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胰头癌淋巴回流途径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以指导胰腺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扫范围.方法:在46例胰头癌标本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淋巴结,进行详细的分组,以明确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频率和相互关系.结果:46例胰头癌平均每例找到淋巴结41.8枚,证实3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包括较小的淋巴结,转移率69.6%.第13、14、12、8、16组转移频率较高.6例胰腺钩突肿瘤仅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而不伴13或17组淋巴结转移.7例阳性的16组淋巴结均属16b1亚组,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结论:在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时,即使是局限于胰腺内的小胰癌也应作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胰腺钩突肿瘤尤其要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相似文献   

2.
胰头癌淋巴结微转移与淋巴结分组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分布特点,分析微转移与淋巴结分组、分站的关系,由此为确定胰十二指肠切除时的淋巴清扫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手术显微镜法分区域、完整收集并检出20例因胰头癌作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和扩大淋巴结清扫病例标本中的淋巴结,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细胞角化蛋白(CK)染色检测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发生.结果:在20例677枚淋巴结中,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13例87枚淋巴结发生转移,CK染色发现57枚淋巴结存在微转移,总淋巴结转移病例数为16例(80%);微转移发生频率较高的为13组18.9%、14组14.2%、16组9.3%、11组8.6%、17组8.3%、9组4.2%、8组3.7%及12组3.0%;总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的是:13组37.4%(46/123)、17组28.3%(13/46)、14组26.4%(37/140)、16组17.0%(18/1061、8组16.1%(10/621和6组14.7%(5/34).结论:胰头癌的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甚高,微转移检测影响淋巴结的分组和分站,有助于明确临床分期;行胰头癌根治术时,应注重第13、17、14、16、8和6组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3.
胰头癌淋巴转移特点的探索和影响的因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索胰头癌淋巴回流途径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初步分析胰头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指导胰腺癌根治术中的淋巴结清扫。方法 21例胰头癌标本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淋巴结,并进行详细的分组。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频率和相互关系。分析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类型、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21例胰头癌平均每例找到淋巴结37.7枚,证实17例伴有淋巴结转移。第13、14、12和8组转移频率较高。4例胰腺钩突肿瘤仪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而不伴13或17组淋巴结转移。4例16组阳性的淋巴结均为16bl亚组.主要分布于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左。肾静脉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组织学类型无关。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人术前血清中CA50、CA24-2明显升高。结论 在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时.即使是局限于胰腺内的小胰癌也应作广泛的淋巴结清扫。胰腺钩突肿瘤尤其要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术前血清中CA50、CA24-2明显升高的病人术中更应注重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D2根治术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问行胃下部癌D2/D2+根治术治疗、经病理确诊为腺癌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胃癌患者共379例,依据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将患者分为清扫组与未清扫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临床病理因素以及第13组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结果 379例患者中清扫组100例(26.4%),清扫组中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9例(9.0%).清扫组与未清扫组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Borrmann分型、十二指肠浸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及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清扫组的5年生存率(46.0%)明显高于未清扫组(36.5%,x2=4.452,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x2=7.539)、第13组淋巴结清扫与否(x2 =4.452)、肿瘤最大径(x2=7.100)、十二指肠浸润(x2=9.106)、浸润深度(x2=7.428)、淋巴结转移(x2=45.046)、TNM分期(x2=57.008)与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HR =0.500,95% CI:0.343 ~0.730)、肿瘤最大径(HR=0.545,95% CI:0.339~0.876)、十二指肠浸润(HR =5.821,95%CI:2.326~14.572)、肿瘤浸润深度(T4:HR=2.087,95% CI:1.283 ~3.394)是影响进展期胃下部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对TNMⅡ~Ⅲ期进展期胃下部癌患者行D2+第13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远端胃癌患者正常肝动脉及异常肝动脉周围淋巴结的微转移及清扫的必要性,为胃癌D2根治术中合理地选择淋巴清扫范围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间由同一手术者进行远端胃癌D2根治术的60例胃癌患者,对正常肝动脉及源自肠系膜上动脉异常肝动脉周围淋巴脂肪组织行重组人细胞角蛋白20(CK20)和CEA微转移免疫组化检查,从而判断正常及异常肝动脉周围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结果 本组经CK20和CEA微转移免疫组化测定,正常肝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27%,患者年龄、肿瘤大小、Borrmann分型、TNM分期均为转移的影响因素。存在源自肠系膜上动脉异常肝动脉的患者共7例,变异率为12%,其中走行于胰腺前方的1例,胰腺后方的6例,胰前、后型异常血管周围淋巴组织中未发现淋巴结转移。结论 CK20和CEA免疫组化检查是检测淋巴结微转移良好的指标;对于年龄≥60岁、肿瘤>3 cm、BorrmannⅢ~Ⅳ型的远端胃癌患者,走行正常的肝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甚高,术者应重视对此处淋巴结的清扫;发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异常肝动脉周围淋巴结转移率则很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进展期远端胃癌根治术中No.12组淋巴结清扫的技巧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间102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行胃癌根治术中清扫No.12组淋巴结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02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No.12组淋巴结清扫个数为443枚,人均4.3枚;102例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No.12组淋巴结发生转移22例,转移率为21.6%。发生胰瘘4例、淋巴管瘘6例,无吻合口漏、胆漏、术后黄疸、出血等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进展期远端胃癌患者No.12组淋巴结进行规范区域淋巴清扫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胰腺头部淋巴回流途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胰头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50例胰头导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结.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和相互关系.结果 50例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中共找到淋巴结1916枚,平均38.3枚/例.发现35例共210枚淋巴结转移.