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胃癌中hMSH2、PTEN和PCNA表达的相关性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范凯  马坚妹  王朝晖  王彦  刘敏  吕申  许国旺 《解剖学杂志》2006,29(1):58-60,67,F0003
目的:探讨胃癌中错配修复基因 hMSH2与 PTEN、PCNA 表达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检测胃癌、癌旁和胃炎粘膜中 hMSH2、PTEN 和 PCNA 的表达。结果:(1)hMSH2和 PCNA 在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癌组织;PTEN 在癌组织的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非癌组织。(2)PTEN 在低分化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表达阳性率显著低于高分化癌和无转移者。PCNA 在低分化癌和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高分化癌和无转移者。(3)hMSH2与 PCNA 蛋白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PTEN 与 PCNA 蛋白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结论:hMSH2的高表达及 hMSH2与 PCNA 表达的相互影响与胃癌的发生可能有关;检测3种蛋白有助于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星形细胞上调基因-1 (astrocyte elecated gene-1,AEG-1)和凋亡抑制蛋白(Liv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提供新的诊断参考指标和治疗靶向位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4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及60例同期手术的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AEG-1和Livin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AEG-1与Liv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P 0. 05),但两者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组织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 0. 05)。AEG-1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腺外侵犯均密切相关(P 0. 05);Livin蛋白表达水平与患者肿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TG-Ab值、TPO-Ab值有相关性(P 0. 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AEG-1与Livin蛋白表达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rs=0. 673,P 0. 001)。结论 AEG-1、Livin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侵袭和转移关系密切,在临床中联合检测两者将更有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和判断患者的预后,有望为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和cyclinD1蛋白表达对其发生、发展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3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27例甲状腺腺瘤旁组织E-cadherin、β-catenin 和cyclinD1的蛋白表达,同时分析三者表达水平的变化与其它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E-cadheri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表达下降,阳性率为30.56%(P<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β-catenin在癌组织中细胞核/核周区呈强阳性表达,且表达率明显升高为80.56%(P<0.01),其异常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cyclinD1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2.22%(P<0.01),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此外,E-cadherin的低表达与cyclinD1的过表达呈负相关(P<0.05),β-catenin的异位高表达与cyclinD1的过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E-cadherin表达缺失和β-catenin异位高表达可能通过诱导cyclinD1的过表达,进而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低氧诱导因子-2α(HIF-2α)、CITED2和PTPRZ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分析三者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探讨HIF-2α在PT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及Real-time PCR法检测HIF-2α、CITED2和PTPRZ1在5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C组织中HIF-2α、CITED2和PTPRZ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三者在甲状腺腺瘤组织和瘤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0.05),且蛋白表达量与PTC淋巴结转移、病理分期及肿瘤大小有关(P0.05),而与PTC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在PTC中HIF-2α、CITED2和PTPRZ1蛋白的高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大小和临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HIF-2α可能通过CITED2和PTPRZ1的高表达促进PTC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三者在PT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端粒锌指相关蛋白(telomeric zinc finger-associated protein,TZ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癌旁正常组织中TZAP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TZAP在癌旁正常组织的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阳性(100%,71/7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的细胞核中表达下调(52.11%,37/71),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TZAP蛋白表达与肿瘤大小(rs=-0.249,P=0.036)、TNM分期(rs=0.264,P=0.026)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rs=-0.356,P=0.002)、甲状腺外播散(rs=-0.250,P=0.035)呈正相关。结论TZA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其可能参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HIF-1α)、Smad蛋白的相互作用蛋白1(SI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和3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IF-1α、SIP1和MMP-9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及三者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PTC组织中,HIF-1α、SIP1和MMP-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1.56%、51.39%和54.16%,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HIF-1α、SIP1和MMP-9的表达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HIF-1α与SIP1、HIF-1α与MMP-9、SIP1和MMP-9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s=0.304,P=0.009;rs=0.243,P=0.040;rs=0.277,P=0.019)。2种蛋白(HIF-1α/SIP1,HIF-1α/MMP-9,SIP1/MMP-9)联合表达较二者之一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更具相关性(P0.05)。HIF-1α、SIP1和MMP-9 3种蛋白联合表达较三者之一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HIF-1α、SIP1和MMP-9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三者存在相互协同作用,其表达情况可能作为监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孙琳  张文静  张静  吴靖芳 《解剖学报》2016,47(2):221-227
