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分析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及其特征,并探讨改善90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方法选择204名90后医学生(90后医学生组)和120名其他高校90后大学生(90后非医学生组)作为对照,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分析两组各因子评分均值及总分差异。结果 90后医学生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焦虑、偏执等因子平均分高于90后非医学生组(P〈0.05),90后医学生组SCL-90量表总分高于90后非医学生组,90后医学生抑郁、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因子平均分与90后非医学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90后医学生群体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其中焦虑、人际交往障碍等较为明显,应该积极加强学生的社会团体活动及心理指导。  相似文献   

2.
梅思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1):72-75,封三
目的:探究医学生职业认同与人文关怀能力、生涯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职业认同量表、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问卷与大学生生涯自我效能感量表对江浙地区6所高校的960名大一至大三年级的在校医学类本科生开展研究。结果:医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水平中等偏高,有学生干部经历的医学生的职业认同高于无学生干部经历的医学生(P<0.05);未来期望、诚实、克服困难、耐心对职业认同有正向影响;生涯自我效能感在人文关怀能力与职业认同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学校、医院、社会应形成合力,注重提升医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与生涯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认同。  相似文献   

3.
杜旸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02-103
目的研究医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人际信任量表(ITS)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79名医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量、统计与分析。结果(1)人际信任与SCL-90的9个因子中的6个呈显著相关;(2)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差异;(3)是否独生子女医学生心理健康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医学生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存在密切关系,提高人际信任,改善人际关系,有助于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疆某高等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抽取新疆某高等医学院校在校329名少数民族医学生,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测评,比较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结果少数民族男、女生躯体化、强迫、恐怖、抑郁、焦虑和其他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医学生 SCL-90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 SCL-90各因子得分高于其他专业学生。结论高等医学院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预防心理疾患,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医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医学生自我效能感现状,为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38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测评工具为学生一般资料调查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结果医学生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2.58±0.46)分;性别、年龄、小学学校、初中及高中学校级别、幸福感与其总体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相关性(P〈0.01),初中学校、高中学校、专业、家庭收入与总体自我效能感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我校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应根据医学生自我效能感状况及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措施,提高医学生学习成绩、临床技能,从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2009年1月—2009年2月选取上海市1 800名高等院校在校本科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其心理健康状况,SCL-90评定结果与国内常模(18-29岁)比较确定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比例,并比较不同特征(专业、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1 533份。经与国内常模(18-29岁)比较,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者占28.4%。男性、三年级、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和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较高,而不同专业、家庭所在地以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间SCL-90总分和各因子分无显著差异。结论上海市高等院校本科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较高,性别、年级、家庭经济情况和学习成绩情况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学生自我分化和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在上海市某大学选取临床医学专业2006至2010级学生526名,运用自我分化量表(DSI-R)测试医学生自我分化情况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测量其心理健康状况。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Ordinal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医学生自我分化总平均分为(171.25±19.65)。受试对象中32.2%的医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UPI分类为第一类和第二类者)。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女生自我分化水平高于男生(P=0.007),不同年级医学生自我分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UPI分类为第一类和第二类的自我分化总分明显高于第三类(P=0.000,P=0.004)。Ordinal回归分析提示,自我分化进入回归方程是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OR=1.036,P=0.000)。结论 医学生自我分化水平较大学生整体水平高,但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自我分化者心理健康状况更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高中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状及特点。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0名高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高三学生在强迫、焦虑、敌对、恐怖等因子均分和总分明显高于常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对高中三年级学生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预防和控制不良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某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云南省某医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开展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本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云南省某医学院2001~2005级学生7321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评,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被测试9个因子分中至少有1项SCL-90因子分≥1.8分的7321名学生中占22.25%,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学历之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同的年级学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学生的9个因子分均低于国内大学生,高于国内成人及青年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云南省某医学院学生心理卫生问题阳性检出率与国内外大学生的一致,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于国内青年及成人,但优于国内大学生,应关注医学生的特有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为高等院校开展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某些线索.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效能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北方某地区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农民工心理健康与自尊、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取样本,利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自尊量表(SES)对337名农民工进行测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2)考察SCL-90各因子和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情况发现,SCL-90各因子和自我效能、自尊得分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结论 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主要受躯体健康因素、心理相关自评因素、自感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约1/5的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高于临界值。