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炳厚老师在传统“肝脾(胃)合病”为指“肝脾不合证”和“肝胃不和证”的认识基础上,更详分“肝脾不合证”为“脾虚肝郁,肝脾不和”与“肝郁血虚,肝郁不和”,“肝胃不和证”为“阴虚肝郁,肝胃不和”、“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胃不和,偏有热象”与“肝胆湿热,肝胃不和”等,认为辨证必须细致,论治始能人微。并且强调:两脏合病,必须辨清以孰为主,即以肝为主,抑或以脾以胃为主,据此权衡用药,方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卧不安”,历代医家多认为是不得安寐,近代又有“不能平卧”之释。然对“胃不和”之因,则多从《医学心悟》“食积所致”之说。笔者对此难以苟同。“胃不和则卧不安”应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气逆调,而表现为不能平卧或不得安寐。既可以是独立的病证,又可兼见于其它病证之中。兹就其证机探析如下:1酒食所伤胃腑阻滞《素问·厥论》:“酒入于胃,……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医学心悟》说:“有胃不和则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胃者,水谷之海,主受纳、熟腐水谷,以降为顺,以通为…  相似文献   

3.
张淑瑛 《陕西中医》2001,22(7):421-421
消化性溃疡是指仅见于胃肠道与胃液接触的部位的慢性溃疡(局部出现了疮疡、糜烂、肿胀或 出血等病变)。由于溃疡主要在胃和十二指肠,故 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 消化性溃疡在中医证候学中属于“胃脘痛”、“泛酸”、“胃胀满”等范畴,以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常见的有“肝胃不和”、“寒入胃肠”、“阴虚胃热”、“肝郁化火”、“湿阻中焦”、“血瘀”、“脾胃虚寒”七型,各型均可导致胃肠发生疮疡、糜烂、肿胀或出血等病变。临床当标本同治,在治疗病因的同时,加用乌及贝散(汤)以达除湿制酸、止血敛疮、缓急止痛之目的。 1药物组…  相似文献   

4.
李家邦教授从医40余载,针对消化性溃疡的基本病机及病理过程,潜心摸索出治疗消化性溃疡之疏肝健脾和胃法,并研制出健胃愈疡片和健胃愈疡颗粒,临床取得良好疗效。笔者现将其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与同仁共研。1理论依据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反胃”、“吐酸”、“嗳气”等范畴。情志不舒和饮食所伤为其常见病因,主要病机有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气滞血瘀等,其病位虽在胃,多与肝、脾关系密切。胃与脾以膜相连,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和降为顺,脾主运化转输,以升发为常。二者同为后天之本,仓廪之官,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综观近年…  相似文献   

5.
手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胃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曾称为胃潴留、胃滞留、胃无张力症、胃排出障碍、胃麻痹等,近年来更名为手术后胃瘫综合征。此病为胃流出道排出非机械性梗阻,表现为胃蠕动无力或无蠕动、不能进食、大量胃液潴留、呕吐等功能性疾病。本病属中医学“痞满”、“呕吐”范畴,主要表现为肝脾不和、脾湿不运。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现对其中医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李云 《吉林中医药》2009,29(9):739-740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冲气上逆、脾胃虚弱是“胃不和”的主要病机。卧不安,一指失眠,二指气喘不得平卧。阳明胃腑与肺相通,与脑相连,经络相互贯通,疾病即可相互影响,因而“胃不和”而致“卧不安”。治疗可采用消食导滞、温阳建中、清热燥湿、开郁降逆之法,使胃气调和,升降有序,“卧不安”不治可愈。  相似文献   

7.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载于《素问·逆调论》,该理论为失眠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然医家们对其解读却不尽相同。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深入探讨其原理。“胃不和”指足阳明胃经经气不顺,逆而上行; 而“卧不安”,既有医家认为是指喘而不得卧,亦有医家认为指睡眠不安,而后者更令人信服; 中医病机方面,主要从气血失调、实邪壅滞、肝胃不和、足阳明胃经逆乱等方面进行论述; 西医原理方面,主要探索了脑肠轴系统中脑肠肽、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影响睡眠的机制。通过探讨何为“胃不和” “卧不安”以及“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机制,以期为临床治疗失眠拓展诊疗思路,更好地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8.
石伟 《吉林中医药》2012,32(3):228-229
“胃不和则卧不安”最早见于《素问·逆调论》,认为失眠症是因为“胃不和”所引起.“胃不和”的原因多种多样,内因有七情所伤、肝气犯脾,或忧思过度、用药不当损伤脾胃等,外因有饮食不节等.其证型繁杂,但均有胃不和以致失眠的症状.以“和之”为总的法则,从肝气犯胃、痰火宿滞、饮食停积、燥屎内结、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个方面治疗,使机体阴阳得和,不寐得愈.  相似文献   