目的通过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活化白细胞黏附分子(ALCAM)、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三者在PT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ALCAM、E-cadherin和β-catenin在PT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LCAM、E-cadherin和β-catenin在PTC中的表达并分析三者的变化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PTC组织中ALCAM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PTC组织中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PTC样本中β-catenin的异位表达率明显高于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P0.05)。三者的阳性率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和癌旁正常组织中无明显差异(P0.05)。三者的异常表达与PTC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在PTC组织中ALCAM、β-catenin高表达,E-cadherin呈现低表达,三者的异常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三者在PTC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肿瘤抑制基因(p53)、细胞凋亡信号受体(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细胞周期素E (Cyclin E)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穿刺确诊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n=74)、同期体检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n=26)。两组均空腹抽取静脉血,实验组于术后留取癌组织、癌旁正常组织及术后7 d再次空腹抽取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癌旁正常组织及癌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蛋白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的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p53、Fas、TNF-α和Cyclin E的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分析其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有无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血清中p53、Fas和TNF-α的蛋白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Cyclin E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中p53、Fas和TNF-α的蛋白含量、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Cyclin E的蛋白含量、蛋白阳性表达强度及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p53、Fas和TNF-α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水平下调和Cyclin E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四者的联合检测可作为早期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标记物,提高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细胞骨架蛋白PDLIM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 Vision法检测7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PDLIM7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相比,PDLIM7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上调。PDLIM7蛋白表达与肿瘤直径(rs=-0. 272,P=0. 022)、TNM分期(rs=-0. 341,P=0. 004)呈负相关;与淋巴结转移(rs=0. 321,P=0. 006)、甲状腺外播散(rs=0. 251,P=0. 035)呈正相关。结论 PDLIM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aveolin-1、GPR30和Vimentin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甲状腺乳头状癌76例和正常的甲状腺组织4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aveolin-1、GPR30和Vimentin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以及三者之间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PTC组织中,Caveolin-1、GPR30和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21%(7/76)、80.26%(61/76)、76.32%(58/76),其中Caveolin-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织81.82%(36/44),而GPR30、Vimentin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0(0/44)、0(0/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aveolin-1、GPR30和Vimentin的表达与肿瘤的分期(P=0.005,P<0.001,P<0.001)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P≤0.001)显著相关。此外Caveolin-1与GPR30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28,P<0.001),Caveolin-1与Vimentin的表达呈负相关(rs=-0.572,P<0.001),GPR30与Vimentin的表达呈正相关(rs=0.812,P<0.001)。Caveolin-1联合GPR30或Vimentin表达的条件下:Caveolin-1阴性表达伴随GPR30或Vimentin阳性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更具有相关性(P<0.05);GPR30与Vimentin联合阳性表达较只有一种蛋白阳性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更具有相关性(P=0.005);Caveolin-1阴性表达伴随GPR30和Vimentin阳性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最强(P<0.001)。结论:Caveolin-1、GPR30和Vimentin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分期,以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且三者的表达密切相关,Caveolin-1、GPR30和Vimentin在PTC中的表达情况可作为检测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GFR-4)的表达及其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收集8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30例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FGF-2和FGFR-4蛋白在标本中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显示,与癌旁正常组织相比,FGF-2及FGFR-4在人类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均高表达(P0.01,P0.0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GF-2和FGF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χ2=14.798,P0.01;χ2=7.27,P0.01)和分化程度(χ2=13.824,P0.01;χ2=16.921,P0.01)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关(P0.05);通过Western blotting技术分析,FGF-2和FGFR-4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随着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表达明显上调(P0.05),其结果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检测结果一致;并且两者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34,P0.01)。结论 FGF-2和FGFR-4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两者具有正协同作用,联合检测对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恶性程度及生物学行为是一项有意义的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对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为揭示nm23-H1基因、hMLH1和hMSH2基因与肿瘤发生和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50例胆囊癌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进行D17S396位点MSI、LOH的检测和nm23-H1、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研究。结果: ①原发性胆囊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2.55%,LOH的发生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差异显著(P <0.05);在肝脏侵润和淋巴转移组高于无肝脏侵润和无淋巴转移组(P <0.01),在NevinⅣ+Ⅴ期高于Ⅰ+Ⅱ+Ⅲ期(P <0.01);而MSI发生率则相反;②nm23-H1蛋白阳性率为46.81%,在淋巴转移组低于无淋巴转移组(P <0.01);NevinⅣ+Ⅴ期低于Ⅰ+Ⅱ+Ⅲ期(P <0.05);③hMLH1和hMSH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1.06%和42.55%,hMLH1蛋白表达在有无淋巴转移组和Nevin分期有显著差异(P <0.01),肝脏侵润组低于无肝脏侵润组(P <0.05);④MSI阳性组中hMLH1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MSI阴性组(P <0.05)。LOH阳性组中nm23-H1和hMSH2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LOH阴性组(P <0.05);⑤hMSH2蛋白阳性组中nm23-H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hMSH2蛋白阴性组(P<0.05)。结论: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胆囊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子机制。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胆囊癌的发生和转移。hMLH1/hMSH2表达异常可能是胆囊癌的早期分子事件。提高胆囊癌局部nm23-H1、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可减缓肿瘤的侵润转移并提高预后率。  相似文献   

13.
