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白细胞介素(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是否相关.方法 冠心病患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稳定型心绞痛(SAP)共86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L-18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进行Braunwald分级,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Killip分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按Gensini评分,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CS患者血清IL-18水平与疾病严重程度存在良好相关性.ACS组IL-18水平高于SAP组(P<0.01),且与Gensini法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357,P=0.005).结论 ACS患者IL-18浓度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CHD)患者91例,分为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非CHD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IL-18、TNF-α和IL-10浓度并分析。结果:CHD患者血清IL-18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IL-1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与SAP组相比,ACS组血清IL-18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10水平则显著降低(P<0.01)。且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IL-18的水平逐渐增高。结论:IL-18、TNF-α和IL-10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状态,可作为监测病情的临床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钟丽华  赵环宇  崔艳 《心脏杂志》2007,19(1):111-1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及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已成为发达国家人口主要死亡原因。因此,对CHD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的研究成为各国学者瞩目的课题。近年的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几乎贯穿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至斑块破裂的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是近年来克隆的一种多效能前炎性细胞因子,可以影响斑块纤维帽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本文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水平,以探讨炎症反应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活动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C反应蛋白(CRP)检测对比,探讨抗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促炎因子IL-6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冠心病患者78例,其中ACS患者40例(ACS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患者38例,33例胸痛综合征(CPS组)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6、IL-10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值。结果:与SAP组及CPS组相比,ACS组血浆IL-10水平明显降低,IL-6、CR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AP组IL-10水平低于CPS组,IL-6、CRP水平高于CP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IL-10水平与IL-6及CRP水平呈负相关,IL-6水平与CRP水平正相关。结论:血浆IL-10水平降低和IL-6、CRP值升高对患者ACS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水平的失衡是导致斑块不稳定、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白细胞介素18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不同类型患者中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90例CHD患者,根据病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tableanginapectoris,SAP)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组30例,正常对照组42例。所有对象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L-18浓度,比较不同组间IL-18含量。结果①健康对照组血浆IL-18浓度平均值为14.27±7.31ng/L;②SAP组、UAP组与AMI组不同类型的CHD患者,IL-18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③后两组之间血清IL-18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IL-18水平增高可能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有关,IL-18可能是预测近期心脏事件、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估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循环中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和白细胞介素 18(IL 18)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 2 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 )、 2 4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稳定性心绞痛组 )及 2 0例胸闷、胸痛等症状予以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 (对照组 )冠状动脉开口与冠状静脉窦口MMP 9和IL 18水平 ,并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结果 :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开口、冠状静脉窦口血浆MMP 9水平以及冠状静脉窦口与冠状动脉开口的差值分别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②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冠状动脉开口和冠状静脉窦口血浆IL 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但 3组之间冠状静脉窦口与冠状动脉开口IL 18的差值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MP 9和IL 18水平均无明显相关 (P >0 0 5 )。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浆MMP 9与IL 18水平冠状动脉开口处呈显著性正相关 (r =0 5 3 7,P <0 0 1)。  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MMP 9主要来源于冠状动脉循环 ,同时血浆IL 18水平亦明显升高 ,均与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的变化及其关系,探讨凝血与炎症的相关性及其在AC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118例,根据诊断分为ACS组67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51例,2组患者测定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两变量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血浆组织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8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101.44±21.32)ng/L vs(90.01±19.44)ng/L,(311.73±113.00)ng/L vs(246.59±94.63)ng/L,P<0.01];ACS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呈正相关(r=0.654,P<0.01),稳定性心绞痛组血浆组织因子与白细胞介素18无相关性(P>0.05)。结论 ACS患者体内炎症活动与凝血活动可能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介素-18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血清白介素 18(IL 18)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 0 0 3年 6月至2 0 0 4年 1月入选本院心脏科门诊和住院患者 88例 ,其中冠心病患者 70例 ,非冠心病者 18例 ,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及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IL 18,放射免疫平衡竞争法检测白介素 6 (IL 6 )。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P <0 .0 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血清IL 18,6在AMI组和UAP组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 (P <0 .0 1) ;血清IL 6水平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之间均具有显著差异 (P<0 .0 1) ;相关性分析显示IL 18,6与射血分数 (EF)均呈显著负相关 (IL 6 ,r=- 0 .70 7,P <0 .0 1;IL 18,r =- 0 .717,P <0 .0 1) ,IL 18与IL 6呈显著正相关 (r=- 0 .92 0 ,P <0 .0 1)。