第13、14、17和8组淋巴结转移频率较高,钩突部肿瘤更易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第三站淋巴结中16组阳性率最高(12%),均为16b1亚组.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在根治性切除时施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尤应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导向淋巴清扫术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术中行血管导向淋巴清扫术(观察组),42例行常规系统淋巴结清扫术(对照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组织激肽释放酶7(KLK7)和E-钙黏蛋白(E-cad)检测,以及通过外周血与腹腔冲洗液癌胚抗原(CEA)与细胞角蛋白19(CK-19)的mRNA检测血液与腹腔微转移。结果:两组术后淋巴结清扫数、切缘与肿瘤距离、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和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观察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术后血清MMP-2、MMP-9、VEGF和KLK7均明显降低,E-cad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术后MMP-9、VEGF和KLK7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均P0.05)。术前两组血液和腹腔微转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术后观察组血液和腹腔微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的总复发转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总生存期及1、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采用血管导向淋巴清扫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并能通过减少微转移风险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胰腺头部淋巴回流途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胰头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50例胰头导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结.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和相互关系.结果 50例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中共找到淋巴结1916枚,平均38.3枚/例.发现35例共210枚淋巴结转移.第13、14、17和8组淋巴结转移频率较高,钩突部肿瘤更易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第三站淋巴结中16组阳性率最高(12%),均为16b1亚组.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在根治性切除时施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尤应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胰腺头部淋巴回流途径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胰头癌手术淋巴结清扫范围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手术显微镜法寻找50例胰头导管腺癌手术切除标本中的淋巴结.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和相互关系.结果 50例区域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标本中共找到淋巴结1916枚,平均38.3枚/例.发现35例共210枚淋巴结转移.第13、14、17和8组淋巴结转移频率较高,钩突部肿瘤更易发生14组淋巴结转移.第三站淋巴结中16组阳性率最高(12%),均为16b1亚组.结论 胰头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在根治性切除时施行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尤应注意肠系膜上动、静脉周围的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清扫重点应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和左肾静脉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No.14v淋巴结清扫)的1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8例胃癌患者中,病理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转移者19例(14.8%),No.14v淋巴结阴性者10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微转移者5例(3.9%),No.14v淋巴结的总转移率为18.8%。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及No.6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37.5% vs. 77.9%)及无病生存率(29.2% vs. 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6.142、28.691,P=0.000、0.000)。 结论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No.6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伴有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1034例胃癌的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胃癌的生物学特性及与临床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10 3 4例各期、各个部位的胃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早期胃癌 14 8例 ,占总数的 14 .3 % ;胃体和胃底部的胃癌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的胃癌 (P<0 .0 0 0 1) ;肿瘤直径大的胃癌分化差 (P=0 .0 0 4)、浸润深 (P<0 .0 0 0 1) ,淋巴结转移率也较高 (P<0 .0 1)。浸润深度较深的胃癌患者平均年龄大于浸润深度较浅的患者 (P=0 .0 0 3 ) ,分化差的患者平均年龄低于分化好的患者 (P<0 .0 0 0 1)。女性患者的肿瘤相当一部分位于胃的近端 ,男性则以位于胃的远端为多见 (P<0 .0 0 1) ;女性患者肿瘤分化差的比例高于男性 (P<0 .0 0 1) ,淋巴结转移率 >3 0 %以上者也比男性高 (P=0 .0 1)。多因素线性多元回归分析发现 ,肿瘤部位 (P=0 .0 0 3 )、直径 (P<0 .0 0 0 1)、浸润深度 (P<0 .0 0 0 1)及分化程度 (P<0 .0 0 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女性患者较男性更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P<0 .0 0 1) ,其中决定淋巴结转移最重要的因素是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全胃切除术清扫的淋巴结数最多 ,其次为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的手术是经腹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17% )。结论 为降低术后复发 ,对各期胃癌手术时均应进行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247例胃下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胃癌D2+No.14v淋巴结切除术。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各组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阳性数目,分析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47例共检出淋巴结11 837枚(16~107枚/例),平均(47.92±15.11)枚/例。179例有淋巴结转移,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72.47%。共获取No.14v淋巴结716枚(1~9枚/例),平均(2.90±1.43)枚/例。247例中No.14v淋巴结转移19例,转移率为7.69%。No.14v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侵犯深度、分化程度、Laurén分型及Borrmann分型不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部位、pTNM分期以及No.4和No.6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进展期胃下部癌病人,原发灶位于胃大弯侧、肿瘤最大径≥4 cm,以及怀疑No.4或No.6淋巴结转移,是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 检测43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43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9%;应用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检测微转移发生率为44%,其中包括应用连续切片法检测出有微转移的4枚淋巴结.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 2 =13.07,P<0.05).胃下部癌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 2 =8.488,P<0.05)、浸润深度(x 2 =6.473,P<0.05)及临床分期(x 2 =12.022,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尤关.结论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中存在较高的微转移发生率,其微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5.