农民工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随机抽取985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女生更看重保健和发展因素,男生在目标筛选和职业规划方面更有信心;不同家庭背景在声望和地位、自我评价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专业间在保健因素、自我评价、职业信息、职业规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大学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布特点及其与应激性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延边大学的1 075名医学生进行健康测试.[结果]延边地区医学生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和医学生常模,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医学生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的项目依次为强迫症状(26.6%)、人际关系敏感(18.6%)及抑郁(14.6%);调整年龄、性别、家庭年收入及父母双方文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后,心理健康状况与生活事件呈显著的正相关性.[结论]延边地区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其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大学生和医学生常模,且与生活事件呈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道德行为与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道德行为问卷和幸福感指数问卷对609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男女生道德行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幸福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高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道德行为和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r=0.329,P<0.05)。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爱心奉献与自我效能感均呈正相关(r=0.090,P<0.05;r=0.122,P<0.001;r=0.314,P<0.001)。幸福感和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r=0.259,P=0.000)。自我效能感在道德行为与幸福感之间有中介效应。结论自我效能感在道德行为和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调查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生专业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全面了解不同阶段、不同学制学生的专业思想发展态势,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为当前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提供可能的建议及对策,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学习观和职业发展观。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五年制学生(n=300)和八年制学生(n=180)中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问卷回收455份(94.8%),其中有效问卷432份(94.9%,五年制285份,八年制147份);就学制和年级而言,各组学生在专业思想和对专业学习的认识差异并不十分明显,但在个人职业发展的明确程度方面,不同学制学生的认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于个人职业发展的具体规划问题上,不同学制的学生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性和影响因素均体现在多方面,必须加强思想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规划教育,并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将专业思想教育融入学前教育及在校教育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5.
汪江平  李绍华 《安徽医学》2012,33(5):605-607
目的探讨医科大学毕业生职业期望对职业决策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某医科大学四类专业1 020名本科毕业生,使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职业期望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几乎没有困难和比较困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7.3%和38.5%;对医学毕业生职业决策能力有影响的职业期望因素是:择业首选因素(OR=1.611,95%CI=1.213~2.140)、单位级别(OR=1.895,95%CI=1.094~3.282)、自评影响就业因素(OR=1.549,95%CI=1.121~2.141)和就业自信程度(OR=3.900,95%CI=2.832~5.371)。结论医科类本科毕业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整体水平偏低,应帮助毕业生形成合理职业期望,从而提高其职业决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医学生的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感恩量表GQ-6、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和自编人口学资料调查问卷对370名成都地区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在GQ-6和GWB上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并检验其在不同因素上的差异性水平。结果成都地区医学生感恩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成都地区医学生感恩水平在性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的感恩水平要高于男生。结论成都地区医学生主观幸福感对感恩水平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的相关性,为医学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用自制的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对全国3 426名医学生进行测评。结果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94.56±18.84)分,其中男性(94.36±20.96)分,女性(94.67±17.4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7,P=0.641)。各学校间自主学习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6.335,P〈0.001)。一般自我效能(GSES)总分为(26.04±5.65)分,男性(26.72±6.03)分,女性(25.63±5.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48,P〈0.001)。典型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我效能感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387 7(F=100.78,P〈0.0001)。结论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关系,加强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学生家庭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西某医科院校277名医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医学生家庭收入对心理健康因子中的抑郁与偏执存在着一定的影响(P<0.05);家庭功能各维度及总功能与SCL-90各因子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P<0.01)。结论完善家庭功能,可以促进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身心症状的现状。方法采用牛津幸福量表修订版(ROH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39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量。结果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高,得分为42.20±13.26,身心症状量表总均分为1.68±0.46,身心症状量表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显著高于常模。(2)男女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差异,但是女生的身心症状显著比男生差,在躯体化、抑郁、恐怖这3个因子上的得分,女生都显著高于男生。城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身心症状量表总均分及其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因子均显著高于农村学生。(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SCL-90总均分及每个因子都负相关,特别是和总均分、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等因子显著负相关。结论应该关注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倦怠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某医学院在校学生220人,采用大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其进行评估,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医学生学习倦怠各因子以及总分略低于中间值,医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倦怠;学习倦怠中行为不当因子在不同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4,P<0.05);父母教养方式中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度保护因子及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偏爱因子在不同年级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83,P<0.05);学习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父母教养方式与医学生学习倦怠有显著相关性,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于改善医学生学习倦怠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