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十字治学谈     
同志们要我谈谈有关治学的经验,这题目真是看时容易做时难。如按《内经》:“人年五十以上为老”(见《灵枢·卫气失常》篇)的标准,我早已属老年了;但按目下观点,还要退居中年,总而言之,已过大半生的了。回顾已往,百感交集。但有一点敢于自信的,那就是自己的大半生几乎都是在学习中渡过的。学习,已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太平常了,反而感到不知如何说起似的。筹思两日,勉贡十字作一夕之谈,敬请诸君有以教我是幸。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医药》2010,30(3):85-85
学习要靠自己,一是认真读书,一是认真临床,二者不可偏废.读书可以在我这里,临证就不必了,这里高干诊室病人太少,实践机会不多.至于灵活,可参考现代杂志,有些文章真不错,不要小看有些是公社医院医生所写,水平并不低.又如我给你的八大传染病案(指何廉臣所辑<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有些治案就比我灵活.  相似文献   

3.
《陕西中医函授》2010,(3):85-85
学习要靠自己,一是认真读书,一是认真临床,二者不可偏废。读书可以在我这里,临证就不必了,这里高干诊室病人太少,实践机会不多。至于灵活,可参考现代杂志,有些文章真不错,不要小看有些是公社医院医生所写,水平并不低。又如我给你的八大传染病案(指何廉臣所辑《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有些治案就比我灵活。  相似文献   

4.
秦伯未老师谈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伯未(1901~1970),名之济,号谦斋。上海陈行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江南名医、著名中医教育家丁甘仁先生高足。治学勤谨,精思博采,学验俱富。1928年参与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1932年创立中医指导社,编写《中医指导丛书》,1938年主办中医疗养院。建国后,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和党的中医政策,历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是我国二、  相似文献   

5.
近来接到较多青年中医同志函询学中医、钻研文献的经验,未能及时复信为歉。30年前,我写过一篇“谈治学”的短文,其中谈到了认真读书的重要性,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打好基础练好基本功,熟读才能精思,日积月累精深广博,踏踏实实坚韧不拔,理论联系实际边学边做等方面的内容。现在重看了这篇短文,所说的几点仍可参考,但觉得还可补充一些内容,乃不揣浅陋,再谈几点个人看法,供青年中医参考,并作为来信的复函。治学的目的谈论学习的目的,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实,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根本问题。封建时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的懦生哲学,那…  相似文献   

6.
<正>王成荣是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四川省第二中医院妇科主任医师(研究员),全国首批西学中学员,从事妇科临床工作五十余年,系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于1998年当选四川省首届名中医,2006年获  相似文献   

7.
业师岳美中教授(1900~1982年),医理精湛,学验俱丰,素为医林景仰。晚年虽积劳成疾,身染沉疴,但仍壮心不已,不忘振兴中医大  相似文献   

8.
如何成为有成就的中医学人、如何在高原上打造高峰是中医学界关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治学方法,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个人境界,强化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医苑丛谈"就是紧密围绕这四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如何成为有成就的中医学人、如何在高原上打造高峰是中医学界关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治学方法,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个人境界,强化临床诊疗技能的培养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医苑丛谈"就是紧密围绕这四点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鲁兆麟教授谈中医治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鲁兆麟出身于中医世家,在长达40多年的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中,鲁教授倾心于中医人才培养,对中医治学之道颇有感触。他认为,一名中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发奋读书,夯实中医基础;勇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培养中医思维;师承名师,加快成长过程。鲁兆麟教授对中医治学之道的总结,一则是他个人的亲身体会,再则是他从古今名医的成长道路中总结出来的共性特点,而且,也是他对现在年轻一代中医学子的寄语和期望。  相似文献   

11.
<正> 学习要靠自己,一是认真读书,一是认真临证,二者不可偏废。读书可以在我这里,临证就不必了,这里高干诊室病人太少,实践机会不多。至于灵活,可参考现代杂志,有些文章真不错,不要小看有些是公社医院所写,水平并不低。又如我给你的八大传染病案(指何廉臣所辑《全国名医验案类编》),有些治案就比我灵活。  相似文献   

12.
哮喘经常发作,张景岳称为宿根,相当于现代所谓过敏。哮喘辨证有表里寒热虚实之分,凡辨证明确者效果良好,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皆易见显效,独无证可辨,用通常治喘药不易见效。宋人治喘,常用罂粟壳,此药有麻醉作用宜慎用,对痰多阻塞气道者禁用。曾有人用  相似文献   

13.
日本有先哲医话,乃集各家医话为书,所摘医话扼要不繁,每条不过数拾字,以节约学者时间。余仿其法,将平时看病经验想到即写,不做文章,称为三言两语话医药。吴又可认为茵陈五苓不惟不能退黄,小便亦且不利。按茵陈久负退黄盛名,现代研究略有利胆与利便作用,不妨用作副药。  相似文献   

14.
胃痛亦称胃脘痛,与心痛、胸痛意义不一样,后者常包括胃,前者不一定包括后者。沈金鳌有愈痛散,称为去刦药。古人对有效不必辨证论治的方剂,往往称为刦药或截药。愈痛散用五灵脂、元胡、莪术、高良姜、当归等分为末,每服6克,方下注兼治急心痛(此乃异病同治)余因元胡之效不大,改用乳香或加肉桂、川连。胃痛占人分新久为治,初痛用温散行气,久痛用辛通和营。我的经验初起隐隐作痛,可用四君子为  相似文献   

15.
慢性乙型肝炎,抗原长期不能转阴,或转阴后反复出现阳性,以扶正与却邪同用。扶正可用大量黄芪(30—100克)中医谓之补气,现代研究谓可增强免疫力,配以太子参、五味子、生地、制首乌等,皆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却邪大都属清热解毒类,如大青叶、板兰根、贯众、全瓜蒌、黄柏、胡黄连。  相似文献   

16.
介绍俞尚德主任医师读书治学经验之谈。他强调,要学好中医,应该具有较好的古文和传统文化基础;另外,在继承古人经验基础之上,要注重创新。  相似文献   

17.
论治学     
  相似文献   

18.
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是海派中医代表人物之一.首创“从肝论治失眠”理论,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源有流,源远流长.在理论上,王老师出名门,上溯《内》、《难》等经典古籍寻源,下辨当今患病人群的特点立法.在临床上,王老总结当今失眠病例病因、发病特点,提出“六多六少”现象、“内因外因”合而发病学说,其提倡的“从肝论治失眠”理论对失眠的辨证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科研上,王老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开发出一种价廉效佳的治疗失眠新中药“花生叶”,填补国内空白.王老尊重中医药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其“继承和创新”的精神实为海派中医“包容进取、勇于创新”精髓的写照.  相似文献   

19.
张小萍 《中医教育》2008,27(4):75-77
通过回忆名老中医张海峰教授的一些生平往事,介绍先生的治学以及部分医疗经验,从而引导中医师如何治学、如何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如何教学相长。主张勤能补拙、中西结合、重视临床实践,为青年中医师的成长指出一条有益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锲而不舍,勤学不息;溯本寻源,精研经典;采撷百家,融贯古今;辨疑不苟,精思历试;尊重实践,学用结合;持之以恒,时时自考等6个方面,论述了徐灵胎的治学精神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