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初诊的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45例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和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分析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MRD水平与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比较MRD阳性与阴性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及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表明: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与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MRD水平与初诊时各临床特点及e2a—pbx1表达水平均缺乏相关性。MRD阳性组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而患儿年龄显著低于阴性组。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25×10V/L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25×10^9/L组。结论: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可以提示患儿初诊时的肿瘤负荷。MRD阳性患儿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年龄小。初诊肿瘤负荷高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数低。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Children’S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Children’sLeukemia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LL)的疗效,探讨更加适合此亚型患儿的化疗方案。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的TEL—A朋u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患儿初诊时临床特征、第8天泼尼松反应、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residualdisease,MRD)水平、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FreeSurvival,RFS)等。结果表明,在204例TEL-AML1 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134例采用BCH-2003方案治疗,70例采用CCLG-2008方案治疗。两组患儿在初诊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第8天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临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CLG-2008组的男性较多(P=0.025)。BCH-2003组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的MRD阴性率高于CCLG-2008组(P=0.013)。按照BCH-2003方案分层标准,重新划分CCLG-2008组的危险度后,BCH-2003组的中危患儿的MRD阴性率仍然高于CCLG-2008组的中危患儿(P=0.014),而标危患儿MRD阴性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在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EFs及RFS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1.000,P=0.327,P=0.251)。结论:对于TEL-AML1 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BCH-2003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能迅速地降低患儿的白血病负荷,但是BCH-2003和CCLG-2008两种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接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收集骨髓融合基因、微小残留病(MRD)结合早期治疗反应等危险因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进行分层诊断和治疗,并比较各组治疗效果,评价疗效。方法收集2007年5月~2008年9月在本院初诊并接受正规化疗的ALL患儿资料,统计分析.评价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临床资料初步显示BCR—ABL阳性ALL患儿易复发,TEL-AML1阳性患者的治疗反应较好。泼尼松诱导试验不良、第19天骨髓象为M2/M3患者复发率高于诱导试验良好、骨髓象为M1患儿组。诱导治疗结束时骨髓MRD水平〉1%组较〈1%组复发率高。结论临床资料结合骨髓形态学检查、MRD和融合基因定期监测,对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分层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年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的临床与预后特征.方法 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采用ALL-2005方案治疗10岁以上的ALL患儿共67例,根据细胞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特点进行临床分组,并按分组治疗.对患儿进行临床特点、疗效及生存分析.结果 在67例大年龄ALL患儿中男40例(59.7%),女27例(40.3%),平均年龄12.3岁,中位年龄12.2(10.0~17.8)岁,进入中危和高危组的患儿分别为48例和19例.在诱导缓解治疗中,泼尼松窗口试验反应好和治疗第19天骨髓达M1的比例分别为83.6%和86.6%.有59例(88.1%)患儿在诱导第30~ 35天达骨髓形态学缓解,达缓解时间为(31.8±2.9)d,有微量残留病(MRD)标志的58例患儿中,42例(72.4%)在1个疗程后MRD <0.01%,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患儿出现MRD阳性,2例患儿接受骨髓移植治疗.共15例患儿复发,持续完全缓解至复发时间为(14.9±9.9)个月.大年龄ALL患儿的5年无事件生存(EFS)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64.4±6.3)%和(74.1±6.1)%.单因素分析发现初诊时的高血清铁蛋白水平、伴有bcr-abl融合基因、窗口治疗反应差、第19天骨髓形态学非M1状态、第1个疗程结束时的骨髓形态学不缓解和MRD阳性与患儿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性.多因素分析发现第1个疗程结束时骨髓MRD阳性与患儿预后不良呈显著相关性(RR =2.20,95%CI1.26 ~3.84,P<0.01).结论 ALL-2005方案对大年龄ALL患儿疗效良好,初诊时的血清铁蛋白水平、融合基因检测、早期治疗反应以及治疗过程中的MRD监测可以作为判断患儿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3%~5%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5%的成人ALL患者,携带t(1;19)(q23;p13),该易位形成E2A-PBX1(Immunoglobulin Enhancer Binding Factor-Pre-B Leukemia)融合基因.实时定量PCR(RQ-PCR)是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的基因定量技术,已成为PCR更新换代的方法.我们采用RQ-PCR方法成功检测了27例ALL患儿初诊时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并定量检测了其中9例患儿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的微量残留病(MRD)水平.  相似文献   

