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三种方法灭活血浆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长期临床实践证实有多种病毒可经输血传播引起输血后病毒性传染病。解决该问题除严格对血液进行检测外 ,另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血液和血液制品进行病毒灭活。为防止输注血浆引起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的危险 ,目前国内外已研究出多种对血浆病毒灭活的方法 ,主要有三种 ,即有机溶剂 /清洁剂法 ( S/ D法 )、巴斯德液态加热法和亚甲蓝光化学法。笔者对比了三种方法对临床用血浆的病毒灭活效果和对血浆凝血因子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1 指示病毒及其检测 应用国际通用的水泡性口炎病毒 ( VSV Indianna株 )和…  相似文献   

2.
病毒灭活确证实验和结果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1 为何要进行病毒灭活 输血是治病救人的有效治疗手段,但也伴随着传播病毒性疾病,如HIV、HBV、和HCV的危险。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样品的检测使输血的安全性有了很大改善,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原因在于;①测抗体,如抗-HIV,抗-HCV与病毒存在与否的不一致性;②病毒感染到抗体产生之间“窗口期”的存在;③检测技术的灵敏度限制;④不断会有新的病毒出现。因此,发展灭活病毒技术,进一步采取病毒灭活措施,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提高输血安全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供血者的选择、检验供血者传染病标记以及血浆衍生产品的病毒灭活的改进,有助于减少输血相关传染的危险,其中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HCV)和人免疫缺陷病毒  相似文献   

4.
光化学、光生物学和输血医学(续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3 光化学法对血细胞成分的病毒灭活3.1 血细胞成分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 虽然供血者的选择和血液的检验改善了输血的安全性,但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危险性仍然存在,其原因有三:①检测技术灵敏度的限制;②抗体产生前的“窗口期”;③未知病毒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发展灭活病毒的技术,是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性疾病危险的途径。输血传播的病毒及其主要性质见表3。表3的数据为美国的情况,我国没有系统的统计,但情况肯定  相似文献   

5.
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但输血过程存在经输血感染病毒性疾病的风险,目前主要通过严格筛选献血者,以及对其血液进行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这2条途径来控制经血液传播病毒性感染疾病的发生[1].由于检测技术的局限性、检测项目的有限性、新病毒不断出现等因素,仍不能完全杜绝输血相关病毒感染[2].因此,对血液中的病毒进行灭活处理是保障临床安全输血的措施之一.目前,采、供血机构应用较多的病毒灭活方法是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lus light,MBP)照射血浆,此技术已在采、供血机构开展多年.有研究表明,病毒滴度的降低程度与所使用的可见光强度和亚甲蓝浓度呈正相关关系[3].  相似文献   

6.
随着成分输血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的安全性愈来愈受到关注。虽然对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方法的不断进步极大程度的减少了由输注血液成分传播的病毒性疾病,但由于病毒感染血液后“窗口期”的存在;现行的检测方法不能将病毒检出;对已知病毒有效的检测还不能100%检出;新出现的病毒和微生物还不能检测出来。因此,血液输注仍无法达到“零风险”。而血浆也是病毒含量较多的血液成分之一,未经病毒灭活处理的血浆常传播病毒影响输血安全。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输血传播病毒的危险,必须将加强血液筛查与病毒灭活结合起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血浆病毒灭活技术是提高血浆安全性的有效途径。目前,有关血浆病毒灭活的技术有很多,其中比较成熟的技术有:溶剂/去污剂方法和亚甲基蓝联合可见光照射方法,以及以病毒核酸为靶点的光化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输血技术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疗手段,目前的血液检测由于受检测技术、检测项目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完全阻断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血浆病毒灭活技术能有效地阻断经输血传播病毒的传播。本中心自2009年7月开始全面推广应用亚甲蓝病毒灭活血浆成分,在这期间对血浆进行  相似文献   

8.
采用安全、可靠的技术对血液成分中病毒等病原体进行灭活处理,阻断血液筛查中漏检或某些未列入筛查范围的病原体的传播,这是杜绝输血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也是应对突发性的经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公共卫生事件最迅速有效的办法,如2002年FDA建议在血液筛查中增加检测美洲锥形虫之前亚甲蓝光化学法已被证实可部分  相似文献   

9.
背景通过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风险在美国估计为1/63000到1/205000单位血液之间,超过了丙型肝炎病毒(HCV)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输血传播的危险。通过微量核酸检测试验(MPNAT)检测HBVDNA阳性供血以减少窗口期传播HBV。研究设计与方法以每24份血样品混合检测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最近30多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输血传染病(或输血传播的疾病)筛检方法与技术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保障输血安全、预防控制输血传染病的传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输血传染病的筛检方法与技术的进步主要表现在病毒血清学(抗体、抗原)检测方法与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表现在病毒核酸检测技术(NAT)的引入和不断改进.现就血液筛检中病毒血清学技术与NAT的应用现状及及今后的发展做一评述.  相似文献   

