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温疫学派学术特色在SARS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韩雪梅 《河南中医》2003,23(12):14-15
SARS虽然是一种新的病毒性疾病,是一种新的温疫,但同其他温疫疾病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实践证明,在与SARS的斗争中,在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纲领的指导下,利用温疫学派以往的辨治特色,中医温病学在SARS的治疗中能够把握该病的本质,掌握其演变规律,显示其在治疗新的病毒性疾病、新的温疫病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创新并丰富了"风邪"学说及"通法"理念,将非典、甲流等传染病以温病理论辨治,在老年病中倡导"调补兼施",创立并发展了中医肺病和急诊学科,延伸发展了现代温病学的科学内涵,为疑难杂病和老年病的诊疗开拓了新途径。文章试从晁恩祥教授诊治肺系病、急症和老年病的临床经验中,初步总结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扶正祛邪”中医特色治法,探讨健脾益肾祛湿丸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的应用。方法: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病因病机、发病特点及发病过程中两者的相关性出发,通过分析健脾益肾祛湿丸组方及药理学依据,阐述在“扶正祛邪”指导下,健脾益肾祛湿丸在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的应用。结果:健脾益肾祛湿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具有一定临床疗效。结论:基于“扶正祛邪”中医特色治法,辨治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为临床诊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郝建梅  刘存莲 《陕西中医》2004,25(11):1054-1055
"非典"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无疫之至,皆相染易",其传播"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即病邪可通过口鼻或接触等途径传染给他人,其临床主要特点:大多起病急骤,来势较猛,传变较多;表现以热象偏重,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又易化燥伤阴.祖国医学中本病应属"温病"中"风温"范畴.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对温热病的理论证治发挥甚多,基本奠定了温病学的理论体系.以下就从其<温病学>浅析"非典"的因机证治.  相似文献   

5.
果志霞  曹力明 《河南中医》2011,31(10):1106-1108
叶天士是中医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医家之一,也是当时吴医的优秀代表,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不仅仅体现在温病学方面,在中医诊断学、脾胃学说、儿科方面、络病理论、内风杂痹、中风学术、奇经虚实辨治等方面均有颇多建树。  相似文献   

6.
清至近代以来,中医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使得中医药战胜“温疫”的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其治疫经验,对于今天“非典”等疫情,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深谙五运六气之理,他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在《温病条辨》中对温病发病诊治等作了全面的论述。本文从运气不同、疫病寒温各异,辨证治疫、注意温凉,岁气君火、易发伏暑,痘本温病、治在求本四个方面对吴鞠通的辨治温病的五运六气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对现今研究运气对温热性疾病的影响、诊治及全面了解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截断扭转”疗法是由沪上已故名医姜春华老先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在辨病辨证基础上应掌握“截断扭转”方药的学术观点。经临床实践证明,对防治急性热病及杂病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不仅继承了中医传统的防治疾病思想,并且在温病辨证方法、辨病辨证结合的思维模式以及适当扶正以驱邪等方面对温病学理论有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发展了温病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正> 李新然老师,是辽宁省营口市老中医,现年八十一岁,从事中医临床六十余年。其学识深,思路广,辨证活,用药精,擅长内科,更以温病著称。其学术别具风格,现将李老师的学术经验做一简要介绍如下: 一、对“温病学”的见解独树一帜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所引起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这是迄今为止,中医学术界多数所公认的。“温病”与“伤寒”,统称外感时病,而杂病,通常指外感时病以外的内科疾病。在此基础上,李老师又认为:温病学实则包括许多内科杂病,许多内科杂病由温病之变症而来,或外感、内伤杂合而病。故常谓:“门诊看病,温病占十之七、八”,“会治温病,杂病亦通”;又说:“不会温病,内伤外感不辨,开口动手必错”。李老师在诊断,用药临床实践中,大都贯穿这一观点。因此,李老师对许多慢性病的辨证论治,首先辨是外感还是内伤。外感者是温病还是伤寒;内伤者,是否由外感引发或外感变症或内因外因同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发病急骤,病死率较高。祖国医学认为,乙脑属于温病范畴,相当于温病中的“暑温”、“暑风”、“暑痉”,其辨证历来以卫气营血为纲。但据笔者临床治疗体会(曾用中医中药治疗乙脑47例),认为温病的卫气营血虽符合乙脑的传变及病机演变过程,但由于乙脑发病急骤,变化迅速,若仅仅固守其“经”而立“法”,往往难于掌握病情的变化速度,而致药未服,病已变。经临床治疗发现热、风、痰为本病的共有症,热、风、痰的发展符合乙脑的病机变化,故辨治以热、风、痰为纲,治则以清热、熄风、化痰为主。现根据本人临床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戴天章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精通医理,尤擅瘟疫的诊治,推动了瘟病辨治理论的发展。现基于戴天章《广瘟疫论》,从首创瘟疫五辨、力辨寒瘟异同,创瘟疫五种治法,完善外感病腹诊法3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系统总结其瘟疫辨治经验及学术思想,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温病学理论,亦对现代温病的临床辨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以中医中药治疗上海的8例非典患者,体会到中医温病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治非典有临床实用性,以及辨证辨病相结合治疗非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以其著作《湿热论》名世,后人辑录的薛氏医案主要有《三家医案合刻·薛案》与《扫叶庄医案》。笔者将其与《湿热论》相参,对医案中有关风温、春温、湿温、暑病、秋燥的内容进行了搜集与研究,并对其四时温病诊疗特点做了初步探讨:对风温初起每以辛甘凉润为治,春温辨治中谨守卫气营血辨治思路,湿温病以调理气机、气化湿化为主要宗旨,暑病重在透邪外出,秋燥详于温燥之治。  相似文献   

