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被认为是一种具有恶性行为的一种良性疾病,至今病因尚不明确。有关细胞粘附分子整合素家族及凋亡调控蛋白生存素与多种恶性肿瘤组织的相关性研究较多,而与子宫腺肌病的关系报道较少。文献报道整合素β3与生存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探讨整合素β3(integinβ3,Intβ3)及生存素(survivin)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以进一步阐明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为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6)
目的:检测神经细胞黏附因子(NCAM)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探讨NCAM在子宫腺肌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标本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的表达情况(分泌期与增生期各20期),并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进行比较。采用0~10级NRS疼痛评价量表对子宫腺肌病患者痛经程度进行评分,并与相应患者NCAM染色情况进行比较。结果:NCAM在40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及19例正常内膜腺上皮中均有表达,1例正常内膜无表达,间质中无表达。异位内膜组织中NCAM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对照组(P0.01)。在位内膜组织分泌期NCAM表达含量高于增生期(P0.05)。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NCAM表达与患者痛经程度呈正相关(r=0.84,P0.01)。结论:NCAM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病过程,并参与子宫腺肌病痛经的发生发展,但具体分子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郎景和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2):129-133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的疾病。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局灶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关于腺肌病,存在很多迷惑和问题,有很多模糊和争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深肌层异位内膜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子宫腺肌病住院手术病人45例,采用ABC免疫组化法测定石蜡固定包埋的深肌层异位内膜标本中雌二醇(E2)、孕激素(P)、睾酮(T)、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雄激素受体(AR)。另取17份增生期原位内膜作对照,分析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研究发现子宫深肌层异位内膜有E2、P、T、ER、PR、AR阳性细胞存在,其中ER、AR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原位内膜。但性激素及性激素受体的阳性率与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症状、病程和子宫体积无明显关系。提示: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除了与雌激素有关外,还与孕激素、雄激素有关,同时应用抑制多种受体的药物可能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神经肽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19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研究组)病灶、在位内膜及22例子宫内膜对照组标本中SP及CGRP的表达并比较。结果SP和CGRP的表达主要位于在位内膜腺体和异位内膜腺体及血管内皮细胞。研究组在位与异位内膜SP和CG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在位内膜与对照组内膜SP和CG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增殖期和分泌期内膜SP和CG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SP和CGRP表达强度与疼痛无相关(P〉0.05)。结论SP和CGRP在子宫内膜腺体中有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疼痛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1(Angiopoietin-1,Ang-1)和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Ang-2)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Ang-1和Ang-2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3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及26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Ang-1和Ang-2在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表达,定位于细胞质。Ang-1在内异症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ng-2在内异症和腺肌病在位内膜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ng-1和Ang-2的高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Akt和NF-κB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探讨其在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腺肌病病灶(30例)、在位内膜(27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标本中Akt、P-Akt及NF-κB蛋白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Akt、P-Akt蛋白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的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在位内膜(P<0.05)和正常子宫内膜(P<0.01),其在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1);间质细胞中Akt、P-Akt蛋白的表达,异位和在位内膜明显高于正常内膜,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两者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NF-κB蛋白表达于胞核和胞浆中,在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异位内膜显著高于在位内膜,在位内膜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间质细胞中,NF-κB蛋白的表达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NF-κB与P-Akt在子宫腺肌病病灶、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6,P<0.01)。结论:NF-κB与Akt在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呈高表达,其可能参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类固醇生成因子1( SF-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卵巢内异症囊肿、子宫腺肌病病灶中的表达.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科住院,因子宫腺肌病合并卵巢内异症囊肿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卵巢内异症囊肿剥除术或附件切除术的患者共30例,经病理确诊子宫腺肌病合并内异症囊肿共1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将观察组患者的在位内膜、卵巢内异症囊肿病灶、子宫腺肌病病灶和对照组的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SF-1蛋白的表达.结果 两组患者在位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细胞中均无SF-1蛋白表达;观察组卵巢内异症囊肿病灶的间质细胞核SF-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4/17,SF-1蛋白在卵巢内异症病灶的腺体细胞及子宫腺肌病病灶中均无表达.结论 卵巢内异症囊肿与子宫腺肌病病灶中SF-1蛋白表达的差异可能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和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的表达及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33例内异位症患者(内异症组)和40例腺肌病患者(腺肌病组)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TNFR1的表达,并与20例非内异症(对照组)在位内膜进行比较。