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绝对值及比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8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43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明显降低,而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43例)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变化较小.经积极治疗随着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病情的好转其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可恢复正常,且治疗前后差异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可能与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的轻重程度有关.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及比例越低,可能病情越重.提示可以通过监测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来判断甲型H1N1流感的病情的轻重及其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常患有基础疾病。我们发现有些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出现低钾血症,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诊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6例,均无明确甲流疫区接触史。其中4例为重症患者,有3例重症患者合并低钾血症。年龄4~45岁,平均年龄24.5  相似文献   

3.
陈琳 《包头医学》2010,34(4):236-237
目的:探讨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8月至2010年1月入住我院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进行病情症状的观察和系统的整体护理。结果:34名甲型H1N1流感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患者实施无微不至的精致护理是使患者痊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型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9年10月18日~2010年2月11日成功救治的3例重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方法。结果3例重型甲型H1N1流感病人经综合治疗及护理,2周后均康复出院。结论重型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生存机率除了需要及时、综合的治疗,综合、完善、及时的急救护理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将2009年11月~2009年12月确诊的98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分为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以及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分别记录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总住院天数、病毒转阴时间、患者发病时的最高体温、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血常规等项目数据并进行相关比较。结果 3组患者年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总住院天数中,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发病到病毒转阴时间,无论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中,两两比较,均P〉0.05。在体温下降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较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象白细胞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病毒转阴时间方面,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经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较危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均无明显差异。重症新型甲型H1N1流感组在体温下降等方面优于其他各组,孕产妇新型甲型H1N1流感患者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甲型H1N1死亡病例的特点,提高重症患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北京佑安医院18例甲型H1N1流感死亡患者的资料.结果 甲型H1N1流感的病死率为7.5%;死亡患者的年龄偏大,50岁以上者占50%;18例患者中14例合并基础疾病,以发热、咳嗽和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17例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009年我国首例甲型H1N1流感二代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病原学检查特点及预后转归.方法 对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测定甲型H1Nl流感病毒核酸.结果 患者与甲型H1N1流感输入病例接触1天后发病.以发热、咽痛、咳嗽起病,白细胞及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无肺炎等并发症.多级机构检测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确诊甲型H1N1流感.RT-PCR测序证实其病毒核苷酸序列与一代输入病例的一致,同源性为100%.经奥司他韦抗病毒及对症治疗痊愈出院.结论 本病例的传染源明确,为我国首例报告的甲型H1N1流感二代确诊病例,其临床表现轻,病情恢复快.未发生院内感染,早隔离早诊断等防控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温州市2009-2010年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流感监测结果,为科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大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9-2010年温州市甲型H1N1流感报告信息和流感监测信息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0年温州市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4 288例,其中2009年报告3 959例,报告发病率为51.28/10万,死亡4例,病死率为0.10%;2010年报告329例,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61%。首发病例为从美国回国的留学生。病例主要集中在0~29岁,占全部病例数的89.51%;流感样病例占门诊就诊总数百分比(ILI%)从2009年第30周开始超过2007和2008年水平,甲型H1N1流感疫情在2009年9~11月达到流行高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结论儿童、青少年和学生群体是甲型H1N1流感防控重点人群,应加强流感哨点监测,重点防控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病例和重症危重病例。  相似文献   

9.
