应行联合脏器切除。我科1978年~1980年间,共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230例,其中根治切除组术式为一般根治术,共140例(未行第2站以远淋巴结清除);1981年~1984年间共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369例,其中根治切除组术式为选  相似文献   

3.
我国进展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绝大多数,对相当部分进展期胃癌以原发病灶切除伴随D2清扫的手术,难以达到根治。应根据胃癌进展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状况选择合理范围的淋巴结清扫。对胃的淋巴流向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表明,胃腹腔内淋巴最后引流到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是胃癌腹腔内淋巴结转移的最终淋巴结群,也是淋巴转移进入胸导管的最后屏障。这个部位即使发生淋巴结转移,进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可使部分病例获得长期生存;若未发生转移,进行预防性清扫对提高进展期胃癌五年生存率也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胃癌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究竟如何切除才能提高五年治愈率是目前大家讨论的主要课题。我们对五十例胃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其的是为了研究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确定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提高术后生存期,探讨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予后的判定等。资料与方法五十例胃癌系我院住院病人根治切除的标本。研究的标准是按着1978年全国胃癌会议制定的方案。胃周淋巴结是根据日本胃癌研究会的规定为十六组,并且按着病灶的不同部位分成相应的ⅠⅡⅢ站。术中切除的淋巴结放入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 回顾13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 该组病例术前胃镜检查+病理活组织检查的诊断率达84.8%(117/138),全部病例均行根治性手术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随访1年无死亡病例.随访5年以上的109例中,33例行D1或D1+第7、8a号淋巴结清除术,76例行根治性D2手术.两组死于胃癌复发转移的分别占12.9 %(4/31)、8.8%(6/68),其中死于淋巴结和残胃转移复发的分别占6.4%(2/31)、4.4%(3/68),死于淋巴结转移者原病灶均为直径3 cm以上的凹陷型病灶.术后是否行辅助性治疗对5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结论 不同类型的早期胃癌其手术方式不同,术后生存率不同.癌灶最长径>3cm的凹陷型癌可选择标准根治性D2术,≤3 cm的凹陷型或>3 cm的隆起型癌可行D1+第7、8a号淋巴结清除术,既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又可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在于指导合理清除淋巴结。方法应用近20年胃癌根治切除病例。研究其淋巴结转移率、计量、分型、分级、以及分子水平研究。结果淋巴结转移在4枚以下、N1、N2者,扩大淋巴结清除术、可获良效。每级5年生存率相差20%上下。大结节融合型转移轻,小结节孤立型转移严重。DNA、肿瘤标志物,E-CD显示了预测转移程度的潜能。结论胃癌转移分型、计量、分级研究与分子水平研究,有助于正确指导合理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7.
作者分析了1204例胃癌手术,237例施行了全胃切除术,术后满5年者儿0例。文中对手术并发症及切除淋巴结数、转移率、转移淋巴结数及转移度的关系和随访结果进行讨论,认为Ⅱ期以上进行性胃癌,行全胃及胃周围淋巴结清扫,应是胃癌手术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8.
胃癌第16组淋巴结清除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外科1981年9月至1986年12月共行胃癌选择性R_3手术168例,对其中74例行第16组淋巴结的清除.第16组淋巴结的转移率为17.6%,转移度为8.4%.肿瘤侵犯浆膜者第16组淋巴结转移显著高于未侵犯浆膜者.清除第16组淋巴结病例该组淋巴结是否转移3年生存率无显著差异.本文对清除第16组淋巴结的必要性、清除范围、适应症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各组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指导远端胃癌根治手术中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 月至2014年9 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远端胃癌患者773 例接受D 2(D 2 +)胃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淋巴结转移特点。结果:773 例远端胃癌患者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为423 例(54.72%),各组淋巴结中发生转移的患者所占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NO.6、NO.3、NO.4sb 、NO.5 组淋巴结。N 1 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NO.3、NO.6、NO.5、NO.4d 组淋巴结;N 2 淋巴结转移率由高至低依次为NO.8a 、NO.7、NO.1 组淋巴结。50.68% 的患者出现NO.8a 组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结论:远端胃癌根治性手术应注意NO.8a 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必要时应适当扩大淋巴结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接受胃癌手术的患者中有近半数原发肿瘤属T1期胃癌。虽然对累及粘膜下层的胃癌建议采用标准淋巴清扫的胃切除术 ,但在 80 %以上的患者中未能发现淋巴结转移。近年来对黑色素瘤和乳腺癌患者采用哨兵淋巴结活检判断区域淋巴结受累情况 ,并发症少 ,且准确性与进行淋巴结清除术结果相当 ,故作者通过回顾性分析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前瞻性对胃癌患者进行术中胃淋巴结染色 ,评价在胃癌手术中哨兵淋巴结概念的应用价值。收集 1980~ 1999年间治疗的 119例癌肿直径≤5cm且有 1~ 2枚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资料 ,并在 1998~ 2 0 0…  相似文献   

11.
作者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对12例消化道癌症病人行术前动脉灌注美蓝染色标记,其中胃癌7例,贲门癌5例。除1例胃癌患者,因癌广泛转移未能手术外,其余11例均行根治手术,术中共清扫淋巴结84组计191个,癌转移淋巴结68个,占清扫淋巴结的35.6%,癌转移淋巴结染色率100%。病灶及淋巴结染色后呈鲜艳水蓝色,本法可清楚显示病灶范围和所在区域淋巴结,可验证术中是否彻底切除病灶,也为清扫范围提供了依据。除以  相似文献   

