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婴幼儿进行皮内注射有一定困难,因为小儿皮肤薄嫩,而且不与术者合作,所以进针角度与进针深度不容易掌握,影响皮内注射的准确性。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使我体会到:为婴幼儿进行皮内注射时采用平行下压进针比较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皮内注射一次成功率。方法:选择将需做皮内过敏试验的住院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左手拇指与进针方向一致绷紧皮肤同时针头斜面垂直进针的观察组和左手拇指与进针方向相反绷紧皮肤同时针头斜面向上进针的对照组各60例.重点分析的指标有出针、重复进针率、注射时漏液和拔针时出血的例数。结果:两组皮内注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皮内进针方式进行变态反应特异诊断对患者痛感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在两侧上臂外侧皮内试验做变态反应特异诊断患者127例,将每位患者左上臂外侧23个皮丘作为对照组、右上臂外侧25个皮丘作为实验组,对照组共观察皮丘2 921个,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进针法;实验组共观察皮丘3 175个,采用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呈45°角刺入皮内注射法,观察两种皮内注射进针法在变态反应特异诊断中对患者疼痛反应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两组疼痛反应及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与皮肤呈45°刺入皮内注射法疼痛反应轻且一次皮丘注射成功率高,明显优于常规皮内注射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两种操作方法对提高患儿皮内注射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1年5月本科室住院患儿300例,按照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对患儿实施皮内注射,实验组采用改进穿刺部位皮肤绷紧程度、固定方法及进针角度进行皮内注射,比较两组患者皮内注射的成功率。结果实验组皮内注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皮内注射操作方法可提高患儿皮内注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投影仪演示和讲解皮内注射的进针方法 ,解决了原来课堂讲授和示教时视野范围小 ,针对远处学习看不清的问题 ,通过投影仪能形象、动态、直观地表达进针角度的变换及针梗进入皮下的情况 ,此方法制作简单 ,操作方便 ,为教员讲授和学生理解提供了便利 ,提高了学生实验练习的有效性巧用投影仪演示和讲解皮内注射的进针方法$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护理教研室!210049@叶倩 @胡晓燕$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护理教研室!210049  相似文献   

6.
在儿科工作多年,因其人群的特殊性,小儿在接受治疗时往往会因为害怕而出现哭闹不止,躁动不安,乱踢乱动不配合,从而给操作者带来困难,影响治疗效果。特别是在做皮内注射时,往往因为皮内注射的角度小,进针浅,针头因患儿的不配合而脱出,或者针头因患儿的不配合而刺入过深,进针角度深了影响皮内结果的判断。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若改进皮内注射的固定方法可提高皮内注射的成功率,减轻患儿的痛苦。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了防止过敏反感,注射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奴佛卡因等药物之前必须做皮肤敏感性试验。过去皮内注射时多用直刺进针(图1);进针方向与固定皮肤着力方向不一致,因而针尖前进时皮肤易起皴折,进针不力,疼痛较大,患者不合作时针尖易脱出或刺入过深,影响试验效果。  相似文献   

8.
皮肤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前二者统称为皮内组织,属于真正皮肤结构,厚度0.5~4.0毫米,结构较皮下组织紧密,血管亦较皮下为少,仅在真皮中有细致毛细血管。做各种试针及敏感性试验时多需作皮内注射,注射时若进针过深,即刺入皮下,共反应与皮内注射不同,易造成误诊。例如我们会见结核菌素试验误注入皮下者,其表现均为阴性,经更正为皮内注射后,反应几全为阳性;亦会发现青霉素皮内试验误注入皮下者,在局部产生暂短性经斑,但不高出皮肤平面,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皮内注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梅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4):1306-1306
传统的皮内注射法有两个不便之处,一是不容易绷紧皮肤,因新生儿皮肤覆以胎脂,皮肤很滑,二是将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成5°刺入后,易发生针头从皮肤表皮层穿出的情况,因新生儿皮肤嫩,角质层薄。我们给新生儿皮内注射的技巧是:①左手拇指与食指捏起一块皮脊,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大约1·5cm,右手进针时选择皮脊的最高处,进针的方向比较偏向于皮脊的长轴,既便于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又防止注射失败时针头刺伤自己。②进针角度尽量小,因选择捏起的皮脊后,进针角度好掌握,传统方法绷紧皮肤后进针因注射者自身右手的原因,角度不容易掌握。③针头斜面进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两种皮内进针角度进行青霉素皮试对病人产生的痛感、一次注射成功率及阳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随机将300例住院病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150例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方法进行青霉素皮试,观察组150例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皮内注射法皮试,观察两组病人的疼痛反应、一次注射成功率及阳性反应。结果两组病人疼痛反应及一次注射成功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针尖斜面向下皮试法明显优于常规皮试法,其疼痛反应轻且一次注射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进针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是临床上常见的护理操作方法,在前管内侧与腕横纹皮肤纹方向呈垂直的进针方法,患者有撕裂样疼痛。近年来我采用与腕模纹皮肤效手行进行针方法做皮内试敏,患者感觉做痛甚至无痛。经120例门诊观察收到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方法1.1破伤风抗毒素过敏试验液用生理盐水配制一不要用其它注射用水配制。1.2注意部位应有前臂腕横纹上王横指正中处(患者同身指)与脱横纹皮纹平行进针注射0.1ml,患者无撕裂样疼痛或有一点微痛。2讨论2.1生理盐水配制的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液是等渗溶液,对皮内局部刺激小,而其它注射用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提高皮内注射一次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的方法。方法选择将要进行皮内过敏试验并同时进行结核菌素试验(PPD)的住院患者2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110例,采用改良皮内注射绷紧皮肤法:对照组110例。采用传统的皮内注射绷紧皮肤法。比较2组注射成功率及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注射成功103例(93.64%),未成功7例(6.36%);对照组一次性成功89例(80.91%),未成功21例(19.0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疼痛程度0—3分64例(58.18%),4-7分37例(33.64%),8-10分9例(8.18%);对照组:疼痛程度0—3分24例(21.82%),4-7分56例(50.91%),8-10分30例(27.27%)。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左手拇指相反绷紧皮肤同时进针的方法易掌握进针深度,提高了一次注射成功率,患者疼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3.
进行皮内注射时,我们采取用75%酒精消毒皮肤,然后用干棉签试干,再进针。其优点:1、避免酒精带入针眼造成疼痛;2、皮肤过敏试验时,减少因酒精过敏影响对局部反应的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疫苗不同注射方法在肝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6月我科采用首次接受免疫细胞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注射部位均在腹股沟淋巴结丰富区域10 cm以内,进针方式均采用皮内注射,注射时间均在统一固定时间段,为保证因注射手法、角度引起的差异所有试验均有作者本人完成。对照组采用浅静脉留置针皮内单点分次注射方法,试验组采用2 ml注射器单点分次注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注射后疼痛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注射后疼痛程度方面比较,试验组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注射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的2 ml注射器单点分次注射方法注射DC疫苗出现的疼痛程度较轻,相关不良反应较少,护士操作较为简单,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男 ,55岁。因左下肢疼痛 5天 ,来我院就诊。查体 :一般情况良好 ,心肺未见异常 ,腰部压痛 ,下肢放射痛 ,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CT扫描示腰5骶1 椎间盘突出 ,行骶管封闭治疗。患者取左侧卧位 ,用 9号注射针头于骶裂孔皮内做一皮丘 ,然后垂直进针 ,待刺破骶韧带有突破感时再进针少许 ,回吸无脑脊液及血液流出 ,试推药液局部皮肤无隆起 ,证明针已进入骶管腔 ,推注 2 %利多卡因 7ml,地塞米松 1 0mg,维生素B1 、维生素B1 2 、辅酶A各 2支加注射用水至 2 5ml。患者于注药后 5分钟出现头晕 ,呼吸困难 ,测血压 75/45mmHg,针刺…  相似文献   