散发性结直肠癌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研究hMLH1及hMSH2两种错配修复 (mismatchrepair,MMR)蛋白在散发性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变化并评估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nVision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 1 1 1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hMLH1和hMSH2的蛋白表达变化 ,采用Kaplan Meier曲线、Log rank检验分析hMLH1蛋白表达变化与患者生存率之间的关系。 结果  1 1 1例散发性结直肠癌中 ,hMLH1失表达有 1 9例 ,占 1 7 1 % (1 9/ 1 1 1 ) ,hMSH2失表达有 2例 ,占 1 8% (2 / 1 1 1 ) ,两者之和占总散发性结直肠癌病例的 1 8 9% (2 1 / 1 1 1 )。hMLH1或hMSH2蛋白失表达与患者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密切相关。近端结肠、低 -未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中MMR异常表达比例高 (P <0 0 5 ) ,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与否以及患者的Dukes分期均无显著性相关 (P >0 0 5 )。癌组织中hMLH1正常表达及失表达患者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6 9 5 7%及73 6 8% ,8年生存率分别为 5 3 5 8%及 73 6 8% ,8年生存率差别较明显 ,然差别无统计学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一定比例的散发性结直肠癌中存在MMR基因的缺陷 ,其中hMLH1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hMSH2 ,hMLH1失表达与否可能成为有意义的远期生存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TLR 4、7、9 mRNA和蛋白在新疆不同民族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40例食管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TLR4、7、9 m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0例食管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TLR4、7、9蛋白的表达。结果 TLR7、9 mR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TLR4 mRNA在食管癌中的表达量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LR4、7、9 mRNA在汉族食管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均高于新疆哈萨克族(哈族)(P<0.05)。TLR4、7、9蛋白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TLR4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TLR7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P<0.05);TLR4、7、9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TLR4蛋白在食管癌组织间质炎细胞中高表达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有关,而TLR9蛋白在食管癌组织间质成纤维样细胞中高表达与肿瘤的低浸润和低转移密切相关(P<0.005)。结论TLR4、7、9在食管癌中的高表达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提示该基因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中起一定作用,其族群差异可能反应不同族群的遗传背景及肿瘤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中SphK1和CD56的表达及其在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86例PTC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SphK1和CD56的表达。结果 SphK1在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的高表达率分别为70.73%、68.89%,高于癌旁甲状腺组织(20.93%)(P0.05);CD56在无淋巴结转移和有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高表达率分别为26.83%、33.33%,低于癌旁甲状腺组织(65.12%)(P0.05);SphK1和CD56在有、无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hK1和CD56在PTC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两者对PTC是否并发颈部淋巴结转移并无明确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人类17号染色体D17S396位点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对nm23-H1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检测错配修复基因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为揭示nm23-H1基因、hMLH1和hMSH2基因与肿瘤发生和转移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石蜡包埋组织抽提DNA、PCR-SSCP、常规银染、Envision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50例胆囊癌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进行D17S396位点MSI、LOH的检测和nm23-H1、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研究.结果:①原发性胆囊癌D17S396位点遗传不稳定发生率为42.55%,LOH的发生率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差异显著(P<0.05);在肝脏侵润和淋巴转移组高于无肝脏侵润和无淋巴转移组(P<0.01),在NevinⅣ+Ⅴ期高于Ⅰ+Ⅱ+Ⅲ期(P<0.01);而MSI发生率则相反;②nm23-H1蛋白阳性率为46.81%,在淋巴转移组低于无淋巴转移组(P<0.01);NevinⅣ+Ⅴ期低于Ⅰ+Ⅱ+Ⅲ期(P<0.05);③hMLH1和hMSH2蛋白阳性率分别为51.06%和42.55%,hMLH1蛋白表达在有无淋巴转移组和Nevin分期有显著差异(P<0.01),肝脏侵润组低于无肝脏侵润组(P<0.05);④MSI阳性组中hMLH1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MSI阴性组(P<0.05).LOH阳性组中nm23-H1和hMSH2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LOH阴性组(P<0.05);⑤hMSH2蛋白阳性组中nm23-H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hMSH2蛋白阴性组(P<0.05).