谢显清  刘福益  刘松 《热带医学杂志》2011,11(10):1203-1204
目的探讨深圳市某街道2009年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将2009年流感样病例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死亡病例进行个案分析。结果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实验室确诊65例,其中重症患者10例(死亡1例);病例主要集中在10-11月(333例);学校和托幼机构为高发场所(363例,98.9%);5~14岁青少年为易感人群(293例,79.8%)。结论深圳市某街道2009年甲型H1N1流感发病高峰出现在11月,主要在封闭、人群集中、接触密切的学校和托幼机构暴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廊坊市2009-2016年间本地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研判其在廊坊市的流行规律,提出相应防控策略。方法采集临床诊断病例3 d以内的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核苷酸链式反应,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对廊坊市2009-2016年8年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资料及检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9-2016年廊坊市流感实验室共检测并报告365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中学生188例(占51. 51%),发病年龄以0~20岁为主(246例,占67. 40%)。全市共10起甲型H1N1流感聚集性疫情,11月最多。结论学校是甲型H1N1流感疫情多发场所,应坚持"四早"原则。社会各界要加强宣传,督促学校落实防控措施,建议尽早接种疫苗,积极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回顾分析2009年秋季北京市3家哨点医院甲型H1Nl流感监测结果,为科学防控提供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5月8日~12月31日北京市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3家哨点医院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监测情况,共计2632例流感样病例入选。其中,男性1418例,女性1214例,年龄1~98岁;采用real-timePCR方法对人选病例咽拭子标本进行甲型HIN1病毒核酸检测,同时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常规。结果2632例流感样病例中,甲型H1N1流感病例占流感样调查人群的14.7%。其中,男性H1N1病例占其调查人群的15%,女性H1N1病例占其调查人群的14.3%,二者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P〈0.01)。易感人群以7~18岁中小学生为主(占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53.4%);5~7月份甲型HlNl流感病例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占同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88.5%),9、10月份多起聚集性疫情致本地感染病例达到高峰(占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37.2%);甲型川N1流感病例主要以发热(98%),咳嗽(95%),喉咙痛(81%),流涕(76%)为主要症状就诊,甲型H1N1流感组与病毒检测阴性组比较,H1Nl患者白细胞总数与血小板计数明显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非HlNl型甲型流感组比较,血常规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及血常规检查与普通季节性流感相似,北京地区9、10月份是其最适流行季节,最适温度范围12~23℃,7~18岁中小学生是主要防控对象。  相似文献   

12.
甲型H1N1流感非干预及应用奥司他韦治疗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甲型H1N1流感患者在非干预自然状态下的病情演变过程及预后,并与应用奥司他韦(达菲)治疗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方法对93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将入院时发病时间〉48h的51例患者纳入不应用奥司他韦治疗的非干预组,将发病时间≤48h者的42例患者纳入奥司他韦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症状持续时间、病毒转阴时间以及奥司他韦对患者病程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临床表现较季节性流感轻,生化检查基本正常。非干预组发热持续时间为(4.16±3.04)d,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5.79±1.91)d;奥司他韦组发热持续时间为(2.53±1.46)d,病毒核酸转阴时间为(4.91±1.44)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甲型H1N1流感患者病情表现较为温和,流感样症状轻,轻症患者可呈自限性经过,可不予奥司他韦治疗,但隔离时间应适当延长至病后7d。  相似文献   

13.
任敏  康菊芳  邱锦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96-1397
目的分析长沙市开福区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疫情情况,了解大流行对肺炎的影响,为评估流感大流行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大流行期间开福区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病例资料,按月份收集住院患者总数、肺炎病例数、重症肺炎病例数、因重症肺炎死亡数,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甲型H1N1流感与各类肺炎发病与死亡的月份直线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流感大流行在开福区历时10个月,流行主要集中在2009年9月~2010年1月的4个月时期内。全球大流行期间,开福区肺炎患者占住院患者的5.59%,重症肺炎病例占肺炎总数的4.49%,重症肺炎病死率为4.21%。甲型H1N1流感与肺炎、重症肺炎、因重症肺炎死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6、-0.338、0.505,仅前者存在统计学意义,后两者无统计学意义。开福区大流行期间肺炎百分比高于对照期间的肺炎百分比。结论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可能引起肺炎病例增加,但对重症肺炎及其死亡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对3499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咽拭子采样,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患者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病毒核酸,分析患者临床特点和排毒时间.