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甘油经静脉注入实验动物,研究其对内淋巴囊(ES)上皮细胞活性和ES容量的长期影响。其方法是取38只重约20~25g成年健康NMRI鼠,其中28只经尾静脉注入甘油,1分钟处死1只动物,以后分别在不同的时间(15,30,60分钟,2,4,6,8小时和2,7天)各处死3只动物;另10只作为对照组,静脉注入生理盐水,并在相同间隔时间各处死1只,然后按照Rask-Anderson等的方法解剖和处理颞骨。将ES内皱褶部分作成薄切片和超薄切片,采用显微照像机和透射电镜观察分析,包括:①用药后不同时间ES闭塞或扩张的  相似文献   

2.
与耳蜗内离子浓度比较,内淋巴囊内的K+浓度低,Na+浓度高,内淋巴囊电位相对于外淋巴为正值。内淋巴囊离子分泌增多和/或重吸收减少可引起梅尼埃病。临床上有采用利尿剂来治疗梅尼埃病。但内耳,特别是内淋巴囊中的离子和液体转运机制及梅尼埃病内耳病变的性质和位...  相似文献   

3.
内淋巴囊和内淋巴管与内耳内淋巴引流有关,通过离子交换使内淋巴囊内的内淋巴液趋于一种低钾高钠状态。与水吸收有关的酶有钠-钾ATP酶和碳酸酐酶。在内淋巴囊的组织学中可见这些酶,可能与各种类型的细胞生理过程有关,以此调节内淋巴管和内淋巴囊系统的离子和液体浓度。阻断碳酸酐酶的作用可能控制梅尼埃病的症状。乙酰唑胺就可以减轻豚鼠实验性内淋巴囊水肿的程度。现经研究表明,乙酰唑胺作为一种特殊的碳酸酐酶抑制剂在鼠内淋巴囊进行活体研究,可用以阐明药物影响上皮细胞形态及呼吸作用的机理和程度。注射乙酰唑胺后的即刻,内淋巴囊上皮并无变化,亮上皮细胞与暗上皮细胞均可见许多扩张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内淋巴囊(ES)吸收内淋巴液,最近的研究表明ES也有分泌功能,据认为这与内耳液体容量与压力的调节有紧密联系,但这种调节功能的机理一直不清楚。该文以外科方法闭塞ES和内淋巴导管(ED),模拟ES功能障碍,对此进行研究。实验选用体重250~3009、耳廓反射正常的成年杂色豚鼠们只,以硬膜外分离的方法破坏其右耳ES和ED,左耳为对照。ES破坏24/J‘时后,按6g/kg将甘油注入动物腹膜内。分别于注入甘油0、15、30分钟,l、2及24小时后将动物麻醉并处死,解剖出颈骨浸入1%甲酸中固定,并用0.lmol/LNa-EDTA缓冲液脱钙14…  相似文献   

5.
内淋巴管(ED)和内淋巴囊(ES)被认为与内淋巴的吸收有关,但其转运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仍很含糊,一般认为有细胞间和经细胞转运二条途径。本文采用氨咪氯吡以探索ES上皮转运机制。氨咪氯吡是一种利尿剂,特别是可抑制离子和水通过细胞原生质膜的交换。本文采用氨咪氯吡50mg/kg并稀释成10mg/ml对28只鼠作腹膜内注射,另14只鼠采用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作为对照,在注射后分别在0、15、30分钟和1、4、24小时后在全麻下致死,ES标本固定染色后在光、电显微镜下观察和照像。结果:氨咪氯吡注射立即观察ES上皮层与对照组相同,其形态正常,上皮由暗和亮细胞组成,侧细胞间隙(LIS)普遍增宽,亮细胞  相似文献   

6.
实验动物采用体重为295克~430克、耳廓反射阳性的白化豚鼠。经左侧枕后进路于硬膜外,将乙状窦从颞骨内表面分离并牵向内侧,恰好在乙状窦前方暴露内淋巴囊(ES)。用注满154mmol/L NaCl的玻璃显微电极插入ES中部来测ESP,参考电极置于颈部肌肉。全部实验都在电屏蔽室内进行。ESP值是指在ES周围的组织液与在ES内部之间所记录到的电位变化量。乙酰唑胺溶液于2ml盐水中用注入泵在1分钟内经插管注入颈静脉。结果:①乙酰唑胺在0.08mg/kg剂量时,ESP振幅变化不明显,但在1.0mg/kg及10mg/kg时,则有明显下降,下降开始于注药后,在20分钟时接近趋于稳定。②在小于10mg/kg时,ESP振幅的下降有明显  相似文献   

7.
大鼠内淋巴囊的增殖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大鼠内淋巴囊的细胞增殖状态。方法:选用10只健康成年S-D大鼠,腹腔注射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后,取颞骨作组织学处理,用抗BrdUrd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内淋巴囊S期细胞的定位与分析。结论:大鼠内淋巴囊具有细胞增殖功能,可能是内耳具有细胞更新功能的重要部位。  相似文献   

9.
对18只白色豚鼠施行单侧外半规管外淋巴间隙阻断术。术前、后观察ABR、旋转试验,并作火棉胶连续切片光镜检查。结果提示:手术前、后ABR阈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而限震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缩短),初步表明本手术可致豚鼠前庭功能降低而未明显损伤耳蜗功能。  相似文献   

