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典型川崎病是指发热5d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不满足典型川崎病的诊断,但其病程发展符合川崎病特点,并排除其他已知疾病或具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病变。近年来,非典型川崎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约占所有川崎病的20%~30%[1]。本组通过分析100例非典型川崎病患儿的超声心动图特点,旨在探讨其在非典型川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误诊误治原因及处置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分析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误诊误治原因。结果 100例川崎病患儿中,不完全性川崎病45例(45. 00%),典型川崎病55例(55. 00%);不完全性川崎病的皮疹、眼球结膜充血、口唇充血皲裂、杨梅舌、手足硬肿的临床特征发生率与典型川崎病有显著差异(P 0. 05); 45例不完全性川崎病患儿中,误诊4例肺炎(8. 89%)、1例败血症(2. 22%);100例川崎病患儿均恢复正常,无复发。结论详细询问患儿病史,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给予必要实验室检查,可提高不完全性川崎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后颈动脉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超声检测川崎病后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结构参数,无创性评价川崎病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明确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是否干预川崎病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方法评价48例有川崎病病史患者及24例健康对照者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结构参数.结果川崎病组颈动脉最大剪切率(SR)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内中膜复合体厚度(IMT)在川崎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 1).川崎病急性期丙种球蛋白应用与否SR及IMT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257和P=0.091).结论 SR在有川崎病病史者较健康儿童减低,IMT在川崎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川崎病后存在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趋势.川崎病急性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早期治疗不能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成人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川崎病的治疗方案基本治愈。结论成人川崎病少见,易漏诊及误诊,因此临床医生要高度重视提高对川崎病的认识,以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期间352例住院川崎病患儿中不同类型川崎病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关系;将不同热程的川崎病病例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用线性趋势图表示,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分析。结果352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病变88例。其中典型川崎病29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68例;不典型川崎病58例,有冠状动脉病变20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44例,有冠状动脉病变18例。线性趋势图分析显示,所有352例川崎病和294例典型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P〈0.05),而不完全性川崎病、IVIG治疗无反应川崎病的热程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虽有正相关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川崎病发热时间越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主要累及小型动脉的急性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该病迄今病因尚未明了。川崎病常并发冠状动脉异常,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不完全川崎病是指临床指标尚未达到川崎病诊断标准的病例。文献报道不完全川崎病为10%~20%,  相似文献   

7.
刘丁  杨方 《临床荟萃》2018,33(3):236
目的 分析本中心50例典型川崎病和16例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7年7月在本中心收治的50例典型川崎病和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分析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特点;分析两组患儿基本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分析两组患儿在活动期冠状动脉病变(CAL)情况。结果 ①典型川崎病组和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确诊时发热的天数、年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完全川崎病组的临床症状如皮疹、颈部淋巴结非化脓性肿大、唇充血和草莓舌、手足硬性水肿和脱皮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典型川崎病组(P<0.05);③两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④不完全川崎病组中冠状动脉扩张率显示高于典型川崎病组(40.0% vs 81.3%)(P<0.05)。结论 不完全川崎病易发生于年龄小的男童,且不完全川崎病的冠脉扩张率明显高于典型川崎病。  相似文献   

8.
