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物质与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P物质是兴奋性胃肠肽类激素。本文系统阐述了P物质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并对P物质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能神经调节异常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在肠易激综合征 (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并从基因水平揭示NO含量改变的原因。方法 (1)应用电子气压泵及灌注导管测压仪研究 2 5例腹泻型IBS患者及 15例正常志愿者的肛门、直肠压力、直肠顺应性、乙状结肠和直肠运动指数以及直肠对容量刺激的感觉阈值 ;(2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两组肠黏膜NO的含量 ;(3)NADPH黄递酶组化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两组肠黏膜肌层一氧化氮合酶 (NOS)阳性神经纤维作定量分析 ;(4)采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方法对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nNOS)的基因表达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1)肠道测压 :IBS患者的直肠静息压、肛管上部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肛管下部静息压、收缩压、松弛压和直肠顺应性与正常人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患者乙状结肠和直肠运动指数明显高于正常人 (P <0 .0 5 ) ;(2 )直肠内脏感觉阈值 :最低感觉阈值、排便阈值和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人 (P <0 .0 5 ) ;(3)肠黏膜NO含量 :患者结肠黏膜NO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 ,并且患者的NO含量与运动指数成负相关 ,与感觉阈值、排便阈值、疼痛阈值呈正相关 (P <0 .0 5 ) ;(4)NADPH组化染色 :IBS患者黏膜肌层NOS阳性神经纤维的面积和平均吸光度较正常人显著减少 (P <0 .0 5 ) ;(5 )NOS mRNA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与P物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 (IBS)患者肠黏膜肥大细胞 (MC)、P物质 (SP)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探讨其在IBS内脏高敏感性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 黏膜标本取自 2 2例腹泻型IBS患者、2 0例便秘型IBS患者和 19例正常人的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乙状结肠 ,应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对MC和SP、SP受体 (SPR)进行染色 ,并应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软件及免疫组化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黏膜SP含量 ;采用石蜡连续切片观察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SPR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关系 ;采用原位包埋法透射电镜观察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 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MC明显增多 (P <0 0 1) ,乙状结肠MC无明显变化 ;IBS患者MC存在显著变异 ;IBS患者肠黏膜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表达增强 (P <0 0 1) ,其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SP免疫反应阳性纤维与MC靠近或毗邻 ,有些存在“膜膜”接触 ,增强的阳性纤维强度、面积与MC的面积、密度密切相关 ;部分MC呈SPR免疫反应阳性。结论 MC、SP及MC与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相互作用在IBS内脏高敏感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术灌肠液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肥大细胞与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黄术灌肠液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大鼠回盲部肥大细胞数量以及血清和回盲部肠组织匀浆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是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治疗组(黄术灌肠液组和匹维溴铵组),每组9只,采用乙酸灌肠加束缚应激法建立D-IBS大鼠模型,采用甲苯胺蓝改良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回盲部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和回盲部肠组织匀浆P物质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回盲部肥大细胞数目显著增多(3.07±0.56vs1.47±0.26;t=7.787,P<0.01),血清和回盲部肠组织匀浆P物质含量均显著升高(600.38±175.25vs181.12±40.03,194.01±35.54vs60.01±9.33;t=6.997,t=10.943,均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黄术灌肠液组大鼠回盲部肥大细胞数目、血清P物质含量及回盲部肠组织匀浆P物质含量均显著减低(1.53±0.26vs3.07±0.56,237.86±19.75vs600.38±175.25,88.29±5.51vs194.01±35.54;均P<0.01);与匹维溴铵组比较,黄术灌肠液组大鼠回盲部肥大细胞数目及血清P物质含量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回盲部肠组织匀浆P物质含量显著降低(88.29±5.51vs135.11±34.66;P<0.05).结论:黄术灌肠液能够减少D-IBS大鼠回盲部肥大细胞数目,降低血清及回盲部肠组织P物质含量,从而对D-IBS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6.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与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肠道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Th1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经结肠镜钳取77例IBS(20例感染后)患者及30例对照者的降结肠和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肠黏膜SP与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IBS伴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SP、IFN-γ和IL-2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IFN-γ和IL-2阳性的IBS伴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SP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感染后IBS患者结肠黏膜IFN-γ和IL-2阳性SP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增加趋势。结论感染可促进SP表达增加,进而促使Th1细胞因子表达上调。感染可通过黏膜免疫/肠神经系统改变参与IBS发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11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单用阿奇霉素(A组38例)、单用马来酸曲美布汀(B组33例)及阿奇霉素+马来酸曲美布汀(C组39例)治疗前后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发病情况。[结果]各组大便异常及腹部不适均有改善,C组疗效优于A组及B组(均P0.05)。[结论]阿奇霉素可有效缓解IBS的症状,与马来酸曲美布汀联用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和肥大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肥大细胞(MC)的变化及其在IB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0例腹泻型IBS患者、22例便秘型IBS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行SP、VIP免疫组化染色和MC计数。结果:IBS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5)。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回盲部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回盲部黏膜MC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于回盲部(P〈0.01)。结论:SP、VIP和MC在IBS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肠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多因素疾病,目前神经和胃肠激素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甚受关注。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IBS等疾病腹泻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选取IBS腹泻型患者21例,糖尿病腹泻患者1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腹泻患者1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5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16名。