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作者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合左金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0例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80例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7~60岁,平均40.6岁;病程6个月~10年.1.2诊断依据80例病人均有上腹部胀痛或隐痛,食后胀痛加剧,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全部病例均经吞钡或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排除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  相似文献   

2.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们对386例慢性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常见病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健康指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386例,男271例,女115例;年龄12~85岁,平均48.5岁;其中≤40岁46例(11.9%),男36例  相似文献   

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以上腹胀满,食后腹胀加重,嗳气、食欲减退、消瘦、重则贫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发病率高。我们依据中医辨证理论拟定方剂(胃粘膜再生丹),治疗CAG.对60例CAG患者服用此药在治疗前后检测胃内压力,血中胃动素和胃泌素的水平,并设54例服用三九胃泰作对照。探讨CAG患者服用再生丹后对胃动力、胃动素,胃泌素的影响及CAG与三者的关系。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23~65岁之间,平均年龄26.2岁。对照组54例,其中男23例,女对例;年龄25一68岁之间,平均年龄272岁…  相似文献   

4.
资生丸出自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笔者通过近20余年之临床观察,认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夹湿型确有很好的疗效,现就运用资生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1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110例均为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月所观察的病例,年龄30~40岁43例,41~50岁46例,51~60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结果:病理诊断为轻度慢性萎缩胃炎989例中,中医辨证分型属脾胃虚寒型311例,肝郁化热型227例,脾胃湿热型309例,胃阴亏虚型142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407例中,中医辨证分型属胃阴亏虚型285例,瘀血停滞型122例;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104例,中医辨证分型全属瘀血停滞型104例。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各有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细胞核DNA含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以更好地协助指导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细胞核DNA含量。结果:(1)DNA含量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DNA含量在各证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在病情上存在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4)检测DNA含量可作为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细胞核DNA含量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以期更好地协助指导中医药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材料与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病理图像定量分析细胞核DNA含量。结果:1.DNA含量随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DNA含量在各证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且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分子生物学基础。2. 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在病情上存在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4. 检测DNA含量可作为活检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选取经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确诊,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痞胀、嘈杂等为主症的31例患者,结合中医辨证,予以健脾活血之剂治疗,观察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结束后1~3个月,进行疗效评定,总有效率为80.6%。结论:中医健脾活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消化科常见病,它们均与胃癌发病有关。我院在2006年4月健康体检中共做内镜检查54例,检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40例。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HP感染均为男性,年龄44 ̄53岁,平均49岁。其中上腹部饱胀10例,上腹部隐痛18例,嗳气9例,反酸5例,无症状的12例。所有患者均有10 ̄25年间断饮酒史及10 ̄30年吸烟史。1.2检查方法活检方法:54例体检者均在其胃窦部、大小弯部及胃体部各取1 ̄2块组织做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检查。HP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中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收治的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采用胃镜、病理诊断及中医诊断.对照组给予西医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诊断加用中药治疗.分析两组诊断及治疗效果.结果 本组64例患者,经胃镜诊断55例.中医分型诊断脾胃湿热型16例,胃络瘀阻型14例,肾阴不足型12例,脾胃虚弱型12例,肝气犯胃型1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71.9%.观察组总有效率93.8%.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少,使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1995~2002年以平补脾胃汤治疗慢性胃萎缩性胃炎128例,现将治疗结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76例,女52例,年龄20~76(平均50)岁,病程2~20 a。1.2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参照1982年全国胃炎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内镜检查,并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中轻度64例,中度41例,重度23例。HP阳性88例。1.3主要症状胃部饱胀不适、胀痛、隐痛、泛酸、嗳气、烧心、恶心、呕吐。1.4治疗方法以平补脾胃汤为基本方,随兼症不同加减。主要方药:山药30 g、莲肉20 g、佛手15 g、菖蒲15 g…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益气消痞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8月收治的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8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接受胃复春片治疗,联合组接受益气消痞汤+胃复春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胃脘胀满、饮食减少、喜暖喜按及嗳气等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消痞汤联合胃复春片治疗脾胃虚弱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张萍  陶婷 《护理学报》2017,24(3):68-71