16.
逆向皮内注射法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逆向皮内注射法在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0例符合接种条件的新生儿,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98例,采用逆向皮内注射法;对照组502例,采用传统皮内注射法。比较两组一次进针成功率、标准皮丘、拔针后菌液外溢情况及新生儿身体稳定性。结果实验组一次进针成功478例(96.0%)、标准皮丘472例(94.8%)、拔针后菌液外溢15例(3.0%);对照组一次进针成功446例(88.8%)、标准皮丘442例(88.1%)、拔针后菌液外溢50例(1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逆向皮内注射法应用于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具有易固定、易进针、进针角度准确等优点,从而提高接种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在基础护理操作中,皮内注射常用于某些药物用药前的过敏试验.其部位为“前臂掌侧下1/3处(或称前臂屈侧皮肤)”,此处皮肤下层组织均较致密,血管较少,皮肤较薄,易于进针,因此注射后吸收面积小,易于观察药物过敏情况. 但在临床上给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早产儿,过胖儿以及脑炎后遗症引起四肢强直性收缩的患儿,进行皮内注射时,常因穿着过多,衣袖紧以及小儿表达与理解能力差,大声哭闹反抗,给操作与观察带来不便,为避免上述现象,我们根据小儿皮肤较成人者薄、细嫩,并暴露在外的特点,对50例患儿行手背部皮内注射,认为操作方法简单,成功率高,患儿易于接受。 方法 选择出生后3岁以内的患儿,其操作方法是:患儿手稍握拳,使皮肤充分暴露,绷紧皮肤,其操作方法同成人皮内注射法.注意选择部位时避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腔局麻注射进针点涂抹利多卡因凝胶对老年人的影响。方法将84例需要口腔局麻注射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实验组在注射进针点涂抹利多卡因凝胶黏膜麻醉后再注射麻醉,对照组直接注射麻醉,分别对注射进针时疼痛程度及麻醉注射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注射进针时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血压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局麻注射进针点涂抹利多卡因凝胶能减轻注射进针时的刺痛,有助于消除老年人对麻醉注射产生的恐惧心理,预防治疗中血压的升高,是一种经济实用、简单方便的口腔局麻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利多卡因两种注射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皮内注射组和皮下逐层注射组,各50例。成功置入导丝后,皮内注射组在穿刺点皮内注射利多卡因。皮下逐层注射组是沿扩皮和送鞘时的位置、角度和深度进行皮下逐层注射利多卡因。比较两组疼痛程度。结果皮下逐层注射组未出现重度疼痛,中度疼痛程度明显低于皮内注射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成功置入导丝后,皮下逐层注射利多卡因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  相似文献   

20.
1静脉穿刺经验①穿刺前应根据小儿静脉特点及静脉情况选择适当的针头。②正确区别头皮静脉和动脉,根据动脉、静脉的外观、手指触摸感及抽回血和推注药液几个方面进行区别。③根据头皮静脉分布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的进针角度。角度过大则容易进针过深进入脂肪层,针头在血管下运行或扎穿,过浅则针头在皮内造成穿刺阻力,致使穿刺失败,增加患儿痛苦,如额正中静脉:针头与皮肤呈15度角进针;颞静脉:针头与皮肤呈20度角进针;头皮深静脉:针与皮肤呈30度至40度角进针。④进针手法:头皮要绷紧,进针要快,进血管要稳、准,由浅入深。握锄式进针容易进针过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