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对郁证的认识,详于实证,而略于虚证。王彦晖教授擅长中医肝胆病治疗,对虚证与郁证的关系有独到的理解,认为肝肾阴虚是郁证的基础病因。治疗上,根据伤阴的层面不同,分为阴液不足,阴血亏虚证与阴精匮乏3类,分别采用凉润养阴、温养阴血和填补肾精之法,在临床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脾阴虚证与血浆胃动素水平关系初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44例脾阴虚患者的血浆胃动素水平进行了初步观察,并与脾气虚组、健康组进行对照。用自制的慎柔养真汤口服液对脾阴虚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结果发现脾阴虚患者的血浆胃动素水平比健康组显著升高(P<0.01),但显著低于脾气虚组(P<0.01)。3组间总变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脾阴虚组、脾气虚组的血浆胃动素异常阳性率分别为65.91%、75.00%。推测脾阴虚患者血浆胃动素水平升高与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胃肠道内环境受损,消化、吸收功能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3.
宋娜  禄保平 《河南中医》2023,(9):1336-1340
毛德西教授认为,郁证首当辨清虚实。实证多见于发病之初,以气机郁结为主,可兼见血瘀、痰湿、火郁,分为气滞证、血瘀证、痰湿证、火郁证。气滞证治以疏肝解郁,理气畅中,多选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治疗,脾胃病兼郁证者,从调理脾胃着手,疏肝解郁,和胃畅中,自拟三三九气汤加减;血瘀证者方用《医林改错》之癫狂梦醒汤加减,血瘀证好转后,改用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法。火郁证者方选柴胡疏肝散合栀子豉汤加减;气滞痰郁证,治以行气开郁,降逆化痰,选用半夏厚朴汤加减。病程日久则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可分为心神失养、心脾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神失养、心脾两虚证治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常选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心病及肾,心肾阴虚证采用香蜜膏养心安神,补肾健脑,解郁润燥。  相似文献   

4.
从理论依据、病因病机、临床治疗三方面探讨郁证从肾论治,认为"肾藏志,肾在志为恐,恐则气下"是郁证从肾论治的依据,肾虚在郁证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肾郁证从治法上应遵从"水郁折之"之法,即通过合理补泻以恢复肾脏精、气、血、水功能,其中补肾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古就有消渴郁证的文献记载,其发病机制可分为"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两个方面。而临床上消渴郁证的症状体征具有多样性,临床漏诊率高达40%~50%。从辨证分型来说,消渴郁证一般分为4种分型,即肝气郁滞、痰气交阻、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其中肝气郁滞所占比例最高。因情志不遂与消渴郁证密切相关,所以从肝论治,疏肝理气应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并在论证、立法、处方、用药、开导5个环节寻求最佳方案进行治疗。情绪的调节有益于消渴病的控制,而消渴的调控也有疏肝解郁之效,降低患者因负性情绪所致的胰岛素抵抗,及时有效地控制血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山东中医杂志》2016,(3):196-198
中医学郁证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五郁"和"情志致郁"理论。东汉医家张仲景将"郁"视为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郁证辨证论治体系。后世医家阐幽发微,完善了郁证理论的内涵,尤以朱丹溪的"六郁"理论为代表。郁证理论的要旨在于:人体气血津液郁滞不通、迟留不畅则发病。其中气郁为诸郁之首,在郁证的病机演变中起关键作用,气郁日久则致食积、痰饮、瘀血等有形病理产物,临床可表现为癥瘕积聚、瘰疬瘿瘤。有形病理产物不能速去,郁积日久则为癌前疾病,进而发生癌前病变,若不加干预则发为癌病。故郁证理论在癌病发生过程中意义重大,应加以深入挖掘,进一步探究郁证理论在癌前疾病、癌前病变中的应用,进而为癌病辨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探讨单纯郁证与病郁同存,因郁致病与因病致郁,显性郁证与隐性郁证,狭义郁证与广义郁证等多种郁证形态。单纯郁证为情志性功能性疾病;病郁同存指郁证与器质性疾病或中医病证同时存在,又可分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显性郁证是指显现的七情变化所导致的临床容易辨认的郁证;隐性郁证指由并不显现的七情以及患者具有隐匿的郁证禀赋所导致的临床不易察觉的郁证。狭义郁证是指由情志不遂、气机郁滞病机所导致诸如脏躁、百合病、梅核气、失眠等单纯的、因郁所致的显性郁证;广义郁证除狭义郁证外,还包括病郁同存、因病致郁、隐性郁证等凡与情志不遂有关的疾病。探讨郁证的形态学,旨在更好地适应中医临床诊疗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正> 郁证从肝论治,是因为诸郁基因相同,以肝为首。笔者就此略陈管见。一、郁证的病因病理郁证病因颇为复杂,多有“肝病多郁”、“郁病皆气”、“百病生于气”等说法,但总不离脏腑功能失调。如脾失健运,运纳失常;肺失宣降,通调失职;肝失疏泄,气机失畅;心失宣通,血脉失畅;肾失蒸化,温煦失养等。其中肝失疏泄最为关键。肝之疏泄关系到气、血、津、液等生命物质的流畅和诸脏腑功能活动的正常发挥,所以肝之疏泄失职,一方面可直接影响气、血、津、液的运行,使之不畅或不通,遂成气郁、血郁、湿郁、痰郁等。  相似文献   

