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蛔虫性肠梗阻是因蛔虫结聚成团并引起局部肠管痉挛而致肠腔堵塞所引起的疾病。笔者近几年在急诊科工作期间用口服麻油治疗蛔虫性肠梗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资料较完整的18例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2.
推拿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蛔虫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病,好发于3-10岁儿童,多数因饮食不洁,服驱虫药不当,或没及时服驱虫药而造成蛔虫团阻塞肠道;另外还可能因蛔虫及其毒素的刺激,使肠管缩小而梗阻。笔者用推拿治疗蛔虫性肠梗阻11例,男8例,女3例,发病年龄均在3-10岁,发病时间最短5小时,最长29小时,有6例住院准备手术治疗面推拿治愈。推拿手法一、疏通法:患儿仰卧,医者双拇指面着力,从鸠尾穴到曲骨穴交替向下推,再用右手全掌着力徐徐向下直推,可听到肠鸣音,然后两手四指托起两侧腹后壁,使腹壁  相似文献   

3.
丁桂散合左旋咪唑治疗蛔虫性肠梗阻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蛔虫性肠梗阻是小儿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多采用非手术治疗。笔者总结近10年来治疗的58例蛔虫性肠梗阻中30例采用丁在散合左旋咪唑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8例蛔虫性肠梗阻患者中,男36例,女22例;年龄3~14岁,平均6.5岁;病程4~72小时。随机分为治疗组( n=30)和对照组( n=28),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予胃肠减压,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和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加…  相似文献   

4.
蛔虫性肠梗阻以2~10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我们用中药硝菔汤治疗不全性蛔虫性肠梗阻12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2例中男孩5例,女孩7例,均为4~11岁儿童,发病时间2天5例、3天6例、5天1例。临床表现有上呼吸道感染发热39℃者5例,无发热6例;12例均有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腹部扪及索条状肿块,均无腹部肌卫及触痛,4例有便闭,但仍有肛门排气。硝菔汤为莱菔子15~35克、大黄10~15克、芒硝6~15克、蜂蜜30~100克组成。先将莱  相似文献   

5.
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经验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1982年以来治疗9例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收到满意效果。方法如下: 1.有肠梗阻征象,无发烧口渴者:党参15克、干姜12克、当归12克、槟榔15克、川楝子15克、乌梅15克、花椒3克、大枣18克。另  相似文献   

6.
单用西医治疗蛔虫性肠梗阻,疗程长,并发症多。为了克服这些缺点,笔者两年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临床应用24例(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并与前两年单用西医治疗的27例蛔虫性肠梗阻(为单纯西医治疗组)进行比较,以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效果。一、临床资料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13例;女11例。发病距入院时间平均75小时。完全性肠梗阻8例(33.3%);不完全性肠梗阻16例(66.7%)。  相似文献   

7.
笔者多年来以“伤寒”方与时方配合应用的经验介绍于下: 一、小承气汤合乌梅下蛔汤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宋××,男,6岁。1979年10月15日诊。患儿脐周疼痛三天,呕吐,不能进食。一医予藿香正气水一瓶,服之无效。大便五天未行,不排气,且叶出蛔虫四条。检查:腹膨胀,可见肠形,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面有白斑,苔淡黄而腻。腹部透视见多个梯平面,诊断为蛔虫性肠梗阻,予小承气汤合乌梅下蛔汤,药用:枳实12克,厚朴10克,大黄12克(后下),乌梅15克,川椒5克,干姜5克,川柏5克,槟榔10克,沉香5克,桃仁5  相似文献   

8.
1970年1月至1984年10月对54例蛔虫性肠梗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54例患者都是农民,均有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并经X线检查证实为肠梗阻。男38例,女16例,年龄为4至70岁,病程最短2小时,最长10小时。  相似文献   

9.
姜蜜合剂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治疗方法:取鲜生姜100s,捣烂取汁,与100ml蜂蜜混合后服用(如行胃肠减压者,可自胃管内注入),据年龄大小予以不同剂量,2~5岁50~100ml,5~10岁100~200ml,1次顿服。如服后24h内病情未缓解,可重复...  相似文献   

10.
<正> 蛔虫性肠梗阻,是肠道蛔虫常见的并发症。最多见于2一10岁的儿童,农村发病率较高。C1)在儿科急腹症中,蛔虫性肠梗阻仅次于小儿阑尾炎和肠套叠而居第三位。C21以往多数病例施以手术治疗。自1980年以来,我们采取中西结合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68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48,女20、最小年龄2岁,均  相似文献   