结果:内异症组和腺肌病组异位内膜TNFR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其在位内膜和对照组(P<0.05);TNFR1在内异症Ⅰ-Ⅱ期和Ⅲ-Ⅳ期间无显著差异(P>0.05),与内异症r-AFS临床分期亦无直线相关关系(P>0.05);TNFR1在分泌期的表达为内异症、腺肌病异位内膜<其在位内膜<对照组内膜(P<0.05)。结论:异位内膜TNFR1的低表达可能在内异症和腺肌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TNFR1与内异症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以痛经、月经量增多、慢性盆腔痛及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囊性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腺肌病恶变等少见特殊情况,易导致临床误诊。治疗方法由患者年龄、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病变部位及范围决定,常需要以手术为主的多种治疗方式结合运用,才能达到缓解症状和延缓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受体(GnRHR)和雌激素受体(E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与异位内膜的表达、相关性及意义。方法收集51例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取其在位内膜为研究组A,异位内膜为研究组B,同期30份正常子宫内膜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各组内膜腺细胞中GnRHR与ER的表达,根据阳性率和表达强度进行量化评分(免疫组化评分),并做相关性分析。结果①研究组AGnRHR与ER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研究组B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研究组A及正常子宫内膜中,GnRHR表达有周期性,分泌期显著高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研究组B中增生期与分泌期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GnRHR与ER在各组内膜的表达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GnRH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GnRHR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及正常子宫内膜中分泌期表达显著高于增生期;推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可能通过其受体介导,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和生长直接产生作用,在正常子宫内膜,则可能与受精卵着床及胚胎早期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与子宫腺肌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 2006年1月至2009年8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采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并比较70例因子宫腺肌病切除子宫的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和24例因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Ⅲ切除子宫的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阳性率。结果子宫腺肌病患者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与CINⅢ患者子宫内膜组织hTER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5.7%、70.0%和20.8%,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弥漫型与局限型hTERT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增殖期与分泌期hTERT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0.5%和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RET阳性表达率在研究组子宫体积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有月经改变组和无月经改变组hTERT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TERT的高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及病变进展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缩宫素受体(OTR)在子宫腺肌症(AM)在、异位内膜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痛经之间的关系,研究OTR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腺肌症病灶组织、28例在位内膜组织中OTR的表达,并和18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结果 AM中OTR在腺肌症病灶中的表达(92.8%)高于在位子宫内膜中的表达(78.6%),P〈0.05,并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50%)。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在在位子宫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增殖期高于分泌期;而异位病灶则缺乏这样的差异性。重度痛经组比轻度痛经组OTR的表达增高。结论 在AM中的在位及异位内膜中,OTR均有高表达,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OTR的表达与痛经症状相关,推测OTR系统与腺肌症相关症状痛经有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17.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组织定位和表达;探讨EGFR表达与子宫腺肌病发生的关系,寻求经调控EGF/EGFR治疗子宫腺疾病的新途径。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10份和子宫腺肌病组织30份标本的EGFR定位和表达以及月经周期中内膜组织的EGFR表达强度变化。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腺肌病病灶均存在EGFR表达;EGFR位于内膜腺上皮和间质及平滑肌细胞上;表达强度:腺体>间质>平滑肌;子宫内膜>异位内膜,但无统计学差异;EGFR表达无周期性变化,异位内膜侵入程度与临床症状有相关性。结论: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存在EGFR共同表达;提示两者具有组织同源性;异位内膜中EGFR表达可能与子宫腺肌病发生机制有关。经降调节EGF/EGFR表达可望成为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阴道超声对诊断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及血清CA125测定对诊断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患者6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阴道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血清CA125测定。结果阴道超声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符合率98.7%;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1.7%;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5.1%。血清CA125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阳性率39.4%;子宫腺肌病阳性率52.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阳性率59.2%。结论阴道超声可做为较准确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首选方法。阴道超声下囊肿穿刺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血清CA125测定可做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协助诊断方法,应进一步完善对照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长抑制因子1(ING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患者(EMs)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ING1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ING1在EMs组异位腺体的表达分别低于在位腺体及对照组(P<0.05),在异位间质的表达低于对照组间质(P<0.05);ING1在EMs组、对照组增生期与分泌期的表达及在EMs组I-Ⅱ期与Ⅲ-IV期异位腺体和间质间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ING1在异位内膜的腺体及间质中的低表达可能在EM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ING1表达量与EMs的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