结论 IL 18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状态 ,可作为监测病情的临床生化指标 ,推测其与IL 6、EF可同作为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6)和冠状动脉综合征 (CAS)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和比较不同类型 CAS患者和正常健康人的 IL-6水平。结果  CAS组的 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 ;其中心肌梗塞(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组 IL-6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 ;但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和对照组之间 IL-6水平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CAS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有关 ,IL-6水平的增高与 CAS的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的水平,探讨其水平变化与PSS患者γ球蛋白的关系以及其在PS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例符合PSS国际分类标准(2002年修订)的初诊PSS患者。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该组患者及18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的IL-18水平。采用醋酸纤维薄膜法测定γ球蛋白水平。结果 PSS患者血清IL-18水平为(216.2643±85.251)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39.168±7.897)pg/ml。而且PSS患者中IL-18水平与γ球蛋白(23.205±2.5804)%存在明显正相关(r=0.538,P〈0.05)。结论 PSS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升高,且与γ球蛋白存在正相关,提示IL-18可能参与PPS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拟探索一种早期灵敏和特异的斑块不稳定性的标志物—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方法在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15例非冠心病人群中测定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肌酸激酶同工酶和肌钙蛋白Ⅰ。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浓度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者(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呈正相关,与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Ⅰ无相关性。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升高不代表心肌特异性坏死改变,而可能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关系. 方法:利用人巨细胞病毒磷酸化蛋白pp71基因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2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和38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HCMV基因的表达.同时应用琼脂扩散法检测血清IgG,IgA,IgM,C3的含量. 结果: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血HCMV阳性率为77.2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95%(P<0.01),其血清IgG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G3含量则低于对照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HCMV感染与ACS呈正相关(P=0.006),共线性诊断显示HCMV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无线性关系. 结论:HCMV感染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生有关,可能由于HCMV的周期性激活引起局部免疫复合物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I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I值增高(≥0.16ng/mL)者32例,在30d随访中cTnI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I正常组(P<0.05)。结论血清cTnI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CS病人76例.入院后立即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cTn Ⅰ水平,并观察病人住院期间和随访30d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ACS病人中.血清cTn Ⅰ值增高(≥0.16ng/mL)者32例,在30d随访中cTnⅠ增高组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高于cTnⅠ正常组(P〈0.05)。结论 血清cTnⅠ值增高是ACS病人预后预测因素,并且是ACS病人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CD137水平的变化。方法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80)、稳定型心绞痛(n=40)和正常对照者(n=40)血单核细胞表达CD137及血清CD137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ACS患者血单核细胞表达CD137(70.3±11.3 MFI)及血清CD137水平(30.2±8.1 ng/L)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0.1±5.1 MFI和13.1±4.3 ng/L)和正常对照者(20.9±7.2 MFI和12.6±5.9 ng/L)。ACS患者治疗后血清CD137水平显著降低。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TCA后血清CD137水平明显高于PTCA前,但单核细胞CD137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CD137水平升高可作为冠心病病情演变的一个警示指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外周血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 1(sICAM 1)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符合ACS诊断的 4 5例于入院后 1h内抽取肘静脉血5ml,测定sICAM 1和TGF β ,同时测定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肌酸激酶同工酶 (CK MB) ,并设健康对照组。结果 :血浆sICAM 1水平显著升高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为 35 9.0 8± 35 .12 μg/L,非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 (NQAMI)为 4 95 .34± 4 9.16 μg/L、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为 5 83.5 1± 5 4 .2 7μg/L,与对照组 (2 5 3.5 1± 38.4 3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 ;血浆TGF β浓度明显下降 ,其中UAP为4 6 .72± 10 .15 μg/L,NQAMI为 4 1.6 9± 9.0 8μg/L,AMI为36 .72± 8.79μg/L,与对照组 (6 2 .10± 14 .4 6 μg/L)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0 1)。sICAM 1与TGF β呈显著负相关 ;sICAM 1和CK、CK MB、LDH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结论 :血清sICAM 1和TGF β浓度的变化反映了ACS患者炎症和免疫状态 ,抑制致炎因子的作用 ,适度增强抗炎因子的作用 ,必将成为有效防治ACS的一个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患者血清酶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急性四亚甲基二砜四胺中毒 (ATI)患者血清酶变化特点、演变规律 ,探讨其变化与中毒程度及预后关系。方法 :动态观察ATI 6 2例 2周内血清中CK、CK MB、AST、ALT、LDH、α HBDH水平。根据临床表现分轻、中、重三组 ,进行组间酶峰值比较。结果 :CK、CK MB升高迅速 ,峰值出现早 ,恢复快 ;LDH、AST、ALT增高亦快 ,峰值稍迟 ,恢复稍慢 ;α HBDH恢复最慢 ,三组间酶的峰值比较 ,中度组明显高于轻度组 ,重度组明显高于中度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TI对人体组织损害广泛 ,患者不同血清酶 ,有明显不同变化规律。中毒程度越深血清酶越高 ,动态观察血清酶变化有助于估计ATI患者病情转归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0月—2011年3月进行PCI治疗的47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00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15例。分析所有患者冠状动脉的靶血管特点、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成功率为97.5%,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95.6%,其中A、B、C型病变成功率分别为100%、100%、93.6%。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血管34支成功率61.8%,严重并发症0.6%。结论 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成功率均达到95%以上,因此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