11.
吕承全老中医治疗肠梗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临床表现为痛、呕、胀、闭四大主症,病势急重,治不及时常可危及生命,西医以手术治疗为主。而吕承全教授行医用自拟通肠油治疗肠扭转、肠套叠、蛔虫性肠梗阻屡收奇效,今介绍如下。方药组成:当归45克,小茴香15克,麻油250克。用法:将麻油置锅中加热,再将当归、小茴香入油内煎炸至焦黑,去  相似文献   

12.
加减化虫汤治疗小儿蛔虫性肠梗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儿童感染率较高,所引起的蛔虫性肠梗阻的病例也不少,其发病率约占各型肠梗阻的第四位。我们采用中药加减化虫汤治疗蛔虫性肠梗阻21例,取得显著效果,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2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肠梗阻病例的资料行128层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2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肠管扩张,其中肠道肿瘤15例、肠套叠5例、粘连性肠梗阻5裂、肠道炎性病变5例、麻痹性肠梗阻3例、肠管内粪石梗阻3例、腹股沟疝2例、肠扭转1例、肠系膜动脉栓塞2例。结论:128层螺旋CT扫描及重组图像对肠道病变显示直观、准确,对判断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及原因,有无绞窄性肠梗阻等效果显著,对临床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蛔虫性肠梗阻是急性肠梗阻的一种类型,它与中医的“关格”、“肠结”证侯颇为相似,发病急,痛苦大,如不及时治疗,可直接影响病人生命。笔者根据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痛’的理论,运用推拿手法治疗蛔虫性肠梗阻78例,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作者用豆油藕粉治疗蛔虫性肠梗阻12例,患者均有脱水、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等现象,阵发性腹痛常限局于脐周及下腹部.9例有呕吐症状,其中4例曾吐出蛔虫,3例仅有恶心.10例腹部扪诊摸到大小不等的索状肿块;能推动及压瘪.2例有肌肉紧张.所有患者经治疗后,均全愈出院,平均住天数为3.91天.一般患者在服药后8-12小时内,即自肛门排出死蛔虫,最早者仅5-6小时,最迟者12小时以后排出.服药24小时内逐渐感到腹痛显著好转,48小  相似文献   

16.
肠梗阻     
<正> (一)蛔虫性肠梗阻1、处方:花生油125毫升,花椒9克。用法:先将花生油置锅内加热,后将花椒倒进油内同煎,至花椒微焦为度。冷却后取出花椒,剩下油作1次顿服。如1次服不完,可每隔2-3小时服1次,至服完为止。病例:马xx,男,11岁。腹部阵发性剧痛,频繁呕吐,曾吐出蛔虫3条,几天未  相似文献   

17.
蛔虫引起的腹痛,包括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阑尾蛔虫症及一般蛔虫性腹痛,我们用1%普鲁卡因俞穴注射治疗33例,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一、方法: 胆道蛔虫取胆俞穴(第十胸椎下旁开1.5寸),  相似文献   

18.
<正> 八、大剂量突破“非灵敏区”生物控制系统属于非线性系统,具有“非灵敏区”的特征,从药物治疗学角度看,在此区内机体对药物反应不敏感。如果该药物是毒药,则有使机体免于中毒得以安全生存的一面,但用于治疗,则因对药物不敏感而无效,必须用大剂量突破此“非灵敏区”。近年来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用通里攻下法治疗肠梗阻,常用大承气汤,重用攻下药大黄。大黄对人体的泻下作用,就具有“非灵敏区”的非线性特征,1克以下的剂量只能作苦味健胃剂,10克左右则用于泻火凉血逐淤通经,若用于攻积导滞须在15克以上,如剂量小反而有收敛作用。成人肠梗阻还要配合泻药芒硝及行气药枳实、厚朴。小儿蛔虫肠梗阻也可用到15克,但常配合炒米粉和蜂蜜,分12次服,每  相似文献   

19.
蛔虫性肠梗阻治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男,6岁,78年3月11日就诊。因腹痛,家长购回“驱虫药”内服,服后次日即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胃液、胆汁及蛔虫一条,痛仍不止,且腹部出现一包块,大便两日未行,而来我站治疗。诊断:“蛔虫性肠梗阻”。处方:鲜苦楝树根皮50克。  相似文献   

20.
朱爱华  胡兰英 《河北中医》2004,26(3):222-223
因蛔虫攻窜而致腹部疼痛,称之为蛔虫性腹痛。常见的蛔虫性腹痛如:肠道蛔虫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胆胰感染等。本病病位在脐周,重者可累及上腹两侧。疼痛性质为突发性剧烈的钻顶痛,痛有休止。痛时辗转不安,痛止如常人。我们结合临床护理体会,将蛔虫性腹痛辨证施护归纳为六证进行讨论。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