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测定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ET和NO代谢产物NO2^-/NO3^-的含量变化。结果:IBS和糖尿病患者的发作期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IBS患者的发作期血浆N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患者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BS患者的缓解期ET、NO含量较发作期显著降低(P<0.05),其他腹泻患者则无此改变。结论:ET可诱发IBS患者肠道高反应性,ET/NO平衡失调可能是诱发和加重IB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通过观察疏肝健脾方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模型大鼠多巴胺信号通路结肠黏膜离子转运的影响,旨在探讨疏肝健脾方对IBS-D的疗效机制.[方法]将体质量180~220 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IBS-D模型组和疏肝健脾方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2组进行造模;采用体外短路电流测量技术测定各组大鼠结肠黏膜的短路电流变化.[结果]3组大鼠在基础电流、基础电压及跨上皮电阻三项电参数方面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胺(DA)引起的最大短路电流下降值(△ⅠSC),疏肝健脾方治疗组较IBS-D模型组明显减小(P<0.05);将Cl-,HCO3,Cl-/HCO3-从K-HS液中替代后,3组大鼠的△ⅠSC均减小但3组间△Ⅰ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采用非选择性Cl-通道阻断剂glibenclamide、DPC阻断顶膜侧Cl-转运后,3组大鼠的△ⅠSC均减小但3组间△Ⅰ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上皮Na+通道阻断剂Amiloride阻断顶膜侧的Na+转运后、非选择性K+通道阻断剂Ba2+阻断顶膜侧K+转运后,3组大鼠的△ⅠSC均基本不受影响,疏肝健脾方治疗组较IBS-D模型组明显减小(P<0.05);采用抑制剂Bumitanide抑制黏膜基底侧Na+ -K+ -2Cl-共转运体的离子、抑制剂SITS抑制黏膜基底侧Cl-/HCO3 -转运后,3组大鼠的△ⅠSC均减小但3组间△ⅠS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方对IBS-D模型大鼠治疗作用的发挥与其对大鼠结肠黏膜多巴胺通路相关的Cl-及HCO3-转运的调节作用有关,这一过程主要由结肠黏膜顶膜侧Cl-通道,基底膜侧阴离子交换体及Na+-K+-2Cl-共转运体等膜通道蛋白共同介导. 相似文献
12.
心理因素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心理因素在腹泻型IBS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分别统计腹泻型IBS患者、病程类似的慢性胃炎患者和正常对照者(各50例)的Z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析腹泻型IBS患者的病程与SDS、S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腹泻型IBS患者与慢性胃炎患者的SDS、S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腹泻型IBS患者的病程与SDS、SAS评分有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腹泻型IBS患者表现出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可能是IBS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IBS的真实原因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14.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腹胀伴大便习惯或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根据临床症状不同可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混合型及不确定型4个亚型,其中以IBS-D最为多见.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临床症状复杂,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涉及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同,目前尚无单一药物或单一疗法对IBS-D完全有效[1].因此治疗效果常常不能令人满意,且易复发,对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治疗费用也造成了医疗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所以探求安全有效且费用低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明显影响,是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并伴排便习惯改变和排便异常的疾病。临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常见,西医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脑肠轴功能异常、内脏高敏感度、胃肠运动异常、肠道微生物群失衡和心理因素等有关,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心理疗法和饮食疗法等方案。中医认为,脾虚湿盛是病机的关键,并与多个脏腑功能异常有关,本文重点综述IBS-D中医临床常见证型(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及经验用方思路和中医外治法经验,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并总结中西医治疗各自的优劣,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属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病情迁延难愈,常反复发作,易加重患者不良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目前临床缺乏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何晓晖教授从事胃肠疾病治疗多年,总结出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为肝郁脾虚,木旺乘土,肝脾不和,指出“痛泻”乃主要临床发病特点,主张临床治疗须重视风邪这一致病因素。何师认为风邪致病乃内风作祟,责之肝脾,并首倡“肠质学说”以指导该病临床实践,强调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易患肠气郁质,主张以“衡”为法、治神为先。盖风药辛散轻灵,可顺肝脾升发之特性,要紧抓治疗机制,常选用柴胡、钩藤、夜交藤、葛根等风药治疗本病,以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疗效颇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安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安中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15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20例,口服安中汤;对照组30例,口服思密达、谷维素治疗。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均有明显改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安中汤治疗腹泻型IBS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固肠止泻汤加味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鸿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9,17(6):399-400
[目的]观察自拟固肠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各40例。治疗组以固肠止泻汤加味辨证施治;对照组以补脾益肠丸加蒙脱石散剂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77.5%(P〈0.05)。[结论]固肠止泻汤治疗IRS-D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9.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是慢性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患者常反复就医,试用多种药物治疗均不理想,且停药后易复发。本组应用参苓白术散加味治疗6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67例为本院门诊患者,男30例,女37例;年龄28~72岁,平均46岁,病程3周~20年,平均30个月 相似文献
20.
结肠水疗联合艾灸提高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结肠水疗联合艾灸提高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方法]126例IBS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为治疗组,31例,予结肠水疗,每周2~3次,其中以便秘为主者,每周2次;以腹泻为主者,每周1次;均予以艾灸治疗,局部取穴以中脘、关元、气海、天枢、神阙为主,远道取穴以足三里为主,灸法选清艾条温灸,每日1次,每次30~40 min,B、C、D组为对照组,其中B组患者30例,予结肠水疗治疗,方法同A组,C组32例,予艾灸治疗,方法同A组,D组33例,予药物单纯对症处理。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判定疗效并记录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患者均予以心理疏导及饮食治疗。[结果]治疗4周后,A组有效率为83.9%,明显优于B、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结肠水疗联合艾灸治疗IBS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是目前治疗IBS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