结论:nm23-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可能是胆囊癌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分子机制.nm23-H1基因的MSI和LOH,通过相互独立的途径调控胆囊癌的发生和转移.hMLH1/hMSH2表达异常可能是胆囊癌的早期分子事件.提高胆囊癌局部nm23-H1、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可减缓肿瘤的侵润转移并提高预后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 Eotaxin-1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增殖能力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检测58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肾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Eotaxin-1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肾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用Western blot法分析10例相互配对肾癌组织、癌旁组织中Eotaxin-1及PCNA的表达,并对Eotaxin-1与PCNA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Eotaxin-1主要表达于胞质,PCNA主要表达于细胞核内,Eotaxin-1和PCNA在肾癌组织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5);病理分级为2-3级组的Eotaxin-1及PCNA阳性率显著高于病理分级1级组(P0.01)。临床分期为Ⅲ/Ⅳ组的Eotaxin-1及PCNA阳性率显著高于临床分期Ⅰ/Ⅱ组(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Eotaxin-1及PCNA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10例肾癌组织中Eotaxin-1及PCNA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P0.05);Eotaxin-1与PCNA在肾癌组织中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肾透明细胞癌组织中Eotaxin-1与肾透明细胞癌的增殖能力密切相关,对Eotaxin-1的研究可能为临床对肾透明细胞癌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三叶因子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血清与组织中三叶因子3(TFF3)的表达水平及意义。方法 收集甲状腺肿瘤患者153例,其中乳头状癌组66例、腺瘤组51例、乳头状增生组36例,正常组153例(来源于每例标本的正常甲状腺组织)。16例正常人血清标本作为ELISA检测的
正常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原位杂交技术检测甲状腺手术标本中TFF3蛋白和mRNA的表达;ELISA检测血清TFF3浓度。结果 1. TFF3蛋白和mRNA均表达于细胞质,呈棕黄色颗粒。66例乳头状癌TFF3表达阳性率92.42%;36例乳头状增生阳性率47.22%;51例腺瘤阳性率31.37%;正
常组阳性率25.40%;各组TFF3 mRNA阳性率略低于其蛋白,且与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001);甲状腺癌组积分吸光度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 2. 甲状腺乳头状癌中TFF3及mRNA高表达率与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 3. 甲状腺癌组血清TFF3浓度明显高于乳头
状增生组、腺瘤组和健康对照组(P<0.001)。血清TFF3浓度在甲状腺癌组织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高表达 TFF3蛋白及mRNA,检测血清TFF3浓度可能成为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iric oxide synthase,iNOS)的表达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VEGF-C和iNOS的表达,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VEGF-C和iNOS在乳腺癌组织中均呈强阳性表达,而在癌旁正常组织则不表达。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iNOS的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VEGF-C和iNOS的表达呈正相关(γ=0.43,P<0.05)。结论 VEGF-C和iNOS蛋白在乳腺癌的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两者可能共同参与肿瘤淋巴管的生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anganese 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nSOD在肿瘤的发生及肿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对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样本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样本的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进行检测,以β-actin作为定量参考物,比较其在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结合临床特征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分析MnSOD在肿瘤不同阶段表达的差异。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MnSOD mRNA的表达值为0.61±0.15,癌旁组织为1.24±0.1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MnSOD蛋白在癌组织中表达值为0.40±0.04,癌旁组织为0.75±0.06,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淋巴结转移与非淋巴结转移MnSOD mRNA及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Ⅰ期4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45±0.15,Ⅱ期9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44±0.15,Ⅲ期7例MnSOD mRNA表达值为0.36±0.07,Ⅱ期与Ⅲ期及Ⅰ期与Ⅲ期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与Ⅱ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期MnSOD蛋白表达三者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Mn-SOD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降,检测MnSO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诊治及判定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