Clinical impact of micrometastasis of the lymph node in gastric cancer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Micrometastasis in regional lymph nodes has been observed immunohistochemically, but the biological and clinical roles of minute nodal invasion of carcinoma in gastric cancer remain unclear. We used the anti-cytokeratin (AE1/AE3) antibody to immunohistochemically detect nodal micrometastatic lesions that could not be identified by routin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A total of 4203 lymph nodes were examined in 180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found in 36 of the 180 patients by routine pathological evaluation. Immunohistochemically micrometastasis was detected in the lymph nodes of 19 node-negative patients. Micrometastasis was not detected in any of the mucosal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ho underwent lymph node dissectio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six metastatic lymph nodes all had nodal micrometastasis. Patients with micrometastasis had a significantly poorer survival rate than those without micrometastasis (P < 0.05). Based on the present results the presence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may provide a more accurate indication for surgical outcom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t the same clinical stage.  相似文献   

16.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进展期胃癌胰头后淋巴结(No.13组)清扫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D2根治术加No.13组淋巴结清扫的72例Ⅱ~Ⅲ期胃癌患者(研究组)的临床资料.按照与研究组1∶1配对方式选择同期行D2根治术的72例Ⅱ~Ⅲ期胃癌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中、术后及生存情况,并对影响No.13组淋巴结转移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2.8±0.4)h比(2.7±0.4)h]、术中出血量[(191.9±81.5) ml比(186.0±81.7) 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1%比15.3%)、住院时间[(12.3±4.2)d比(11.9±3.2)d]以及术后3年生存率(63%比5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有15例(20.8%)患者No.13组淋巴结阳性,其3年生存率为13%,明显低于57例No.13组淋巴结阴性患者的73%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N分期(P<0.01)和组织学类型(P<0.05)是影响No.1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TNMⅡ~Ⅲ期胃癌患者进行No.13组淋巴结清扫是必要且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RT-PCR�����θ���ܰͽ�΢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探讨淋巴结微转移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间行手术切除的30例胃癌共850枚淋巴结采用CK-20mRNA RT-PCR扩增检测微转移,分析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14例(46.7%)77枚(12.5%)淋巴结检出淋巴结微转移。弥漫型胃癌的微转移阳性率为63.2%(12/19),明显高于肠型胃癌的18.2%(2/11,P<0.05)。肿瘤浸润深度越深,微转移的检出率越高。结论CK-20mRNA RT-PCR法可以检测出常规病理学检查遗漏的淋巴结微转移,可显著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淋巴结微转移与Lauren分型和浸润深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残胃癌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儿外科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残胃癌根治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等距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原发性胃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中所清扫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联合脏器切除率较高〔54.55%(12/22)比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胃癌患者〔30.56%(103/337)比22.13%(208/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0.002);微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高于原发性胃癌〔2.97%(10/337)比1.49%(14/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P=0.086)。残胃癌患者No.10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较原发性胃癌患者高〔52.17%(12/23)比17.3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残胃癌患者No.10的12个转移淋巴结中有4个微转移,原发性胃癌中未检出微转移淋巴结。残胃癌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5.71%(5/14)。结论残胃癌有其独特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术中应行D2淋巴结廓清术和空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应重点对No.10淋巴结进行清扫,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20.
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对胃癌病理分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对胃癌pN分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CK-20 m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2003年12月至2004年4月间行手术切除的30例胃癌患者共计850枚淋巴结扩增检测微转移。结果 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淋巴结转移检出率为27.1%(233/850),而RT-PCR法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则为36.5%(310/850);两种方法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枚淋巴结检出有微转移(12.5%,77/617)。有7例(23.3%)患者的肿瘤TNM分期提高,分别为IB→Ⅱ、IB→ⅢA、Ⅱ→ⅢA、ⅢA→ⅢB、ⅢA→Ⅳ各1例,ⅢB→Ⅳ2例。结论 RT-PCR法可以显著提高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