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4 毫秒
1.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是先天性唇腭裂中最严重的一种畸形,对形态和功能影响很大。1986年以来,我们采用双侧犁骨粘膜瓣及两侧唇颊粘膜瓣及两侧单蒂腭瓣为修复腭裂的基本组织瓣,采用两侧唇颊粘膜瓣向上向内翻转修复齿槽前部及鼻底之缺损,使鼻腔与口腔分开。8例双侧完全性唇腭宽裂隙患者,均一次修复,闭合全部裂隙,改善了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2.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及初步观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索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的可行性,并对其效果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对3-12个月婴儿安全性唇腭裂进行了一期修复,同时对24例裂隙宽大的患儿进行术前腭部矫治,对术后1-4年的116例患儿唇的外形及事音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 271例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修复手术,术后除2例发生呼吸困难,6例腭部瘘孔形成及5例作品渗血外,全部愈合良好。研究发现19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前腭部矫治后,齿槽部裂隙左右距离轿治前平均缩小6.1mm;前后距离轿较矫治前平均缩小6.6mm;唇外菜评价优良率达93.1%,语音评价优良率达94.8%。结论 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是完全的、可行的。术前腭部桥治可明显缩小齿槽部的裂隙,有利于宽大裂隙的修复。婴幼儿完全性唇腭裂一期修复可获良好唇外形及语音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正>唇腭裂(Cleft Lip and Palate)是颅颌面部常见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不同种族人群中的发病率有所差异,我国的总体发病约为1.6‰,其中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约为1.5:1[1-3]。20世纪30年代,英国唇腭裂治疗诊所的创始人Cooper提出唇腭裂序列治疗(Sequential Treatment),治疗包括重建唇腭部形态,恢复语言、咀嚼、吞咽、听力和通气生理功能,关注患儿的心理,其治疗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恢复患儿的容貌,完善患儿生理功能和鼓励他们以  相似文献   

4.
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唇腭裂发病率高,约每出生600~700个新生儿就会有一个唇腭裂患儿.唇裂有损患儿的容貌,腭裂会影响患儿的发音,唇、腭裂患儿通常有吸吮困难,不能正常喂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1999年Graysdn等提出了唇腭裂婴幼儿术前鼻一牙槽骨塑形(Nasal-alyeolar molding)的方法与技术[1],为唇腭裂序列早期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唇腭裂治疗中心都已接受和开展了该治疗技术.我国唇腭裂临床治疗指导原则中也提出,新生唇裂儿一出生后应尽早进行术前鼻一牙槽骨塑形矫治治疗[2],这样不仅可以使母乳喂养得以实现,还能最大限度减少上唇、腭部和外鼻的畸形.  相似文献   

5.
李谆  高岚  张耀坤  周黎安 《中国美容医学》2000,9(3):183-185,189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唇腭裂同期修复方法的问题。方法 使用高频电刀切开腭部粘-骨膜瓣、切断腭腱膜及去队箭腭部翻转瓣粘膜上皮,三瓣法修复腭裂,瓦合瓣法修复鼻前庭裂,化匝肌功能性重建加五瓣法修复唇裂。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不输血的情况下一期完成,切口均愈合良好,形态及功能满意。结论 该方法简单、衫和、是单侧完全唇裂同期修复的一种较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唇裂的形成是因胚胎发育时中胚叶从神经嵴到头部和面部的增厚支膜复盖不全,移行迟缓或缺如所致。腭裂是因胎儿发育期间裂缝内舌异位,导致腭难以融合。胚胎性腭分为初腭和继发腭二阶段。初腭发育于妊娠4~7周,由门齿骨(四个前齿及其牙槽)、鼻中膈和鼻小柱组成。继发腭发育于妊娠7~12周,包括硬腭和软腭。唇、腭裂按程度可分为:1.不全性腭裂;2.完全性腭裂;3.不全性腭裂及唇裂;4.单侧完全性唇腭裂;5.双侧完全性唇腭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颌骨的生长发育趋势。方法:选取10~12周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45例作为儿童组,选取18~22周岁患者45例作为成人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锥形束CT扫描,利用Mimics 10.0测量相应指标,对比两组间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上颌骨宽度和高度及腭部高度的发育比较显著,而上颌骨长度和腭部宽度及长度的生长发育不显著;下颌联合深度和下颌升支高度生长明显,下颌骨后部开张度有减小趋势;颌间矢状向关系随年龄变化逐渐恶化。结论: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颌骨具有独特的生长发育趋势。  相似文献   