目的 探讨电子灸疗法对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抽取2015年10月—2016年5月在我院消化科住院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及辨证施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电子灸治疗双足三里、中脘、双天枢、神阙穴.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第7天、第14天胃脘疼痛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情况.结果 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患者胃脘部疼痛评分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30,P<0.001),观察组胃脘部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变化,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87,P<0.001),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有效28例,对照组临床有效24例,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4,P<0.05).结论 采用电子灸疗法能有效缓解脾胃气虚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疼痛,降低中医证候积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p53、CerbB-2表达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中的变化,探讨各证型之间在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水平上有无差异,探索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方法:选取14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采用Feulgen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患者胃黏膜组织中p53、CerbB-2的表达情况。结果:(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异型增生即有癌基因的阳性表达,且轻、中、重度异型增生的p53阳性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CerbB-2在轻、重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p53、CerbB-2阳性表达率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各证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且阳性表达率均存在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的递进关系。结论:(1)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辨证分型有其一定的病理组织学及分子生物学基础。(2)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均有癌变的可能,且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加重癌变的可能性逐渐增大。(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中医证型在病情严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轻重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胃络瘀血型胃阴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4)检测p53、CerbB-2的表达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异型增生的诊断、分级和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并能协助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15.
业师张笑平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治学严谨,论著甚多,医术精湛,疗效卓著,饮誉海内外,曾先后应邀赴美、加等国讲学,笔者自1984年~1992年常常侍诊于左右,深受教益,现举其肝脾病证治验案四则以佐证之。一、萎缩性胃炎王×,女,46岁,干部,1988年12月10日初诊。自诉胃脘隐痛已历5年,半年前曾经××医院查胃镜及病理切片报告均为慢性胃窦部萎缩性胃炎,叠治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行中医辨证治疗8周,2月后观察临床症状、复查胃镜下的变化,并设西药治疗对照组40例。结果:治愈28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37例,总有效率达95%,对照组总有效率7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胃苏颗粒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莉 《浙江临床医学》2010,12(8):853-853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非特异性的炎症为病理变化的一种慢性胃病,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按胃镜和病理分类,慢性胃炎一般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的范畴,其中的胃气壅滞证,症见:胸闷食少,胃脘胀满,脘痛连胁,窜及两胁,情绪郁怒加重,得嗳气始舒。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属中医的“胃脘痛”范畴,目前认为本病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临床以上胃脘疼痛,胀满,纳呆,嗳气,嘈杂,泛力消瘦等为主要症状。笔者自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在治疗本病时以调肝祛瘀法为主,取得一定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65例均系门诊患者,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后确诊为CAG,治疗前后各做一次胃镜检查进行对照。65例中,男性42例,女性23例,年龄26~65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21年,最短8个月,平均58年。均有胃脘疼痛、胀满、纳呆、嗳气等症状。按中医辩证分型,脾胃虚弱型16例,临床兼见脘痛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滋胃饮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治疗组35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枸橼酸铋钾胶囊等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滋胃饮,2组疗程均为6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及胃黏膜炎症指标[白介素-11(IL-11)、白介素-12(IL-12)、C反应蛋白(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胃黏膜免疫功能指标(CD_4~+、CD_8~+和CD_4~+/CD_8~+)。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6%(P0.05)。治疗6周,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主要中医症状积分如胃脘隐痛、食后脘闷、纳呆少食和次要中医症状积分如恶心呕吐及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胃黏膜组织病理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胃黏膜炎症指标和胃黏膜免疫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滋胃饮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阴亏虚证患者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胃黏膜炎症反应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总结在我院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资料。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者16例(64%),有效者8例(32%),总有效率96%,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者11例(44%),有效者9例(35%),总有效率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辨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