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梁梓宇  覃山羽 《内科》2010,5(1):38-40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位于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问的一种肝非实质细胞,约占正常肝内细胞总数的5%~15%。活化的HSCs合成大量胶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导致肝内ECM过量积聚,胶原合成过多,最终导致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形成。由此可见HSCs是引起肝纤维化的主要细胞,HSCs的激活是肝纤维化的中心环节”。要逆转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2.
抗肝纤维化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盛迪  王吉耀 《肝脏》2009,14(1):71-73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发展至肝硬化的必经阶段,是由于各种致病因子(常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遗传和代谢疾病、化学毒物或药物、肝脏淤血、寄生虫、脂肪肝等)引起肝脏损伤和炎症,导致细胞外基质(ECM)在肝脏过度沉积。其中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是纤维化的中心事件。随着肝纤维化发生机制进一步阐明,防治策略也进行了相应调整,抑制HSC活化和抑制ECM合成,促进降解,成为当今抗肝纤维化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白锡波  王永森 《肝脏》2014,(11):880-882
肝纤维化是指肝细胞在炎症刺激及发生坏死时,胶原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降解失去平衡,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沉积,此病理过程轻者称为纤维化。此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细胞与基质、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多种细胞因子之间的作用和关系。许多肝脏慢性疾病均可以导致肝纤维化,成人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酒精性肝硬化为主,而儿童则以先天性和代谢性疾病为主。研究表明肝星状细胞(HSC)是肝损伤时 ECM的主要生成细胞,因此HSC的活化和ECM的大量分泌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4.
肝细胞凋亡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滔  刘成海 《肝脏》2007,12(6):503-505
肝纤维化系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增生与异常沉积,导致肝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改变的病理变化。过去20年,对肝纤维化的病理机制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如明确了肝纤维化的细胞学基础在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生化学基础在于ECM代谢紊乱,尤其是近年来基本明确了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刺激HSC活化。但是治疗学进展缓慢,治疗策略主要针对HSC活化与ECM代谢降解等,而这些方法尚未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肝细胞约占肝脏细胞总量的80%,数量最多,功能重要。肝细胞损伤尤其是肝细胞凋亡、细胞支架结构完整性在肝纤维化中…  相似文献   

5.
基于肝星状细胞分子机制的抗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是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的主要来源,在肝纤维化形成中起关键性作用,ECM主要成分包括各型胶原、糖蛋白、蛋白多糖等.HSCs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影响并加重肝纤维化的进程. 近年国内外围绕以HSCs凋亡和促进胶原的降解为靶标的抗肝纤维化研究成为热点,为肝纤维化的防治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白艳锋  尤红 《肝脏》2009,14(2):162-164
目前已阐明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失衡,特别是后期降解减少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主要机制。肝脏ECM的代谢主要由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及其抑制因子(TIMP)共同调节。MMPs促进ECM降解,而TIMPs通过抑制MMPs阻止ECM降解,从而形成或促进肝纤维化。此外,TIMPs还通过抑制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核心作用的肝星状细胞(HSC)凋亡而促进肝纤维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主要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与降解失衡,表现为ECM大量沉积,肝星状细胞(HSC)在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在肝纤维化恢复期,HSC的减少不是由于其表型从活化状态向静息状态转变,而是由于细胞凋亡的结果。本研究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诱导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通过对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染色及TUNEL法来观察丹芍化纤胶囊对HSC增殖、活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宇  贾继东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1):725-728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损伤修复过程的共同结果,由于肝内纤维生成和降解失衡,导致过多的胶原在肝内沉积,常伴有炎症、缺血缺氧,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目前认为,细胞外基质(ECM)过多产生和沉积是肝纤维化的核心表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仍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细胞来源。因此,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9.
NF-kB与肝星状细胞凋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肝纤维化类似其他组织实质细胞的损伤修复过程,其本质是肝脏细胞外间质纤维生成和降解失平衡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SCs)是产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HSCs 的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事件.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 HSCs 的活化和增殖与其凋亡受到抑制有关,而核因子 NF-kB 能抑制多种类型的细胞凋亡,且在激活态 HSCs 中活性持续存在,这样通过与核因子 NF-kB 的相互作用来促进 HSCs 的凋亡,最终减少 HSCs的数量以逆转肝纤维化的发展,将可能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组织学基础。肝星状细胞(HSC)活化是肝纤维化的共同途径,活化的HSC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如ECM生成过量大于降解并沉积,则引起肝纤维化。胶原蛋白(C01)Ⅰ、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及层粘连蛋白(LN)是ECM的主要来源。RhoA是Rho家族蛋白中重要的促纤维化因子。  相似文献   

