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帕金森病患者第1次手术后肢体症状有所缓解,随病程进展或病情复发,肢体症状会加重,药物不能控制时需要行第2次手术来缓解症状.目的探讨第2次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单项症状改善率及其并发症的差异.设计病例分析.单位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对象选择1997-10/2002-12到解放军第一五三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和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就诊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387例,两次均在同一医院治疗350例,第1次在外院手术,第2次来本院治疗37例.两次手术间隔时间半年以内36例,0.5~0.9年72例,1.0~1.9年108例,2.0~5.0年171例.方法所有患者均在立体定向微电极引导下,采用靶点的影像学定位、微电极记录、微电极刺激探测靶点、射频电极刺激验证靶点,行分期双侧苍白球腹后内侧部或丘脑腹中间核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周在药物"开"状态下(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处于"开"状态);"关"状态下(当药物失去作用时,患者的活动变得困难,处于"关"状态)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主要观察指标①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②帕金森病患者第2次手术后并发症与第1次比较.结果38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两次单项症状改善率第2次手术单项症状改善率低于第1次(震颤95.4%,96.9%;僵直94.6%,95.1%;运动迟缓88.9%,92.3%;步态62.3%,67.1%;平衡65.1%,69.4%;异动症和痛性痉挛95.8%,98.0%),但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次手术后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术前(P<0.01).第2次手术开状态下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平均改善率为46.8%,关状态下平均改善率为53.5%,低于第一次手术(51.5%,61.6%).③帕金森病患者两次手术后并发症比较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包括乏力感,流涎,音量降低,假性球麻痹,嗜睡,呃逆,尿失禁,尿潴留等明显高于第1次手术(P<0.05).脑出血发生率低于第1次手术.结论①第2次手术的单项症状改善率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较低,可能是第2次手术时患者病情较第1次重,多处于帕金森病晚期的原因.②第2次手术的特异性并发症明显增高,可能与患者的年龄、病情、体质、手术方式、时间间隔有关.两次手术非特异性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脑出血、感染),说明第2次手术的出血风险并未增加.  相似文献   

2.
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对42例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应用MRI行苍白球腹后部定位。以微电极进行功能定位后,应用射频毁损治疗。手术前后进行UPDRS计分并计算改善率。结果:42例均有显著疗效,术后5例出现轻微并发症。症状改善率,开状态(71.1±8.2)%、关状态(86.1±9.2)%(P<0.001)。平均随访34个月,疗效稳定。结论:立体定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缪艳华  袁航 《护士进修杂志》2000,15(10):780-781
苍白球毁损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后因左旋多巴的临床应用逐步被取代。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对脑功能解剖的进一步认识,对帕金森病,尤其是对口服药物效果差的帕金森病的治疗方法研究后,改变了苍白球毁损的靶点位置。我院在开展立体定向术5年余的基础上,于1999年起开展了立体定向苍白球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目前的手术主要用于治疗对侧肢体的运动迟缓和强直、震颤及左旋多巴(L-Dopa)引起的随意运动障碍,对帕金森病引起的行走障碍也有一定效果。1临床资料 1999年9~12月共治疗了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30例帕金森病患进行苍白球定向毁损术治疗,在实施围术期护理时,充分估计术前、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应用整体护理模式,结合病情制订详细的护理计划。结果 通过实施围术期的治疗和护理,30例患术中震颤完全消失或肌僵直完全解除12例(40%),震颤基本消失或肌僵直明显缓解17例(56、7%),无效1例(3.3%),手术有效率达97%。手术后出现手术对侧肢体暂时性肌无力1例(3.3%),经检查示针道有轻度水肿灶,经脱水及激素治疗后恢复。结论 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前教育与患术中是否能认真配合手术有密切关系;加强术后康复护理及整体指导对患树立自信,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常见于中老年人的黑质及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所致的椎体外系疾病,以肌肉震颤、肌肉强直、运动活动困难、姿势反射丧失为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我国发病率为81/10万。随着神经电生理技术、神经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PD疗效明显提高,立体定向毁损术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我科自2006年共收治PD患者30例,均行立体定向丘脑核毁损术,术后疗效显著。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探索一种适用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舒适护理,通过对90例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临床护理,得出对手术病人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协助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最大可能地获得舒适,术后随访满意度为99.9%.  相似文献   