6.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现代分型策略及治疗模式是,首先在初诊时,将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即MICM)检测结果与一些临床指征相结合,将患儿初步划分为高危、中危和低危三级危险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基本相同的早期治疗(包括泼尼松试验治疗和诱导缓解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探讨Lyn激酶在伊马替尼耐药的慢性髓系性白血病(CML)中的作用。76例CML患者分为初治组、伊马替尼耐药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中Lyn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患者Lyn的表达差异,分析Lyn与I临床特征、BCR/ABL融合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结果表明,76例CML均表达Lyn;伊马替尼耐药组Lyn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初治组及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P〈0.05),初治组和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组的Lyn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Lyn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平均血红蛋白水平、平均血小板计数、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和脾脏大小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相关(P〈0.05)。Lyn表达与BCR/ABL融合基因定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10例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1例患者存在t(6;22)和t(2;9)改变,与Ph染色体共存,其余9例患者仅存在Ph染色体改变。结论:CML患者和正常人骨髓细胞均表达Lyn,Lyn在伊马替尼耐药的CML中表达明显增高,Lyn高表达与CML患者初诊时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讨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初诊和治疗33 d时CD133两种亚型分子CD133-1和CD133-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指标的关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ALL患儿上述两个时间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CD133-1、CD133-2表达和治疗33 d时微量残留病(MRD)的变化。结果表明,B-ALL初诊组48例中CD133-1阳性表达18例(37.5%),CD133-2阳性表达30例(62.5%,P<0.05);治疗33 d组25例中CD133-1阳性表达2例(8.0%),CD133-2阳性表达23例(92.0%,P<0.05)。诱导化疗后CD133-1的表达显著减少,但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133-2的表达下降缓慢。结论:初诊B-ALL患者CD133表达与其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幼稚细胞比例、FAB亚型、细胞遗传学异常、融合基因表达、危险等级及完全缓解率等均无相关性。B-ALL患儿CD133-2阳性表达高于CD133-1,CD133表达与CD34表达无相关性。CD133-2的表达与MRD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白血病细胞BT-H1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应用SYBRGreenI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了40例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B7-H1 mRNA的表达情况,跟踪检测了10例复发患者BMMNCB7-H1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40例AM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B7-H1基因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初治AML患者BMMNCB7-H1 mRNA表达阳性,但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复发时B7-H1 mRNA表达水平较初诊时明显升高。B7-H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中幼稚细胞比例、CD34抗原阳性与否均无相关性,但与治疗反应有显著相关性。诱导化疗后未获完全缓解(CR)的患者,其治疗前B7-H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获得CR的患者。结论:初诊AML患者BMMNCB7-H1基因表达水平与患者在诱导化疗后是否获得缓解呈负相关。B7-H1基因表达水平有可能用于预测AML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微量残留病(MRD)监测在儿童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2001年9月1日至2004年10月31日采用ALL-XH-99方案行MRD标记筛选并监测的B-ALL患儿102例。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诱导治疗结束完全缓解(CR)时、髓外白血病预防性治疗前、早期强化前、维持治疗中定期强化前、维持治疗1年及2年时患儿。MRD 。结果①行筛选并监测的102例B-ALL患儿中,对诱导治疗结束获CR的86例患儿进行了MRD监测。其中MRD ≥10~(-4)的患儿20例,占23.30%;MRD<10~(-4)的患儿66例,占76.70%,其39个月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 0.00%和(83.00±9.