12.
胃癌D2式淋巴结清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D2式淋巴结清除术对胃癌患者的预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217例胃癌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108例胃癌患者进行D0/D1式淋巴结清除术)和实验组(109例胃癌患者进行D2式淋巴结清除术),术后病理确诊分期,对比两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不同分期的5年生存率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Ⅰ期90%(27/30)∶87.8%(29/33),P=0.878;Ⅱ期89.7%(35/39)∶47.2%(17/36),P=0.003;Ⅲ期52%(13/25)∶18.2%(4/22),P=0.008,Ⅳ期6.6%(1/15)∶5.8%(1/17),P=0.474。D2∶D0/D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5%∶21.3%,P=0.302,其中D0/D1、D2的手术死亡率均为0。结论:胃癌的D2式广泛性淋巴结清除术是安全的,能够显著地改善Ⅱ~Ⅲ期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枚数与术后放疗疗效及相应病理检查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胃癌患者,均行胃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诊断为胃癌伴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14例。所有组内淋巴结转移行D2或D3式清扫,且治疗前后均予以放射治疗。结果胃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枚数与性别、年龄等一般因素无关系,而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分期呈正相关。淋巴结转移15个、65个、69个及>9个的胃癌患者,其术后及放疗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0%、30%和<10%,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胃周阳性淋巴结转移数与预后有关,结合肿瘤大小及生长浸润方式可以简便而准确地判断胃癌术后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4.
胃癌术后预后,主要取决于手术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本文以胃癌根治切除术272例的临床资料为依据,按淋巴结转移特点,结合肿瘤部位和病期早晚,初步探讨胃癌的合理胃切除和淋巴结清除范围。材料和方法 1977年1月~1984年12月,我科收治胃癌473例。手术率为98.5%(466/473),切除率为84.1%(392/466)。根治切除占69.4%(272/392),姑息性切除占30.6(120/392)。对根治性切除272例中满1年以上的251例进  相似文献   

15.
我院外科自1983年-1994年收治残胃癌、残胃再发癌49例,其中残胃癌20例,残胃再发癌29例,残胃癌切除率为70%,残胃再发癌为37.9%,总切除率为51%。首次术式BⅡ式切除率为78.6%,BⅠ式为60%,BⅡ式较BⅠ式切除率有明显差异,残胃再发癌首次手术未淋巴结清扫者,淋巴结转移组明显增加,阳性率在23%以上,术式的选择及早期诊断对再次切除成功率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1991年5月至1992年8月对12例有腹腔脏器及淋巴结转移无法手术切除或术后复发的晚期胃癌病人,行大剂量多联抗癌药物经淋巴结灌注化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共12例晚期胃癌病人行大剂量多联抗癌药物淋巴结灌注化疗,共灌注22次,最多者4次,平均1.8次,其中6次经腹股沟淋巴结灌注,其余均经颈部淋巴结灌注.均为晚期胃癌病人,全部经剖腹探查或活检后病理证实,其中2例残胃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6例胃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4例为胃镜及颈部淋巴结活检.本组病例中,男9例,女3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D2式淋巴结清除术对胃癌患者的预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217例胃癌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108例胃癌患者进行D0/D1式淋巴结清除术)和实验组(109例胃癌患者进行D2式淋巴结清除术),术后病理确诊分期,对比两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本组患者不同分期的5年生存率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Ⅰ期90%(27/30):87.8%(29/33),P=0.878;Ⅱ期89.7%(35/39):47.2%(17/36),P=0.003;Ⅲ期52%(13/25):18.2%(4/22),P=0.008,Ⅳ期6.6%(1/15):5.8%(1/17),P=0.474。D2:DO/D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5%:21.3%,P=0.302,其中D0/D1、D2的手术死亡率均为0。结论:胃癌的D2式广泛性淋巴结清除术是安全的,能够显著地改善Ⅱ~Ⅲ期胃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进展期胃癌占所有胃癌的绝大多数,对相当部分进展期胃癌以原发病灶切除伴随D2清扫的手术,难以达到根治.应根据胃癌进展范围和淋巴结转移状况选择合理范围的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下与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春富  刘昶  许军 《肿瘤学杂志》2010,16(12):985-986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比较同一手术组施行的28例腹腔镜和30例传统开腹结肠癌根治病例的手术安全性、术后恢复、肿瘤根治性和随访结果。[结果]腹腔镜和开腹组均无手术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腹痛时间、住院时间显著性短于开腹组;两组5年生存率、淋巴结清除数目、切口种植转移情况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可以达到与传统结肠癌根治术同样的根治效果,且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胃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No 16)转移规律.方法:对本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10月间实施的26例胃癌No 16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26例均行胃癌No 16(16a2区及16b1区)淋巴清扫术,术后恢复良好,无吻合口漏及手术死亡.乳糜腹1例,术中大出血1例,共切除No 16淋巴结79枚,平均3枚/例,发现肿瘤转移12枚,转移度为15.1%;4例患者发现No 16转移,转移率为15%.结论:No 16淋巴结作为胃癌区域淋巴液引流的终末汇聚地,有较高的转移率.不论是为了手术后正确分期还是提高治疗效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都是必要的,而且手术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