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US)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的指导价值。方法 56例EGC患者事先行EUS检查后,行EMR或ESD治疗,作为研究组;未行EUS检查的32例行EMR或ESD治疗的EGC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EUS对病灶大小、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检查情况,比较两组病灶切除情况、手术并发症、5年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研究组56例患者经EUS检查后,发现m癌36例,sm癌20例;与病理结果对照,m癌诊断符合率94.4%,sm癌符合率90.0%;无论是EMR还是ESD,研究组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非治愈性切除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5年内复发率(3.57%)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P〈0.05),5年存活率(98.21%)显著高于对照组(87.50%)(P〈0.05)。结论 EUS有助于EGC患者EMR或ESD适应证的选择,能指导术者对切除范围的了解,保证切除效果和安全性,提高了EGC内镜下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EGC)患者中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1月至2016年1月经ESD治疗的261例EG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脉管癌栓阳性患者的存活情况进行随访,并分析影响脉管癌栓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261例EGC患者中,9例患者脉管癌栓阳性,阳性率为3.4%(9/261)。其中,7例追加外科手术治疗,2例未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31~108个月,患者均获得长期存活,存活率为100.0%。脉管癌栓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具有相关性。结论分化程度差、黏膜下侵犯的EGC患者接受ESD治疗时应警惕脉管癌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消化内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黏膜下病变的种类及层次,在内镜下行ESD共57例,切除全瘤组织行病理切片明确病变性质。结果所有57例黏膜下病变均成功切除。病理示间质瘤40例(70.1%),囊肿2例(3.5%),平滑肌瘤8例(14.0%),胃黏膜下血管瘤1例(1.8%),胃异位胰腺5例(8.8%),胃早癌1例(1.8%)。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一致率达94.7%(54/57)。结论 ESD是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较为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摘要目的符合扩大标准的早期胃癌(EGC)行治疗性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评价腹盆部CT随访对于监测胃外复发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该回顾性研究经机构伦理委  相似文献   

5.
张海艳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1):1228-1229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它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成为治疗胃肠道早期癌症的有效手段。我科15例手术患者应用PICC行围术期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6.
栾琰  李政文  邱成丽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1):1244-1245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虽然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点,但由于老年病人生理病理的特点,行ESD术后更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因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共聚焦内镜对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治疗范围确定的可行性及准确度。方法选择经普通胃镜检查加组织活检确诊为胃癌,并经超声胃镜检查病变局限于黏膜层的患者25例。用共聚焦内镜对病灶黏膜进行多部位扫描,找到正常黏膜与癌变黏膜的分界线,并对分界线用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进行标记,沿APC标记界限行ESD治疗,将剥离黏膜送病理科,对病灶组织由浅至深逐层切片,对所有组织切片进行逐层观察,并检查病灶切除的完整性。结果经共聚焦内镜标记的早期胃癌黏膜切除完整,癌灶边缘有一圈少许正常黏膜组织,深层癌灶剥离完全。结论共聚焦内镜能清晰地区分癌变胃黏膜和正常黏膜结构,为早期胃癌的ESD提供有效的治疗界限,为早期胃癌的完整切除提供安全保障,避免了单纯在普通胃镜下靠经验估计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8.