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的性别、起病时年龄、白细胞计数及染色体倍体数与CR时MRD水平无关(P>0.05);而Ph染色体、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CR时间、ALL-XH-99危险度分类标准与其相关(P<0.05)。③多因素分析显示 CR时MRD水平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比例风险为5.381,95%可信区间为0.004-0.624,P<0.05)。结论诱导治疗结束CR时MRD水平可用于评估早期治疗反应,是儿童B-ALL治疗中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诱导治疗第19天及血液学完全缓解(CR)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数及微量残留病监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以1998年1月1日至2003年5月31日进入ALLXH99方案的193例新诊治ALL患儿为研究对象。联合化疗第19天及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行骨髓形态学检查以及血液学CR时用四色多参数流式细胞仪监测微量残留病。结果①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0.050与<0.050的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42.59±14.28)%和(74.2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达血液学CR时骨髓存在形态学可识别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与此时无形态学可辨认的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患儿5年EFS率分别为(63.47±9.23)%和(76.41±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CR时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10-4与<10-4的患儿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数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治疗结束血液学CR时微量残留白血病细胞≥10-4与<10-4的患儿22个月EFS率分别为(23.81±20.26)%和(94.44±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诱导治疗第19天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数≥0.050在儿童ALL治疗中具有独立的预后价值;诱导治疗结束血液学缓解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反应性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持续缓解、复发、死亡等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8年6月至2011年12月146例住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通过泼尼松诱导试验初步判断激素的反应性,根据激素反应性不同分组并结合相应的实验室指标:初始外周血白细胞数,初始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数,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百分比,融合基因MLL及BCR/ABL,化疗后第8、26天骨髓象,从而评价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糖皮质激素反应性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46例患儿中,糖皮质激素反应性敏感(PR+)者为121例(82.88%),其中107例(88.43%)处于持续缓解状态,复发11例,死亡2例,放弃治疗1例。糖皮质激素反应性不敏感(PR-)者为25例(17.12%),其中持续缓解13例,复发6例,死亡5例,放弃治疗1例。PR+组复发死亡率明显低于PR-组,其中两组患儿的初始外周血白细胞数、初始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数、外周血幼稚淋巴细胞百分比、化疗后第8、26天骨髓象、危险度的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复发组的初始幼稚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高于未复发组。结论通过泼尼松诱导试验结合一系列实验室指标可判断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从而指导疾病的治疗和预测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微量残留病 (MRD)检测技术。方法 构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TCRVγI Jγ基因重排技术并定量分析 36例ALL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为 10 -4水平。 36例患者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结果初治组为 (7.38± 6 .6 5 )× 10 -2 ,完全缓解 (CR)组为 (1.0 2± 1.0 8)× 10 -2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为 (3.89± 5 .6 5 )× 10 -3 。CR组和HSCT组TCRVγI Jγ基因重排水平显著低于初治组 (P值均为 0 .0 0 1) ,HSCT组MRD水平显著低于CR组 (P <0 .0 5 )。 6例HSCT后检测阳性病例中 2例MRD水平 <1× 10 -3 ,获长期无病生存 ,另 4例MRD水平较高患者一年内均出现复发。结论 所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及特异 ;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缓解期ALL患者MRD水平对预测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Yao L  Chen ZX  Cen JN  Liu H  He J  Wu DP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7):433-437