7.
探索一种适用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舒适护理,通过对90例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临床护理,得出对手术病人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协助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最大可能地获得舒适,术后随访满意度为99.9%.  相似文献   

8.
探索一种适用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舒适护理,通过对90例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临床护理,得出对手术病人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协助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最大可能地获得舒适,术后随访满意度为99.9%.  相似文献   

9.
探索一种适用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舒适护理,通过对90例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临床护理,得出对手术病人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协助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最大可能地获得舒适,术后随访满意度为99.9%.  相似文献   

10.
探索一种适用于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舒适护理,通过对90例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毁损术的临床护理,得出对手术病人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能有效协助病人减轻痛苦,使病人最大可能地获得舒适,术后随访满意度为99.9%.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105例帕金森患者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后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05例帕金森患者为大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1999-06/2004-05收治,震颤型14例,僵直型10例,震颤僵直型81(震颤为主63例,僵直为主18例)。Hoehn&Yahr分级,II级6例,III级30例,IV级67例,V级2例。采用MRI影像定位结合术中电刺激的神经生理定位,进行丘脑腹中间核(Vim)或内苍白球(Gpi)核团毁损。结果:105例患者术前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diseaseratingscore,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53.0±7.0,“关”状态是62.0±6.6;术后7dUPDRS运动评分,“开”状态是21.6±7.2,“关”状态是23.6±7.3。所得分数经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开”、“关”状态下手术前、后UPDRS运动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2,P<0.01)。结论:目前国情下,立体定向下单侧脑内神经核团毁损手术仍不失为外科治疗帕金森病的最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核团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年来23例效果不佳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适应证掌握的正确性和靶点选择的合理性。在MRI扫描下,计算手术靶点的位置并测量毁损灶的大小,比较最佳靶点与实际靶点的关系,总结疗效不佳的原因。对靶点选择不当、毁损灶太小以及靶点偏离的病例行二次手术。结果:所有病例均已随访3年以上,最长5年零2个月。23例患者手术疗效不佳的原因可分为:①诊断错误3例。②靶点选择不当4例。③靶点位置偏离14例,此14例患者中7例发生永久性并发症,不适合再次手术靶点偏移程度1.0~7.3(2.7±1.8)mm;另7例症状未缓解或早期复发,行二次矫正性手术,两次手术靶点间距离1.0~6.9(2.8±1.6)mm二次术后病例随访3年以上,疗效稳定。④毁损灶大小问题,毁损灶太小的2例,15个苍白球毁损灶中直径大于6mm的8例(53%),15个丘脑毁损灶中直径大于3mm的12例(80%)。结论:帕金森病手术的疗效和安全性与适应证的掌握、靶点选择、靶点位置及毁损灶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侧脑深部电刺激(deepbrainstimulation,DBS)治疗原发性帕金森病的效果,研究DBS丘脑底核(subthalamicnucleus,STN)的慢性电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的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的疗效。方法:2001/2003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收治12例有双侧肢体症状或有轴性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应用CT影像学与微电极电生理定位结合的方法进行靶点定位,为12例患者进行24枚电极植入,经过3~41个月(平均为13个月)的随访,在“开”的状态和“关”的状态下,刺激器开启时进行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nifiedParkinson'sdiseaseratingscale,UPDRS运动评分和震颤、强直、运动迟缓、步态、姿)势稳定性、语言、吞咽及流涎等主要症状评分,计算运动评分和各个症状改善率。结果:除刺激无效者1例外,11例双侧STN电极植入的患者术后的震颤、肢体僵硬、运动迟缓症状有明显改善,刺激器开启时,在“关”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平均改善率61.6%,在“开”的状态下UPDRS运动评分症状改善率23.9%,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同时多巴胺类药物用量明显减少。结论:STN目前是电极植入的理想靶点,双侧电极植入在改善肢体症状的同时可以明显控制中轴症状,因DBS所引起的副反应可以逆转。  相似文献   

