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药提取现代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侯飞燕  李菁 《中医药导报》2011,17(1):101-103
从超临界液体萃取、酶工程及其联用、超声提取、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微波提取、半仿生提取、分子蒸馏8个方面综述了中药提取现代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认为现代技术使得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更高效和简便.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药水蛭的提取及精制工艺,为水蛭提取物入制剂工艺提供技术依据。方法:依正交试验法,逆流循环提取技术,以效价法检测抗凝血酶活性为指标,对水蛭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运用膜分离技术对提取液进行精制。结果:最佳工艺为以12倍量0.9%氯化钠溶液提取5 h,循环3次最好,选择相对分子质量为30×103和0.5×103的膜即可达到精制的目的。结论:该提取、精制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3.
黄芩苷的提取与精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黄芩苷的提取和精制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水提酸沉法提取黄芩苷,通过三步法对粗产品进行精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紫外分光光度法(UV)等进行表征。结果:黄芩苷的收率为7.6%,精制品纯度接近标准品。结论:该提取工艺简便,精制方法可靠,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药有效部位及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是现代中药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直接关系到中药制剂的质量、疗效和产量。因此,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有力地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和推动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药提取在中药应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提取方法费时、溶剂消耗大、效率低。本文简要介绍了超声提取、微波提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传统索氏提取的优缺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方法的原理、特点、影响因素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中药提取研究对中药生产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提取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动态连续逆流提取、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亚临界水提取、超声波强化超临界流体萃取以及半仿生提取等新型技术,并对中药提取技术的新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中药提取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对近年来在中药制剂中新涌现的提取方法进行综述。方法 :查阅文献。结果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超声提取法、酶法提取、微波提取法、荷电提取法、半仿生提取法等各有其优越性 ,同时亦存在问题和局限性。结论 :应根据临床需要、处方中各药物的化学性质及所制备的剂型的要求 ,选择比较不同的提取方法 ,同时 ,可考虑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提取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8.
中药提取分离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药质量控制及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结果。常用的提取分离方法(如煎煮法、回流法、浸渍法、渗漉法等)在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无效成分方面,存在着有效成分损失大、周期长、工序多、提取率不高等缺点。近年来,在中药提取分离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技术、新方  相似文献   

9.
叶陈丽  贺帅  曹伟灵  张忠义 《中草药》2015,46(3):457-464
系统综述了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包括超高压提取、超声提取、微波萃取、加压溶剂提取、组织破碎提取、免加热提取、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分子印迹技术。主要介绍了这些提取方法的基本原理、特点、应用进展、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等,以期为我国现代中药制药的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柴胡挥发油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柴胡B.chinense DC.和狭叶柴胡B.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味苦、微辛,性平,具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功效,主治风热感冒、百日咳、肝郁肋痛、风疹、疮毒疖肿等,临床上广泛用于外感发热.柴胡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和皂苷,其中柴胡挥发油是其发汗作用的物质基础,具有良好的解表退热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药提取对中药制剂的内在品质和临床疗效极为重要。现代科学技术为中药提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提高有效物质的得率及纯度,提高药品的品质可控性和临床应用的顺应性,减少污染,降低成本。本文就近年来中药提取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选桑黄多糖的提取、精制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优选桑黄多糖提取工艺.通过吸附法与醇沉法的比较,选出最佳精制工艺.结果桑黄多糖最佳提取工艺为:粉碎粒度60目,浸泡12 h,用14倍的水,提取3 h,用壳聚糖吸附法精制多糖.结论浸泡时间对实验影响较大,采用壳聚糖吸附法精制,多糖损失少,此提取精制工艺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3.
中药工业化提取中新技术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介绍几种中药提取的新技术,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膜提取分离,超声提取,高速逆流色谱提取,微波萃取等,并阐述这些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为中药提取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芩甙提取,精制及含量测定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维安  蒙毅 《中草药》1996,27(A09):240-242
对近十年来有关黄芩甙的提取、精制及其单、复方中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作一综述,并提出了一些存在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5.
红景天注射液的提取与精制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红景天注射液的提取与精制工艺进行研究。方法以红景天苷和酪醇的总转移率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实验对提取与精制工艺进行优化。结果红景天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将粉碎后的药材,以8倍量的水为提取溶剂,加热回流提取3次,1h/次;采用醇沉法和明胶沉淀法对红景天水提取物进行精制,醇沉法中调含醇量至70%,明胶沉淀法的最佳工艺为:将醇沉后的药液浓缩至0.5mg·ml~(-1)(相当于原生药),调pH值至5.0,在60℃,转速为60r·min~(-1)的条件下,加入5%明胶溶液至不再生成沉淀时为止。结论采用上述提取精制方法制得的红景天浸膏杂质检查符合注射液的要求,该方法可用于红景天注射液的提取与精制。  相似文献   

16.
紫杉醇的提取、分离与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从红豆杉属植物或培养组织中获得紫杉醇的有关提取,分离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了影响紫杉醇含量的因素 和提高产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草药提取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综述了用于中草药提取方面的6种新技术、新方法,并简要论述了各种新技术和方法的原理以及应用于工业生产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新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超临界流体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声辅助提取、酶工程技术、动态连续逆流提取及动态循环阶段连续逆流提取、半仿生提取、新型吸附剂电泳、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高分离度快速液相色谱(RRLC)和超快速液相色谱(UFLC)、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色谱、亲和色谱、分子烙印亲和色谱、免疫亲和色谱、生物色谱、分子生物色谱、细胞膜色谱、多维组合色谱、萃取与色谱技术联机耦合、大孔树脂吸附分离、膜分离、分子蒸馏技术及双水相萃取等新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药提取新技术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材提取是中药生产过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中药提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取出药材中的目标物质,避免药效成分的分解流失,并且最低限度地浸出无效甚至有害的成分。药材的浸取过程是由湿润、渗透、解吸、溶解及扩散、置换等几个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阶段所组成的。不同的提取技术影响到提取的不同阶段,对提取过程中溶剂对目标成分的溶解性、药材状态、浸取的温度、压力、浓度差、固液两相的相对运动速度等产生影响,导致不同的提取速度和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药材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及经济效益,最终影响的是药品质量。笔者现对近年研究较多的几种新技术新工艺在中药提取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别研究丹参的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份,以得到纯度较高、得膏率较低的浸膏,提高收率,便于制剂成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分别优选出丹参醇溶性有效成分和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同时考察了提取次数对提取率的影响,并用验证实验证明了该工艺的可行性;采用大孔树脂层析法精制丹参水溶性成分,通过树脂型号的选择、上样液浓度的考察、洗脱剂的优选等层析条件的考察确定了丹参精制的工艺条件。结果:确定丹参的提取精制工艺:丹参药材用6倍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h,减压回收溶剂,得稠浸膏减压干燥,粉碎,即得丹参醇溶性提取物;将丹参醇提后药渣用8倍量水煎煮1h,提取液滤过,滤液减压浓缩至约1.5g生药/mL,离心后取上清液作为上样液,通过AB-8大孔树脂至饱和。上样结束后,用去离子水洗脱,至Molish反应呈阴性,停止洗脱。换70%乙醇为洗脱液洗脱,至洗脱液的三氯化铁-铁氰化钾试液反应呈阴性,合并洗脱液,减压回收溶剂,减压干燥,粉碎,即得丹参水溶性提取物。结论:优选的提取精制工艺,可提高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收率,降低得膏率,便于制剂成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