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脑苏冲剂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苏冲剂在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3月~2007年8月我院共收治86例急性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45例,除用常规治疗外,加用脑苏冲剂口服或胃管内注入,疗程均为10d。观察疗程结束后GCS评分、颅内压及开始排便的时间等。结果治疗组患者GCS评分、颅内压、开始排便的时间等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脑苏冲剂对急性颅脑损伤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贺瑛福 《海南医学》2009,20(2):69-7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采用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措施。结果按GOS标准评价,恢复良好11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一旦确诊,积极治疗原发伤,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钙离子拮抗剂,迅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诊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例重度颅脑损伤患住院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董度颅脑损伤患者存活6例死亡5例.结论 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早期治疗中,防治局部或全脑性的缺血、增加脑血流、改善脑灌注以及降低颅内压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蔡冬生 《吉林医学》2013,(36):7752-7752
目的:探讨颅内压探头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分为A组与B组,A组患者40例,使用颅内压探头监测,未使用颅内压探头监测的50例患者为B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40例应用颅内压探头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为17.5%,B组未使用颅内压监护的50例患者死亡率为24.0%,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应用,可以连续动态观察颅内压、脑灌注压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压力指标,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唐银桂 《华夏医学》2007,20(5):989-990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能有效地改善脑缺氧,有利于促进脑受伤组织功能恢复。同时能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1]。因此能有效地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2003~2006年我院对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高压氧治疗,在确保患者安全、减少不良反应、保证疗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颅内压、脑灌注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 6 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减压术后 ,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常温组进行治疗 ,治疗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颅内压及脑灌注压进行持续监测 ,并分别取术后开始治疗时和术后第 3、第 7天的颅内压 ,脑灌注压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术后第 3天及第 7天的颅内压低于常温组 ,脑灌注压高于常温组。根据GOS评分 ,亚低温组患者的病死率及恢复良好率均优于常温组。结论 低温治疗可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的颅内压 ,提高患者的脑灌注压 ,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前后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前后的脑电图检查进行了分析。结果行高压氧治疗2~8个疗程后,脑电图检查23%恢复正常,68%好转或明显好转,同时临床症状的改善也相符。结论从脑电生理的角度说明了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要点。[方法]对85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院前急救进行分析,主要通过观察意识、瞳孔、主要症状及生命体征变化,采取应急气道处理、抗休克、降颅压、处理并发伤,同时安全转运到有条件医院治疗。[结果]85例患者除16例病情危重当场死亡或中途死亡外,其余均得到救治,并有不同程度康复。[结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院前急救主要是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降低颅内压、处理多发伤。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45例重型颅脑伤合并多发性损伤,其中合并血气胸20例、腹腔脏器出血31例,其它部位损伤12例,在维持呼吸道通畅、抗休克、颅内降压等前提下分别或同时行开颅术、胸腔闭式引流术、剖腹探查术。本文结合文献对重型颅脑伤合并多发性损伤的特征、诊断和治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6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护体会.方法对我院1999~2000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进行总结,探讨救护的经验.结果 6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存活60例,其中恢复良好50例,致残10例,死亡8例.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严密观察颅内压,预防脑血管痉挛,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预防并发症等措施,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分级:恢复良好28例(22.4%)、中残32例(25.6%)、重残30例(24%)、植物生存11例(8.8%)、死亡24例(19.2%)。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敛残率高;意识障碍是其典型临床表现。其诊断MRI检查优于CT;大部分采取非手术治疗。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有效治疗措施和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及临床生存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DAI患者的受伤方式、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e scale,GCS)评分、影像学特征、并发症及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伤后6个月根据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scale,GOS)进行预后评分:死亡7例,植物生存5例,重残8例,中残5例,轻残4例,良好6例。结论人院时GCS评分越低,患者昏迷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病死率、致残率和植物生存率越高;早期综合治疗结合高压氧及尽早康复功能介入等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龙珍 《医学综述》2010,16(17):2717-2718