11.
临床输血除自体输血外,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为有效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国家采取无偿献血政策,筛选健康的献血者,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倡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要求采供血机构对血液制品在采集后至发放前和医疗机构对患者在实施输血治疗前,须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血清标志物检测[1],以极大程度降低临床经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风险,有效避免经输血感染病毒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2.
手术前及输血前血清感染性标志物检测7100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输血并不是肝炎、艾滋病、梅毒等传染性疾病唯一的传播途经,性接触、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母婴垂直传播、血液传播、静注毒品以及医源性感染,均可造成此类疾病的感染。所以在患者手术前及输血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相似文献   

13.
王学锋  戴菁 《上海护理》2005,5(1):68-69
190 0年 ,奥地利生理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揭开了人类 ABO血型的奥秘 ,为临床输血提供了科学依据。一个多世纪以来 ,输血拯救了无数生命。但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 ,目前的临床检测手段还不能完全保证血液及血液制品的安全 ,输血相关传染病屡有发生 ,因此输血的安全性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1 可经输血传播的病原体目前可通过输注血液或血浆制品传播的病原体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1型 / 2型 (HIV- 1 / 2 )、成人 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 (HTL V- L / 1 1 )、肝炎病毒 (包括 HBV、HCV、 HDV、HEV、HGV、HAV、非 A - …  相似文献   

14.
<正>近10多年来,随着病毒核酸检测(NAT)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常规应用,输血传播感染(transfusion transmitted infection,TTI)的风险已经明显降低。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该国的输血感染风险,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1/1 467 000,丙型肝炎病毒(HCV)为1/1 149 000,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5.
背景:病毒灭活血浆用于输血可避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与HIV传染。然而,由于大部分受血者同时也接受了其他血液成分,这一病毒灭活步骤,虽然减轻但不能杜绝输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病毒灭活血浆最近在美国及其它国家被许可使用,因此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血液病毒组学对监测流行病和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十分重要。目前,全国采供血机构已经全面检测可经血传播的常见病毒(HBV、HCV和HIV),但是受血者仍有可能感染其他已知或未知的病毒,尤其是大部分受血者在接受输血时正处在免疫力低下的状态,这使他们更容易受病毒的侵染从而导致严重的后果。为了预防输血传播某些未受监控的病毒,采供血机构实行一些措施,比如排除高危行为献血者、制备去白细胞的血液制品以及对血液制品进行物理或化学手段的病毒灭活处理。但是迄今为止,并没有1种对所有血液制品都通用,以及对各种类型的病毒都有效的病毒灭活方法,比如对病毒核酸有破坏作用的病毒灭活方法,对无包膜的病毒灭活效果却不理想,而且不能对含有高病毒载量的血浆制品进行彻底灭活。因此,我们需要1种可以发现可能影响输血安全的未知病毒的方法。病毒宏基因组学结合了高通量测序技术,被认为是鉴定和监测血液中可能存在的已知和/或未知病毒的最有前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阻断经输血传播HIV,提升浙江省血液安全水准。方法自2011年开展阻断经输血传播HIV项目,针对输血过程从血管到血管之不同阶段,采用系统性综合措施,包括前期的加强主动退出与保密性弃血、中期的推广血筛核酸检测和亚甲蓝血浆病毒灭活、后期的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之自体输血。结果项目开展4年来,全省献血者中确认HIV感染快速上升趋势较前被明显遏制(P0.05),血液核酸筛查覆盖从2011年26.5%至2014年达51.2%,开展血浆病毒灭活工作血站明显增加,75%(9/12)血站其自体输血占临床用血5%,全省血液安全得以保障。结论阻断经输血传播HIV是一系统性综合举措开展以来全省未见输血感染HIV案例,血液安全水准明显提升。项目成果需持久的维护、推进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核酸检测技术在采供血机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根据《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01),国内血站采用ELISA试剂筛查血液传染病指标,由于该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使临床输血传播疾病风险依旧存在。随着自动化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NAT)的建立,已逐步应用于血液的病毒筛查,对降低因输血感染病毒而引起经血液传播  相似文献   

19.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有传染疾病的危险。血液成分中传播病毒危险性最大的是白细胞,其次为血浆,因此对血浆进行病毒灭活并滤除白细胞成为保障输血安全的主要措施之一。亚甲基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血浆是目前唯一获准用于临床的光化学血浆病毒灭活技术,现已被应用于我国部分血站。  相似文献   

20.
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分输血是现代输血的重要方面,艾滋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病毒性疾病通过血细胞成分输注而传播的危险性,对受血患者构成威胁,成为输血医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血细胞成分进行去除或灭活病毒处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一环,国际上该领域的研究十分活跃。本文对血细胞成分病毒去除和灭活研究中的目标及相关的方法学和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及其效果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