10.
对18只白色豚鼠施行单侧外半规管外淋巴间隙阻断术。术前、后观察ABR、旋转试验,并作火棉胶连续切片光镜检查。结果提示:手术前、后ABR阈值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而眼震持续时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缩短),初步表明本手术可致豚鼠前庭功能降低而未明显损伤耳蜗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内淋巴囊具有离子与体液调节、压力调节和吞噬、免疫防御功能,是内耳膜迷路自身内环境稳定的主要调节系统,功能紊乱可引起多种内耳疾病,如Meniere's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实验从形态学上直接验证内淋巴囊上存在神经纤维,为梅尼埃病的病因病理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使用成年SD大鼠15只,经活体心脏灌注,取双侧颞骨,常规石蜡包埋处理并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确认抗体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al specific enolase, 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神经微丝(neurofilament, NF)在内淋巴囊(Endolymphatic Sac, ES)上的表达。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NSE、GFAP、NF一抗在内淋巴囊上皮及上皮下表达为棕黄色阳性着色颗粒。结论:内淋巴囊近侧端、中间段和远侧段均有神经纤维分布,以近侧段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5.
目前有关内淋巴囊的术式计有:内淋巴-蛛网膜分流术,内淋巴-乳突分流术和内淋巴囊减压术。但它们共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必须在不损伤迷路结构和面神经的条件下找到内淋巴囊。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正常颞骨进行解剖测量,以提供在Trautmann氏三角内易于辨认的界标(landmark)——砧骨短突、水平半规管凸、乙状窦的内缘——作内淋巴囊的定位;这样可避免暴露通常作为手术标志的后半规管“蓝线”,从而减少术后感音性聋的危险[House(1964)曾报告用暴露“蓝线”的方法进行手术,造成感音性聋的发生率为2%]。40个颞骨中的一半,作了完全的乳突凿开,在内淋巴囊的前庭部分注入染料,便作测量;另外20个颞骨则解剖至内淋巴囊的最低部位,以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目的有二:其一描述正常的人类内淋巴囊超微结构;其二阐明听神经瘤和美尼尔氏病患者内淋巴囊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内淋巴囊的活体标本由14个患者获得。8例美尼尔氏病,6例听神经瘤,皆为手术切除的活体标本,超薄切片电镜观察。作者分别叙述了内琳巴囊的正常形态学和组织病理学发现。内淋巴囊是内淋巴管的末端,在实验动物从形态学上可分为三个特殊部位:近侧部,中间部和远侧部。人类内淋巴管的远侧和近侧部闻形态学区别甚微。本文主要观察中间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基甙类药物对内淋巴积水豚鼠前庭及耳蜗功能的影响。方法8只内淋巴积水模型豚鼠全身应用链霉素,观察给药前后豚鼠行为学、眼震电图(ENG),听性脑干反应(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形态学变化。结果给药后未出现头偏斜、走路不稳等前庭功能紊乱的行为征象,连续给药第10天、停药后第7天摆动幅度90°,停药后第21天,摆动幅度为90°、120°时积水侧眼震反应降低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耳(  相似文献   

18.
作者研究了沙土鼠内淋巴囊的血管网及其动力学变化。将动物分三组:①组为正常动物,②组禁水12天,③组禁水12天后饮水1周。部分动物通过Berlin Blue灌流研究其大体形态。各组标本均行常规光镜和透射电镜研究。①组在大体形态研究中见岩骨和枕骨连接区周围存在血管网。该区有一孤立血管横过枕骨与另一血管合并供应内淋巴囊浅层。并分出更细的分支指向内淋巴囊浅部,其中仅有一部分向深部走向乙状窦区。在光镜下见内淋巴囊的血管主要分布在其远端和中间部,随着内淋巴管的向近侧延伸,血管数目逐渐减少。内淋巴囊远端其狭窄的上皮下间隙被大的血窦和外  相似文献   

19.
内耳的血管结构,已有了广泛的研究;对内淋巴囊的血管分布,则很少有人注意。本文主要通过对35只豚鼠动物实验,分别采用硅酮橡胶(silicone rubber)及粘度较低的甲丙烯酸树脂(methacrylate resin)动脉灌注,经过显微标本制作及组织切片,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检查,以了解内淋巴囊的血管分布情况。内淋巴囊的动脉血供有两条:主要的一条来自脑膜后动脉。该动脉进入后颅窝,在接近颈静脉、横过乙状窦时,形成许多细小分支,部分从囊的中部及远端分布到内淋巴囊,整个囊为其细小分支的血管网所围绕。其次的一条来自前庭后  相似文献   

20.
内淋巴囊的脉管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豚鼠内淋巴囊表面的脉管及其粘膜下层结构的研究,了解其对内耳功能的影响,方法:用碳素黑水加10%甲醛进行左心室灌注,将豚鼠的颞骨标本用冬青油透明并进行显微检查及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内淋巴囊表面有非常丰富的血管网,而且与乙状窦有很密切的联系,内淋巴囊周围被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和个别微动脉形成的一个细密的环状血管网所包绕。毛细血管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窦、毛细血管与淋巴窦构成一个完整、细密的网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