8.
唇腭裂是最为常见的先天性颅面畸形。国际报道的新生儿发病率是。00794%。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营养、致畸因子、环境因素等。临床表现多样,从单纯的唇裂,到唇部和腭部完全裂开。唇腭裂常常伴有特征性鼻部发育异常和半侧颜面发育不良。鼻部发育异常的原因可以是原发的,也可以是继发的。原发性源于内在的发育进程异常,继发性源于原有畸形的复发、瘢痕或手术后遗症。对于此类鼻畸形的治疗,需要用发展的、变化的和全面的辩证思维,以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裂隙间固定对唇腭裂上颌复合体牵引成骨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Fort Ⅰ型截骨骨块及相应软组织有限元模型,在保留牙槽嵴裂隙与裂隙两侧钛板固定两种情况下,模拟临床上内置式牵引方式,使截骨块上牵引器固位点沿牵引方向前移10 mm,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 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Fort Ⅰ型截骨内置式牵引下,腭部出现压缩现象,而裂隙两侧钛板固定腭部压缩现象不明显.矢向位移与垂直向位移在两种工况下比较,位移方向及大小与保留裂隙的前牵引无明显差异.结论 裂隙间固定后唇腭裂上颌复合体内置式牵引成骨,可以避免腭部出现压缩现象,有生物力学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唇腭裂术后患者经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反牙合前后语音功能的变化,研究前方牵引是否会对此类患者的语音功能产生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指标选取20例唇腭裂术后反牙合患者为实验组,采用上颌前方牵引;选取未经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18例单纯牙性错牙合的同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腭咽部气道情况、鼻音化率、腭咽闭合不全率的变化,统计分析唇腭裂患者经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后的语音功能变化。结果:治疗组前方牵引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上气道腭咽部横截面积、矢状向测量指标均明显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向各项测量指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唇腭裂术后患者经过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后,鼻音化率由(65.00±3.28)%增加到(68.00±4.91)%,腭咽闭合不全率由(48.32±3.72)%增加到(52.19±4.3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腭咽部狭窄改善明显,但伴随着腭咽部狭窄的改善,腭咽闭合功能减弱,表现为鼻音化率明显增加,腭咽闭合不全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非综合征型唇腭裂的病因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镝  赵振民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11):1321-1323
先天性唇腭裂(orofacial cleft,OFC)是最常见的先天缺陷,发病率大约为1‰~2‰,与人种及性别等因素有关。其中黄种人发病率最高,其次为白种人,黑种人发病率最低。唇腭裂患者多为男性,男女比例大约为2:1。这些患者往往需要序列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口腔正畸、语言训练及心理治疗等,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家庭及社会问题。因此,研究唇腭裂的病因具有很重要的社会意义。根据是否存在其他先天畸形,可分为综合征型和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以非综合征型唇腭裂为常见,它又可分为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nsCL/P)以及单纯性腭裂(cleft palate only,CPO)。研究认为,70%的CL/P和50%的CPO是非综合征型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一种宽裂隙双侧完全性唇腭裂一次修复的手术方法。双侧单蒂腭瓣双侧梨骨瓣是这一手术中所采用的基本粘膜瓣。硬软腭交界处之鼻侧粘膜张力较大,以咽后瓣向前向上翻转而修补之。齿槽前部及鼻底之缺损以唇颊粘膜瓣修复而隔开口腔与鼻腔之相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唇腭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因地域、人种而异,一般为1:500~1 000[1].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dromic cleft of lip with or without palate,NSCL/P)是指排除了其他系统畸形和综合征的唇腭裂,其占唇腭裂的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唇腭裂继发上颌发育不全应用不同类型截骨内置式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唇腭裂上颌复合体Le Fort Ⅰ、Ⅱ、Ⅲ型截骨骨块及相应软组织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临床上新型内置牵引方式,使截骨块上牵引器固位点沿牵引方向前移10mm,比较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 唇腭裂上颌复合体不同类型截骨内置式牵引下,Le FortⅠ型截骨腭部出现压缩现象,而Le Fort Ⅱ、Ⅲ型截骨腭部压缩现象不明显.矢向位移比较,Le FortⅢ型截骨内置式牵引可以整体前移截骨体,Le Fort Ⅰ、Ⅱ型截骨存在不同程度的旋转.垂直向位移比较Le FortⅡ型截骨出现较多的逆向旋转.结论 三维有限元仿真研究应用于内置式牵引成骨手术,可以较好地反映颌骨位移情况,为手术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种唇腭裂修复术对语音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唇腭裂患者,随机分为反向双Z术组、咽后壁瓣成形术组、腭因肌瓣术组,观察吹水泡时间、软腭抬高角度α0、腭最高点与咽后壁的最短距离d(mm)、语音清晰.结果:三组患者术后吹水泡时间、软腭抬高角度α0、腭最高点与咽后壁的最短距离d(mm)、语音清晰度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特征(P>0.05).结论:手术方式是恢复唇腭裂患者语音的最佳选择,三项检查是评价腭音闭合不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唇裂和腭裂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据国内统计其发病率约1‰。然而我国有10亿人口,可见此类患者为数是不小的。为使唇腭裂畸形的治疗取得理想的效果,精细的手术操作固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此同时,认真做好术前准备和手术后护理也是相当重要的。 1955年~1981年我科共收治唇腭裂患者2261例,其中7岁以下者1562例、占69.08%。这里,笔者重点介绍有关做好唇、腭裂患儿手术时护理工  相似文献   