11.
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纤维化是各种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过程,是肝脏中细胞外基质(ECM)增生与降解失衡,进而导致肝脏内纤维结缔组织异常沉积的结果。近年来肝纤维化也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但其发生、发展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各种因素所导致的肝星状细胞激活、趋化和增殖,引起一系列促纤维化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导致胶原合成增加被认为是肝纤维化过程中重要的病理过程。因此肝星状细胞的活化被认为是肝纤维化过程中的始动因素。此文对近年来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治疗,包括病因治疗,即抗病毒治疗,但病因治疗,不等于也不能代替针对肝组织内细胞外基质(ECM)代谢与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抗肝纤维化治疗,抑制肝脏ECM生成与沉积,促进其降解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重要对策。两年半来,我们应用扶正化瘀胶囊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CHB肝纤维化患者4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胡平方  章新华  曾欣  谢渭芬 《肝脏》2008,13(3):250-252
肝纤维化(HF)是对肝脏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过度沉积。肝星状细胞(HSC)是ECM的主要来源,在HF形成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肝纤维化靶向调控研究已成为该领域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NF-κB与肝星状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纤维化类似其他组织实质细胞的损伤修复过程,其本质是肝脏细胞外间质纤维生成和降解失平衡的结果.肝星状细胞(HSCs)是产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HSCs的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事件.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HSCs的活化和增殖与其凋亡受到抑制有关,而核因子NF-κB能抑制多种类型的细胞凋亡,且在激活态HSCs中活性持续存在,这样通过与核因子NF-κB的相互作用来促进HSCs的凋亡,最终减少HSCs的数量以逆转肝纤维化的发展,将可能成为肝纤维化治疗的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5.
董育玮  陆伦根 《肝脏》2012,17(2):120
肝脏损伤后肝星状细胞(HSCs)丧失其特征性脂滴,分化为产细胞外基质的成肌纤维细胞.HSCs活化是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主要机制之一.虽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HSCs活化的几条关键性信号通路已被阐明,但临床上仍缺乏靶向HSCs的抗纤维化治疗方法.因此,探究HSCs活化的其他通路或许能提供更合适的抗纤维化靶点.近期Thoen等研究了自噬在HSCs活化及脂质储存丢失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钟巍  谢渭芬 《临床内科杂志》2010,27(11):729-732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慢性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是慢性肝病共有的病理改变。肝纤维化的常见病因有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脂肪肝、血吸虫、肝脏淤血、淤胆、自身免疫、遗传和代谢性疾病、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其特征是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过多沉积。肝纤维化属可逆病变,其治疗主要是在有效去除病因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环节,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肝星状细胞主要信号转导通路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急慢性炎症刺激损伤修复反应的结果,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生成与降解之间失衡,在肝内大量沉积的病理过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时产生ECM的主要细胞,是肝纤维化发生的核心环节。控制HSC的激活和增殖以逆转肝纤维化的进程是抗肝纤维化研究的重点之一。因此,了解影响HSC活化增殖的有关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从根本上治疗肝纤维化,为肝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思路和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信号途径有TGF-β/Smad通路、MAPK通路、PPARγ通路、Leptin通路I、ntegrin通路、NF-κB通路等。  相似文献   

18.
肝纤维化中肝星状细胞内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慢性刺激进行损伤修复反应时,以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ECM)在肝内大量沉积的病理过程.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是肝纤维化时产生ECM的主要细胞.细胞因子、氧化应激以及ECM的改变等外部因素通过一定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激活HSC.了解HSC活化的信号转导通路能从根本上为治疗肝纤维化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思路和方法.目前研究较多的信号途径有TGF-β/Smad通路、MAPK通路、PI3K通路、JAK/STAT通路、NF-κB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通路等.本文简要综述了肝纤维化时HSC中主要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19.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肝纤维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病理基础,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门脉高压,其本质为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沉积。目前认为肝纤维化的形成是由于多种损肝因子,启动炎性细胞,导致HSC激活,活化的HSC事实上是ECM的重要组成成分,  相似文献   

20.
<正>肝星状细胞(HSCs)是导致肝纤维化的主要效应细胞,HSCs的活化启动、增殖、合成细胞外基质(ECM)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1〕。HSCs激活和增殖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网络调控。在众多的细胞因子中,高迁移族率蛋白(HMG)B1在胞外作为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s)成员之一具有强大的致炎细胞因子活性〔2〕。一方面,HMGB1作为晚期炎症介质成为慢性炎症持续存在维持HSCs持久化激活的基础;另一方面,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