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的黏膜切除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指导食管黏膜下肿瘤黏膜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992年至2005年间656例疑为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97例食管病变内镜超声显示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有43例经知情同意后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经过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层次和病变性质。结果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表明,EUS准确地判断肿瘤所在的层次;通过黏膜切除术切除所有病变,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内镜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黏膜肌层来源的肿瘤,可用于指导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02—2016-12我院收治的186例早期胃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ESD组和EMR组,ESD组采用ESD进行治疗,EMR组采用EMR进行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并对2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中有5例发生术中出血,2例发生穿孔;EMR组中有17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发生穿孔。2组患者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53、4.422,P<0.05)。ESD组可能治愈性切除率、非治愈性切除率、肿瘤复发率低于EMR组(χ2=10.225、11.976、10.123,P<0.05),但ESD组一次性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高于EMR组(χ2=22.763、27.991,P<0.05),说明采用ESD治疗早期胃癌更彻底,2组病理组织学疗效评价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ESD能有效降低早期胃癌患者术中出血及穿孔的发生情况,病灶切除彻底,肿瘤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胃食管连接部(GEJ)癌前病变及早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8例经ESD治疗和51例经EMR治疗的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复发率等.结果 ESD整块切除率为92.9% (26/28),治愈切除率为78.6%(22/28)均优于EMR组的45.1%(23/51)和43.1%(22/51),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局部原位复发率ESD组为3.6%(1/28),明显低于EMR组的19.6%( 10/51) (P <0.05).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ESD组与EMR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手术时间ESD为(64.3±27.1)min,明显长于EMR( 27.6±14.1)min(P <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GEJ癌前病变及早癌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胃癌(EGC)的疗效和安全性,为EGC内镜下治疗方式的合理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制定全面检索策略进行检索,结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获得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最初共检出656篇,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2篇文献,共纳入5 242个病灶,其中2 692个病灶行ESD治疗,2 550个病灶行EMR治疗。进行Meta分析显示病灶大块切除率(93.11%vs56.71%)、完全切出率(89.05%vs53.21%)及组织治愈性切除率(81.50%vs60.89%)ESD组均高于EMR组;术后复发率ESD组(13/1 737)显著低于EMR组(100/1 888)(OR=0.12,95%CI 0.07~0.22),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但出血发生率ESD组(6.39%)与EMR组(6.32%)基本一致(OR=1.45,95%CI 0.83~2.53);穿孔发生率ESD组(89/2 503)高于EMR组(24/2 500)(OR=3.54,95%CI 2.28~5.50),手术时间ESD组明显长于EMR组(WMD=55.41,95%CI 23.84~86.98),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ESD治疗EGC的病灶大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复发率等疗效性指标均显著优于EMR组,但安全性指标中ESD组手术时间较长,出血未见改善,且穿孔发生率高,这些均有待技术、设备及操作熟练度的提高和改进。对于老年患者及小病灶,EMR技术仍可酌情选用。  相似文献   

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肌层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黏膜肌层肿瘤属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一部分,而对于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治疗,传统的方法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随着超声内镜和内镜介入技术的发展,选择具有一定适应证的食管黏膜下肿瘤进行内镜下切除,已可替代部分外科手术治疗。我们对2年来在我院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黏膜脱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5例经胃镜检查确诊的胃黏膜脱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EMR组72例,对照组33例.EMR组行EMR,对照组行内科保守治疗,术后两组均采用内科药物治疗4周;4周后行症状随访及胃镜复查,进行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4周后,EMR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1.4%、32.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胃镜复查总有效率分别为95.6%、16.7%,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EMR是治疗胃黏膜脱垂症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的安全性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6例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病变,观察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内镜随访情况。结果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24例,分2块全部切除2例。术中出血2例(发生率7.7%),予止血夹钳夹止血。术后无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25例黏膜内癌,1例黏膜下癌,切缘距离病变超过2 mm,无肿瘤组织残留,无血管及淋巴管侵犯。26例病变均完全切除,术后6个月复查结肠镜2例创面见息肉样组织增生,予高频电切除,病理诊断为黏膜组织慢性炎,其余病例创面形成瘢痕,无肿瘤复发。1年后复查结肠镜病变均无复发。此后每年复查结肠镜,原切除部位无肿瘤复发。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大肠癌是安全、有效的,在完全切除病变的前提下,可达到根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刀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比较.方法 将2018年4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胃肠道息肉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挂号先后顺序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参照组用内镜下电刀切除术治疗,观察组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息肉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治疗效果显著差于观察组;参照组的息肉复发情况显著高于观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电刀切除术治疗胃肠道息肉临床效果都很好,但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和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EMR和UEMR治疗的结直肠息肉共40例,CEMR组21例,UEMR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情况(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变形态)、手术操作情况(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标本回收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UEMR组的操作时间短于CEMR组(P<0.05),UEMR组的整块切除率(97.37%)高于CEMR组(80.00%)(P<0.05),UEMR组的标本回收率(94.74%)较CEMR组(72.00%)高(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无差异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与CEMR相比,UEMR治疗结直肠息肉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及标本回收率,操作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老年人大肠息肉EMR手术277例,共计413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413枚息肉中393枚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2%;15枚(占3.6%,15例患者)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5.8%),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5例(1.8%),其中3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2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5.7%(106/413),19.1%(79/413),50.4%(208/413),4.8%(20/41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人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价值及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 61例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探测病变浸润深度,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EMR),位于黏膜下层的食管早期癌行外科手术治疗。