14.
谈中医对"非典"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典”作为一种新的烈性传染病已经悄悄地降临到中国人的头上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 ,中国人没有畏缩和恐惧 ,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 ,顽强地与病魔作坚决的斗争。目前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正处于攻坚阶段 ,作为一个从事中医急性热病研究的人员 ,应该责无旁贷。下面仅从中医的角度 ,谈谈对“非典”的认识及防治。1 “非典”属中医温疫 ,病因为疫疠毒邪温疫乃温病中具有强烈流行性和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其病邪为“疫疠毒邪” ,疫疠毒邪又称疠气、厉气 ,或疫疠之气 ,因其致病暴戾 ,亦称戾气。它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 ,并能引起…  相似文献   

15.
中医临床思维在诊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立法之纲纪,治病之根本。今之血液系统疾病变化趋于复杂,临床辨治思维是中医血液病诊治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寒区发病特点、龙江地域气候与人民生活特征,总结以前辈高仲山、华廷芳先生,国家级名中医孙伟正教授为代表的龙江名医血液病诊疗特色经验,通过“因实、因虚致病”病机,以“三因制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实者以决、结者以散、虚者宜补、劳者宜温”的血液病中医辨治思维及其实践,为寒区血液疾病的中医诊治提供了治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刘仕昌教授温病辨治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嘉熙 《新中医》1994,26(3):14-15,17
刘仕昌教授温病辨治经验钟嘉熙刘仕昌教授在长期的温病学临床、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刘老有关温病辨证论治经验特点介绍如下。1将温病辨治理论系统化刘老认为,温病学是我国历代医学家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门临床学科。其主要理论“卫气营血”、“...  相似文献   

17.
整理、分析近十年中医辨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相关文献,由春温病伏湿谈起,着眼邪正相争,从发热病的中医治疗经验中归纳"非典"辨治规律,提出中医辨治"非典"当透邪化浊、及时扶正、顾护阴液等多方兼顾,并将分期治疗、分证用药的治疗原则贯穿始终,同时重视饮食、合理调护。  相似文献   

18.
刘仕昌教授辨治岭南温病"时邪类疟"证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仕昌老教授是岭南著名温病学家,文章就刘老在岭南温病“时邪类疟”证临床辨治中力主“清透兼施”的经验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9.
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典型肺炎温热挟湿证与湿温病的概念、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法则进行了辨析,认为非典型肺炎应属中医"风温"、"伏暑"、"春温"等范畴.虽其发病过程的某些阶段可出现类似湿温病的湿热症候,但不属于"湿温",应辨为温热挟湿证,而辨证不准将影响非典型肺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杨《伤寒温疫条辨》为中医疫病学之佳作,书中开篇首论运气,并认为伤寒与温病虽同为外感病,但其本质不同,理应化为二门。温疫的病因病机为杂气由口鼻进入三焦,在“中焦发病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焦传变”的论点。治疗上主张辛凉宣透,攻逐解毒,调理气机,并创治疫十五方,在温疫病学史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