9.
郁证概述     
郁证临床常见,多以情志变化为主兼见其他症状,其病多涉及五脏,导致脏腑气机运行紊乱,日久虚实错杂,给诊治带来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肝血是肝气活动的物质基础,肝气是肝脏升发疏泄的一种正常功能,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在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血证论》云:“木之性主于疏泄,食气入胃,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  相似文献   

11.
据世界卫生组织建议 ,我国老年年龄的划分按亚太地区规定以 6 0岁为界。到 2 1世纪初我国的老年人数将跃居世界首位。老年医学已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的重大医学问题 ,所以对老年医学规律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论述了老年病虚证的特点 ,供同道参考。1 老年病虚证的普遍性老年病是老年人在衰老基础上发生的疾病 ,衰老是共同的 ,是生命活动中必然发生的。郑集认为 :“衰老是机体结构、代谢功能以及适应性逐渐衰退的现象”[1]。老年病虚证是指各种老年病在疾病中表现有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故发生在衰老基础上的老年病具有中医认为的虚证…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郁证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继承《内经》创立了治郁诸法,散见于六经之中。笔者将其归纳为气郁证治、火郁证治、水郁证治、痰郁证治、湿热郁结证治、血郁证治六法,并结合典型病例论述了郁之联系和区别、治则治法、方药方义等。并且指出《伤寒论》之诸多治郁之法内涵广泛、匠心独运,对后世影响大,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郑树王圭先生系吴中名医,所著《七松岩集》共58篇。书中采用问答形式阐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大法,其理论上究《内》、《难》诸经,下及历代各家精华,且立论渊博而又平实切用。其中尤以对郁证的论述,更为完备。本文仅对郑氏对郁证的辨证及治疗特色,简析于后。1.强调七情为本,六郁为标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故郑氏云:“郁者,气郁也”。并指出“抑郁而不能通达宣阳……遏其启发之新机”是本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郁证之因,多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致营卫不调,三焦不通,气机失常所引起。这是造成…  相似文献   

14.
郁证浅论     
郁证浅论湖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保健科(410005)于翠玉主题词郁证/中医病机,郁证/中医药疗法《内经》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矣。”阐述了郁证与气血、发病的密切关系。笔者结合随师、从医30余载之临床实践,试就郁证之含义、病机与治...  相似文献   

15.
肝虚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故肝阴、肝血易虚,肝阳、肝气易亢。但阴阳互根,气血相依,阴阳气血之虚损常互相影响,验之临床也确有所见。因此,肝脏虚损,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的,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的,应包括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肝阳虚四证,兹就肝虚之临证体会分述如下。1.肝血虚证肝血虚证,是指肝血不足,肢体筋脉失养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多由失血过多,或血之化源不足,以及久病耗伤肝血所致。证见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两目干涩,夜盲,或视物模糊,眩晕耳鸣,手足肢体麻木,或筋脉拘急,爪甲不荣,妇女可见月经量少…  相似文献   

16.
17.
郁证性泛酸是指由七情内伤引起或参与引起的泛酸,可分为病郁同存与单纯郁证两种。病郁同存是指肝胃同病、肝胃不和,主要包括肝气犯胃与肝胃郁热;单纯郁证是指七情伤及肝心(脾)而表现出的相应证候。单纯郁证肝病泛酸或仅伴有少数肝经表现,或可伴有涉及多脏腑纷繁多样的躯体症状,后者多属隐性郁证或广义郁证。六郁也是郁证性泛酸的常见病机。郁证性泛酸有其临床特征,须从郁论治或辅助从郁论治。郁证性泛酸可见于现代医学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  相似文献   

18.
郁证发微(三十)——郁证泄泻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郁证性泄泻的病脉证治。由情志因素导致或加重的泄泻,且从郁论治或辅以从郁论治有效者,概为郁证性泄泻,主要包括怒泄、惊泻、肝泄以及心劳、脾劳、肺劳泄泻等类型。其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肝、心、脾、肺;病机涉及肝气郁结、胆虚受惊、思虑伤脾、费神劳心、悲愁伤肺等多端,可交杂出现。根据郁证性泄泻的不同类型有多种的治疗方法,包括疏肝解郁、壮胆镇惊、养心安神、养脾补肺、调整气机等,其中尤以疏肝抑木、强脾实土最为重要而常用,心理宽慰、调整患者生活态度等非药物治疗的作用亦不可忽视。现代医学中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等功能性胃肠疾病以及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所致腹泻,大抵属于郁证性泄泻的范畴。  相似文献   

19.
浅析郁证治疗中治肝诸法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岩岩 《光明中医》2008,23(10):1593-1594
郁证多由七情内伤收发,以肝郁气滞为主,久则夹痰、夹瘀,虚实夹杂、缠绵难愈、治疗总以治肝为关键。根据其浅深、轻重、虚实的不同,分析其应的治肝之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郁证浅析     
赵东 《北京中医》2008,(4):275-276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的“五郁”理论和金元四家,尤朱丹溪“六郁”说的学术溯源,解析了古今认识的演变对中医学“郁”的广义与狭义含义的影响,提出郁证是人体因各种内外因素,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紊乱.气血津液运行失调、结聚而不得发越的一系列证候之总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