不典型川崎病26例误诊分析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误诊原因和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6例临床表现未达川崎病诊断标准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结果.26例患儿按川崎病治疗得以治愈或好转。结论: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易误诊,接典型川崎病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主要累及全身中小血管,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是其常见的严重并发症。近年来川崎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儿童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迄今为止,川崎病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诊断川崎病主要依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检查。本文将重点围绕近年来关于川崎病流行病学及分子学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川崎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自从1967日本报道第1例川崎病[1]以来,陆续有50多个国家报道了该病。随着对川崎病的不断认识、研究和随访,川崎病再发的病例也逐渐增多。川崎病再发的病因不明,临床表现复杂。现对2006年1月至2013年6月本科收治的再发性川崎病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川崎病再发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婴儿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和检验结果,利于早期诊断。方法对21例婴儿川崎病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诊治的20例1岁以上川崎病患儿对比分析。结果婴儿川崎病早期临床表现出现卡巴红斑,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增多,颈部淋巴结肿大较少,不完全川崎病发病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早期检验方面,PLT、CRP、ESR、ALB、CK-M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水平高,Hb水平低,肝损害及冠脉损害发生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婴儿川崎病中不完全川崎病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高,除了观察川崎病的主要表现,还应注意观察卡巴红斑、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症状等,监测WBC、Hb、PLT、CRP、ESR、ALT,适时完善心脏超声检查,以利于对婴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黄静  熊衍君  胡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440-4440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的早期护理干预方法,提高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对56例川崎病患儿进行早期护理干预的全过程,即进行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护理、发热的护理、对皮肤黏膜的好、心血管系统的护理等。结果56例川崎病患儿未发生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提高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川崎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血管炎症疾病,主要累及中小血管,严重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在川崎病的急性期,出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并不常见,2009年Kanegaye等~([1])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川崎病定义为川崎病休克综合征(Kawasaki disease shock syndrome,KDSS),是川崎病的一种严重表现形式~([2])。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36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观察其疗效及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川崎病热退时间较前缩短,总有效率达88.89%,且远期未发现冠状动脉扩张病例。结论:丙种球蛋白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川崎病明显缩短了治疗疗程,疗效佳,副作用轻,可有效控制川崎病发展,减少远期并发症,是治疗川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急性期,恢复期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flow mediated vasodilation,FMD),探讨川崎病后肱动脉内皮功能。方法超声评价18例急性期及14例恢复期川崎病患儿与20例健康对照组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反应。结果川崎病急性期组,恢复期组肱动脉FM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川崎病急性期组、恢复期组肱动脉FMD%较健康儿童低,提示川崎病患儿存在显著的持续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6.
不典型川崎病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锐锋 《临床医学》2004,24(11):15-16
目的:了解不典型川崎病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对25例临床表现不够诊断条件的川崎病患儿回顾性分析发现.每位患儿仅有三种表现,随着病情的进展.每位惠儿都有指端脱皮、血小板增加甚至心脏冠状动脉扩张,确诊为不典型川崎病。结果:按川崎病治疗完全治愈。结论:儿童不典型川崎病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17.
临床路径在川崎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雪婷  齐爱华 《护理学报》2009,16(10):75-77
目的观察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对川崎病患儿的应用效果。方法确诊的120例川崎病患儿被随机分为路径组、对照组,制定川崎病临床路径表,根据临床路径表对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教育,观察出院前患儿及家长对川崎病相关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掌握情况和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结果路径组川崎病相关知识和健康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患儿和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健康教育临床路径表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川崎病患儿家长对川崎病相关知识及健康技能的理解和认知,也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有利于系统规范地进行健康教育,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本院1997~2003年住院的42例川崎病患儿作一回顾分析,以期对川崎病尤其是不典型川崎病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李慧  安新江  田静 《临床医学》2012,32(12):86-88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完全川崎病患儿血浆中的变化,探讨其在不完全川崎病及其冠脉损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对照组、川崎病、不完全川崎病组患儿治疗前血浆的VEGF水平.同时进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检出冠状动脉扩张患儿.治疗组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应用[(1 g/kg·d),连用2d],治疗后相同方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浆VEGF水平.结果 不完全川崎病和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不完全川崎病组血浆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高于典型川崎病组(P<0.01),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组血浆VEGF水平明显高于无冠脉损害组(P<0.01).结论 血浆VEGF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川崎病炎症水平,预测冠状动脉的损害.VEGF增高可以作为诊断不完全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一个可靠的实验室指标.检测血清VEGF有助于IKD的早期诊断,可为及时应用丙种球蛋白预防冠脉损害的治疗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川崎病患儿延迟就医现状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20年5月—2021年4月在医院治疗的118例川崎病患儿及其监护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川崎病患儿及监护人一般资料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118例川崎病患儿中28例(23.73%)出现就医延迟现象,单因素分析显示,川崎病患儿性别、家庭平均月收入、监护人教育程度、居住地以及社会支持为患儿及家属就医延迟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川崎病患儿家庭平均月收入、监护人教育程度、居住地以及社会支持为影响其就医延迟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 川崎病患儿就医延迟现象严重,并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农村地区、家庭平均月收入较低、监护人教育程度较低以及社会支持水平较低的川崎病患儿出现就医延迟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