9.
脾胃病病程日久、症状繁多 ,但究其病机 ,则主要是由于中气不足 ,不能发挥正常的升降功能。《注解伤寒论》说 :“脾助胃消磨水谷 ,脾气不转 ,则胃中水谷不得消磨。”《临床指南·脾胃》云 :“脾宜升则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清气在下 ,则生飧泄。”胃的主要功能是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入胃 ,经胃腐熟后 ,必须下行小肠 ,才能将食物进一步消化 ,并将其中的营养物质吸收 ,输送至全身。所以说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 ,以降为顺 ,以降为功。《脾胃论》云 :“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入胃 ,而精气先输脾归肺 ,上行春夏…  相似文献   

10.
调中理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个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于反复。属祖国医学中的 “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其病因是由于饮食不节、食滞胃腑或偏嗜辛辣、热郁于胃。或情志不遂、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致使肝胃不和或肝胃郁热。现代医学研究,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感染是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1.
“胃不和则卧不安”,反之,“卧不安”也“胃不和”,即不寐会导致脾胃纳运失调,升降失和。脾胃疾病与不寐密切相关,二者常有共同的心身障碍基础,在临床上基于“卧不安”则“胃不和”的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调理情志或佐以改善睡眠的药物,常可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胃肠疾病致失眠的中医理论基础。功能性消化不良、炎症性肠病、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常伴有失眠症状。魏玮教授基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认为胃肠疾病伴失眠的病机为气血不化、营卫失和;胃肠不和、神明不安;肝胃不和、上扰心神;升降失常、阴阳失交。提出从补气血以助睡眠、调营卫以促安寐、和胃肠以安神明、和肝胃以安心神、调升降以复阴阳5个方面调和胃肠、调节睡眠,为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系指一种无器质性改变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可分为上腹疼痛综合征及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中医的“胃痛”“胃痞”等病证相类似。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心身医学的特点,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看与肝脏的关系最为密切。肝与胃在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土得木而达,木得土而荣,一脏不安,则两脏皆病。病机为木旺犯土或土虚木乘,肝气横逆犯胃,肝胃不和。罗伟生教授根据肝胃的生理病理关系提出“肝胃同病,肝胃同治”的观点,并发展出了从肝胃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原则上遵叶天士“培土必先制木”之法,主张以疏肝、柔肝、清肝与补益中气、清解胃火、滋养胃阴相结合,创疏肝和胃方以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14.
胃脘痛辨治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证。古代文献称之为“心下痛”、“胃心痛”、“胸腹痛”等等。多由情志不舒、饮食失调、寒邪外侵等因素而致,病理关键在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滞不畅,不通则痛。治疗上则以“通”为法,理气和胃而止痛。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病因病机胃居于中焦,通过经脉与脾相连,合称“后  相似文献   

15.
陈锦伦 《光明中医》2012,27(6):1078-1079
传统上对呃逆的治疗多着眼于胃,以理气和胃、降逆止呃为基本治法,常用丁香、柿蒂等药物.但临床上许多呃逆病人单从治胃入手往往疗效不佳,这是因为胃气上逆动膈只是呃逆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事实上,“五脏六腑皆令人哕,非独胃也.”  相似文献   

16.
赵帅 《双足与保健》2009,(11):40-43
反胃,是以脘腹痞胀、宿食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又称“胃反”。多因脾胃虚寒或脾’肾两虚、胃中积热、痰浊阻胃、气血瘀阻所致,以脾胃虚寒证较多见。  相似文献   

17.
“胃不和则卧不安”作为不寐证的病机之一,迄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然临证中亦常遇到因“卧不安”致“胃不和”的情况,即由不寐导致胃病且以胃病为主者,我们对此试用宁心安神法施治,每获良效。兹不揣浅陋,探讨如下。“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说的是因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不能下行而致不得安卧(一说平卧)的病证。后世据此加以发挥,使之成为不寐的病机之一。那么“卧不安”是否也会导致“胃不和”呢?日常生活中多有如此体验:上夜班或夜间睡眠不足后常出现食欲下降、脘痞、  相似文献   

18.
张继泽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撷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泽主任医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分四型论治,以中虚气滞为主要病机和证型,其余依次是肝胃不和证、胃阴不足证、气滞血瘀证。并经临床证实部分患者通过积极正确治疗后CAG可以逆转。在治疗上擅用药组,自拟“温阳健胃汤”、“疏肝和胃汤”,使用对证,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19.
“胃不和则卧不安”临证浅识杨传英河南中医学院医院(450003)主题词肝胃不和/中医药疗法四逆散/治疗应用痰浊阻肺/中医药疗法六君子汤/治疗应用《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所谓“卧不安”亦称失眠或“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临床是指经常不...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而“胃升则康”鲜为人知。胃居中焦,乃升降出入之枢纽。其具有升和降的双向性。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云:“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胃之升有重要的意义,不可不知。一、胃之经络有升有降从经络循行看,胃足阳明之脉从头走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