目的总结老年人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09年10月收住的106例老年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活45例,其中20例恢复良好,轻残8例,中残11例,重残6例。死亡61例,其中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5分者死亡24例,6~8分者死亡37例。结论老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高,预后相对较差。早期诊断与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是救治老年重型颅脑损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尼莫通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总结我院自1996年以来61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经验,其中,29例按常规综合治疗,32例采用尼莫通等综合治疗。结果:29例按常规综合治疗的死亡11例,恢复良好或中残11例,重残7例;按尼莫通等综合治疗的死亡5例,恢复良好或中残21例,重残6例。结论:尼莫通在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能降低死亡率,缩短昏迷时间,减少残存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 2 6 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经验。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 2 6 8例进推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6 8例中存活 191例 (71.4%)其中恢复良好 10 1例 ,中残 42例 ,重残 48例 ,死亡 77例 (2 8.6 %)。结论 尽早清除颅内血肿 ,大骨瓣减压 ,呼吸机辅助呼吸 ,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防止并发症等措施 ,是改善本病病人预后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佟辉  陈丽 《黑龙江医学》2004,28(3):199-200
目的 探讨亚低温在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4 8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 2 5例给予亚低温处理 ,即采用降温毯加冬眠肌松合剂 ,包括卡肌宁 2 0 0mg、氯西嗪 1 0 0mg加入盐水中持续输入 ,控制 2 0~ 4 0mL/h药量在 5~ 6h内使患者体温降至 32~ 34℃。另外 2 3例采用常规治疗。严格监护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结果  3个月后 ,对 2组病人进行GCS评分 ,判定疗效 ,亚低温组良好 1 7例 ,中重残 4例 ,死亡 2例 ;对照组良好 8例 ,中重残 6例 ,植物生存 3例 ,死亡 8例。结论 亚低温通过降低脑组织耗氧量、保护血脑屏障等机制 ,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NLX)在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我们在两年内对收治的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70例),对两组病人的死亡率、伤残率和痊愈率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发现NLX治疗组病人的死亡率、伤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纳络酮可有效降低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伤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治疗措施,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4月~2009年5月收治的48例弥漫性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临床诊治经验总结和讨论。结果按GOS评分,良好11例(22.9%),中残9例(18.8%),重残6例(12.5%),植物生存4例(8.3%),死亡18例(37.5%)。结论交通事故是导致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主要原因,入院时GCS评分越低,预后越差。早期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亚低温治疗、防治并发症、钙离子拮抗剂应用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kelly切口在救治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时的临床应用。方法:对我科近3年救治的64例重型、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千损伤患者采用改良kelly切口入路,清除血肿并/或去骨瓣减压 天幕裂孔切开术。结果:根据GCS昏迷评分:术前(3~5)分钟41例,(6~8)分钟23例;根据COS预后评分:术后恢复良好38例,中残9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结论:改良kelly切口有利于清除额、颞、顶、枕等部位所有血肿,利于窦破裂修补,并有利于天幕裂孔切开,改善颞叶钩回疝引起的继发性脑千损伤,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20.
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颅脑损伤后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回顾近8a来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的17例病例,对其形成脑梗塞的原因及其防治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17例颅脑损伤后合并大面积脑梗塞病例中,7例死亡,2例植物状态生存,5例神经功能严重损害-重残(GOS评分),3例中残(其中1例偏瘫,1例视力障碍,1例共济运动障碍),颅脑损伤后大面积脑梗塞多发生于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其一旦发生,加重对脑功能损害,且目前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极差,颅脑外伤后脑梗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血肿直接压迫是并发大面积脑梗塞的第一位基因,其它导致脑灌汪压下降的因素可能诱发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生,尽清除颅内血肿和病灶,解除其对脑组织的直接压迫,充分减,消除影响脑灌注的因素,是预防大面积脑梗塞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