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为给临床X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系统疾病和外科选择或检验深静脉重建手术或效果以及确定或检验下肢深静脉瓣膜形成术效果等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无病变成人男尸的腘静脉及正常和病患成人男性下肢胭静脉造影,左右各31侧,在胭股静脉上取五个位点进行外管径测量,同侧对应点的测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尸体与正常人之间,P值都>0.01;尸体与病患之间,P值都<0.01;正常人与病患之间,P值也都<0.01.结论:股胭静脉管径的均数值,患肢比尸体要大1/3多,而比正常肢的股胭静脉管径大1/3.表明尸体与正常人下肢静脉造影的股、胭静脉外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尸体或正常肢与病肢股腘静脉外径大小,都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因无外出血,临床表现较为隐蔽,容易延误诊治,治疗较棘手,常需血管移植.2000年1月-2010年1月笔者收治闭合性腘动脉损伤患者20例,疗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皮腘静脉插管的临床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分析静脉的基础解剖及影像学表现 ,提高静脉穿刺插管的准确性和成功率。方法 :对 3例尸体标本、35例 (支 )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片、5例膝部CT/MRI片及 8例经皮静脉穿刺插管病例等基础、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观察窝局部解剖结构、静脉与动脉及神经毗邻关系、静脉血管管径、走行路径、与膝关节的关系等。结果 :窝呈菱形 ,浅层结构有皮肤及浅筋膜 ,深层有深筋膜 (筋膜 )。静脉与动脉伴行 ,共同包于一个血管鞘中 ,静脉居动脉与胫神经之间。动脉位于静脉前方 (3例 )或前内侧 (2例 ) ,二者部分重叠。静脉直径 9~ 15mm ,于膝关节两髁间垂直上升 5 0~ 70mm后向内上斜行 ,侧位见与股骨后缘贴近上行 ,距皮肤深度 4 0~ 70mm。上述表现均随性别、年龄及疾病等而有所不同。静脉穿刺点位于窝正中线与皮肤皱褶交点外侧 5~ 10mm处。结论 :熟悉局部解剖、掌握正确的穿刺技术有助于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减少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经皮静脉插管在静脉系统疾病的介入性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下肢深静脉血液倒流性病变,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其主要原因。目前治疗该病常用的手术方法主要为股浅静脉瓣膜修复术、自体带瓣静脉段股浅静脉移植术和静脉外肌袢形成术等,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深静脉血液倒流程度选择相应术式。笔者自1991年6月~2002年3月,应用腘静脉外肌袢形成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血液重度倒流者16例共16只下肢,获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应用静脉外肌拌形成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12例,术后浅静脉曲张治愈,色素沉着减轻,慢性溃疡愈合。并对浅静脉曲张病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临床下肢血管外科和腘静脉插管造影术开展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08侧下肢腘静脉及其主要属支的结构、腘静脉与腘动脉、胚神经位置关系进行解剖观测。结果:①腘静脉组成有2种类型,以一支型为主,占97.2%。②瓣膜出现率为55.6%,以1—2个多见。③腘动脉、腘静脉、胚神经经过腘窝上、中、下三段时,由内向外排列逐渐转向由深向浅排列。结论:①腘静脉合成较为复杂,但仍有一定规律。②在腘窝上半部穿刺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40例隐股点上、下段股静脉进行了测量,并据此对股静脉一隐股静脉瓣联合环缩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给临床诊治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断肢再植、动脉搭桥重建血循环术[1- 4] 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成人男尸的无病变下肢左、右各 31侧静脉取近、中、远三点进行外管径测量。发现左侧近点 8.52 4 2± 2 .12 2 7mm (χ±s) ,中点 8.2 2 74± 2 .4 2 0 2mm ,远点 8.1932±2 .1378mm ;右侧近点 8.2 935± 2 .1597mm ,中点 7.772 6± 2 .1581mm ,远点 8.0 387± 2 .4 4 6 0mm。左侧静脉三点的 χ 相应大于右侧 ,并且近点 >中点 >远点。从 6 2侧测量的详细数据表明 ,左 18侧、右 19侧远点值大于中点值。  相似文献   

9.
10.