17.
临床路径起源于美国 ,是一种质量效益型的管理模式。临床路径的实施 ,是由医生、护士、药剂、检验、后勤等人员共同对某一特定疾病的诊断、治疗 (处置 )以时间为顺序 ,制定出具体、详细的医疗护理计划单[1] ,患者从住院到出院要遵照此计划单逐项接受治疗护理。我院于 2 0 0 1年 9月至 2 0 0 2年 9月将临床路径实践于唇腭裂成形术患者 ,现报道如下。1 对象  入选唇腭裂成形术患者 6 0例 ,其中唇裂 4 4例 ,腭裂 12例 ,唇腭混合裂 4例。男 39例 ,女 2 1例。年龄 8个月至 11岁。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程度无显著…  相似文献   

18.
腭瘘的发病与修复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腭瘘是指腭裂修复术后仍遗留在硬软腭部的瘘孔,为腭裂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早期多数国外学者报道腭瘘的平均发生率在23.0%~25.2%[1-2],瘘孔修复术后复发率为25.0%~60.0%[2].国内学者文献报道[3-6]腭瘘的发生率分别为4.6%、6.68%、13.0%、11.1%不等.腭瘘能造成患儿的口腔卫生不良、中耳疾患、语音功能以及心理负担等,如何预防和治疗腭瘘一直是整形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本文就腭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唇腭裂是颜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畸形,发病率约0.1%^[1]。手术治疗是唇腭裂的唯一手段,而手术的成功除取决于手术技巧外,术后进食时间的早晚对患儿伤口的愈合及身体的恢复等亦非常重要。现将唇裂患者术后进食时间与体温变化的观察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腭裂的综合序列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先天性唇腭裂是高发病率的先天性畸形之一,严重影响着患者的面容、语言功能及生存质量。根据我国人口出生率的估算,我国每年就有约3—4万唇腭裂患儿诞生。这一情况不仅引起了各国医疗行政管理部门的关注,一些国际民间组织也参与到对唇腭裂患者的治疗关爱活动中来。最具影响力的是1982年由美国整形外科医生组建的国际微笑行动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