结果 显示,有13例(0.37%)为隐性感染,症状中出现最多见为发热(86.77%),平均咽拭子转阴时间为发病后6 d,未发现与咽拭子转阴时间的临床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perform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comparison so that to identify and understand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s in pathogenesis between the pandemic and seasonal A (H1N1) influenza viruses. Methods A549 cells were infected with A/California/07/09 (H1N1) and A/GuangdongBaoan/51/08 (H1N1)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MOI of 2 and collected at 2, 4, 8, and 24 h post infection (p.i.). Gene expression profiles of A549 cells were obtained using the 22 K Human Genome Oligo Array, an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were analyzed at selected time points. Results Microarray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of the viruses suppressed host immune response related pathways including cytokine production while pandemic H1N1 virus displayed weaker suppression of host immune response than seasonal H1N1 virus. Observation on similar anti-apoptotic events such as activation of apoptosis inhibitor and down-regulation of key genes of apoptosis pathways in both infections showed that activities of promoting apoptosis were different in later stage of infection. Conclusion The immuno-suppression and anti-apoptosis events of pandemic H1N1 virus were similar to those seen by seasonal H1N1 virus. The pandemic H1N1 virus had an ability to inhibit biological pathways associated with cytokine responses, NK activation and macrophage recognition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长沙市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疫情情况,了解大流行对肺炎的影响,为评估流感大流行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大流行期间长沙市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病例资料,按月份收集住院患者总数、肺炎病例数、重症肺炎病例数、因重症肺炎死亡数,采用Pearson相关进行甲型H1N1流感与各类肺炎发病与死亡直线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流感大流行在长沙市历时约10个月,流行主要集中在2009年9月-2010年1月,累计发病7 201例,累计发病率为108.41/10万;其中重症和危重病例67例,占总病例数的0.93%;死亡病例9例,病死率为0.12%。大流行期间,长沙市肺炎患者占住院患者的6.81%,重症肺炎病例占肺炎总数的7.36%,重症肺炎病死率为6.57%。甲型H1N1流感与肺炎相关系数为0.768,两者存在相关关系,且大流行期间肺炎百分比高于对照期间的肺炎百分比,可以认为甲型H1N1流感能够引起肺炎增加,但甲型H1N1流感仅能解释肺炎变化的58.98%。甲型H1N1流感与重症肺炎、因重症肺炎死亡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3和-0.181,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能够引起肺炎病例增加,但对重症肺炎发病及其死亡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会区居民对甲型H1N1流感的免疫水平。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三次分别在新会区的城镇和农村对不同年龄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并采集血清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结果三轮调查共抽样480人,抗体阳性107人,阳性率为22.29%。不同年龄组中4~6和7~19岁阳性率分别为30.00%和31.77%,高于其他年龄组(χ2=26.75,P〈0.05)。疫苗接种组抗体阳性率高于未接种疫苗组。有症状和无症状者的抗体阳性分别为25.72%和18.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47,P〉0.05),抗体阳性者中42.06%没有出现过任何流感症状。结论新会区已经有22.29%人群具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人群中已经建立一定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政府管理、疾病监测、药物干预和非药物干预四个方面,对WHO、欧盟、美国、日本、墨西哥以及中国在甲型H1N1流感期间采取的防控策略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国内外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经验和不足,并提出中国未来应对流感大流行及相关突发事件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孕妇接种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裂解疫苗(简称甲流疫苗)后的安全性。方法从自愿接种甲流疫苗的孕妇中按照孕早期和孕中后期分层,每一层随机抽取60名孕妇,同时设置对照组,观察孕妇接种甲流疫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Adverse Even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以及比较接种组和对照组妊娠并发症、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孕妇接种甲流疫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孕中后期和孕早期AEFI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校正=1.21,P>0.05);发生的AEFI全部为一般反应;接种组和对照组发生妊娠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16),发生不良结局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χ2=0.48,P>0.05)。结论甲流疫苗对孕妇接种是安全的,且于怀孕各期均可接种,为保护母亲及其婴儿免受甲流病毒侵袭,母亲在怀孕期间接种甲流疫苗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11例小儿甲型H1N1流感重症/危重症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9年11月22日至2010年2月7日收入笔者医院隔离ICU病房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重危症的11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年龄3个月~11岁,年龄中位数为3岁,4例有基础性疾病(4/11),出现呼吸系统重危症多见于5岁以下,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多在4岁以上;发病后至入院时间为2~7天,住院至入ICU时间为1~3天,其中4例并发重症肺炎,3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4例并发脑病、脑炎,其中1例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入院后给予奥司他韦及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及抗生素等综合治疗,4例行机械通气,4例降颅压处理.10例好转或治愈出院,1例放弃治疗后死亡.结论 有基础疾病及5岁以下是儿童发生重危症的高危因素,重症肺炎、ARDS多见于5岁以下,而并发神经系统症状者多见于年长儿童(>4岁),早期给予奥司他韦、呼吸支持、降颅压、抗细菌感染及免疫调节等综合治疗是降低重危患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