14.
背景工作记忆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最常见的认知障碍之一,但检查方法不同常常导致结果不一致.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工作记忆障碍检查的敏感性.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和对象对本院帕金森病和锥体外系疾病诊疗中心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30例)进行研究,排除继发性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征.正常对照组(30例)选择同年龄段健康老年人,无头痛,头晕.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无严重心、肺、肾脏疾病.方法对确诊的帕金森病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进行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Zung量表评分,本顿视觉保持测验及仿Smith工作记忆软件检查.主要观察指标①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成绩.②空间工作记忆检查正确率.③物体工作记忆检查正确率.结果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年龄、受教育年限、智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别.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成绩帕金森病组[(21.00±4.81)分]与对照组[(22.96±4.84)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03 4,P>0.05).帕金森病患者空间工作记忆成绩[(76.95±14.4)%]较对照组[(91.00±6.77)%]显著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806,P<0.01).帕金森病患者物体工作记忆成绩[(67.06±7.95)%]与对照组[(72.70±8.1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008 1.P>0.05).结论仿Smith工作记忆软件检查显示帕金森病患者存在工作记忆障碍,而本顿视觉保持测验检查未发现异常.提示仿Smith工作记忆检查软件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介绍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老龄帕金森病(PD)改善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的方法和结果。方法采用立体定向手术,术中行微电极记录技术靶点监测,对28例70岁以上老龄PD患者行丘脑腹外侧核(VL)、苍白球腹后内侧部(Gpi)射频毁损,其中2例A型(震颤型)患者行单侧VL毁损术,1例A型患者行双侧VL毁损术;26例行Gpi毁损术,其中1例行同期单侧Gpi及VL毁损术,术前及术后12月应用motorUPDRS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例VL毁损术后12月,肢体静止性震颤完全或基本消除,其中1例下颌静止震颤有明显缓解;26例行Gpi毁损术,术后静止性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均有较大改善。结论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手术是治疗老龄PD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Parkinson disease can present remarkably as shoulder pains that may long preced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 case is presented in which, during a 2-year period, both lower biceps brachii became exquisitely painful, with both the pain and the "frozen shoulders" responding promptly to the initiation of L-dopa therapy.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3.2),(23.5±5.3)分;(37.8±3.4),(45.2±5.4)分;(30.5±3.1),(42.1±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2.8),(35.3±4.8)分;(42.6±4.9),(78.4±7.7)分;(35.2±4.7),(70.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82.8)mg/d,(880.6±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对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双侧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后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对左旋多巴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9/2004—11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外科行双侧丘脑底核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的帕金森病患者6例。采用磁共振导向立体定向方法,将刺激电极分别植入双侧丘脑底核,同期植入刺激发生器。术后1个月用程控计算机在体外调整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疗效。术后3个月分别在开、关状态进行帕金森病联合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评估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等症状的改善。并对术前术后左旋多巴制剂用量进行了比较。结果:6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显著的疗效,震颤完全消失,肌强直、步态、姿势障碍以及药物所致的并发症明显改善。②药物开状态时(指药物开始起作用时,患者活动自如)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7.9&;#177;3.2),(23.5&;#177;5.3)分;(37.8&;#177;3.4),(45.2&;#177;5.4)分;(30.5&;#177;3.1),(42.1&;#177;5.4)分,(P〈0.05-0.01)]。药物关状态时日常生活活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评分、运动评分: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刺激器开状态均明显优于刺激器关状态[(8.6&;#177;2.8),(35.3&;#177;4.8)分;(42.6&;#177;4.9),(78.4&;#177;7.7)分;(35.2&;#177;4.7),(70.7&;#177;6.8)分,(P〈0.05-0、01)]。③左旋多巴制剂的用量: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后3个月时明显低于刺激前[(346.3&;#177;182.8)mg/d,(880.6&;#177;254.9)mg/d,(P〈0.01)]。结论:慢性高频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可明显控制肢体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姿势等运动障碍.减少患者左旋多巴的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双侧丘脑底核电极刺激术对单侧丘脑毁损术后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等的改善作用。方法:曾行左侧丘脑毁损术且效果不佳的2例帕金森病患者为2004-04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帕金森病中心收治。患者术前应用15T的MRI行直视脑定位后,术中在微电极的引导下于丘脑底核植入脑深部刺激电极(Medtronic 3387型电极)。术后连续刺激3个月,应用统一帕金森病量表评分观察术前症状改善情况。1年后复查。结果:2例患者全部完成手术进入结果分析。①总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的为50,9%,481%;“关”状态下为62.2%.589%。②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38.6%,23.8%;“关”状态下为61.5%,58.1%。③运动功能改善率:2例患者在“开”状态下症状为567%,50.0%;“关”状态下为667%,52.7%。④1年后复查,效果稳定。结论:双侧丘脑底核深部电极植人术可以全面改善单侧丘脑毁损术后的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