1993年10月至今应用股二头肌一半腰肌肌样形成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9例,收效较好。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共9条肢体,年龄ZI~59岁,病程10个月~14年,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D超诊断为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例经D超定位下的经皮静穿刺造影检查。结果按Kistner分级法均为IV度倒流,其中4例4条肢体曾做过1次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9例均有下肢浅静脉曲张。沉重易疲乏,酸胀痛,肿胀,其中8例足靴区色素沉着,7例胆前皮肤湿疹,5例并发足靴区溃疡形成,溃疡病史1~4年不等,最大面积为S…  相似文献   

11.
郑卫华  庹艳红  代芬  雷红卫 《医学综述》2014,20(21):4023-4024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CS)伴血栓形成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间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例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导管溶栓及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ICS经左侧腘静脉穿刺、插管造影可见左侧髂静脉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部分有侧支循环形成。导丝通过狭窄或闭塞段并成功进行介入治疗。术后造影示左侧髂静脉恢复通畅,侧支循环减少或消失。患者左下肢肿胀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经腘静脉入路介入治疗左侧ICS伴血栓形成,操作方便且安全有效,可作为首选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150例成年尸体下肢主要静脉的解剖观察,为临床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等提供解剖形态学参考.方法:在150侧成人下肢中,观察、测量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胭静脉的长度、特别点外径以及静脉瓣膜数量和形状等指标,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大隐静脉、股静脉和腘静脉的长度各为(71.32±0.98)cm、(29.69±0.57)cm、(13.49±2.01)cm;大隐静脉起点、平股骨内侧髁上缘平面及终点外径各为(1.12±0.49)cm,(1.57±0.42)cm,(2.03±0.66)cm;股静脉起点、股三角尖处及终点外径各为(1.62±0.49)cm,(1.77±0.42)cm,(2.03±0.66)cm;腘静脉起点、中点及终点外径各为(1.55±0.51)cm.(1.59±0.37)cm,(1.62±0.49)cm;静脉瓣膜以双瓣型多见,瓣膜分布越向远侧越多.结论:以上对下肢静脉的观测结果,为临床有关下肢静脉的手术、操作提供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临床护理路径在大隐静脉曲张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2年11月我院共收治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2例,对从入院当天至手术日的时间、住院天数、费用、药品费用、满意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路径组平均住院日、药品比例及住院费用均较非临床路径组降低(P<0.05),满意度则显著提高(P<0.01)。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降低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护理质量,增强病人满意度,并有助于年轻护士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姜海山  赵永祥  云叶  王建梅  杨树 《医学综述》2013,19(11):2108-2109
目的分析静脉旋切术(TriVexTM)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就诊于包头市第四医院治疗的10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接受静脉旋切术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接受传统手术治疗,观察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复发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切口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3.33%,对照组复发率为1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适应证广泛的特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肌球蛋白ATP酶染色法检测了5例男性(21—27岁)股后群肌的肌纤维型构成和分布,结果表明,股后部各肌Ⅰ型纤维比例分别为:股二头肌60.4±6.9%,半腱肌51.6±4.9%和半膜肌59.9±8.2%,其中半腱肌的Ⅰ型纤维比例明显比其余二肌低(P<0.02),而各肌内不同部位的Ⅰ型纤维比例均无显著差异。肌纤维型构成比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但左、右侧肌之间无显著差异。本文还讨论了各肌肌纤维型构成与肌功能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凝术联合中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经多普勒超声或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通畅,血液回流良好及无血液倒流或血液倒流属Ⅰ,Ⅱ级的病例。高位结扎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后以电凝方法烧灼大隐静脉和小腿曲张静脉内膜,闭合静脉腔,术后48h以自制中药软膏外敷患肢7d。应用该方法对临床78例患者、96条下肢进行治疗。结果经过1—7年的临床跟踪观察,仅2条下肢复发,但较轻,无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余均未见异常情况及不良反应,治愈率达98%.结论电凝术联合中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创伤小、不影响美容,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董春锋  王苏杭 《医学综述》2012,18(16):2673-2674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0例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观察组)及200例术后未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患者(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情况及术后患肢皮下血肿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肢皮下血肿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同时不增加患肢术后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对114侧成人尸体的大隐静脉股部进行了解剖观察。大隐静脉股部本干的变异占17.54%,分为分叉型、汇合型和岛型三种。属支有2~7支,其中3~5支者占87.72%。隐股结合点的体表定位是①耻骨结节水平线下20mm处与股动脉内侧11mm处相交点,②腹股沟韧带内、中1/3交界点下方39mm处,③从两侧耻骨结节间中点划一条与腹壁正中线开成107°的线,此线的63mm处。文中讨论了大隐静脉股部解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