目的 应用实时定量PCR(RQ-PCR)方法 检测患者的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探讨其在成人B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的微量残留病(MRD)动态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15例B系ALL患者的初诊DNA标本经PCR扩增莺排的IgH基因,克隆产物经基因测序、序列比对后,根据每例患者的克隆特异性序列信息,利用软件设计15条等位基因特异性寡核苷酸(ASO)引物,作为RQ-PCR检测的上游引物,合成通用的JH下游引物和TaqMan探针,监测患者随访标本MRD靶分子.7例Ph+患者同时用RQ-PCR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结果 使用ASO引物RQ-PCR法扩增15例患者IgH重排靶基因的敏感性为10-3~10-5,荧光背景信号未显示或较低.动态监测表明:高危组患者诱导完全缓解(CR)后体内MRD水平明显高于标危组患者,诱导CR后MRD>10-3的患者复发率(71.4%)高于MRD≤10-3的患者(12.5%),MRD>10-3的患者生存时间短.另外,Ph+患者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的对数级变化趋势与IgH重排靶基因水平的动态变化一致.结论 使用ASO引物RQ-PCR方法 检测IgH基因重排,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结果 可靠等优点,可对肿瘤克隆进行准确定量.B系ALL患者体内IgH基因重排水平与临床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密切相关,可用于患者病情的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 is one of the most valuabl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in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Bone marrow (BM) aspiration, however, is an invasive process.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icroRNAs (miR) and extracellular vesicle (EV)-related miRs show different expression profiles at the presence of malignant cells compared to healthy controls. In our previous project, we have reported that two miRs previously described to be overexpressed in blast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over the first week of the therapy of patients with ALL in the platelet free plasma fraction (PFP) of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PB). The aim of the current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relation between day 15 flow cytometry (FC) MRD and expression of miR-128-3p and miR-222-3p miRs in exosome-enriched fraction (EEF) of PFP to evaluate whether their expression in EEF correlates with day 15 FC MRD more precisely.MethodsPB was collected from 13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pediatric pre-B ALL at 4 time points. Expression of miR-128-3p and miR-222-3p was measured by qPCR in PFP and EEF.Results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changes of miR-128-3p expression in EEF or PFP by day 8 of chemotherapy and day 15 FC MRD (rEEF = 0.99, pEEF = 1.13E-9 and rPFP = 0.99, pPFP = 4.75E-9,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the decrease of miR-128-3p in EEF by day 15 of treatment also showe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ay 15 FC MRD (rEEF = 0.96; pEEF = 4.89E-5).ConclusionOur results show that circulating miRs are potential biomarkers of ALL MRD, asmiR-128-3p level both in PFP and EEF predicts day 15 FC MRD. In additi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EEF gave a more promising result.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通过流式细胞术标记CD25,探讨其与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选择88例初发B—ALL患者骨髓,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免疫表型标记,包括白介素2受体α链(CD25)、B链(CD122)、Y链(CD132),CD19、CD20、CD10、CD34、CDIgM、CD79a、CD22、CDTDT;用定性PCR方法检测BCR/ABL融合基因表达,实时定量PCR检测IL2RA(CD25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CD25+和CD25-的B—ALL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骨髓原始细胞比例(marrowblast%)、外周血原始细胞比例(peripheralblast%)、肝脾和淋巴结肿大、cD10、cD20、cD22、cD34、CD79a、CDTDT、CDIgM表达水平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在CD25+组中表达水平高于CD25-组(P〈0.05)。本组BCR/ABL+患者为21例(23.9%,21/88),CD25+表达率为66.7%(14/21);BCR/ABL-患者为67例,CD25+表达率为4.5%(3/67),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RA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CD25+和CD2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1例BCR/ABL+B—ALL患者中,CD25+与CD25-两组间在缓解率和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B—ALL患者中有8例复发,复发率为38.1%(8/21),BCR/ABL。组有9例复发,复发率为13.4%(9/6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R/ABL+组无复发生存时间(relapse—freesurvival,RFS)为21个月,BCR/ABL+CD25+患者RFS时间为15个月,而BCR/ABL+CD25-患者RFS时间为21个月,BCR/ABL—CD25-患者RFS时间为24个月。结论:CD25在BCR/ABL+B-ALL上患者中呈高水平表达,可以作为B—ALL的BCR/ABL融合基因表达的预测指标,与疾病复发有关,CD25+可以作为判断B—ALL不良预后的辅助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