EMR术28例,外科手术33例。比较超声内镜和术后病理判断病变浸润深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食管黏膜内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94.1%(48/51)、98.0%(48/49);黏膜下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80.0%(8/10)、72.7%(8/11);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浸润深度准确率为91.8%(56/61)。28例EMR术后病理:14例食管早期癌和12例食管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完全切除,完全切除成功率为92.9%(26/28),观察3~45个月无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浸润深度,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等。方法选取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异型增生的47例患者,对手术前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同时对手术并发症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切除病变54处,病变首次完全切除者50处(92.6%),术后病理诊断轻度异型增生5处,中度异型增生20处,重度异型增生29处。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相符者44处占81.5%,10处不相符的病变中有9处术前活检病理级别低于术后病理级别。并发出血14例占29.8%,均经处理后出血停止,无1例发生穿孔者。结论对于术前活检病理为异型增生(即使为轻、中度异型增生)的病变均应积极进行内镜黏膜切除治疗;内镜黏膜切除术是治疗胃食管癌前病变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对2014年8月—2019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55例直径≤12 mm的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NENs)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按内镜切除方式分成内镜下透明帽辅助黏膜切除术组(EMR-C组,35例)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组(ESD组,20例),结果发...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年1月至2012年12月Medline、Embase、Cochranelibrary、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发表的有关早期食管癌ESD和EMR治疗比较研究的所有中英文论文,通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的效应指标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局部复发率为有效性效应指标,以穿孔、出血、狭窄和手术时间为安全性效应指标。结果最终纳入8篇非随机对照回顾性队列研究。Meta分析显示,ESD组较EMR组整块切除率[98.36%(360/366)比41.79%(252/603),P〈0.01]、治愈性切除率[90.81%(168/185)比50.65%(194/383),P〈0.01]均显著增高,局部复发率[0.55%(2/366)比13.76%(83/603),P〈0.01]显著降低,穿孔率[4.51%(21/466)比1.25%(8/640),P=0.03]明显增高,出血率[0.21%(1/466)比0.63%(4/640),P=0.41]和术后狭窄率[10.48%(39/372)比10.15%(41/404),P=0.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早期食管癌的内镜治疗上,ESD的有效性明显优于EMR,安全性则与EMR相似,ESD应作为首选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圈套器预切开后再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86例行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圈套器环周预切开后EMR治疗的45例纳入观察组,采用传统EMR治疗的41例纳入对照组,主要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0.20±2.42)min,对照组为(10.46±4.02)min(t=0.11,P=0.9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观察组为100.0%(45/45),对照组为87.8%(36/41)(χ2=5.830, P=0.02)。2组均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热、穿孔、狭窄,观察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4%,2/45),对照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9%,2/41)(χ2=0.001, P=0.99)。结论 圈套器预切开后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在一次性切除方面较传统EMR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黏膜剥离术的食管癌早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黏膜剥离术患者垂直与水平切缘分别有1、2例阳性,经过术中冰冻追加手术切除,黏膜切除术的患者垂直和水平切缘各有4例阳性,水平切缘阳性患者再次行黏膜切除术,垂直阳性切缘患者有2例术前病理为食管癌,行补救性外科切除,其余2例不典型增生行黏膜剥离术。统计其整块切除率,发现黏膜切除术的整块切除率分别为80. 0%和76. 5%,黏膜剥离术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黏膜切除术所花费手术时间短于黏膜剥离术。黏膜剥离术患者重度出血率显著高于黏膜切除术,而在食管狭窄方面黏膜切除术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黏膜剥离术(均P 0. 05)。而食管穿孔发生率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黏膜剥离术手术近期疗效更佳,但在并发症方面,两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劣,在临床应用时应该取其优点,避免并发症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MR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42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均经微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确定其食管病变的解剖层次及起源后,行EMR完整切除病变组织。3例手术中出血患者经金属夹夹闭出血点后成功止血,1例手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止血成功。无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无瘢痕狭窄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治疗食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 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2月至2018年8月,因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接受EPMR或ESD治疗的2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治疗方式分成EPMR组(n=13)和ESD组(n=8),主要总结各组的手术时间、手术的病理组织学评价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EPMR组13例病变均起源于黏膜层,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22±12)mm,中位手术时间39.0(23.0,45.0)min,12例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理最大直径(26±15)mm,胃黏膜异位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7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水平切缘阳性5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发生并发症,其中1例围手术期菌血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为术中穿孔内镜下治疗不佳转外科急诊开腹行修补术。ESD组病变起源于黏膜层6例、黏膜下层2例,内镜下病灶最大直径(17±5)mm,中位手术时间47.5(34.0,68.0)min,8例均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切除病理最大直径(20±7)mm,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例、淋巴管瘤和囊肿各1例,8例水平切缘阴性,1例垂直切缘存在可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未能达到完全切除,3例发生并发症(围手术期出现穿孔),其中1例行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1例内镜下治疗不佳转外科手术,1例来源于黏膜下层的病变较大(16 mm)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结论 对于十二指肠非壶腹部较大占位性病变(直径≥10~15 mm),初步证实EPMR和ESD治疗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