李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897-189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间质瘤的有效护理配合。方法:对24例胃间质瘤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护理协助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20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4例未能剥离后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25-140 min(平均62.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术中平均出血量约6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ESD治疗胃间质瘤安全、有效,术前护理准备、术中护理配合、术后精细护理对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胃镜对于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内镜下微创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胃镜发现的食管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胃镜检查,根据病变大小及性质,在胃镜下分别行圈套器电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等治疗。结果 45例食管隆起性病变经超声胃镜检查诊断为黏膜下平滑肌瘤,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全部完整切除,所有病例创面愈合良好,均无出血、穿孔、食管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胃镜对食管平滑肌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内镜下微创切除是治疗食管黏膜下平滑肌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1〕,它可以免除传统手术的治疗风险,具有创伤小、疗效好、手术技术要求高的特点。大部分消化道恶性肿瘤和没有转移的早期肿瘤都可以在内镜下进行剥离切除。但新技术的应用随之产生术后并发症,给临床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009年3月~2010年10月,我科对ESD患者围手术期应用循证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周芳  栾琰  李政文  邱成丽 《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1):1226-1226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更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作为消化道早期且没有转移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ESD是一项微创的新治疗技术,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根据内镜下治疗的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针对性进行健康教育足内镜治疗成功的必备条件,对提高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大肠息肉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成丽  李政文  栾琰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344-1345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一经发现,均主张尽早治疗,选择一种恰当的治疗方法很有必要.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大的良性病变的最新技术[1],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我科2009年6月~2010年7月对13例肠息肉行ESD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阕穴敷葱对缓解胃肠道肿瘤患者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后恶心、呕吐的效果。方法对39例ESD术后出现恶心、呕吐症状病人进行神阙穴敷葱治疗,观察患者恶心、呕吐症状缓解情况。结果显效30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达97.4%。结论神阕穴敷葱对缓解胃肠道肿瘤患者ESD术后的恶心、呕吐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起源于固有肌层,随着内镜检查和内镜超声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间质瘤的诊疗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一种消化道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的内镜治疗新兴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EG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早期胃癌临床、病理及预后资料。结果 EGC发病高峰为42~63岁,以男性多见。大体分型以凹陷型为主,组织学分型以高、中分化腺癌为主。部位以幽门为主。癌浸润至黏膜下层病例多于黏膜层。14.67%患者伴胃周淋巴结转移。5年存活率95.52%。结论 EGC诊断首选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检查,根治性手术治疗是最佳方法,术后应对有可能复发的患者进行预防性化疗,淋巴结的转移对EGC预后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及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38例结肠较大隆起病变(直径≥1 cm)进行活检,病检提示为管状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的,再行EMR或ESD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38例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成功切除送检,完整切除率为97.37%(37/38);病理结果:中度异型增生17例,重度异型增生11例,癌变10例(其中1例结合术后病检结果追加了外科手术治疗);术中明显出血者EMR 0例,ESD 1例,明显出血率为0.26%(1/38);38例均未发生穿孔,术后1、6、12个月复查,无一例复发。结论 EMR及ESD术切除大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李薇  邱成丽  栾琰 《西南军医》2010,12(6):1249-1250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治疗早期消化道癌的微创新治疗技术[1],它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特点,但是ESD毕竟是一种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术中术后有可能发生并发症,主要的并发症有腹痛、出血、穿孔、感染,其中穿孔最为危急.若患者在术中已经发生了穿孔,常规处理除了胃肠减压,交代患者禁食水外,监督患者禁食水是重点,现介绍一例ESD术中穿孔,经过胃肠减压等措施后已控制病情发展,但因患者私自饮水造成再次穿孔必须转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希望同行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8.
<正>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早期胃癌可以进行完整切除,现今已被普遍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治疗,由此而来的术后溃疡即ESD术后人工溃疡。ESD术后人工溃疡需要积极治疗以防止继发出血、穿孔、狭窄等并发症。笔者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归纳出ESD术后  相似文献   

19.
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是近年来治疗消化道早期恶性肿瘤和较大的良性病变的新技术。其治疗方法是用氩气刀进行病变组织标记,在标记处用肾上腺素、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注射于黏膜下层,使病灶充分隆起,以Hook刀切开病变周围黏膜组织,再沿着切开黏膜剥离病灶,并将剥离的病灶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它具有创伤性小、治疗效果可靠等特点。充分显示了微创外科的时代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陈新华  李姗姗  于虹  高兰 《武警医学》2015,26(4):360-363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early gastirc cancer,EGC)的个体化综合性护理模式。方法 在我院接受ESD术治疗的EGC及癌前病变64例,随机分为个体化综合护理组(研究组)和常规护理对照组。研究组采用护理问题清单个体化评估基础上的针对性综合护理模式。观察指标包括焦虑评分、疾病不确定感、治疗的依从性、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术后症状评分,出院时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研究组护理干预后HADS评分与入院时相比显著降低[(14.32±4.38) vs (6.45±3.84), P<0.05)];与入院时相比手术前及出院时的疾病不确定感显著改善[(94.41±5.96) vs (82.55±7.83) vs ( 78.09±6.65) ,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的依从性显著提高(92.9% vs 52.3%, P<0.05)、下床活动[(1.5±0.2 ) vs (2.7±0.6), P<0.05)]及住院时间[(6.8±0.7) vs (10.4±2.4), P<0.05)]天数明显缩短,术后12 h 症状明显减轻[(4.5±0.8) vs(5.4±1.3),P<0.05)],总体护理满意率显著提高[(4.60±0.36) vs(4.03±0.44),P<0.05)]。结论 个体化综合护理模式可显著提高ESD治疗的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