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气血理论谈医易相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周易》与中医理论中气和气和血的关系、气血的平衡运动、气血的循环运行、脏腑气血理论、针灸及脉学中气血理论的应用等几方面的相关性联系的研究,发现《周易》的原理地中医气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医气血理论恰是《周易》原理在人体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气血理论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人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历程就是气血由弱转强、继之由盛转衰的过程。气血的变化对于人体的生理、病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黄帝内经》说:"气血充盈,百病不生。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著名医家朱丹溪在《血证论》中说:"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血为气之守,气得之而静谧"。气血失和是百病丛生的根源,中医养生一贯重视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强调养生就要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传统中医学家发明了运动、理疗、调节饮食、药物养治等诸多调和人体气血的养生之法,帮助人体气血和谐,"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万涛  毕曙光  侯如艳 《光明中医》2008,23(10):1576-1576
气血学说作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是众多医家智慧的结晶,气血论治在治疗疾病中亦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的目的在于强调气血学说对于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倡导“气血和”的思想,而达到“百病不生”。  相似文献   

4.
李平 《光明中医》2011,26(7):1447-1448
气血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血辨证是中医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气血精微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的生命活动来源于气血的正常运行,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了五脏六腑的功能,使其阳气温煦、阴精滋养,阴阳既济,精神成形。  相似文献   

5.
6.
眼底病从气血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气血理论学说出发,论述眼与气血的生理病理关系.概述了眼底病的临床辨证方法.对目前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进行本质剖析,提出眼底病临证当以气血辨证为核心,眼底病治疗以调和气血为要旨.  相似文献   

7.
8.
吴颉 《中医杂志》2011,52(9):743-744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是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血病机贯穿于整个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过程,从气血着眼能够更好地把握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从天地运动变化、人的生理病理变化等各方面阐述了运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对于养生和治疗中注意调畅气血阴阳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许圣贤 《吉林中医药》2009,29(4):361-362
《洁古老人注王叔和脉诀》一书中,卷首列了一张名为地支不移循环之图,此图和其衍生出的脉诀对金元四大家具有很大影响。如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脾胃,侧重在胃气,并提出具有功能性升提的脾在脾胃论中的地位;药物理论中的四象,结合《脉诀》的升降说,使气血的运用自然融入药物中;内伤外感,亦有气血的左右概念存在,之后又强调了运气学说中主、客气的不同点,以及其适用范围,并且把现在不常见的七表八里脉法,跟丹溪的脉法做了简略的对应。  相似文献   

11.
12.
再谈气血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丁继华 《中医正骨》2004,16(1):51-52
气血学说系中医药学之基本理论,又系中医骨伤科理论体系中之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体气血生理、骨伤科疾病之气血病机、病症、治法之有力理论依据,故对从事骨伤科之医者而言,习悉气血学说之理论,实属必要,盖此学说对临床医疗实践及教学科研均有重要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亦有称其为"不眠"、"目不暝"、"不得眠"、"不得卧"等。其病机较多,众说纷纭,对失眠的辨证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以致医生学者为之踌躇困惑。本文主要试从坎、离、既济、未济、乾、坤、否、泰等卦象入手,从易理的角度对失眠的机理进行一个理论层面的勾勒,从八卦的由来,谈到了失眠的机理,总结归纳,最后着眼于心、肾、脾、胃四脏及经络不通四个方面的因素对失眠造成的影响,进而从病机引导出治疗的法则,希望以此能给失眠一证的辨治提供一个较为明晰的思路,以期进一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4.
张小燕  承伯钢 《四川中医》2005,23(12):67-67
目的:临床观察中医中药从气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以气血理论为指导,运用益气通痹法则,自拟黄芪通痹饮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结果:心绞痛缓解疗效:总有效率93.5%.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83.8%.结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为心气血同病.以气血同治,标本兼顾为原则,拟用益气化瘀、调气通络法则,自拟黄芪通痹饮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的《素问》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体内气血运行状况,决定了人体生理、病理特征,形成千变万化的症状。要想知道自己气血足不足,一看便知。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9,(11):2303-2305
从胃癌的病因病机与气血的关系及胃癌的治疗方法方面阐述了胃癌应以气血理论为纲,以气血同治为大法,立疏肝调气,理气化痰,活血化瘀,健脾益气四项主要治则进行辨治。  相似文献   

17.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在生理上,气与血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所以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变化,而气血的病变也必然影响某些脏腑。本文根据《内经》关于气血的生理、病理,论述气血的相互影响及其病变不仅是形成疾病的根源,也是导致阴阳失调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提示,临床医生在分析病情时,既要注意气血的变化,又要将调理气血作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8.
闵仲生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气血不调贯穿黄褐斑疾病的始终,是黄褐斑的根本病因.围绕气血进行辨证,分为气血郁结证和气血不足证.临证以调和气血为主,将疏肝、行气、活血、健脾、祛湿、益气、补血、填精等结合.补泄兼顾,标本同治,从而阴阳平衡,斑除色消.  相似文献   

19.
20.
论气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